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时候,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而是”“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例如形容江水河流,则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家知道这是李煜著名的《虞美人》词中的佳句,作者抒写的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伤感情绪,这位亡国之君的愁和恨是没有尽头的,所以他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就是满江,写的是春水,抒的是愁怀。这里的字就具有其特殊的意味,它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愁之多,恨之切,而且犹如江水东流,可谓是绵绵无尽期了。又如戴叔伦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贺铸的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是以一汀满汀、以一川满川。又如秦观的词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说的是满山春色。苏舜钦的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晏几道的一夜西风,几处伤高怀远等等,都是说的满树”“整夜。而所有这些,都是以写情为主,富有感情色彩。

高明的语言艺术家,的确像一位魔术师,在他们的笔下,每个字都有各种妙用,花样翻新,别出新意。一个常用的字,就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这也许是艺术的特殊功能吧。当然,这也并非神秘到不可知的。字本身,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它必须依附于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物,才能发挥作用,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至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得好不好,那就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了。

(选自张文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下列诗句中,“一”字没有表示事物饱满充实之义的一项是(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C.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D.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2.关于选文第一段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总分总 比喻论证B.总分 举例论证
C.总分总 举例论证D.分总 引用论证
3.下列关于选文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
B.“一汀烟雨杏花寒”用满汀烟雨与料峭春风中凄楚可怜的杏花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和不尽的哀愁。
C.“一川烟草”用满地“烟草”比喻“闲愁”,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突出了闲愁的浓重、清晰可触的特点。
D.“时有幽花一树明”以时有时无的满树野花这一让人眼前一亮的场景,冲淡远行人旅途的乏味之感,凸显诗人从容悠闲的心态。
4.选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5.简要概括选文第二段提出的结论。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职教高考一轮复习二模系统性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预制菜”是针对家宴大菜、酒店特色菜制菜程序繁杂的特点,运用现代标准化流水作业,对菜品原料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简化制作步骤,经过卫生、科学包装,再通过简单加热或蒸炒等方式,就能直接食用的便捷菜品。预制菜是区别于一般菜式的半成品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餐饮趋势的变革,“预制菜”也越来越受餐饮从业人员喜爱。(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近日,刚刚迎接开学的某小学被家长质疑食堂采用预制菜。家长们反映,不仅菜品配送严重推迟,孩子下午3点多还没吃上午饭,而且吃到的蔬菜水果也存在品质问题,蔫黄瘫软不说,部分果蔬甚至没有经过清洗。一时之间,家长们对“预制菜进校园”的担忧席卷了社交媒体。

922日据新华社消息,教育部有关司负责人指出,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如今,全国各省市区都在如火如荼地推动中央厨房和预制菜产业链的落地,预制菜成为未来中国餐饮一个重要环节似乎已是大势所趋,但人们对它的看法却伴随着极大的争议。

回看预制菜在国内不长的历史,人们最初的态度其实是肯定的。2019年前后,绝大多数人第一次听说预制菜这个名字,纷纷张开双臂,拥抱这个有趣的新生事物。2020年,预制菜的存在,又帮助了很多隔离在酒店的人解决三餐的困扰。然而,美好的画风似乎也在这时戛然而止。等到2021年预制菜悄然普及,2022年人们逐渐发现平日点的外卖是花着炒菜的价格吃的廉价料理包,被欺骗的感觉油然而生,对预制菜的看法也越变越负面。

随着国家将把预制菜纳入重要的发展方向的消息传出,相关的行业标准却还没建立起来时,钻空子捞油水的契机也就随之涌入。我们听到的负面新闻,大多都来自这些借着“预制菜”东风,却不尊重餐饮规则的“玩家”,他们凭借自己擅长招标,拥有人脉,或者货源稳定可以无限压低竞标价格的优势,获得了很多企业订单。但共通的问题是,它们并不尊重做菜这门技艺,也不关心消费者的体验。

(摘编自梅姗姗《饱受争议的预制菜,为什么让人难以接受?》)

材料三:

材料四:预制菜在种种利好之外,仍有难题待解。一方面是,预制菜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普及率偏低,而玩家面临的竞争压力却不断加大。对比欧美国家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我国预制菜行业依旧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出的是标准化程度不够、参与者众多但集中度较低的特征。行业市场规模扩大不仅吸引了生鲜电商,还有超市、社区团购等行业。2021年年末,社区生鲜超市“钱大妈”启动了名为“钱大妈大厨菜”预制菜的项目;20222月,快手关联公司申请注册“快手菜”商标,参与预制菜赛道。而餐饮业本就众口难调,日益激烈的竞争又导致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中小企业玩家难以突围。以“梅菜扣肉”为例,在天猫平台上输入这个预制菜关键词进行搜索,就有超过100个来自不同店铺的产品。另一方面,行业供应链冗长,要实现利润增长也困难重重。预制菜涉及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再到销售各个环节,供应链链条冗长。而受冷冻保存技术的影响,生鲜这类食材在长时间运输以及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变质、腐败等问题,导致行业倾向于重资产的模式。数据显示,目前超7%的预制菜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其中不乏个体工商户以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行业难以达到规范化生产要求,产品质量控制存在问题。这意味着,玩家除了要面临冗长供应链带来的成本压力,还得兼顾食品安全的舆论压力;而生鲜电商玩家若寄盈利希望于预制菜行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菜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其次要解决的是市场渗透率或自身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等问题。

(摘编自叶小安《生鲜电商能在预制菜中找到盈利答案吗?》)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预制菜饱受争议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
B.国内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推动中央厨房和预制菜产业链的落地。
C.部分企业是不尊重餐饮规则的“玩家”,不尊重做菜这门技艺,不关心消费者的体验。
D.目前市面上的预制菜存在一些问题,菜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2.下列关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制菜是一种运用现代标准化流水作业,对原料进行前期准备,简化制作步骤的半成品菜。
B.材料三数据显示,市面上预制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套餐固定、品种少,价格贵、性价比低,营养搭配不合理等。
C.材料三的调查表明,目前人们难以接受市面上的预制菜,对预制菜的品质和购买方式都不满意。
D.预制菜供应链链条冗长,再加上受冷冻保存技术的影响,因而很容易出现变质、腐败等问题。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某小学被质疑食堂采用预制菜,家长对“预制菜进校园”的担忧席卷了社交媒体,由此引起民众对预制菜的负面看法。
B.虽然预制菜前景可观,但目前预制菜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发展。
C.预制菜属于重资产模式,但目前大部分预制菜加工企业规模都很小,甚至有不少作坊式的个体工商户。
D.预制菜市场竞争激烈,甚至超市、社区团购也加入,“钱大妈大厨菜”“快手菜”成为市场上最有力的竞争者。
4.如果你是一家经营预制菜业务的企业负责人,那么你要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5.某直播间内一嘉宾在聊天时称:“预制菜是猪狗食,我从来不吃。”此言论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你是否同意该嘉宾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人以“搞笑”的名义,制作丑化他人的“恶搞”视频、图片、表情包等并大加传播,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困扰;有人借用社会热点,将网民正常意见分歧引向地域歧视、性别对立,对不同观点的人群大肆攻击;有人愿意侵入直播、网课等,实施所谓直播爆破”“网课爆破……这些网络暴力新表现,潜在危害大,传播范围广,极易给当事人造成伤害。对此,应当及时研判、不弃微末,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下大力气整治乱象。

网络平台有责任拿出新手段,应对不断显现的网络暴力新问题。当前,不少平台的网络暴力防护措施瞄准的是直接的人身攻击、不实信息诽谤,对“擦边球”式网络暴力的判定、封禁还不够及时;有些平台对于网络暴力的处理还多采用删帖、封号等形式,对于其中所涉侵权违法问题,与执法司法部门配合联动有待加强,对于用户司法维权帮助不足。因此,平台应及时优化措施,改进网络暴力行为判定机制,扩展用户投诉处理途径,配合好有关部门执法监管。

同时,各网络平台特别是主流网络平台应当加强引导,大力传播正能量。在一些情况下,网民被误导蒙蔽,导致群体性网络暴力发生。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及时提供真实信息,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明辨事实、澄清谬误,引导广大网民理性上网用网。唯其如此,方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网络暴力土壤,让网络暴力推手无处遁形。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面对花样翻新的网络暴力现象,多措并举、重典治乱、久久为功,坚决惩治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才能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选自金歆《严惩网络暴力按键伤人》,20234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近年来,为了震慑不法分子、保障网民权益、整治顽瘴痼疾、引导社会风气,从刑法、民法典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作出规定,到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文件、发布典型案例、开展专项行动等,法律篱笆不断扎紧,法治利剑日渐擦亮。

治理网络暴力是一项复杂工作。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网络暴力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公、检、法机关应坚持严正立场,依法能动履职,为受害人提供有效法律救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公众安全感,维护网络秩序。

精准有效是衡量法治利剑的关键尺度。造谣祖孙合照为老夫少妻的吴某某获刑1年。法院认定了受害者的截屏证据并结合其他事实以诽谤罪定罪量刑,体现了精准;法院综合考量了情节的严重性、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给予了网暴者应有的惩罚,彰显了有效。坚持问题导向,借鉴典型案例、做到宽严相济,努力从具体罪名适用、从重处罚情形、证据与公诉标准等方面着手,法治利剑就能精准、有效地发力。

严惩网络暴力,也迫切需要及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间差、空白区。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提高依法治网的前瞻性、预见性,就必须科学认识网络治理规律,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办法,不断优化、完善法律法规。

清除网络暴力,需要凝聚各方合力。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善用法治利剑压实责任、筑牢堤坝、细化监管,我们一定能让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更加浓厚,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

(选自周人杰《善用法治利剑严惩网络暴力》,20231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将“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类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实施,方能进一步提升网络治理成效,让网络空间更加风清气正”这一句放回【材料二】的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暴力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针对的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而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
B.对于网络暴力的处理,有些平台还是采用删帖、封号等形式,对于其中所涉侵权违法问题,与执法司法部门配合联动有待加强,对于用户司法维权帮助不足。
C.面对花样翻新的网络暴力现象,只有坚决惩治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才能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才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D.要提高依法治网的前瞻性、预见性,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办法,不断优化、完善法律法规。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作丑化他人的“恶搞”视频、图片、表情包等并大加传播,借用社会热点,将网民正常意见分歧引向地域歧视、性别对立等,这些网络暴力很容易对当事人造成伤害。
B.要想法治利剑能精准、有效发力,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借鉴典型案例,做到宽严相济,努力从具体罪名适用、从重处罚情形、证据与公诉标准等方面着手。
C.网民被误导蒙蔽,导致群体性网络暴力时有发生。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及时提供真实信息,倡导正确价值取向,明辨事实、澄清谬误,引导广大网民理性上网用网。
D.只要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善用法治利剑压实责任、筑牢堤坝、细化监管,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就会更加浓厚,网络空间就会天朗气清、生态良好。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中职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而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另外,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孩子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尽管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时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年龄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

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选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在西洋是一张指向极其明确的概念,而在中国,它所包含的范围却很含糊。
B.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如同一个蜘蛛网,这张网以“自己”为中心,可能涉及无穷多的人。
C.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非法律意义上的。
D.可以预期,“00后”年轻人结婚成家后,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各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把众多微信群中的“工作群”置顶,然后才是“家族群”“同学群”等等。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因为老宅拆迁,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拆迁费用分割问题而导致关系恶化,亲情隔断。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C.王同学和李同学的家长因孩子教育等话题而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D.沿海个别地区富裕后新建了大量祠堂,加强了家族之间的亲缘交往。可见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
3.“亲缘唤醒”是解决当前“断亲”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和实际生活,谈谈可以“唤醒”日渐疏远的亲缘关系的方法。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卓越联盟期末统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人驾驶汽车的感知系统主要由相机、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组成。为什么说无人驾驶车辆环境感知那么难?因为毕竟计算机视觉还在不断发展中,要理解复杂交通环境,还存在不少挑战。无人驾驶汽车需要更优秀的传感器,最好能让车辆识别出对它造成威胁的路面上的钉子和坑洞,快速判断路边行人或者汽车是否会突然进入自己的车道,并且传感器价格要控制在合理的区间。

无人驾驶汽车通过小脑知道自己的姿态和确切位置。车载的高精度IMU惯性单元能够知道车辆倾斜角、横摆角和滚动角,相应轴向上的角速度、加速度等,通过车身控制系统实现车辆的稳定性控制,确保车辆稳当行驶。实现无人驾驶还需要通过小脑进行精确定位,这样才能够知道自己的确切位置,以便执行下一步驾驶任务。但是,无人驾驶汽车在这方面却面临挑战,现有的GPS等车载定位设备不能满足拥堵交通流中的高精度定位要求,特别是在隧道和高架桥下等交通场景中,接收不到GPS信号,无人驾驶汽车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进行定位,例如辅以SLAM、视觉导航等技术,在复杂交通环境中增强无人驾驶车辆的定位能力。

由于具备了精确的感知系统,无人驾驶汽车通过四肢可以实现更加精确地控制。无人驾驶汽车要具备发达的四肢,还需要汽车厂商进一步将智能化功能与车身总线进行集成,将无人驾驶汽车控制系统中的刹车、油门及方向等模块通过汽车总线进行控制。

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负责导航和决策。在给定了目标任务地点之后,无人驾驶汽车要能够在路网中找到最经济、最快捷的路径,将乘客送到地点。但是在实际中,交通环境常是部分已知,可能还有障碍物临时出现,必须重新规划路径。此外,道路拥堵情况也不断在发生变化,如何正确判断道路拥堵并进行正确的通行决策,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智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不同国情决定了交通参与者的不同行为,使得无人驾驶汽车要具备学习与自适应能力,这是最具挑战性的。无人驾驶汽车发达的大脑,还要能遵守交通规则,在复杂交通场景下实现安全的、与人类驾驶行为类似的自主驾驶,使其不会对正常交通造成影响,同时还要保障车辆自主行驶的安全性。

无人驾驶应与智能交通建设同步进行,需要建设无人驾驶车辆专用的车道、与无人驾驶车辆通信的V2X网络、无人驾驶配套的交通信号灯和交通标志。此外,需要对现有的交通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能够支持无人驾驶车辆的智能调度、管理和控制,建立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

为了保证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稳步构建,需要对智能车辆的驾驶安全性、舒适性、机动性、自主性进行评估,确认智能车辆具备上路资格。为了满足智能车辆发展中的上述需求,需要研究智能车辆测评方法,进而对其开展系列化、标准化的测试。所以,需要借鉴开展各种比赛时的道路区域设计,建设一个智能车辆测试基地。无人驾驶车辆可在测试基地中开展全面测试,逐步完善,通过测试方可上路。

(选自《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6年第6期,有删改)

【材料二】

天津市中心城区出行效率情况预测

时间节点无人驾驶比例有人驾驶比例出行效率
202001.01.00
20350.50.51.24
20500.90.11.42

天津市中心城区停车设施演变预测

时间节点汽车总量有人驾驶汽车所需停车设施无人驾驶汽车所需停车设施所需停车设施总面积
20201.001.2001.20
20351.070.640.010.65
20501.110.130.020.15

(选自《规划师》2018年第12期,有删改)

【材料三】

作为智能交通的重要表征,无人驾驶被看作是势在必行的新趋势。但与此同时,它的推广在技术水平和价值判断等方面遭遇多方质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人为驾驶情况下,一般认为,事故发生的瞬时性使其无法像正常情况下那样,经由多角度的利益权衡后做出理性且审慎的判断,而是主要基于本能来处理意外事故。面对由此造成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驾驶员大多借助缺乏足够的干预时间、条件反射、非故意的行为性质等理由,为自身行为开脱。而人们也倾向于接纳这一类辩解方式,认为对操作得当与否的评价此时更多地与驾驶员的驾驶技术有关,而跟他的道德品格或道德责任无关或关系不大。

在无人驾驶情况下,一旦汽车利用超级计算机和大数据的优势,驾驶员瞬间做出的本能反应将被极速且精密的程序分析所取代。而后者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具体表达。因为程序的编写本质上由特定的社会价值观主导,反映大多数使用者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抉择。此间,理性和道德推理的融入成为可能。融入理性和道德推理的程序已超出技术层面,更多地涉及伦理层面。而如何设定体现的程序,归根结底取决于人自身的价值取向,不能寄望于技术的完善。

什么样的抉择才具有道德正当性成为难以绕开的关键,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道德争论。它连同技术的安全可靠性一道,共同构成产品推进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面对无人驾驶汽车遭遇的道德困境,功利主义者认为,根据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设计者应当考虑哪一种选择能带来最大利益或产生更小的伤害。这样做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能减少行为导致的伤害和由此产生的责任。显然,该选择有悖于康德等义务论者的立场。无人驾驶技术把关涉价值判断的问题完全交由程序处理的做法,有可能对主流道德观念产生颠覆性影响。

(选自《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人驾驶汽车“小脑”的有效运行除了需要建立在大量优秀传感器基础上,还需要精确定位技术的支持。
B.预计30年后,天津市中心城区交通出行将以无人驾驶为主,汽车总量虽有所增长,但出行效率大大提高。
C.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需要智能交通系统,道路、网络、监管等配套工作对现有交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D.在人为驾驶状态下,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员的品格和道德水平无关,而是取决于驾驶员的驾驶技术。
2.下列不属于无人驾驶汽车普及后带来的影响的一项是(     
A.实现无人驾驶汽车智能调度,出行效率不断提高。
B.无人驾驶汽车售价不断降低,传统汽车售价提高。
C.无人驾驶汽车借助各种传感器,或将减少交通事故。
D.无人驾驶汽车驾驶行为更理性,事故判断更审慎。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当前无人驾驶汽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有哪些?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AI)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它已不再局限于一般性工作领域,那些包含绘画、作曲、写诗及写剧本等具有创意性的艺术创作已被某些人工智能掌握。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它可以主持节目、创作诗歌、唱歌作曲、撰写新闻等。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人类艺术创作时代是否终结?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机制是什么。以人工智能创作绘画为例,它通过深度学习,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某位画家所辛苦创造出来的绘画风格,绘画风格变成了一种可以计算和叠加的网络模型。深度学习主要通过建立类似于人脑的分层模型结构,对输入的数据从底层到高层逐级提取,从而能很好地建立从底层信号到高层语义的映射关系,而且深度学习能够发现大数据中的复杂结构。对于艺术创作,人工智能要学习大量的艺术知识,让自己形成巨大的数据库,再按照相关程序从底层到高层逐级提取所需要的数据,按照建立起来的某种模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那么,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和人类的艺术创作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人类艺术创作的过程很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定的规律,比如可以用郑板桥所谓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来简要概括。而AI艺术创作过程与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较为接近的可能就是第二个步骤胸中之竹了,都是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素材进行筛选、加工等。这里涉及的是人工智能对人的思维的模仿,机器思维是计算机对感知到的外界信息和自身的内部信息进行加工,研究包括知识的表达、组织和推理方法,启发式搜索策略,人工神经网络等。当然二者也不是完全相同的,AI艺术创作在调动知识储备的时候仅仅是调动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建模,这些数据与AI本身是没有什么关系的,AI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它只是按照主人的要求进行工作而已。然而,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胸中之竹不仅是对客观的知识、素材进行选择加工,还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价值等都有联系,这应是二者之间的重大区别。另外,AI艺术创作的眼中之竹仅仅是编程人员输入进去的数据,数据库越大,深度学习方式越优化,其体现出的智能就越强。人类艺术创作中的眼中之竹则不仅仅关系到所看或者所学的知识、素材,还与艺术家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

所以,就目前来看,我们会发现人工智能所写的诗歌或歌词更多是在掌握了写诗或写歌词的一般技巧和规律之后对词语的堆砌,也就是说AI艺术创作只能掌握艺术创作中的共性,而没有个性,因为个性是由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民族、时代、社会、文化等共同构成的。手中之竹对于AI艺术创作来说,可能仅仅是对某种艺术风格建立模型之后的复制,这种复制对于它来说轻而易举,而且具有某种程度的机械性。然而,手中之竹对于人类来说却充满了更多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也充满了创新性。

归根结底,目前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所依据的主要还是对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然后建立某种模型,而人类艺术创作更多的是源自内心情感的宣泄。所以我们在对科技抱有乐观主义的同时更应对人类保持自信。

(选自张新科《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艺术创作思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那些包含绘画、作曲等具有创意性的艺术创作已被某些人工智能掌握。
B.人工智能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画家辛苦创造出来的绘画风格,因此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机制非常简单。
C.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胸中之竹”是对客观的知识、素材进行选择加工,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价值等都无联系。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与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胸中之竹”这个步骤,都是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素材进行筛选、加工等,是对人的思维的模仿,这时二者是相同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工智能绘画创作为例,揭示了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形成巨大的数据库,建立某种模型进行艺术创作的机制。
B.文章立足于人工智能背景,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特点和创作意义进行了一些思考。
C.文章借用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阐释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和人类艺术创作的异同。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疑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属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和人类艺术创作不同点的一项是(     
A.AI艺术创作的“眼中之竹”仅仅是编程人员输入进去的数据,人类艺术创作中的“眼中之竹”则不仅关系到所看或者所学的知识、素材,还与艺术家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
B.“手中之竹”对于AI艺术创作来说,可能仅仅是对某种艺术风格的复制,具有某种程度的机械性;对于人类来说却充满了更多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充满了创新性。
C.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所依据的主要还是对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然后建立某种模型,而人类艺术创作更多的是源自内心情感的宣泄。
D.人工智能要学习大量的艺术知识,让自己形成巨大的数据库,再提取所需要的数据,按照建立起来的某种模型进行艺术创作。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职业学校全省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能低估,但唯独不可以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②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③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④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⑤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下列对“家国情怀”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我们任何时候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对于个体而言,不能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够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中国民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3.下列对文段写作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C.文章第五段论述了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巨野县中职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来,的来历要比更古老。字是由字和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是来自母系,那么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 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字义相反。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和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国家的英雄基因就这样生生不息

文/青平

①这几天一直被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在平常听起来像鸡汤,这时候才知道,负重前行有时需要付出年轻生命的代价。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这句话平常听起来似乎很矫情,这时候才知道,有人不仅把这种清澈的爱写在日记里,更用血肉和生命去践行。那张开的双臂,那些行走的界碑,让我们热泪盈眶。

②从传统媒体到社交媒体,这几天都沉浸在对戍边英雄的致敬、痛惜和关心中。痛心于他们为国捐躯,他们是为我而死——这句被顶上热搜的话,代表了很多年轻人对英雄的告白。骄傲于他们以一敌十、不辱使命,愤怒于个别败类侮辱祖国的英雄,关心英雄团长祁发宝的最新消息,这种自上而下对英雄的致敬,表达的是这个社会自上而下对英雄的珍惜和珍爱。特别是年轻人,90后、00后,他们虽然生长在岁月静好的和平与阳光下,似乎很少感受到惊涛骇浪,平常也很少谈到英雄,但他们从来没有失去对英雄的敬意,没有失去对成为英雄的追求。

③常有人感慨,这一代青年中有不少人只知道追逐娱乐明星,不珍惜祖国的英雄,热搜上多是娱乐话题。但这几天年轻人通过热搜前十都关注英雄,表明了自己对英雄的态度,表达了一代人的英雄观。这不是对英雄无感的一代,他们的内心从来没有失去对英雄的崇拜。平时的娱乐,平时的小确幸,平时的风花雪月,跟在这种时候把这样守护国家安全、守护岁月静好的英雄捧在手心,一点儿都不矛盾。实际上,英雄们的努力,正是为了能让普通人去享受自己的小确幸式的生活。

④这几天,很多年轻人都在朋友圈转发很多年前那篇脍炙人口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不仅在转发,更是在内心吟唱,一边吟唱,一边向今天那些最可爱的人致敬。那篇文章曾激励了一代人,今天的英雄续写下英雄故事,继续激励着新一代年轻人。年轻人的内心是广阔的,而这广阔胸怀的最高位置,永远为这样的英雄而留,永远放着这样的英雄。这种对祖国、对英雄清澈的爱,不只是崇拜英雄,更是想在关键时候也成为这样的英雄。

⑤我们不缺英雄,也不缺对英雄的敬重和珍惜,这是强国一代的精神之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英雄基因,就像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选自《读者》2021年第7期)

1.下列对本文论述的中心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英雄是用血肉和生命去践行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B.我们国家不缺英雄以及对英雄的敬重和珍惜,因此英雄基因生生不息。
C.我们敬重和珍惜英雄,所以我们国家不缺英雄。
D.我们要向英雄致敬,并成为英雄。
2.本文第③段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道理论证B.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对比论证D.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这些话无不说明有人用血肉和生命去践行“清澈的爱”。
B.“90后”“00后”虽然会追娱乐明星,但是从来也没有失去对英雄的敬意,没有失去对成为英雄的追求。
C.年轻人转发《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为了在关键时候放弃享受自己“小确幸”式的生活,成为英雄。
D.年轻人通过“热搜”关注英雄,表达他们对英雄的敬重和崇拜。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更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作为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编剧,要达到史诗这个高度并不容易,必须有书写史诗的胸怀和决心。

史诗胸怀的建立,首先离不开创作者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创作者需厘清不同物质基础、生产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形态差异,并分析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结构、生活形态,理解与当代生活不同的原因,挖掘其蕴含的可以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历史剧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正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借此文艺形态了解本民族过去的历史、重拾文化记忆,一方面可以体味到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并有所思考和启发。

比如历史剧《赵氏孤儿》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赵盾家族是晋国最大的宗主,家风醇厚。时遇关外游牧民族犯晋,赵家经常组织门人御敌卫国。所以当赵家面临灭顶之灾时,为其留下宗嗣以期东山再起便成为赵家门人唯一的希望,程婴献子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形态下发生的。这一壮举不只是为赵家,还为许多依附于赵家的门人,为晋国,这就体现出中国人的大义精神。

今天出现的一些历史题材影视剧,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见心难见真,剧情雷人,同质化严重,观众也不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缺乏认知。从历史认识上正本清源,才能够规避创作中出现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才能够让历史剧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这要建立在创作者对大量一手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基础之上,从资料中找到历史背后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内核,再以建设性和思辨性视角理解历史,对其进行当代解码。编剧尤其是历史剧编剧,往往功夫在诗外,博览群书、深入生活、勤加思考,这些都是日常功课。

史诗情怀的有效传达还离不开创作者对文艺创作规律的遵循,创作者需要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来叙述故事、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影视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文学艺术有自己的叙事系统和逻辑规则,在编剧结构的房子里,只有艺术形象才住得进去,美学价值的突破往往也会带来思想价值的突破。比如,传统戏曲一人一事的叙述方法在当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影视编剧写作时也不应局限于这种传统的架构方式和叙事方式。

今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文艺工作者无论是从事历史创作还是现实题材创作,都应具有史诗胸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掘史诗品格,彰显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史诗是一种表现特定历史阶段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的庄严的文学体裁。
B.《赵氏孤儿》中“程婴献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人的大义精神,这正是该剧传达的积极的文化精神之一。
C.创作历史剧的影视编剧,不但要博览群书、深入生活、勤加思考,还要抛弃传统的架构方式和叙事方式。
D.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创作历史剧应当有史诗胸怀,正确认知历史,发掘史诗品格,彰显当代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手法,以强调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者须深入、全面地理解和认知本民族的历史。
B.文章以《赵氏孤儿》的故事为例,旨在说明历史剧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而是史学与文学的完美统一。
C.文章指出史诗胸怀的建立与传达,须关注正确认知历史和遵循创作规律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与并列式有机结合的论证结构,鲜明地阐述了历史剧创作的基本原则和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历史剧如果不能反映本民族的历史,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就不可能有观众喜爱。
B.只要能提炼出历史中蕴含的精神,就找到了历史故事的精神内核,具备了创作这部历史剧的史诗胸怀。
C.历史剧创作者遵循文艺创作规律,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叙述故事,必然会出现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
D.历史剧创作需要传达史诗情怀,体现精神、思想、美学等方面的价值,让大众重拾文化记忆,有所启示。
2024-02-26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春季高考研究联合体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