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41583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杜甫看过唐代舞蹈名家公孙大娘舞剑,写下了有名的句子——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骄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四句描写舞蹈的形容,写闪光,写速度,写爆炸的,写收敛的

这位公孙大娘的舞蹈,正是使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张旭当然从书法入手学习,但是使他有创作美学领悟的却是舞蹈。

杜甫看了公孙大娘舞剑,也看了张旭狂草,他在《饮中八仙歌》里写张旭醉后的样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新唐书·艺文传》里对张旭书写时的描述,也许更为具体传神——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成为狂草的触媒,使唐代的书法从理性走向癫狂,从平正走向险绝,从四平八稳的规矩走向背叛与颠覆。张旭、怀素被称为素,颠与狂,是他们的书法,也是他们的生命调性,是大唐美学开创的时代风格。

杜甫诗中谈到张旭脱帽露顶,似乎并不偶然。同时代诗人李顾的《赠张旭》也说到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脱帽露顶常被解释为张旭不拘礼节,不在意同席的士绅公卿。但是脱帽露顶如果呼应着《新唐书》里以头濡墨的具体动作,张旭的狂草,或许是要摆脱一般书法窠臼,反而应该从更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艺术来做联想。

唐代的狂草大多看不见了,以头濡墨的淋漓迸溅,或留在寺院人家的墙壁上,或留在王公贵族的屏风上,墨迹斑斑,使我想起克莱因(注:克莱因,法国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用人体律动留在空白画布上的蓝色油墨。少了现场的即兴,这些作品或许也少了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

如果张旭书写时果真以头濡墨,他在酒醉后使众人震撼的行动,并不只是书写,而是解放了一切拘束、彻底酣畅淋漓的即兴。以头濡墨,是以身体的律动带起墨的流动、泼洒、停顿、宣泄,如雷霆爆炸之重,如江海清光之静。张旭的狂草才可能不以书法为师,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

颠张狂素,像久远的传奇,他们的”“似乎无法、也不计较坚持留在轻薄的纸绢上,他们的墨痕随着历史岁月,在断垣残壁上漫漶斑驳,消退成废墟里的一阵烟尘,供后人臆测或神往。

颜真卿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是唐楷的典范,恭正大气,但是颜真卿曾向比他年长的张旭请益书法,刻石本的裴将军诗或许可以看到颜真卿与张旭的承续关系。他们的狂草里也并不刻意避忌楷体行书,几乎是用汉字交响诗的方式出入于各种形体之间。

怀素也曾经向颜真卿请益书法。从张旭到颜真卿,从颜真卿到怀素,唐代狂草的命脉与正楷典范的颜体交相成为传承。

(摘编自蒋勋《狂草——颠与狂的生命调性》)

材料二:

书法与舞蹈历来被称为姊妹。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舞蹈家在舞台上翩疏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

书法中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和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一样,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

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骄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淳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摘编自《墨乐之韵——李斌权音乐书法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大娘的剑舞亦刚亦柔、亦动亦静,使观者有淋淳顿挫、浓郁豪荡的感觉。
B.公孙大娘舞剑是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也是他在书法上摆脱传统束缚的来源。
C.公孙大娘舞剑、张旭创作草书、克莱因绘画都强调“即兴”,不易被人理解。
D.我们现在虽看不到公孙大娘的剑舞,但从文学和书法作品中仍能体会其美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理性、平正、规矩是张旭之前唐代书法创作的特征,狂草的出现是大唐美学上的突破。
B.从张旭到颜真卿再到怀素,唐代书法在不断地创新,从而得以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C.舞蹈引领书法、绘画、戏剧等各种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因此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
D.书法和舞蹈属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审美学研究的是二者外在形式上的共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唐文宗时,裴旻的剑舞、李白的诗歌与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
B.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用诗的形式记录这支当时著名的舞蹈。
C.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将草书称为“纸上强烈的舞蹈”。
D.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蹈《画卷》,舞者足蘸墨水绘出山水画卷。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台北舞蹈社团“云门舞集”领悟古代书法作品精髓,编排了《行草》系列舞蹈,表演大获成功;许多书法爱好者前往观看,也受益匪浅。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坚硬的黑陶为其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划,但为数不多。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特别是殷代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划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经变故后留下的少数)。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彩陶上的花纹。结构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其中有些绘画,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鱼形、兽形、鸟形、草木形、轮形(或以为太阳)等等,画得颇为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用着柔软性的笔了。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象形文字,其说不可靠,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但这些图形,就其部位而言,确是花纹,而不是文字。

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划,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能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书写初步的文字。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毁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如果在某种情况下,幸运地还有万一的保留,那就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幸运的发现了。

总之,在我看来,彩陶和黑陶上的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创造它们的是劳动人民,形式是草率急就的。

1.第二段中加点字“由后以例前”的意思是(     
A.根据以前的来推断后来的
B.由后来的来规范以前的
C.由以前的来规范后来的
D.根据以后的来推断以前的
2.作者认为半坡彩陶上刻画具有文字性质,其理由是(     
A.半坡彩陶上的刻画比较简单,因而意义至今尚未阐明。
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记号同殷代青铜器上的一些刻画文字极相类似。
C.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虽没有意义,但和器物上的花纹有明显不同。
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常见,而黑陶上的刻画为数不多。
3.第3自然段作者判断“当时应该有象形文字的”,该推断理由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已有卸载竹木上的文字,只是质地容易毁灭,难以保留至今。
B.彩陶上的花纹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
C.彩陶上所画的人和物的形状,已初步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
D.彩陶上的花纹说明当时已有颜料和柔软的笔,而某些刻画则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
4.下列几种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和龙山文化的黑陶上的刻画符号都是原始文字。
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的意义已经解释,而龙山黑陶上刻画的意义尚未阐释。
C.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已有了用笔书写的初步文字,只是难以保留到今天。
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呵护古代“物勒工名”的传统,因此它们是有意义的。
2024-06-18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地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的表现手法及行当:

表现手法唱:唱腔念:念独白做:做舞蹈化的表演动作打:武打和翻跌
京剧的行当

【材料二】

京剧脸谱艺术被业内人士称为国粹中的国粹            为我国广大人民熟悉喜爱,           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提到脸谱,           会让人想到京剧。京剧脸谱            成为我国发展对外交流事业的一个重要项目,           是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项目。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绝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材料三】

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勾眉眼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1)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对应在京剧当中的角色是(     
A.小生B.正旦
C.老旦D.武生

(2)根据材料二,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京剧脸谱艺术被业内人士称为国粹中的国粹            为我国广大人民熟悉喜爱,            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提到脸谱,             会让人想到京剧。京剧脸谱             成为我国发展对外交流事业的一个重要项目,            是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项目。

A.如果       那么       只有                     
B.一边       一边       只有                     
C.不但                    只要                     
D.虽然       但是       只需                     

(3)根据以上四则材料,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成的。
B.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C.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采用某些色彩的。黑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
D.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勾眉眼面颊,结合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刻画面部的表情。

(4)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杏园”。
B.《霸王别姬》是京剧经典曲目之一。
C.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D.京剧脸谱的红色一般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多为正面角色,如关公、姜维等。
2024-08-27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柱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颐和园里的谐趣园,绕池环览整整三百六十度周圈,也可以看到这点。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些花窗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满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

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选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下列有关“人民大会堂”建筑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重复是人民大会堂的柱子最突出的特点。
B.人民大会堂柱子的重复显示出这座建筑的统一性和宏伟气概。
C.“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句是说门、窗、檐、额也是照着柱子设计,没有新意,所以略写。
D.人民大会堂以重复运用柱子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
2.对作者以颐和园长廊为例的用意,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作者用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都做成不同样的,千变万化地排列起来这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千篇一律应该是在千变万化的前提下,否则会给人“荒谬绝伦”的感觉。
B.没有节制的变化只会是杂乱无章,没有任何美感。
C.颐和园长廊和花窗体现了艺术创造的“大同小异”,没有了长廊的大统一,花窗的小变化也就失去了美感。
D.颐和园长廊离不开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要在重复中寻求变化。
3.下列对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一句承上启下,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领起下文。
B.选文既有具体实例的剖析,又从世界建筑史的广度和高度做了概述。
C.结尾处作者以一个建筑大师的良知和责任,批评了城市建筑设计的弊端,告诫建筑师们应该遵循艺术规律。
D.“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4.下列对文中提及的“主题”和“变奏”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是(     
A.建筑物的总体风格;建筑物细小的部分。
B.支撑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建筑中的次要构件。
C.建筑中大同小异的重复;重复的建筑物中微小的变化。
D.空间与时间的辩证统一;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5.联系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课文的论题是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B.作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对自己专业领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C.本文观点鲜明,结构清晰,作者借助其他艺术形式以循序渐进的解说方式和大量的实例说明重复和变化在建筑艺术中的关系。
D.本文语言优美、生动,使文章读起来亲切,充满韵味。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