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基础模块 上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描绘了月夜荷塘的美丽景色。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荷塘在月光下的静谧与朦胧。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荷叶、荷花、月光等自然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诗意。文章不仅表现了自然之美,还寄托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体风格清新淡雅,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1 . 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泻               B.照               
C.流               D.泻               
2.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
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的手法写出荷花的动人之处。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代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三) (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师说》是一篇极具思想深度的古文佳作。作者韩愈开篇点明 “古之学者必有师”,强调师道之重要。文中通过古今对比,批判轻视师道之风,又以孔子为例阐述师道不拘于身份地位。语言简洁有力,论证严密,对师道的阐释深刻且发人深省,至今仍具极大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矣(疑惑)
B.古之学者必有(老师)   道也(学习)
C.六艺经皆通习之(注释或解释经义的著作)   师道之不也久矣(流传)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分别对比,批判了社会上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三) (基础模块上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和回忆周瑜的英姿,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自身遭遇的感慨。词作气势磅礴,情景交融,既有豪放的风格,又蕴含深沉的哲理,展现了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
3 . 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题,与内容有关。
B.“故垒”的意思是旧城墙。“人道”意思是“人们(都)说”。
C.“遥想”是一个总领词,所领的范围直至“早生华发”一句。
D.“酹江月”意思是以酒祭奠江水中那一轮永恒不变的月亮。
2.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写,词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因而在文中流露出沉重、苦闷的情绪,但词的最后一句却表现了他的超脱与旷达。
B.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在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下阕词人集中腕力从正面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并抒发感慨。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绘形、绘声、绘色,从不同角度描写赤壁的壮丽景色,仿佛把读者带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D.本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境界宏大,写尽了赤壁的雄奇和周瑜的风采,表现了词作的豪放风格。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三) (基础模块上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语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C.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D.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修辞专题(职业模块)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5 .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B.“出来吧,你们!”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C.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
D.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024-09-13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修辞专题(职业模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静谧美景,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将月光、荷叶、花朵、青雾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意境。文字中透出淡淡的喜悦和宁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感受。破折号的使用增加了语意的层次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整体上,这段文字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景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下列对这段文字描写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月光下的荷塘B.荷塘上的月色
C.月下荷塘的荷与树木D.在月下荷塘上的所见所闻
2.下列对这段文字所体现的作者情感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淡淡的忧愁B.淡淡的遗憾C.淡淡的衰伤D.淡淡的喜悦
3.下列对文中破折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递进B.表转折C.表解释D.表语意中断
4.下列各项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5.下列对这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先动后静B.由上而下C.从荷到树D.由光及影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四)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出自《荀子·劝学》,通过一系列比喻和对比,强调了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文中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比喻积累的力量,以“骐骥一跃”和“驽马十驾”对比说明天赋与努力的关系,最后以蚯蚓和螃蟹的例子,强调专心致志的重要性。整体结构严谨,论证有力,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7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面句中划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无以至千里 (没有……的方法)B.驽马十(驾驶)
C.金石可(雕刻)D.食埃土,饮黄泉(向上,向下)
2.(1)辨析下列句中“而”字不同用法。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 c.蟹六跪而二螯______
(2)翻译句子。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024-09-1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职业技术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鲁迅的《拿来主义》通过对“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的批判,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文章以犀利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在文化交流中的被动和盲目。鲁迅强调,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当有选择地吸收,而不是盲目接受或全盘拒绝。文章呼吁国人要有独立的判断力和自信心,积极主动地从外界汲取有益的养分,以推动自身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______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______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______,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______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鲁迅《拿来主义》)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是             不管             可是             因而
B.可是             纵使             然而             因此
C.因为             不管             然而             当然
D.然而             虽然             但是             所以
2.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A.比拟             借代B.借代             借喻
C.借代             夸张D.借喻             夸张
3.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们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
B.第③段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类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
C.第④段中“抛给”与“抛来”有着本质的不同:“抛给”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来”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
D.“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闭关主义”,它的实质是崇洋媚外;“送来主义”是西方国家抛给的“残羹冷炙”。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二)(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技艺和心得,巧妙地借树喻人,揭示了治理国家和管理百姓的道理。文章通过对比种树方法,批评了官吏的繁琐政令,强调顺应自然、尊重事物本性的管理之道。文笔简洁生动,寓意深刻,既有叙事的趣味,又富有哲理,体现了柳宗元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治理方式的追求。

9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种树郭橐驼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偻,隆然伏行       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
B.且硕茂,蚤以蕃     实:果实
C.根拳而土     易:更换
D.而木之性日以矣。   离:背离,远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不如而厚遇之
B.能顺木之天,致其性焉尔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曰忧之,其实仇之       相如,独畏廉将军哉
D.他植者不然     请立太子为王
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
B.本文多用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点,也加强说理的力度。
C.作者巧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D.作者借“知种树而已”的驼者发声,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对吏治的弊端直接予以抨击,笔锋犀利。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二)(基础模块上册)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首词意境雄浑。上阕绘湘江秋景,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展现出壮阔之美。下阕忆往昔峥嵘岁月,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粪土万户侯。结尾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呼应前文“谁主沉浮”之问,抒发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10 .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是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秋天湘江悲凉壮阔的景色。
2.下列选项中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其实,“漫”字也很有特色:“漫”是“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
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
3.对结尾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设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
B.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在大风大浪中的战斗精神和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
C.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勇于掀巨浪、阻飞舟的英雄无畏的气概,决心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D.采用设问句式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2024-09-12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二)(基础模块上册)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