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7318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是一张珍藏了多年的诊断书,纸已变黄。这是一则刚刚播放出来的消息,我和我的妻子都大为悲痛!

诊断书上由林巧稚大夫的亲笔签名。消息却说她已溘然长逝。

林大夫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医学事业,数十年中经她亲手治疗过的病人何止千万;由她亲笔开出的诊断书也是无可数计的。可是,林大夫,您可记得我们吗?您对我说过,像这样的诊断书一生中你仅仅开过一次。

夜深了,塞北的春风还在不停地呼啸,我和妻子坐在被风摇曳的灯光下,抚摸这张变黄了的诊断书,片片往事一起飘落在我们的眼前……

……

林巧稚一生的业绩,是一棵伟岸高大的常青树;给我们的诊断书,是常青树上的一片绿叶。

(节选自乐拓《一张诊断书》)

(1)下面对“溘然长逝”注音和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Hé rán cháng shì指死去。B.kè rán cháng shì忽然、突然死去。
C.Hé rán chàng shì忽然、突然死去。D.kè ràn chàng shì指死去。

(2)文章开头采用的叙述方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文章的最后一段“林巧稚一生的业绩,是一棵伟岸高大的常青树;给我们的诊断书,是常青树上的一片绿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因此,这一天,给我光明的第二天,我将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我会看见那些我凭借触摸所知道的东西。更妙的是,整个壮丽的绘画世界将向我打开,从富有宁静的宗教色彩的意大利早期艺术及至带有狂想风格的现代派艺术。我将细心地观察拉斐尔、达·芬奇、提香、伦勃朗的油画。我要饱览维洛内萨的温暖色彩,研究艾尔·格列柯的奥秘,从柯罗的绘画中重新观察大自然。啊,你们有眼睛的人们竟能欣赏到历代艺术中这么丰富的意味和美!在我对这个艺术神殿的短暂的游览中,我一点儿也不能评论展开在我面前的那个伟大的艺术世界,我将只能得到一个肤浅的印象。艺术家们告诉我,为了达到深刻而真正的艺术鉴赏,一个人必须训练眼睛。一个人必须通过经验学习判断线条、构图、形式和颜色的品质优劣。假如我有视觉从事这么使人着迷的研究,该是多么幸福啊!但是,我听说,对于你们有眼睛的许多人,艺术世界仍是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世界。

我十分勉强地离开了首都艺术博物馆,它收藏着美的钥匙。但是,看得见的人们往往并不需要到首都艺术博物馆去寻找这把美的钥匙。同样的钥匙还在较小的博物馆中甚或在小图书馆书架上等待着。但是,在我假想的有视觉的有限时间里,我应当挑选一把钥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开启藏有最大宝藏的地方。

(选自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对选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表达了作者对有天赋视觉的人们的羡慕。
B.表达了对自己丧失视觉,以致无法看到壮丽的绘画世界的失落。
C.暗含着对有天赋视觉的人应该珍惜拥有的劝告。
D.流露出绘画世界给作者带来的心灵的震撼。
2.对作者第二天的活动安排,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艺术搜寻人类的灵魂,表达了她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关注。
B.作者虽然没有视觉,却通过努力学习有了深厚的艺术鉴赏功力。
C.作者认为如果能够恢复视力,观摩、欣赏艺术品是最重要的。
D.作者只有一天的时间来追寻艺术之美,对此感到非常失落和遗憾。
3.对选文采用的文学表现手法,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铺陈手法,详细抒写了对绘画作品的热爱。
B.采用联想手法,辞采华美,抒写对艺术作品的赞美。
C.采用白描手法,直白抒写内心,具有朴素之美。
D.采用对比手法,批判了健全人不懂艺术的缺点。
2024-07-3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走根薯

徐文伟

①不知怎么,母亲喜欢种红薯。

②父亲走后的十多年,母亲仍在家乡种个不停。当儿孙们捎上她种的红薯满载而归,她的心里早笑成了一朵花。当然,我们在好心好意接受的同时,也好言好语劝阻她下年不可再大面积种植,应适可而止了。可几年下来,母亲照旧我行我素,就像小时候不听话的我们三兄弟一样。

③每个国庆假期,我都会回老家陪伴母亲,替她挖红薯。红薯不好挖,倒不是因为泥土过紧而是满地根须长出来的走根薯。走根薯的个头小,耙头稍不留神,它便被撞个正着。

走根薯大约两三根手指那般大,细皮嫩肉,通体瘦长,有君子相。母亲一边解说开了,一边示范起挖红薯的诀窍来。只见母亲弓着腰,隔些薯苋距离,耙头从头顶轻轻落地,像划过一道漂亮彩虹,再用力从土里把锄头往怀中带过来。这一锄头下去,没戳中走根薯,母亲不由松了口气,再小心翼翼地挖。这时,一个走根薯带着土地的体温露出来,母亲像捡了个稀世宝似的,用手慢慢抹去沾在小家伙周边的些许泥土,再轻轻放到过道上。几道彩虹过后,一红薯才姗姗出土,数量四五个,毫发无损,红红的皮肤,像遇上陌生人害羞似的,从头红到尾,都是肩靠肩地系在薯藤下,最大的一斤余,小的一二两,大多超过了走根薯的常见重量。母亲看着这串宝贝,眼睛发出亮光,连称好薯好薯,又说水果红薯就是好吃。当母亲再移上一小步,红薯便被轻放到过道上,老人家生怕放重了,会擦破皮肉,弄痛它们似的。就在继续示范时,一个走根薯在母亲的碎碎念中意外中招了。就听母亲哎呀一声,一个走根薯一分为二,斜躺在泥土上,露出白嫩的小身子。有些狼狈的母亲直叹视力不行,又称自己老了。我赶紧安慰,谁叫它在地里根须乱展了。当我怯怯说这句话时,仿佛看到小时候的影子。那些年,吃不饱饭,有红薯充饥自然不错了。

⑤也是怪不得它了,母亲感慨着。大抵在薯藤扦插成活一段时间后,要将薯藤翻转过来,换成仰睡的姿势,再在下面垫上一些干枯的稻草,脱离土地的根须便不会长成走根薯。即使后来再有顽强的根须潜伏下来,稻草又成为另一堵墙,根须也不能着地,更何况它根本经受不住太阳的考验,施放的肥料又收心般全集结到主根茎上了。

⑥小时候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母亲带我翻薯藤,都选择在阴天,晴天和雨天是断然不去的。晴天,太阳会晒伤翻过的薯藤;雨天,雨水会导致薯藤伤口腐烂而诱发病害。四五十年前,母亲种红薯便有经可取了。那些年,母亲看不起地里的走根薯,她更喜欢体形大和数量多的红薯,红薯的大小就是母亲的晴雨表,红薯的多寡就是母亲的指向标。母亲种的红薯有黄白红三种,但不知是什么品种,这几年母亲改种了水果红薯。她说,这个薯种可比以前的品种好吃多了。可我呢,总觉得以前种的红薯好吃。那些烙在童年心底的记忆,当是挥之不去了。

这些走根薯很不错,长得小巧玲珑,也细皮嫩肉了。年老的母亲又多了一道种薯经,怪不得老人家误伤时长吁短叹了。如果说,主根茎上的红薯是营养优体质好的孩子,那么,走根薯就是营养短缺的孩子了。它们由一根插入土壤的短藤开枝散叶,同在母体中成长,而走根薯生长在细枝末节上,永远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好在它的故事在秋天里同样被挖掘出来了。

⑧我们三兄弟都在外工作,我离老家最近,回去做的家务活自然多些。去年国庆节到地里挖红薯时,母亲告诉我,几年前就不再按红薯苋浇水灌肥,而是遍淋薯土。看来,母亲是对走根薯情有独钟了。母亲不翻红薯藤,使走根薯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母亲对整片薯土浇水灌肥,使走根薯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难怪走根薯的队伍会越来越多,个儿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敢与主茎上的红薯比高下了。

⑨看着母亲蹲在垄沟里,双手轻轻抹去走根薯身上的泥土,我鼻子一阵发酸,转过身去。我不就是母亲的走根薯?

(有删改)

注:①〔菟〕名词,指某些植物的根和靠近根的茎;量词,相当于

1.下列对本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第①段用简洁的一句话开头,直奔主题,引出下文。“不知怎么”四个字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B.本文第⑤段补叙“翻薯藤”的劳作过程及其作用,是为了补充说明母亲种植走根薯的辛劳与艰苦。
C.本文第⑥段回顾了母亲四五十年来的“种薯经”以及近几年的变化,由此引发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D.本文第⑦段中的画线句,既写了在秋天收获走根薯,又通过“故事”等词语,丰富了语句的内涵,令人遐想。
E.本文运用描写、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
2.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这时,一个走根薯带着土地的体温露出来,母亲像捡了个稀世宝似的,用手慢慢抹去沾在小家伙周边的些许泥土,再轻轻放到过道上。
3.请根据文本,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说明理由。
4.本文以“我不就是母亲的走根薯?”收尾,有何作用?
5.拟以本文为依据,拍摄一则主题为“常回家看看”的公益短视频。请你根据下列脚本已有的内容,编写两个合适的场景。不得照抄原文。
“常回家看看”主题公益短视频脚本
序号场景意义
1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妇人在一大片红薯地里劳动。她慢慢直起身,眼睛望向远方。表现老人的孤单和对儿孙回家的盼望。
2_______表现老人迎接儿孙回家的欢乐。
3_______表现一家人相处时的温馨。
4一个中年男子接过老妇人手中的一袋红薯,上了车。
老妇人跟在车后挥手,一个小孩子探出头喊:“奶奶,我们下次再回来看你!”
表现一家人分别时的不舍。
2024-09-11更新 | 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奶奶与父亲

尹定瀚

父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像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要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进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冲着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我突然间觉得奶奶像老了十几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讲完,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1.下列关于奶奶对病危父亲那种平静的态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奶奶表面上对病危的父亲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和留恋,实质上是不想让她的儿子带着牵挂离去,表达了奶奶对父亲深藏不露的爱。
B.奶奶老糊涂了,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病危。
C.奶奶年纪大了,有点儿痴呆了。
D.奶奶是个性格开朗的人。
2.奶奶对父亲的爱看似平静超然,实则刻骨铭心。下列依据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去世后,奶奶的头发一夜变白。
B.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C.“我”劝奶奶“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奶奶说“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D.奶奶年纪大了,心态变平和了。
3.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A.烘托B.对比C.悬念D.象征
4.下列诗句不是表现母爱的一项是(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B.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C.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下面应用文,有几处格式或内容不正确,其中判断或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寻人启示

王XX,男,微胖,圆脸,背有点驼,听力不太好,爱笑,北京口音。于2023102日在王府井大街走失,走失时身穿白色绸布练功服,脚穿黑色软底布鞋。有知情者请与我联系,必有重谢。

联系人:王XX

2023103

A.标题错误,“启示”应为“启事”。
B.人物信息缺少年龄身高等关键信息。
C.没有具体的联系方式,应标明联系地址、电话等关键信息。
D.“必有重谢”语气不够诚恳,应该写清楚“重谢”的内容。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