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4014351

阅读《列车上偶然相遇》,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兄弟姐妹无论何时相聚在一起,总是免不了谈论起我们的父亲,以及父亲那个晚上在火车里遇到的神秘的先生。

我们是黑人。父亲西蒙·阿历克斯·哈利,1892年出生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农场里。作为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可以想见他的地位之卑微。当他吵着要去上大学时,祖父总共只给了他50美元:就这么些,一个子儿也不会加了。凭着克勤克俭,父亲艰辛地读完了预科班,接着又考取了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堡大学,勉强读到二年级。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父亲被召进教师办公室。他被告知:因为无钱买课本的那一门功课的考试不及格。失败的沉重负担,使他抬不起头来:也许该回农场去了吧。”……

几天以后,父亲收到客车公司的一封信:从几百名应聘者中,你被选上作为夏季旅客列车的临时服务员。父亲匆匆忙忙地去报到,上了布法罗开往兹堡的火车。显然,不积累点路费,又怎么回农场呢?

清晨二点钟,车厢内拥挤闷热,忠于职守的父亲穿着白色的工作服,仍在颠簸的车厢里缓缓巡回。一位穿着讲究的男子叫住了他,他说他与妻子都无法入睡,想要一杯热牛奶。父亲不一会儿就在银色的托盘里放了两杯热牛奶与餐巾,穿过拥挤的车厢,极为规范地端到这位男子面前。这人递给他妻子一杯,又递给父亲5美元小费,随后,慢慢地从杯中一口一口地呷着牛奶,并开始了交谈。

你从哪来?”“田纳西州的大草原,先生。”“这么晚了,你还工作?”“这是车上的规矩,先生。”“太好了。做这工作之前你干什么?”“我是格林斯堡大学的学生,先生。但我如今正准备回家种田。这样交谈了半小时。

整个夏季,父亲一直在火车上干活,他积攒了不少钱,远远超出了回家的路费。父亲想,这点积蓄已够整整一学期的学费,何不再试一学期,看看究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他又回到了格林斯堡大学。

翌日他就被人叫进校长室。父亲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这位威严的人面前坐定。

我刚收到一封信,西蒙。校长说,整个夏季,你都在客车上当服务员?”“是的,先生。”“有一天夜里,你为一位先生端过牛奶?”“是的,先生。”“是这样的,他的名字叫M·博西先生,他是那家发行《星期六晚报》的出版公司的退休了的总经理。他已为你整个一学年的伙食、学费以及书费捐赠了500美元。

父亲惊讶得目瞪口呆:这出人意料的恩惠使父亲不用再每天奔波于学校、打工餐馆之间,使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最后父亲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纽约埃塔卡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30年后的一天,巧了,我也来到了《星期六晚报》社。那是这家著名的报社为我写的《马尔科姆自传》的修改问题而请我去的。坐在豪华的大办公室里,我突然想起了博西先生,正是他的帮助,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发展轨迹。

当然,这位神秘的博西先生之所以给我父亲一次机会,是因为父亲首先显示出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执着、认真。后来,他抓住这个机会,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苦,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也为我们兄弟姐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我的哥哥乔治是美国邮政定价委员会主席,妹妹朱丽叶是一位建筑师,露t丝是位音乐老师。我本人呢,是曾获得普利策奖的著名小说《根》的作者。

(1)文中采用什么方式叙写的,有什么作用。
(2)分析4、5自然段写出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3)通过记叙这位父亲,表达怎样的中心思想。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书

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行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⑨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1.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
2.细读第⑦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
3.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母亲的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探究母亲的书,勾勒母亲的形象,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
B.第⑤段的“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这句话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写母亲的心理,表现外婆的爱触发了母亲绣花的灵感。
C.本文是通过生动的生活细节,来展现母亲的形象,从而表达她对母亲的赞美。
D.作者将母亲的书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平淡中注入深沉,温馨中透着爱怜,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浅浅的愁绪。
2023-12-15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水豆花

1)食物与人一样,是有秉性的。都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那是就人而言的;食物呢,它们有着入乡随俗的秉性,随着环境的变化,会微妙地改变风味。从这个道理来说,人是硬的,食物是柔软的。

2)我对香港美食的记忆,不是尖沙咀酒楼中的生猛海鲜,亦不是铜锣湾烧味店里被熏制得流蜜似的肉食,而是寻常的山水豆花。

3)原以为香港是个缺乏野趣的地方,其实不然。

4)从九龙的钻石山出发,乘坐一个小时的大巴车,便摆脱了都市的喧嚣,到了清幽的西贡渔港。从这里再乘半小时的计程车,便到了山脚下。这个地方叫大浪湾,是个有山有海的地方。……一个半小时后,第一座山终于被甩在身后,我们看到了人烟,一座依山傍海的客栈。远远地,就听见了主人殷勤的召唤声。我们散坐在凉棚下歇脚,点了客栈的招牌吃食,山水豆花。它们被装在方方正正的硬塑盒里,储藏在冰箱中。店主人把它们拿到桌子上时,其身上的冷气与热气在刹那间融合,产生了一层细密的水珠,覆盖在山水豆花的薄膜上。揭开薄膜,随着水珠滑落,你看到的就是雨过天晴的情景:一块又白又嫩的豆花,像一朵初绽的白玉兰,鲜润明媚地看着你!

5)豆花的原料是黄豆,它是由盐卤点化豆浆而成的半固体,细腻、柔软。用一次性的塑料调羹轻轻一挖,一块豆花就荡进调羹,看上去莹白如玉。豆花凉爽滑腻,入口即化。细细品来,它的清香不完全是豆子被研磨后迸出的香气,它还沾染了山中草木的气息,因而那清香是别致的。一份豆花落肚,疲劳感一扫而空,说不出的惬意和滋润。我实在爱极了这吃食,又叫了一份,这次不是原汁原味地吃,而是像别人一样,佐以含糖的姜汁。这份豆花虽然也好吃,但是淋了姜汁的豆花,味道还是俗了些。

6)两份豆花,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力气。再次上路时,脚步就轻快了。开始时是尾随着行进在最前面的人,后来与他们渐渐拉开一段距离,为的是独行的那份快乐。好像人一有了力气,胆量也大了,我不再惧怕山中会跳出什么劫匪。我在溪畔驻足,观赏水中的游鱼;我在半山腰那白色的茶花和红色的扶桑前放慢脚步,看大团大团的花朵如何含着阳光绽放。直到下得山来,到了海边,也没有疲惫的感觉。

7)十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乘船去了大屿山的一个小海岛。……我们在小岛的石街中闲逛,看形形色色晒干了的海产品。不知谁说,这里的山水豆花很好吃,于是一行人踅进一家小店。女主人很热情地推荐她店里的其他小吃,可我对山水豆花情有独钟,只点了它。它上来了,仍然是那么的凉爽滑腻,那么入口。不同的是它有着微微的咸腥气,好像它是一艘白轮船,刚刚出海归来。

8)直到此时,我才恍然明白山水豆花中山水的含义。这是一种与大自然最有亲和力的食物,在西贡的山中,我品尝的豆花中有山的气息;而在大屿山的小岛上,它则裹挟着海水的气息。这样浸润着山水精华的食物,无疑是有灵魂的。谁又能忘怀有魂灵的食物呢!

1.第1段中“人是硬的,食物是柔软”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把“山水豆花”分别比作什么?
3.作者在文中三次描写品尝“山水豆花”哪一次最详细?为什么?
4.“山水豆花”中“山水”的含义是什么?
2024-08-15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那一束伴地莲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拉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步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记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着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了,医生送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映衬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亮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活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1)在写母亲背着“我”寻找伴地莲的过程中,作者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这样写有两点作用,请简述。
(2)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请简答出内在含义。
(3)请简要说明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
(4)下列对文章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那一束伴地莲”指的就是母亲雪地里寻找的那一束。
B.伴地莲普通、平凡而又有药用价值,这正是母亲形象的真实写照,突出表现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高尚品质。
C.“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这句话说明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的劫难。
D.本文语言华丽,色彩绚烂,如第二段对伴地莲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
2024-06-19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