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82586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①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②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我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拓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胡同给我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

③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地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④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⑤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⑥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⑦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

⑧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⑨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⑩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前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⑫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瞰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有改动)

1.如何理解“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一句话的含义?
2.以第四段为例,分析作者的遣词造句对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
3.文题为“故乡的胡同”,联系作者的人生,说说“命运的构造”与“胡同”究竟有什么关系。
4.文章结尾,作者把自己设想成一只俯瞰胡同的鸟儿,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5.从全文看,作者所称的“珍贵的以往”包括哪些典型的生活场景?请分条列出。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的浯溪

王青伟

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

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蔓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史,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他本来想放下行李,掬一捧水喝喝,或者洗洗双脚,但是他忽然惊呆了,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荫,灰暗的心境一下子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一个大我,面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子又觉得自己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

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字而情形毕现,他尽管远离了高官厚禄,车水马龙,皇城大气,但天地之大,总有一块小小的地方是可以安放和融会我的心灵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王气触摸不到的地方,我拥有一块小小的无名之处。

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关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之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言而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流连忘返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了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在虚无中掺杂着沉重,在缥缈中偶尔跳出一声叹息,在归途中时而张望,在空灵中排挤着一丝无奈。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进浯溪,极可能会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内心对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
B.儒家思想造就了文人的豪放,但元结却是偏婉约风格的文风,这也是他能和浯溪产生共鸣的原因。
C.元结初见浯溪,体会到了大我和小我并存的自我。
D.在浯溪,浯台是令作者最流连忘返的地方,在那里他能深切地体会到元结的复杂心态。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中的“寂寞”,既契合元结对自己“半归隐”状态的感悟,也突出了在山水间灵性触动而有所感悟是极为难得的。
B.本文以叙述和描写元结在浯溪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皇权统治下悲惨的命运。
C.全文最后一句,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元结的同情和理解,也表达了自己的追思之情,意蕴深远。
D.全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动地展示出古代文人隐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半归隐”文化产生的背景。
3.你对文章中“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一句中的“另一面”如何理解?请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2024-06-28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根据所学《故都的秋》有关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故都的秋》节选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不远千里”一词有什么作用?
3.作者认为江南之秋怎么样?写江南之秋有什么作用?
4.文章标题“故都的秋”有何作用?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摘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材料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来,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状,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风停了,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地滚动着,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在那碧叶连天的绿波中,成千盈百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有的荷花花瓣全都展开了,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头上戴着黄色的莲蓬,静静地站在那里。一阵微风吹来,这些少女就翩翩起舞;有的荷花半开着,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像小姑娘的头发长得只露出半张脸;有的荷花刚刚露出了尖尖的角,花蕾上沾满了露珠,悠然欲滴,像是她细密的汗珠,晶莹在那粉嫩的圆脸上,甜蜜蜜闪烁着幸福的滋味。放眼远眺,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红花绿叶相映。俯身深吸一口,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顿觉沁人心脾,心旷神怡。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

摘编自百晓生《湖中看荷》

1.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B.材料二写了荷花的三种形态,分别是全开、半开和花蕾。
C.两则都使用了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增加了音韵美,使文气更舒展。
D.两则材料都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形象生动。
E.在语言上,材料一像一幅工笔画,精描细绘,纤毫毕现;材料二像一幅写意画,自由开合,尽情描绘。
2.材料一依次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赏析材料二中划线的句子。
4.读了以上两段文字,你联想到了与荷花有关的哪句古诗?这句诗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特点?(写出一句即可)
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2024-03-10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