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姿态

张鸣

阅读与不阅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高级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段至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第段、第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 导学案 第七单元检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黄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茅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像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1)自然段中“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指的是(     
A.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种种无用的东西。
B.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精神鸦片。
C.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
D.淫秽书刊和黄色录像带之类的文化毒品。

(2)自然段“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中划线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七单元 第2练 《拿来主义》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1)文中的“大宅子”指代什么?
(2)《拿来主义》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3)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七单元 第2练 《拿来主义》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浮夸自大文风可以休矣!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内部水平却了无新意,令人担忧。比如,有的一味夸大、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任意拔高、贻人口实,鼓吹《别怕,中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一厢情愿、照单全收,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的后果,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对一些媒体而言,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在此类文章的始作俑者眼里,标题就是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不加点刺激的猛料,就无法吊起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还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荼毒公众认知不说,更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声音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要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1)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D.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2)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七单元 第1练 《反对党八股》(节选)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_________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么,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1)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文中空格处应填入的最准确的一句话是(     
A.那我们就看下去。B.但是如何看呢?
C.可是这一目的如何达到呢?D.可是怎么敢看呢?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做比喻,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党八股形象地、活灵活现地揭示出来了。
B.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党八股文章的要害,在于写文章缺乏针对性,其危害是使群众见了“就摇头”,让幼稚的人受到“坏影响”。
C.为了增强文章的论证力量,作者以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一篇简短而有力的演说为例,说明战争时期更需要简短精粹的文章。
D.作者对文章的长短好坏做了具体分析,继而进一步阐释了文章的关键在于“言之有物”的道理。

(3)这段内容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而从整体上看主要方法是(     
A.比喻论证B.对比论证C.举例论证D.边破边立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七单元 第1练 《反对党八股》(节选)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曹雪芹——无人见证的牺牲

①牺牲精神是伟大的,但牺牲者总还是希望自己的牺牲得到世人的理解和见证,这是人之常情,无损于牺牲者的伟大。但我们能想象一种无须人们见证和理解的牺牲,一种既不为现世功利也不为流芳千古的牺牲吗?这样的人有,你信不信?他就是曹雪芹。

②曹雪芹的生平至今仍是一个谜,这个谜恐怕不可能有解开的一天了。甚至《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还存在争议。而他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家,而且,距今只有两百多年!后人只是朦胧地知道,曹雪芹少年时代曾经历了一段锦衣玉食的生活,晚年贫病交加,举家食粥,终于在四十多岁时泪尽而逝。这样一位才华卓著的人物,生前应得到社会的礼遇,死后应得到后人的追怀。可惜,这只是善良的愿望。

③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生命凝聚之作,我们无法了解其作者,也许我们只能凭作品去揣想他的心理能量和生命能量。

④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付出一生,写这样一部字字是血的生命之作呢?

⑤是为了追求富贵荣达吗?早年的曹雪芹确实有过借登科取士来实现自己的富贵荣达的梦想,跟当时的同类子弟没什么两样。但事实是,他着手写这部惊世之作时早已将富贵荣达视为过眼云烟,多少人只将这话挂在嘴边来掩饰内心的渴望,而他却用生命真正去实践了。

⑥红学权威周汝昌则认为他是迫于眼下的生活。写这么一本书也许可以暂时改善他困顿不堪的境遇,而用不堪回首的往事换来自己和家人腹内的暂时充盈,实在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以曹氏的人格心性,这断不会长久。所以,写这么一本书实在不能使他从潦倒中完全解脱。何况以他的才情,做一个豪门清客,何处不留?又何至于衣食不给、举家食粥?

⑦也有人说他是为了名声。名声是一种社会评价,这对任何文人来说都是基本的心灵动力。对一个文人来说,淡泊名声比淡泊富贵难得多。但在曹雪芹的时代,小说不是文学正途,为士大夫所不屑。更何况雍乾时代,文字狱遍布全国,文人动辄得咎,《红楼梦》这样一部怨世骂时之作,又何敢传世以求名?另外还有为了身后的名声一说,这似乎是对作者心灵动力的唯一解释了。但事实上,民间对《红楼梦》的传抄却是在曹氏在世时就存在了。

⑧曹雪芹是超凡的人,我们不能用凡俗的精神境界和价值标准去揣想他。也许极少有人能想到,他写《红楼梦》,只是为了一吐胸中之郁结,并希望后人理解这份情怀。这就够了。至于自己,他希望完全隐退。

⑨大精神,大境界,然后有大文章。将现世的名利欲求置之度外,这是极难得的;将身后的名声也置之度外,对于一个具有巨大心理能量的人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即使如此,他仍愿主动地承受那样的精神重负!文学天才和道德圣者如此偶然而奇妙地结合在一个人身上!

⑩由此看来,认为曹雪芹受了天大的委屈的人,也是用一双俗眼在看他,这完全不合他的心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曹雪芹最有资格接受这种景仰,虽然他本人对此毫不在意。

(1)下列选项中关于“无人见证的牺牲”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是位才华卓著、令人敬仰的大家,而他的生平至今竟然还是一个谜。
B.极少有人能理解曹雪芹的情怀,也很少有人知道他写作《红楼梦》的心灵动力。
C.“无人见证的牺牲”表明后人对曹雪芹所受的委屈感到不平。
D.《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可曹雪芹在世时《红楼梦》却无人问津。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红楼梦》只是后人揣测曹雪芹当时的心境一个依据,我们不能借此完全了解作者。
B.以曹雪芹的才华,他完全可以借科举实现富贵荣达之梦,但他不屑于此,以致沉沦下层。
C.作者否定了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求取名声的说法和红学权威周汝昌的“生活所迫论”。
D.曹雪芹写《红楼梦》并非为了表明自己内心的委屈,这体现了他的大精神、大境界。
2024-05-18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 第二单元 第3练 《林黛玉进贾府》 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人们的行为能力及提供各种超感官体验的同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每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人们的非理性冲动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也使人们更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媒体与受众两方面入手,积极寻求对策。

从媒体角度看,媒体可以利用信息智能匹配技术降低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这项技术以数据分析为依托,使信息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从而与受众的需求相匹配。比如,一些媒体机构根据用户个人需求方面的关键词、以往浏览的相关数据、学历、职业、爱好等特征信息,进行汇集、整理、跟踪和分析,并根据用户充值、消费、反馈等数据信息,了解和掌握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潜在需求,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虽然公司主要以推广自己的服务项目为目的,但这种技术更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会大大减少许多有意无意强加于受众的信息,从而降低了受众进行信息处理的时间成本,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收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样的信息智能匹配技术会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比如,有的技术可以根据手机定位,确定用户是在办公场所、家里还是旅途中来推送合适的视听内容;还可以根据用户手机的睡眠模式、工作模式等确定推送时间,以及根据某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确定是否推送。

从信息受众角度看,受众需要提高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受众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即对媒介本身带来的危害及个人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认识的能力。任何时候,受众都要保持对新媒介的主动权、选择权,不能被媒介技术左右,而要学会组织与控制信息和技术。这种主动选择权是建立在一定的媒介素养基础上的。除此之外,受众还需要加强法律、伦理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养,能够准确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并掌握好在新媒介上的话语行为的规范和尺度,从而将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既要推动媒介的技术革新,又要提升受众对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媒介技术真正为我所用,形成媒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选自《理性面对新媒介的信息海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是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
B.人们因无用信息泛滥而形成的非理性冲动,会导致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C.信息智能匹配技术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实现智能化、个性化信息的精准推送。
D.以推广服务项目为主要目的,决定了媒体很难真正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新媒介有负面效应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减少新媒介负面效应的对策。
B.文章围绕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这一问题,从两个密切相关的角度展开分析。
C.文章第2段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特点、优势及发展。
D.文章先提出新媒介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接着分析解决方法,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精准推送使受众得到好处,对此受众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B.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持续发展,得益于手机、网络的普及和媒体的广泛应用。
C.缺少媒介素养的人难以组织与控制信息,也肯定无法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
D.如果受众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不能提高,媒介技术革新的成果就会大打折扣。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八单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同步讲解与练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目前的融媒体环境,既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也有新旧媒体间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从本质上讲是以互联网新媒体为核心的多元化媒介环境。

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效性与实效性。融媒体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使其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获得显著提升。二是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变革创新,融媒体打破了旧媒介的生产方式和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传受者之间的界限,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另一方面,融媒体解构、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模式,使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三是具有多维性。传统文化的传播由单向的传统媒介传播模式发展成为多维交互传播模式,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及反馈。

中国孔子网融媒体平台,是基于一网一台一馆(中国孔子网、孔子网络台和儒家文化数字馆),以儒家文化为主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新兴融媒体传播平台。自上线以来,该融媒体平台实现了网站、微信、纸媒、app(手机软件)等交互媒体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打造了《儒学快讯》《儒学联播》《儒林论道》《孔子会客厅》《传承者》等多个品牌栏目。平台还利用线上线下,全面创新文化活动落地方式,成功举办了全球同祭孔”“中华经典吟诵大会等大型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进行线上线下传播,用全新的手段和模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选自《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探析》)

材料二   融媒体不同于过去单一媒体或者少量媒体的传播,它实现了多种媒体形态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在新时代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有着积极的影响。

融媒体能够有效记录和保存传统文化的原型,使宣扬传统文化有据可依。作为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的代表,文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光明日报》刊登的《馆藏文物之痛:文物腐蚀的结与解》说明了我国馆藏文物腐蚀严重,像敦煌莫高窟这些暴露在露天环境中的文物遭受的侵蚀更为严重。同样,面对时间的洗礼,非物质文化更难传承全貌,例如陕西的社火表演、纸艺术、皮影戏、秦腔、木板年画、泥塑等,它们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非物质文化,它们应该受到珍视和保护。融媒体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化、appH5、虚拟现实等技术完整保存这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文化。

融媒体能够拓宽宣扬传统文化的渠道,提升社会影响力。融媒体革除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传播手段单一的弊病,将媒体的传播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融媒体产品的多样化造就了其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其中,文字、图片不仅能在传统纸媒上完美展现,更能通过客户端、app等大放异彩;视频、音频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泛传播;H5技术不仅在视听上满足了用户的需要,还能够兼顾交互性和趣味性;现场云技术革新了传统的采编发场景,使得同步时空,还原现场成为可能;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复原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等等。

融媒体还能够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新的活力。融媒体宣扬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展示与场景再现,而是在全新文化产品中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创作者感情。例如,新华社陕西分社创新性推出穿越秦朝,当你的品位遇上兵马俑H5让用户通过涂鸦的方式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彩色兵马俑,使得原本已经褪色的兵马俑重焕彩色新妆,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融媒体技术还可以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同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选自《融媒体视域下宣扬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融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它把不同的媒体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和多方面融合。
B.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多维性,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及反馈。
C.融媒体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新的活力,而传统文化与融媒体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
D.融媒体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把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之中,激发民众热情,实现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A.媒体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性的基础服务,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其传播的广度。
B.将全息投影技术运用在傩文化的保护、展示、商业应用等多个方面,使傩文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得以传承。
C.《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就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受到一致好评,并掀起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
D.借助“活力网格”融媒体平台,市民用手机app上报各类问题,网格管理中心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及时反馈。
3.融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请联系材料谈一谈你的看法。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八单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同步讲解与练习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和“中医药学的贡献”两部分,回答问题。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我代领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已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10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100%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中医药学的贡献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有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辩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病。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这里所列举的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将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1.文中引用了《肘后备急方》中的“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请问有何作用?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速度相当快。
B.复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用药形式,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罕见。
C.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高血流剪应力。
D.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会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做出更多新贡献。
3.“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下列不属于“查阅文献”工作的一项是(     )。
A.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程度的抗疟性,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这是屠呦呦及团队查阅文献的初衷。
B.屠呦呦及其带领的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所组成的团队查阅的文献包括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
C.由原来的加热提取方式改为低温提取方式,以保存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这是屠呦呦及其团队查阅文献寻求到的答案。
D.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并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就是为了查阅大量的文献,尽快从中草药中找到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六单元《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同步讲解与练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派生出来的。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选自《画里阴晴》,《吴冠中文集》第二卷,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

1.简要概括西方油画家与作者对阳光和阴雨的不同感受和表现手法。
2.分析选文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者对待自己绘画创作的态度。
2024-05-18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五单元《景泰蓝的制作 》同步讲解与练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