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5651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人以“搞笑”的名义,制作丑化他人的“恶搞”视频、图片、表情包等并大加传播,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困扰;有人借用社会热点,将网民正常意见分歧引向地域歧视、性别对立,对不同观点的人群大肆攻击;有人愿意侵入直播、网课等,实施所谓直播爆破”“网课爆破……这些网络暴力新表现,潜在危害大,传播范围广,极易给当事人造成伤害。对此,应当及时研判、不弃微末,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下大力气整治乱象。

网络平台有责任拿出新手段,应对不断显现的网络暴力新问题。当前,不少平台的网络暴力防护措施瞄准的是直接的人身攻击、不实信息诽谤,对“擦边球”式网络暴力的判定、封禁还不够及时;有些平台对于网络暴力的处理还多采用删帖、封号等形式,对于其中所涉侵权违法问题,与执法司法部门配合联动有待加强,对于用户司法维权帮助不足。因此,平台应及时优化措施,改进网络暴力行为判定机制,扩展用户投诉处理途径,配合好有关部门执法监管。

同时,各网络平台特别是主流网络平台应当加强引导,大力传播正能量。在一些情况下,网民被误导蒙蔽,导致群体性网络暴力发生。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及时提供真实信息,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明辨事实、澄清谬误,引导广大网民理性上网用网。唯其如此,方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网络暴力土壤,让网络暴力推手无处遁形。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面对花样翻新的网络暴力现象,多措并举、重典治乱、久久为功,坚决惩治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才能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选自金歆《严惩网络暴力按键伤人》,20234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近年来,为了震慑不法分子、保障网民权益、整治顽瘴痼疾、引导社会风气,从刑法、民法典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作出规定,到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文件、发布典型案例、开展专项行动等,法律篱笆不断扎紧,法治利剑日渐擦亮。

治理网络暴力是一项复杂工作。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网络暴力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公、检、法机关应坚持严正立场,依法能动履职,为受害人提供有效法律救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公众安全感,维护网络秩序。

精准有效是衡量法治利剑的关键尺度。造谣祖孙合照为老夫少妻的吴某某获刑1年。法院认定了受害者的截屏证据并结合其他事实以诽谤罪定罪量刑,体现了精准;法院综合考量了情节的严重性、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给予了网暴者应有的惩罚,彰显了有效。坚持问题导向,借鉴典型案例、做到宽严相济,努力从具体罪名适用、从重处罚情形、证据与公诉标准等方面着手,法治利剑就能精准、有效地发力。

严惩网络暴力,也迫切需要及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间差、空白区。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提高依法治网的前瞻性、预见性,就必须科学认识网络治理规律,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办法,不断优化、完善法律法规。

清除网络暴力,需要凝聚各方合力。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善用法治利剑压实责任、筑牢堤坝、细化监管,我们一定能让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更加浓厚,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

(选自周人杰《善用法治利剑严惩网络暴力》,20231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将“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类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实施,方能进一步提升网络治理成效,让网络空间更加风清气正”这一句放回【材料二】的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暴力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针对的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而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
B.对于网络暴力的处理,有些平台还是采用删帖、封号等形式,对于其中所涉侵权违法问题,与执法司法部门配合联动有待加强,对于用户司法维权帮助不足。
C.面对花样翻新的网络暴力现象,只有坚决惩治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才能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才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D.要提高依法治网的前瞻性、预见性,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办法,不断优化、完善法律法规。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作丑化他人的“恶搞”视频、图片、表情包等并大加传播,借用社会热点,将网民正常意见分歧引向地域歧视、性别对立等,这些网络暴力很容易对当事人造成伤害。
B.要想法治利剑能精准、有效发力,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借鉴典型案例,做到宽严相济,努力从具体罪名适用、从重处罚情形、证据与公诉标准等方面着手。
C.网民被误导蒙蔽,导致群体性网络暴力时有发生。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及时提供真实信息,倡导正确价值取向,明辨事实、澄清谬误,引导广大网民理性上网用网。
D.只要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善用法治利剑压实责任、筑牢堤坝、细化监管,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就会更加浓厚,网络空间就会天朗气清、生态良好。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

②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③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④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1.对“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如果只是自己送出去,别人也不“抛来”,这还不算坏事情。
B.自己送去之后,别人还会“抛来”,这还不算坏事情。
C.如果只是自己送出去,而不导致别人“送来”,这还不算坏事情。
D.自己送出去之后,别人不会“送来”,这还不算坏事情。
2.第①段文字论证的观点是(     
A.能够送去,也不算是坏事情。
B.以出卖民族利益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送去主义”会断送民族前途。
C.中国不想做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D.“送去”永远要不得,“送去”的结果永远是祸国殃民。
3.第③段和第④段中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B.“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C.“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比喻吸取精华应有利于“大众化”。
D.“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4.对第④段划线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用鱼翅宴大宾,过于招摇,会造成不良影响。
B.鱼翅是贵重食物,来之不易,用来宴大宾未免可惜。
C.不要用拿来的贵重物品摆阔气、装门面。
D.穷青年用鱼翅宴大宾,花费太大,损失太大。
5.最后一段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论述的问题是(     
A.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有什么结果。
B.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C.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D.对文化遗产应如何区别对待。
2024-08-04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奥运五环下见证的是、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是生命的奇迹。我们或许没有思考到残缺意味着什么,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体会过拥有残缺的苦楚;我们或许没有体会到残缺带来的不便,因为我们从不曾经历过这种困难;我们或许不知道接受残缺的过程多么痛苦,因为我们从没有过这种的人生境遇。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痛苦过后选择了一条艰苦卓绝的挑战之路。

残奥会是社会大众们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契机,也是残疾人运动员自我的舞台。越是走近他们,越是被深深地震撼和打动。正如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所说,残疾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不仅超越了他们自身的体能,而且表现出战胜对手和困难、战胜生活中遭遇的决心,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一课。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国家、一项伟大的事业,只要足够自信、自强、拼搏、奋进,就能劈波斩浪,

折翼的天使,也能飞翔。精神不倒,便有奇迹。在残疾人运动员身上,看起来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的种子,其实是那么的倔强和美丽。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套嵌了比喻修辞,本体和喻体有何相似性?有什么表达效果?
2024-05-05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穷年皓首研治一经,虽受条件所限,难以遍览群书,但读一部就是一部,咀嚼烂熟,透入身心。

②在精选中择好书。好书,能使人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书之好,在文、在理、在意。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读书不失为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经验的一种捷径。选择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位挚友,交谈之中体会人间五味、相顾之间看尽世事变迁、聆听之际感悟个中真谛。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领袖论著,可以领悟精神实质,提升思维层次;读人文社科,可以纯正思想品性,陶冶品德情操;读历史典籍,可以通晓古今中外,明辨是非善恶。

③在精品中得余味。对待读书,要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读书,是将所学转化为所得,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而精读,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知识快餐的时代,一些人抱怨精读耗时太长、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量太少,实则不然。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而只追求学习数量、不追求学习质量的人,即使拥有那些匆匆掠过却未消化吸收的知识,也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虽却是了。唯怀有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下足细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方能万千笔墨胸中藏,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

④在精思中寻践悟。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为读书而读书,读而不思、读而不悟,难以体会古人读书过程中所蕴含的学而不厌、触类旁通的大智慧。《中庸》提到,求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醒我们读书却不唯书。只有用思考、质疑和批判的态度读书,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才能厘清有用和无用,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读精。读书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认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含义,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这些观点、含义和意图一般仅从文字表面上是得不出来的,需要我们在反复琢磨中体味。

⑤在精用中求实践。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精用是读书的试金石,也是读书成果的实战场。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会读书的人,把读书得到的知识、积累的成果向实践行动转化,与岗位需求对接,以学习力助推战斗力、保障力的生成。在用的过程中,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毅力与决心,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才会避免陷入蛮干、瞎干、胡干的误区,避免走进空谈的尴尬窘境,着力解决用得对、用得准、用得好的问题。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读书到极致才能有的飞跃。

(有改动)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名言引出读书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引用论证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论证了择好书的重要性。
C.文章结尾引用名言总结全文并点明中心论点:读书“精”到极致才能有“质”的飞跃。
D.文章从在精选中择好书、在精品中得余味、在精思中寻践悟、在精用中求实践四个方面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下列关于读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下足“细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就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
B.在“知识快餐”的时代,精读耗时太长、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量太少,故作者鼓励博览群书。
C.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只要把读书得到的知识用得好就是一个会读书的人。
D.用思考、质疑和批判态度读书,在反复琢磨中体味,才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含义,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
3.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尤其在“知识快餐”的时代,更要重视精读。
B.好书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书之好,在文、在理、在意。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要择好书来读。
C.读而思、读而悟,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读精。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有“质”的飞跃。
D.本文的作者强调“精选、精品、精悟、精用”,这与陶渊明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观点是矛盾的。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