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截至目前,我国共公布了五批传统村落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仍然鲜活的文化遗产。在我国,传统村落分布相对集中,形成了一心、三片、多组团、多特色的分布特点。这些种类繁多、生动多彩的传统村落,形成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支撑,它们既是世界农耕文明的源头和我国农耕文明最集中的反映,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源泉所在。在城乡关系重构的今天,传统村落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重塑的重要载体和诗意栖居的家园。

当前,传统村落面临的紧迫任务依然是严格保护。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努力,我们遏制了传统村落的自然消亡,但是空心化、建设性破坏、资金不足等依然是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对传统村落进行严格保护,一方面需要开展传统村落谱系研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精细化记录和管理,把传统村落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则要健全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分级分类,精准保护利用。对于有一定价值的传统村落,要保护好传统风貌,充分挖掘特色,适度恢复和还原,促进传统建筑的改善利用。

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离不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当前历史村镇最突出的矛盾之一就是居住者对现代生活的要求与历史文化的冲突。对此,我们要重点研究和突破,进一步改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包括加强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设小型综合体等。通过优化调整适宜的产业,促进传统村落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此外,积极拓展传统村落利用模式,如承担各级文化部门活动场所、中小学生教育基地、文创基地、民宿等功能,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让村落用起来、活起来。

传统村落是珍贵的农耕文明遗产。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让传统村落融入未来,在新格局下进行功能定位,重新融入城乡发展,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议题。传统村落要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不断发展,这是对传统村落最好的保护。因为发展才能体现传统村落的价值,发展才会让传统村落传承下去。未来,历史村镇将和现代城市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特色保护类和重要聚焦点,在未来的城乡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发展旅游依然是当下传统村落最现实的保护与发展手段之一,但仍需要在品质提升、健康引导上下功夫,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不能为招徕游人任意编造和添加与村落历史文化无关的景点

面向未来,要依靠传统村落的智慧来指引美丽乡村建设。在风貌特色方面,利用适合新民居的创造和推广的方式进行形象易懂的指导,多采用传统的建造、生产、生活的方式传承和延续传统村落。今后,我们要尝试把传统村落推广成为世界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将传统村落推向世界,让传统村落融入世界旅游大循环,让世界了解中国美丽鲜活的传统村落,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遗产。

(摘编自方明《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文化多种多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中国传统村落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于中国传统村落,必须健全保护体系,给予适度“恢复、还原”,保护好其传统风貌。
C.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只是保持原貌,合理开发可以更好地达到保护的目的。
D.未来要将历史村镇与现代城市更加紧密地融合起来,以融合促发展,以发展促传承。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中国传统村落的现状及存在意义,分析了如何让其走向现代和未来的问题。
B.文章论述了保护传统村落应采取的方法措施,由保护、完善到发展,逐层深入。
C.第二段作者就目前我国传统村落面临的空心化、自然消亡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D.文章最后两段论述了传统村落的未来走向,对发展旅游业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严格保护传统村落,挖掘其特色,才能使之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诗意栖居的家园。
B.进一步改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可以解决当前历史村镇最突出的矛盾,使传统村落走向现代。
C.要重构传统村落的经济体系,需促进传统村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村落利用模式的拓展。
D.要充分尊重传统村落的传统特质,应采用多种方法加以传承,不应走商业化道路。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财贸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们回眸五千年历史,常常为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单元,以及诸多生命个体的文化创造而感动。中华文化的瑰宝如同镶嵌在这条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珍珠,形成灿若星河的景象。这些能够持续发亮的珍珠,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经过挤压、碰撞,从内心深处压榨、提取出来的干货。司马迁说,西伯被囚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处于困境才修订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方创作出《离骚》,左丘明失明才成就了《国语》,而孙膑被膑刑方撰修成《孙膑兵法》。同样,他自己也是因为受到惨绝人寰的宫刑,才愤而创作出照耀千古的皇皇大著《史记》。这些中华文明的珍珠,无不与生命个体的痛切体验有关,包括诗人杜甫,包括剧作家汤显祖,包括小说家曹雪芹,无不与身世家世的兴衰颓败有关。难道文明成果的产生,非要其创造者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才能为之?从人类历史长河看,从中华文明的演进史看,这个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随着文明进程的改变,人类必然还将诞生更加伟大的灵魂,还会孕育出更加闪亮的珍珠,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问题是,生命塔尖上的人物毕竟是少之又少的,我们常态的文化建设如宝塔底座一样,要有远远宽博于塔尖的体量,才能保证塔尖的高度。这个宽博体量不是泥沙俱下的胡乱扎堆,不是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泡沫,不是技术翻新的花里胡哨,也不是金钱堆砌的空壳鲜亮,而是紧抠着大地的生命匍匐、根须深厚的脐带相连,是可以赖以负重的基石底座,是能够引体向上的坚实骨骼。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从而做出这个时代应有的贡献。如果这个时代的文化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受虚浮肿胀、技术至上、娱乐至死、乱炒剩饭、政绩工程、唯洋是从等乱象搅扰,那么,这个时代对民族文化的历史贡献就是堪忧的。

文化建设有特殊性,需要尊重其自身的生长规律。最基本的是要让它的内在精神挺拔张扬起来,这与建设一座物理楼体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首先必须让它有安全矗立的能力。文化楼体很多是无形的,但在人的心灵上却是有形的,把这座楼盖垮了、盖倒了,其破坏性会比一座实体建筑的倒塌更加久远。因此,文化建设不是虚幻的,不是可以随意捏圆捏方捏扁的,它需要更加科学、精细的建设蓝图与施工耐心,因为它是更加真切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生命活性建设。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陈彦,有改动)

1.第一段中加点的“这个倾向”,在文中是指(     
A.中华文明的演进史灿若星河,镶嵌着许多文化瑰宝。
B.个体的文化创造要经历生命挤压碰撞等痛切体验。
C.杜甫等人的创作是源于其身世家世的兴衰颓败。
D.文明成果的产生需要创造者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我们常常为拥有众多文化瑰宝的五千年历史所感动。
B.有了可以赖以负重的基石底座,才可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
C.乱象搅扰会导致这个时代无法对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D.因为文化建设不是虚幻的,所以文化楼体倒塌的破坏性更久远。
3.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善于运用举例论证,如用司马迁等人的事例佐证观点。
B.“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采用引用论证,让文章颇有说服力。
C.用“宝塔底座”进行比喻论证,使关于常态文化建设的论述更为形象。
D.就底座的“宽博体量”作正反对比论证,鲜明的对比启人深思。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财贸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

韩业庭

①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并不能被称作艺术品,因为艺术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活动更多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艺术生产逻辑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人工智能目前没有可能创造与人类智力相当或者超过人类智力的作品,因为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是无法复制的。

②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以微软机器人小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一看,颇具艺术色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小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家具这几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

③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在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进行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

④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的趋势下,艺术世界将会发生巨大改变,并重塑艺术的边界,其未来是否会影响到艺术家的主体性身份?是否原本只有人类可以胜任的艺术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些问题,只有交给时间来回答。

⑤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增强和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多彩的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

(选自201961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目前的人工智能创作缺乏真实的情感表达,难以与人类的作品媲美。
B.目前的人工智能创作缺乏人类的理性思维,仅仅只是作品的提取、分解、组合。
C.目前的人工智能作品的创作元素过于简单,而且元素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
D.目前的人工智能作品暂时无法超过人类作品,因为还不具备高度个性化的创造力。
2.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文艺创作的关系”,根据文意,下列观点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可以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工具,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创作思路和灵感。
B.艺术家可以与人工智能进行合作,共同创作出独特而富有创意的作品。
C.文学艺术创作领域可能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最后一个领域。
D.人工智能创作有取代和超越人类艺术创作的趋势,艺术批评家对此持肯定态度。
3.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既有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评价,又有对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主体性价值的思考。
B.第②段举了微软机器人“小冰”绘画作品的例子,说明人工智能创作不能与人类创作匹敌。
C.第⑤段采用正面论证,证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弥补人类创作形式层面的不足,提升艺术作品的品质。
D.本文证明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一个传承文化的工具,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独特的文化。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里的共享经济

张丰

在成都,传统茶馆与现在的坝坝茶,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开放空间,而不是关起门来做生意,它们是一种共享经济。

你坐在任何一家茶馆喝茶,都会碰到过来掏耳朵的。他们摇动手中的工具,有的会喊一声掏耳朵,有的并不喊,但是成都人都知道他们的行当。他们路过你身边时,看到你有点儿兴趣,就会停下来问你,但绝不会纠缠。还有过来卖零食和水果的,常见的是煮花生,夏天还有毛豆。在郊县或者古镇上,则会卖刚采摘的瓜果蔬菜。小贩们都会很自然地走进茶馆,就像这茶馆是他们开的一样。有一个细节是,几乎没有任何一家茶馆的老板,会对他们进行驱赶或者面露不悦之色。

茶馆老板大概都有这样的心思:自己是开门做生意的,来的都是客;再说,这些小贩的服务,能够让自己的客人更开心,这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这些小贩,有时候也会停下来喝茶,成为茶客。

这两年流行共享经济的提法,其实茶馆就是和谐的共享平台。以前在一家茶馆喝茶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地要三两水饺,后来才知道茶馆老板根本不煮水饺,他是去隔壁小餐馆买的,而送餐过来的小伙子,也是隔壁餐馆的。他们有空的时候,会一起打麻将,大家在生意上也就相互帮忙。这样的茶馆,更像一个平台,大家都可以在上面开发自己的生意,而茶馆在这种开发中,也会变得更加热闹。

这是相互体谅,也是互帮互助。其实这种商业形态在成都也不是茶馆所独有的。一些火锅店里会有表演,戏院里会有卖零食的,庙会就是更大的平台,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在那里摆摊卖东西。2021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后,成都成为全国第一个大搞地摊经济的城市。这是普通人的一种谋生手段,人们对此都抱着宽容的态度。

在茶馆里,你还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细节:人群中冒出一两个擦皮鞋的,一般是大爷大妈,喊一声擦孩(鞋)子。他们擦一次皮鞋只要一两块钱,即便是生意好的一天,也不过挣几十块钱——对收入较低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是一家人一天的饭钱。

在一个好的社会,人们能够互利互惠,给低收入者活下去的空间。这样的社会不仅是温情的,也更安全。

我见过一个动人的场景,在成都一家百货商场一楼的咖啡馆门口,有一位太婆,她一边喊着擦皮孩(鞋)儿,一边走进店里。在茶馆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咖啡馆里却显得非常突兀。太婆也知道这一点,她怯生生的,就像做了一件理亏的事。但是,不管是店员还是顾客,没有谁觉得异样。这就是老成都茶馆吹过来的风。这是成都常见的市井细节。

(选自《读者》2022年第24期,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2.成都茶馆为什么会允许小商贩进店做生意?
3.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4.整体阅读,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馆里卖零食和水果、火锅店里表演、庙会里摆地摊等都属于共享经济。
B.一个好的社会,能够给低收入者活下去的空间,并让他们体会到温情和安全。这是作者对老成都茶馆文化的肯定。
C.文中提到“以前在一家茶馆喝茶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地要三两水饺”,作者意在表达成都的茶馆与餐馆没有什么两样。
D.成都茶馆里的共享经济体现了人们相互包容、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社会风尚。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些花窗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满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已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选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介绍了颐和园长廊的千篇一律给人的特殊感受。
B.第2段认为乐寿堂临湖回廊廊柱的重复是花窗变化的前奏。
C.第3段指出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D.第4段认为建筑设计应当做到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
2.根据选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颐和园长廊的“千变万化”只能给人带来芜杂和“荒谬绝伦”的感觉。
B.乐寿堂临湖回廊的廊柱和花窗是重复和变化的和谐统一。
C.个体建筑物或群体建筑物往往都应注重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D.作者批评了中国各地建筑或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的标准设计。
3.下列对于选文词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个“一根”在语言学上就给读者以厌烦感,从而阐明颐和园的长廊不能“千变万化”。
B.“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是对上文的概括。
C.“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浅显通俗的语言揭示了现代建筑千篇一律的特点,使现代建筑失去了实用性。
D.语言艺术也要讲究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选文每一段都可以看出作者语言讲究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
4.选文中哪一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5.体会选文画线句的妙处。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职教高考一轮系统性复习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遗憾也美丽

①微笑很美妙,泪光中的微笑呢?美丽很动人,遗憾中的美丽呢?我轻轻叩问人生,怀着几分迷茫。

②人从一个未知来到这个美妙的星球,然后又回归另一个未知:人生的短暂与唯一,可能是宇宙间最大的遗憾。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着去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追求。当必然的遗憾终于降临时,能坦然地画上自己生命之歌的休止符。正因为有了这份遗憾,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己决定生命的长度,所以,我们点燃了精神的火把,去照亮自己有限的年华,于是,寻常的生命便有了些许的美丽。

③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不愿再去试图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利时最初的心境,但我却领悟到了生命中非凡的含义,那是挫折之后的奋起,重创之后的屹立。

④遗憾包含着苦痛,遗憾也孕育着美丽。因为浸润了泪水与哀愁,这美丽便多了几分慑人的魅力。

⑤陆游的爱情悲剧造成了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柔肠寸断;李煜的亡国之痛化作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哀哀深愁;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如果没有冰海沉船的情节,那么它承载的爱情诗章会如此凄婉动人吗?也许遗憾才是这最好的归属吧,虽然这遗憾到今天仍令人心痛。

⑥我常常仰望星空,幻想着在天际款款走动,想象自己是其中的一块石头或一粒尘岩,随着庞大的团队在无限的空间遨游。76年的聚集与等待,为的就是一瞬间的灿烂;因为这份灿烂,哈雷彗星寒冷寂寞的旅行才变得温馨浪漫。

⑦既然遗憾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就应该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它,用自己的智慧驾驭它,将遗憾带给我们的痛楚化作舒筋活血的良药,用遗憾的丝带去纺织出庄严夺目的彩虹,彰显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理智与笑对坎坷的从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遗憾包含着苦痛,遗憾也孕育着美丽”。
B.文章引用陆游的爱情诗,李煜的亡国词,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添了文艺色彩,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C.本文论点鲜明突出,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有力,结构完整,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着去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这句话表明作者观点前后自相矛盾。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全省第一次期中调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怎样通过课程设置,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怎样通过丰富的形式和载体,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劳动精神?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多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为做好劳动育人提供了有力抓手。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上下功夫,才能让劳动课程取得育人实效。此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在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上都有很大提升。从较为简单的收纳整理,到相对复杂的烹饪、木工;从农业方面的动植物养殖、种植,到工业方面的家用电器使用与维修,课程设计注重学段衔接,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机会,也让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加深对劳动的理解、涵养崇尚奋斗的精神。

劳动课程要取得育人实效,还要更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明确,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现实中,有些学校采取以课代劳、以教代劳等方式,缺乏让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这只是表面上重视劳动教育。事实上,只有真正挥洒劳动的汗水,才能体味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让他们不断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摘编自丁雅诵《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

材料二:

新时代劳动教育之所以将在立德树人的牵引下,实施从劳动教育本身向全面育人的重心提升,源于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重心的提升是对劳动教育本身发展困境的有效解决。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加速发展丰富了劳动形式,强大资本逻辑和交换价值使劳动内涵的抽象性愈加明显。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求青年树立正确劳动观,保持社会主义劳动的本质,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并使劳动价值得到公平合理认识与分配;另一方面要求青年具备更高的综合素养,以应对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给劳动者带来的劳动观扭曲和劳动异化问题。这无疑给以劳动教育本身为重心的传统劳动教育带来两大难题:一是能否应对劳动认知偏差,建构科学劳动价值观;二是能否满足劳动者素质的综合性发展需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育人重心的提升正是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其次,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心向全面育人转变,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价值追求。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社会分工明确化、精细化、精密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人的发展面临孤立化、片面化、单向度危险,只专注劳动本身的教育,势必影响各类关系维持和谐稳定。全面育人使新时代劳动教育回归到劳动作为人本质属性的维度,从劳动创造价值出发,教育引导人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他人价值的认同,从而收获幸福感。这是为新时代建立更加和谐美好的劳动发展关系,确保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偏离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根本指向所作的重要调整。

最后,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彰显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坚定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把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改造的路径之一,表明它包含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属性。但是,在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并奉行西方价值中心主义原则,将其所谓的自由民主、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等观点输出给其他国家,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难免受到影响。新时代劳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重心,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动价值观的坚决捍卫,彰显了育人化人中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综上所述,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想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明确全面育人的重心导向,通过高质量的劳动教育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培养大批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摘编自张雪梅《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的特点及趋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设计注重循序渐进和学段衔接,例如从收纳、整理到烹饪、木工,从种植养殖到维修。
B.相较于“以课代劳”的方式,强调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的劳动实践,无疑更能让学生切实理解劳动的内涵。
C.由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影响,新时代劳动教育就不能偏离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根本指向。
D.两则材料都谈及劳动教育,材料一论述实现劳动育人实效的抓手,材料二分析劳动教育呈现新特点、新趋势的缘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得育人实效的劳动课程必定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并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而实现育人目标。
B.传统劳动教育给新时代带来两大难题,因此以劳动教育本身为重心的传统劳动教育须向全面育人重心转变。
C.后工业化时代,人的发展面临孤立化、单向度等危险,如果只关注劳动教育本身,那么将影响时代青年的全面发展。
D.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是当今时代,劳动教育在育人方面都发挥其重要作用,体现了鲜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所阐述的观点的一项是(     
A.各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B.某校打造“劳动+”育人模式,把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结合,将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
C.某校发掘劳动项目中蕴含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自我,勇于通过双手改变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D.学校组织学生到车间参观,与工人师傅交流,回校后举办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系列活动。
4.结合材料,概括新时代劳动教育从劳动教育本身向全面育人的重心提升的意义。(不超过40个字)
5.光明职校各年级围绕“二十四节气”分别开设系列劳动课程,建立校内种植基地,开展“植物伴成长”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获得社会好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适应性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 适中(0.65) |
8 . 按要求补充完善横线处语句。
“诗文话楷模”专题活动中,校辩论社团的同学就“生命的价值在于个人发展还是在于奉献社会”这一辩题展开了一场辩论赛。请你参照示例帮助反方同学完善立论提纲。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适应性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9 . 最能质疑语段中所揭示论断的一项是(     

德国和瑞士的专家经过研究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餐具颜色能直接影响食欲,红色餐具可降低人们40%的食欲。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红色是极具攻击性的色彩,用红色餐具盛放食物往往会让人难以下咽,因为在潜意识中人们会给自己发出不能吃红色餐具中食物的心理暗示,从而令食欲下降。

A.快餐巨头常在大堂中使用大片鲜亮的红色图案,并没有影响快餐销量。
B.红色餐具易使人产生紧张感,暴饮暴食是人在精神紧张时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
C.实验表明,使用红色水杯者比使用蓝色水杯者平均饮水量要减少44%。
D.红色预示着不安和担忧,人们看到红色餐具会本能地担心食物有危险。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适应性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职业教育真正香起来”“热起来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202251日起正式施行。新版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并非低人一等,而是大有可为

社会大众一度普遍存在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其实,这种认识并不符合事实。近年来,中高级技工需求旺、缺口大、薪资高,很多中高级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往往还未毕业,就被各大企业争抢一空。人社部发布的全国最缺工100个职业中,有58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所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是类别不同,而没有高低之分。从国家重视和社会需求角度讲,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将大有机会崭露头角。

《教育家》杂志曾就不同群体对职业教育的期望值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图:教师、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期望值比较

并非取消普职分流,而是强调协调发展

另一项调查表明,以前的普职分流确实造成一定意义上的分层,增加了部分中小学家长的教育焦虑。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院校的人才选拔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仍在依据中考分数优胜劣汰。中考分数较低的学生被分流到中职,这又加剧了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偏见。

不少专家认为,家长的普职分流焦虑,实际上折射的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仍需完善,以及中职生与大学生的就业差距较大。办好职业教育、完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缓解焦虑的根本之道。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教育分流修改为协调发展。这项政策表明,分流仍然实质性存在,但今后学校不会强制分流,而是给予学生和家庭更多选择的机会,让职业教育的发展更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其实,从人才成长角度而言,人的个性、禀赋、特长均有不同,成长成才的路径也应不尽相同。新版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就是要保障人民在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上更具弹性和多样化。

并非一模一样,而是类别不同

根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侧重的是技能教育。而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侧重的是学历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比普通本科教育多了技能性要求,具有鲜明的就业导向,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手段。可见,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办学体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它既畅通了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保证了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又与普通本科教育区别开来。

并非以升学为主导,而是强调多样化成长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在招生计划中确定相应比例或者采取单独考试办法,专门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

近年来,随着中职教育从就业导向为主转向升学就业并重,升学率尤其是升本率对学校声誉的影响在不断提高。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中职生就业的比例仅为35%,约65%升入高等院校,其中约10%升入本科院校。

对此,有舆论担心,这或将导致职业院校背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转而以升学为导向组织教学。其实,这提醒我们,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并不是要拒绝普高生转入中职学校,也不是要拒绝职校生转入普通学校,因为这有悖于普职融通的基本理念;而是要优化职业高考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打通职业院校学生升学的通道,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让学生有多样化成长成才的空间。

随着新版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职业教育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真正香起来”“热起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有删改)

1.对材料中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职业院校的学生“升入高校学习”的期望比家长更强烈。
B.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方面,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值差距最大。
C.相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各项期望值都较低。
D.相对于其他几个因素,各个群体对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的期望值都是最低的。
2.根据材料,以下对“普职分流”问题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普职分流指的是中考和高考之后,学生分流到普通院校或职业院校就读。
B.普职分流造成了职业院校的人才选拔机制无法建立,加剧了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偏见。
C.部分专家认为,办好职业教育、完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是彻底解决中小学家长普职分流焦虑的根本之道。
D.将“教育分流”修改为“协调发展”,表明今后分流仍然实质性存在,但学生和家庭选择的机会将更多。
3.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职业本科教育主要侧重的是技能教育,普通本科教育侧重的是学历教育,两者共同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
B.我国职业高考考试招生办法将得到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将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普职融通将更加顺畅。
C.升学率尤其是升本率对学校声誉影响的不断提高,将导致职业院校背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转而以升学为导向组织教学。
D.今后,职业学校毕业生都将通过单独考试,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
4.假设你的表弟今年中考,他想就读中职学校,但是父母不同意。请你根据材料,帮表弟归纳几条劝说其父母的理由,并分点叙述。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中2023-2024学年中职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3+2) 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