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5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本文围绕动物游戏行为展开。开篇提出动物为何游戏的问题,接着阐述“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三种假说。以黑猩猩等动物为例,分别说明各假说观点。文章展现了科学家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与思考,引发读者对自然奥秘的好奇,体现了科学探索不断深入的过程。

1 . 阅读《动物游戏之谜》,完成下面小题。

动物游戏之谜

周立明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争斗、利用环境等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1.下列哪一项不是“自娱说”否定“演习说”的论据?(     
A.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B.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
C.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D.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黑猩猩常常用嚼烂的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成年后也用同样的方法在树洞中汲水解渴。
B.动物通过幼年时的游戏行为,掌握追逐、躲藏、搏斗等各种“技能”,以便将来能够生存适应。
C.成年动物与幼小动物一样需要游戏行为,但成年动物与幼小动物不同的是不需要用游戏来演习生活。
D.对动物游戏的不同研究,得出了“演习说”“自娱说”等假说,这说明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已经解开。
3.对“动物游戏之谜”的破解总结有误的一项是(     
A.游戏是动物能把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环境巧妙结合。动物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愉悦。
B.动物通过游戏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熟悉未来生活应掌握的技能,以适应生存。
C.动物游戏使动物在竞争生活中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调节和补偿。
D.动物游戏行为是复杂的,“动物游戏之谜”的谜底有待深入研究。
4.北极熊常常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请根据选文的四种假说推测,成年北极熊玩这一游戏的目的可能性最小的会是哪一项?(     
A.适应将来的生存需要。
B.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是动物天性的表现。
C.锻炼自己的速度、敏捷能力。
D.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身体的灵活和力量。
5.从这篇文章看,动物游戏之谜有哪几种,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同步练习)(职业模块)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演讲,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了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文章通过大量历史事实和数据,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演讲中多次提到“人民”,强调了人民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文章运用了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激励人心,催人奋进。

2 . 请根据课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下列选项中,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D.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做了哪些努力?请用原文简要回答。
3.如何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请用原文简要回答。
4.本文一共出现了86次“人民”,这表达出了什么?
5.请你思考: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运而生”的?请用原文回答。
6.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7.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9.本文多次出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有什么艺术效果?
10.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是如何理解“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的。
11.“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不负众望?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详细的描述和科学地解释,对荔枝的形态、大小、品种、果肉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说明。文章运用了举例、比喻、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使内容生动具体,易于理解。特别是对荔枝果肉的科学解释,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知识。整体结构清晰,从外观到内部,从品种到特性,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展现了荔枝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文章不仅具有科普价值,还富有文学色彩,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3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作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10多克到20多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作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1.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说明 引用说明B.比喻说明 引用说明
C.举例说明 比喻说明D.比喻说明 下定义说明
2.与“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两千朵”的说明方法相同的是(     
A.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B.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C.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
D.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3.选段从哪方面说明荔枝?按什么顺序说明?恰当的一项是(     
A.生态,从总体到局部。B.生产,从外到内。
C.生态,从外到内。D.生产,从总体到局部。
4.对荔枝肉是假种皮的辩说,反映了什么问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观察细致,能发现事物的微殊。
B.作者具有辩证法思想,看到事物的变化。
C.本文有严格的科学性,能纠正前人谬误。
D.白居易对荔枝果肉的认识完全正确。
5.“果形”一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说明内容的?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同步练习)(职业模块)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引用白居易和杜牧的诗句,生动地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并由此引出古代宫廷为了满足贵妃的口腹之欲,不惜劳民伤财的历史事实。文章运用了引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使内容更具说服力和生动性。同时,通过对比古今贮藏技术的进步,反映了科学技术对生活的改善。整体结构紧凑,逻辑清晰,既有历史文化的深度,又有现实生活的关联。
4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件事的嘲讽。

1.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表达正确的是(     
A.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
B.说明荔枝要现摘现吃。
C.说明白居易吃了很多荔枝,对荔枝很了解。
D.说明白居易知识渊博。
2.本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①打比方   ②引用   ③举例子   ④列数字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文中使用杜牧诗句的主要作用有(     
A.嘲讽唐明皇为宠幸杨贵妃而不顾人民死活。
B.证明古代皇家贵族生活挥霍无度的历史事实。
C.说明杜牧关注百姓生活。
D.从而进一步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嘲讽了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
4.文中加粗的两个“这”,指代的对象相同吗?指代的是什么?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同步练习)(职业模块)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章充满了对新中国的自豪和对未来的信心,强调了全国人民大团结的重要性,呼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团结一致,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激励全国人民继承革命传统,继续前进。文章语言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5 . 请根据课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1.第二段中:“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结合本文第三段,概括这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基础是什么。
3.第九段中:“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4.第十三段中的“永垂不朽”一词,表达了毛泽东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什么深刻内涵?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描绘了月夜荷塘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惆怅。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将荷塘的月色描绘得如诗如画,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美丽。作者在独处中享受自由,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中对江南采莲的联想,既丰富了内容,又寄托了对古代风俗的怀念,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6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⑧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⑨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⑩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点明本文“文眼”的一项是(     
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B.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C.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透出绿色与银白色。
C.“画”字突出了杨柳影子之美,流露出作者对于月下美景的喜爱之情。
D.作者在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月光下荷塘的宁静和美丽。
3.对《荷塘月色》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4.下列对《荷塘月色》作者感情变化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微露主题思想的内涵。原来作者深夜去荷塘欣赏月色,是要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来平息心里的不宁静。
B.中间部分以漫步为线索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曲折而细腻地用景色的优美宁静来表现自己心情的宁静,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C.课文第三部分着重写作者对江南采莲的乐事的惦念。眼前死一般的寂寞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是写感慨的,又回到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了。
D.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在现代多元文化交错的背景下,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尽管信息爆炸和读图时代让人们逐渐远离文字阅读,但经典文本的阅读对于文化传承和个人修养至关重要。通过阅读经典,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个人气质,进而影响社会风气。文章还强调,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应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主体,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整体论述逻辑清晰,观点鲜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节选自《人民日报》)

1.如何理解文中加点词语“消解文字”“文化濡化”?
2.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要“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请谈一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原因都有哪些?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今的时代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人们因角度、侧面不同而作的解读也不同。
B.虽然很多人已不喜欢读书,但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仍应成为今天的时尚。
C.阅读承载着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文本,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方式。
D.在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中,我们要胸襟宽广,对不同的文化要兼收并蓄。
E.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我”和老妈之间的日常互动,生动展现了母女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微妙关系。老妈虽年迈,但依然充满童真和调皮,而“我”在与老妈的“过招”中,既有无奈也有温情。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幽默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可爱、坚强又有些小心机的老妈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我”对老妈的关爱和体谅。整体上,文章温馨感人,充满生活气息,令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美好。

8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和老妈过招

①老妈89岁,正在人生的第二个童年时期,又活泼又率真。我正当中年,精力充沛。可是别以为在耄耋老人的面前你就很强大,和老妈过招,胜算几何呢?

②老妈住在我家朝阳的大南屋,家庭公共电视在她的屋里。晚上老妈总是很早吃饭,很早睡下。老妈说:丫头啊,我睡我的,你看你的,我听不见电视的声音,一点儿也不影响我。为着诚恳的缘故吧,老妈又说:听话啊,我的老丫头,你看吧,愿意看到什么时候就看到什么时候。

③老妈真好,事儿真少,不像我有些同学或朋友的老妈,事儿多。我于是服侍老妈睡下,然后回到沙发上看电视。没看上半小时,老妈高亢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丫头啊,别看了,这灯光晃得我心里闹腾得不行了。因为声音太过突然,我打个哆嗦,手中的遥控器跌落在沙发上。打完哆嗦,我赶紧关电视,关灯,关门,乖乖地退出老妈房间。

④我另有两个房间,每间里都有电脑,坐在电脑前琢磨:老妈厉害呀,不受委屈。我心里很安慰,这个回合我输掉了,但是高兴。

⑤老妈每天都要问我一个问题:百合有电话吗?百合是我女儿,在北京念大二。老妈耳朵背,我附耳回答:有电话。过不了多久,老妈又问:百合有电话吗?有时我忙着别的事情,有时心里被问得厌烦,就不到她的身边附耳回答了,而是先在脸上堆出笑来,口型做得大大的,表示耶!老妈居然看懂了,高高兴兴的样子。这样一天下来老妈对这个问题又问了七八遍,我就笑呵呵地回答了她七八遍。可能问到第九遍时,我趋近附耳向她质疑:妈,您都问了我一千遍了呀。老妈眼都不眨一下说:哪有呢,我也就问了八百遍罢了。

⑥我哈哈大笑,老妈真调皮啊。这个回合我输得甘心。

⑦一天,老妈左侧髋骨突然疼痛,自言快疼哭了。推老妈去医院拍片子,医生说骨质疏松。按照医嘱,系统补钙,喝奶,吃药,静养。为了防止出现意外骨折,我买了坐便椅,不许老妈再去卫生间。这样过了几天,老妈的腿依然疼痛难忍,面部常有痛苦不堪的表情。又过了些日子,老妈平时端坐还好,稍微运动时,表情依然痛苦,躺下歇息的时候,连毛毯都不能自己盖了。我真的很急啊,可是灵感在此刻也出现了。我躲在屋外,偷窥老妈,有巨大收获。老妈独自一人的时候,居然能够比较自如地坐到坐便椅上解决问题,也能自己很轻松地盖好又轻又暖的毛毯。做这些的时候,老妈十分平静安详。

⑧这一次,老妈当我面微微行动时,又说疼啊疼啊,表情显得很痛苦不堪。我俯身贴耳揭她老底:老妈,没有那么疼吧,你其实不怎么疼啊!老妈仰脸看着我,脸上换上一种如孩童般被揭穿真相的纳罕和羞赧,说:你怎么知道的啊?

⑨这个回合我赢了,可是呆呆地想了想,又何必揭穿老妈呢?老妈够可怜的啦,她心里不知道有多害怕和无助呢。我把老妈搂在怀里,很是羞愧,于是这个回合我还是输掉了。

⑩其实,我知道母女之间哪有输赢呢,或者换句话说,我输了,也就是我赢了。

1.请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⑤段画线句表达上的妙处。
3.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文中“我”和母亲在几次过招中“老妈”的表现。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题(一)(职业模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本文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妇的悲剧故事。丈夫虽穷却倾尽所有为妻子定头等舱,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却因妻子生病陷入困境。最终妻子去世,丈夫也在归途中离世,只留下不懂悲伤的小女孩。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无奈,生命的脆弱与希望。结尾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忧伤氛围,小女孩的天真更凸显命运残酷,引发读者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角的孤星

许地山

①一走近舷边看浪花怒放的时候,便想起我有一个朋友曾从这样的花丛中隐藏他的形骸。这个印象,就是到世界末日,我也忘不掉。

②他是十年前曾和我一同出海的。新婚的妻子和他同行,他很穷,自己买不起头等舱位。但因亲人不惯行旅的缘故,他乐意把平生的蓄积尽量地倾泻出来,为他妻子定了一间头等舱。他在那头等船票的佣人格上填了自己的名字,为的要省些资财。他在船上哪里像个新郎,简直是妻的奴隶!旁人的议论,他总是不理会的。他没有什么朋友,也不愿意在船上认识什么朋友,因为他觉得同舟中只有一个人配和他说话。

③船向着赤道走,他们的热爱,也随着增长了。他们要去的地方是槟榔屿附近一个新辟的小埠。下了海船,改乘小舟进去,小河边满是椰子、棕枣和树胶林。轻舟载着一对新人在这神秘的绿阴底下经过,赤道下的阳光又送了他们许多热情、热觉、热血汗。他们更觉得身外无人。

④他对新娘说:这样深茂的林中,正合我们幸运的居处。我愿意和你永远住在这里。

⑤新娘说:这绿得不见天日的林中,只作浪人的坟墓罢了……”

⑥他赶快截住说:你老是要说不吉利的话!然而在新婚期间,所有不吉利的语言都要变成吉利时。你没念过书,哪里知道这林中的树木所代表的意思。书里说:椰子是得子息的徽识树’,因为百子就是伢子’。棕枣是表明爱与和平。树胶要把我们的身体粘得非常牢固,至于分不开。我们在过林中,好像双星悬在鸿檬的苍穹下一般,快活。

⑦新娘笑说:你的话好听极了!可是,我的人哪,假使我一旦死掉,你要怎么办呢?

⑧死的恐怖和快乐的愿望一齐来,他的眉不由得皱起来了,酸楚的心却拥出一副笑脸说:那我也可以做个孤星。”“咦,恐怕孤不了罢。”“那么,我随着你去,如何?他不忍看着他的新娘,掉头出去向着流水,两行热泪滴下。新娘见他如此,自然后悔,但她也不能对丈夫忏悔,因为这种悲哀的霉菌由母亲的胎里传染下来,谁也没法医治的。只能说:得啦,你何不当作一种吉利话听?她笑着,举起丈夫的手,用他的袖口,帮他擦眼泪。他急得把妻子的手摔开说:你容我哭一会罢。我自己知道很穷,将要养不起你,所以你……”妻子急掩着他的口说:你又来了。谁有这样的心思?你要哭,哭你的,不许再往下说了。这对相对无言的新夫妇,在沉默中,随着流水湾行,一直驶入林阴深处。林中邮件难通,我无从知道他们的光景,也就渐渐把他们忘了。

⑨三年后,我的旅期已到,我买舟从槟榔屿回来。在二等舱上,我遇见一位很面熟的旅客,左右思量,总想不起他的名姓,幸而他还认识我,他一见我便叫我说:落君,我又和你同船回国了!你还记得我吗?我想我病得这样难看,你决不能想起我是谁。这一说,我倒想起来了。

⑩我很惊讶,因为他实在是病得很厉害了。我看见他妻子不在身边,只有一个咿哑学舌的小婴孩在床上。他把别来的情形给我说了。他说:自从我们到那里,她就病起来。第二年,她生下这个女孩,就病得更厉害了。你看她没有和我一同回来,就知道我现在确是成为孤星了。

⑪我看他憔悴的病容。委实不敢往下动问,但他好像很有精神,愿意把一切的情节都说给我听似的。他说话时,小孩子格外爱哭,他又不得不抚慰她。因此,我也不愿意扰他,只说:另日你精神清爽的时候,我再来和你谈罢。

⑫那晚上,经过马来海峡,船震荡得很。满船的人,多犯了海病。第二天,浪平了。我见管舱的侍者,手忙脚乱地拿着一个麻袋,往他的舱里进去。一问,才知道他已经死了,侍者把他的尸洗净,用细台布裹好,拿了些废铁,几块煤炭,一同放入袋里,缝起来。他的小女儿还不知这是怎么一回事,只咿哑地说了一两句不相干的话。她会叫爸爸”“我要你抱 我要那个等等简单的话。在这时,人们也没工夫理会她了,她只独自说自己的。

⑬黄昏一到,他的丧礼,也要预备举行了。侍者把麻袋拿到船后的舷边。烧了些纸钱,口中不晓得念了些什么,念完就把麻袋推入水里。那时船的推进机停了一会,隆隆之声一时也静默了。船中知道这事的人都远远站着看。

⑭他的海葬礼行过以后,就有许多人谈到他生平的境遇。有些人说他妻子怎样好,怎样可爱。他的病完全是因为他的妻子的死,积哀所致的。

⑮日落了,蔚蓝的天多半被淡薄的晚云涂成灰白色。在云缝中,隐约露出一两颗星星。金星从东边的海涯升起来,由薄云里射出它的光辉。小女孩还和平时一样,不懂得什么是可悲的事。她只顾抱住一个客人的腿,绵软的小手指着天外的金星,说:星!我要那个!她那副嬉笑的面庞,全不像个孤儿。

(许地山《海角的孤星》有删改)

1.第⑧段中划线句子,丈夫为什么会哭?
2.请概括小说中丈夫的形象并简要分析。
3.如何理解题目的含义?
4.请结合全文,对结尾段赏析。
5.你怎样看待这对夫妻的爱情的,谈谈自己的见解。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一对新婚夫妇乘船去马来西亚度蜜月,途中妻子说了些不吉利的话,不幸两年后戏言成真,新娘病死在小岛上,新郎也死于归家的途中,只留下一个不懂人事的小女儿。
B.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凄美的笔触,通过第三者“我”的见闻,叙述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
C.文中新郎死后侍者将其装入麻袋,烧点纸钱便沉入海中,过程及其简单,人们对他的死漠不关心,让人感到一个生命的消逝是如此的微不足道,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D.小说构思简洁精巧,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优美,口语化的语言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E.小说开头“有一个朋友曾从这样的花丛中隐藏他的形骸”指的是十年前我的一个朋友死于船上,葬于海中。此句运用比拟,将浪花比成花丛,生动形象。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题(四)(职业模块)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科学研究和观测数据,详细阐述了太阳风和高能粒子对月球表面及登月活动的影响。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从高能粒子对设备和人体的危害,到地球磁场对月球的保护,再到行星际激波引发的磁尾偏转,层层递进。通过具体实例和比喻,如“风向袋”摇摆和“伞下淋雨”,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复杂的科学现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科学性。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轮满月,皓明如使,人间岁月静好。然而,由于太阳风不停歇地吹向行星际空间,间或伴随着太阳爆发,没有大气层的月球表面远非“静好”,甚至饱受高能粒子辐射的“轰击”。这样的“轰击”会给登月带来哪些影响呢?

②“对于探月,最危险的是高能粒子对设备材料和器件的影响。”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教授史全歧说。高能粒子的轰击会对电子设备和卫星材料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如导致仪器噪声增加、传感器读数错误、太阳能电池板退化等。围绕月球轨道运行的卫星也可能会被带电粒子影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导致设备提早“退役”。另外,人类如果较长时间暴露在超过安全标准的辐射剂量下,人体细胞会发生癌变,所以对于在月表作业的航天员来讲,过量的辐射会影响到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③此前有研究表明,当太阳风质子与月球土壤发生反应时会产生水,因此了解太阳辐射对于月球表面的作用规律,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水在月球表面的沉积位置和方式,以供月球作业的日常消耗,并作为航天器燃料的来源。

④当月球公转到远离太阳的一侧时,地球磁场会对其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显示,地球磁场在夜晚可以被拉得很长,形成磁尾,从而偏转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给月球罩上“保护罩”。也就是说,在月球公转周期的四分之三时间里,太阳风中的质子、电子等会直达月球表面,犹如“暴风骤雨”袭击月表;在剩余的四分之一时间里,月球会进入地球的磁保护伞——磁层中。

⑤此前观测和模拟工作已表明,由于地球磁层的保护,运行在月球轨道上的航天器和在月面上活动的航天员会在满月期间相对安全一些。然而史全岐团队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此前认为的“安全期”也可能存在很大的风险。

201238日,一道行星际激波袭向月球,阿尔忒弥斯月球轨道探测器正在附近运行,它装载的磁强计探测到空间中卫星所在位置的等离子体速度以及磁场的大小和方向,并将数据传回地球。研究人员发现行星际激波通过后,太阳风发生了大幅度转向,导致磁层在月球轨道处产生大幅度的偏转:磁尾就像被风吹拂的“风向袋”一样摇摆。

⑦这样的摇摆导致月球的空间天气“大变脸”;处于满月期间的月球直接暴露于地球磁鞘(被加热和压缩的太阳风)之中。如果此时月表上有探测活动,而宇航员和基地设施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即便有着地球磁层的保护,他们仍然有可能被太阳高能粒子袭击。就像在狂风暴雨中,人即使站在伞下,仍然会被雨水淋到。

⑧山东大学史全岐团队与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唐斌斌共同合作,通过观测和模拟,对月球空间天气的“变脸”原因进行更细致的探索。“两种不同的全球磁流体模拟结果都表明,月球位置上的磁尾偏转主要受太阳风的控制,时间尺度约为半小时。”史全岐表示,“未来可以通过距离太阳更近的卫星去监测这种偏转。一旦偏转现象发生,就可以马上把信号传递到地面,人们就能经过模型分析,预测它到达月球后会使磁层偏转到什么程度。如果偏转得很厉害,就可以提前几十分钟进行预警,通知关闭月球上的设施敏感仪器,并让宇航员马上躲到掩蔽设施中去。”

1.下列关于太阳辐射对登月影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量的辐射会影响在月表作业的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可能致使他们的细胞发生癌变。
B.了解太阳辐射对于月球表面的作用规律,更好地了解水在月球表面的沉积位置和方式,为登月和月球作业寻找支撑,提供方便。
C.围绕月球轨道运行的卫星因长时间受到带电粒子的影响,也会导致设备提早“退役”。
D.高能粒子会“轰击”月球,从而对电子设备和器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星际激波会使太阳风发生大幅度转向,导致磁层偏转,并使磁尾像“风向袋”一样摇摆。
B.在月球公转过程中,地球磁场通过偏转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对月球形成保护。
C.月球位置上的磁尾偏转主要受太阳风的控制,受到其影响,地球对月球的磁保护的靠谱程度大打折扣。
D.在月表作业的宇航员的身体健康容易受到影响,因为他们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标准的辐射剂量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此前有研究表明”“相对”“可能”等词的反复运用,有效增强了说明文的科学性,使文章更加严谨。
B.文中写狂风暴雨中人站在雨伞下的情形,意在说明月球上的宇航员和基地设施容易被太阳高能粒子袭击。
C.第①段用人间与月球表面作比较,直接引出了说明对象,并通过段末的问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距离太阳更近的卫星可以监测月球位置上的磁尾偏转,经过科学家数据分析,提前预警,便可保护宇航员的安全。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题(四)(职业模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