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713491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读书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1.本文主要通过借阅的四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因为迷恋读书遭遇到的一系列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
(1)为读《封神演义》:__________
(2)为读《青春之歌》:__________
(3)为读《破晓记》:____________
(4)为读《三家巷》: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①段,请说说为什么“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3.作者把自己对书的迷恋描写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请以第④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20字)
4.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结合莫言童年的读书经历说说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给你什么启示?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五四前若干时,北京的空气,已为北大师生的作品动荡得很了。北洋政府很觉得不安,对蔡先生大施压力与恫吓;至于侦探之跟随,是极小的事了。有一天晚上,蔡先生在他当时的一个谋客家中谈起此事,还有一个谋客也在。当时蔡先生有此两谋客,专商量如何对付北洋政府的,其中的那个老谋客说了无穷的话,劝蔡先生解陈独秀先生之聘,并要约制胡适之先生一下。其理由无非是要保存机关,保存北方读书人,一类似是而非之谈。蔡先生一直不说一句话。直到他们说了几个钟头以后,蔡先生站起来说:这些事我都不怕,我忍辱至此,皆为学校,但忍辱是有止境的。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这话在现在听来或不感觉如何,但试想当年的情景,北京城中,只是些北洋军匪、安福贼徒、袁氏遗孽,具人形之识字者,寥寥可数,蔡先生一人在那里办北大,为国家种下读书爱国革命的种子,是何等大无畏的行事!

②蔡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伟大文化在中国之寄象已亡矣!至于复古之论,欧化之谈,皆皮毛渣滓,不足论也。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1.蔡元培先生为什么拒绝辞退思想激进的陈独秀、胡适二人?
2.选段表现了蔡元培先生怎样的精神?
3.第①段文字除了正面描写外还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蔡元培先生的伟大人格,请说说哪些材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4.第②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024-09-0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灯火庐州》,完成下面小题。

灯火庐州

洪放

一城灯火,便是人烟处。庐州灯火,在暮秋的夜色中,打开了这个江淮之间亦称合肥的城市。如果你注意听,那灯火之中有不尽的故事。当然,你最好是仔细地看。看着,看着,灯火庐州,便清晰地呈现出一幅水墨长卷。

这是一幅四十年的长卷。

这长卷里既有已经消失的地名、建筑与事物,更有正在成长的道路、广场与绿地。这长卷里写满四十年的一朝一夕,留存着对城市的乡愁与期冀。

这长卷之首便是灯火。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从一百多公里外的桐城来到庐州。夜晚,庐州的灯火是两条并不算太长的龙灯。一条是长江路,一条是金寨路。我借住在大东门的交通旅社,晚上站在旅社露台上观望,两条路上的灯火形成断断续续的光带。九点以后,大街上已是人影稀疏。我下了露台,沿长江路行走。店面已经关门,在三孝口和四牌楼边上,有一两家小吃店半掩着门。没有顾客,灯光照着,颇有些清寂。折过路口,再往南,一些大学所在地,灯火依然灿烂。而那时,正有人盛传:中科大要搬走。说合肥太小,容不下,确实,那时,灯火隐约的庐州,如同一个没有伸展开来的小子,青涩,而且过于婉约。

二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十七楼的心情》。写我出差住在黄山大厦十七楼所见。也是夜晚,从十七楼往外看,灯火已比十几年前扩大不少。合肥这个从前没伸展开来的小子,现在有了筋骨,正在捣腾。灯火绵延中,除了长江路、金寨路,还有了美菱大道,黄山路和桐城路也在往两端延伸。灯火随着道路生长,那些以前散落在城市外围的大小工厂,也都被串起来。近处,市府广场一带,人流与车流,也逐渐多起来。城市的气息,已开始弥漫出繁华之意。然而,我总感到这庐州还是一块碧玉。甚至,我感到它如同一条蚕,卧在巢水边上。它是不是太静了?或者说,它是不是太小家了?

站在十七楼,我有所感叹。那些年,我已经跑过一些更大的城市,看过更多城市的灯火。庐州灯火,或许是肩负太多的历史,或许是缺乏更大的抱负,给人感觉走得太慢,以至让人担心它将被遗忘。古往今来,有多少城池消失,有多少灯火黯淡?庐州,也会成为其中的一个吗?不到十年,庐州城给了回答!而在庐州城回答的那些年里,我因为公事频繁地出入庐州。每到夜晚,我还是喜欢站到酒店的高处,看灯火,看人烟,看这个城市的前生今世,看这座大湖名城的拔节成长。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庐州城一下子伸展开了手脚。

也仿佛就在一瞬间,城市的眉额抵近巢湖,抵近董铺,抵近东大圩……灯火也随着城市的眉额,点亮从前那些阡陌。国际上对一个城市发展的评价,有一条指标是用电,通俗地说就是灯火。灯火亮起,便是人烟,有人烟,便有活力,有动力,有生活,有日常。有了活力、动力、生活与日常,城市便有了生气,有了拓展,有了前途,有了幸福。庐州的火,让这个江淮之间合二水而肥的古老城市,厚积、锐发,灯火好像犁铧,犁开这个城市的发展篇章,站在高处看灯火,你可以想见那些工厂、流水线,那些大学、科研所,那些被城市化的乡村……

灯火之中,庐州四十年。前不久,夜晚散步到百花井边,我问那个坐在井边的老人:一直住这儿?

老人答:七十多年前,我就出生在这里。五十多年前,我离开这儿到外地谋生,二十多年前,我退休后又回到这里。十几年前,城市大发展,我跟着儿子搬到滨湖。这不,现在又回来了。我跟老伴两人回来了,住在老宅子里。看着这井,闻着这桂花,多好!

我说:怎么个好法呢?

老人答非所问,但有道理。他说:滨湖那边晚上都是灯火了,我们回来,这老巷子里便也亮了。没了灯火,哪还叫城市?哪还叫家?

(选自《人民日报》2018117日,有删改)

[注]本文系伟大征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由“一城灯火”引出暮秋夜色下的庐州,在庐州灯火中可听故事,可赏水墨长卷,并由“长卷”引起下文。
B.文章以“灯火”为线索贯穿全文,行文按照时间段依次展开,再现了庐州四十年的发展进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叙事简洁,但意蕴丰厚。写盛传“中科大要搬走”一事既突出当时城市之小,也表现了对城市发展慢的担忧。
D.文章语言活泼,颇具特色,如“灯火又好像犁铧,犁开这个城市的发展篇章”,比喻巧妙新奇,令人联想,美不胜收。
2.文章结尾叙写“我”与老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文章叙写庐州城的发展主要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功能。
2024-08-08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我的母亲》选段,完成各题。

我的母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己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又遮住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这段话主要以什么为顺序?具体写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
2.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          );文字看似(          ),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          )之情。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