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议论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7051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吧。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方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吗?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然而我没有为这努力过吗?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啊。那时的我们,是何等慷慨激昂,是何等地满怀热忱!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每个人自有理由做出不同的解释。我只想,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30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1.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            )
(            )
激昂(         )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 留——留——’的声音。”这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我没有为这努力过吗?”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夸张C.拟人D.通感
5.“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作者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6.作者听到了“废墟的召唤”,但是年轻人却尚有疑惑,作者说“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这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认识?
【知识点】 议论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標,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②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大酒缸二两一杯,叫作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③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④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作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⑤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节选自汪曾祺《胡同文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挪窝儿:______
②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置身事外: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
3.文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4.文中第一段开头就写“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封闭的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2024-09-09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墟的召唤

宗璞

①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牙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应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传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②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吧?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③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④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⑤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吧。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⑥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方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吗?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吗?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⑦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⑧然而我没有为这努力过吗?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啊。那时的我们,是何等慷慨激昂,是何等满怀热忱!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每个人自有理由做出不同的解释。我只想,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

⑨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⑩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⑪“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三十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⑫“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⑬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

⑭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⑮树旁乱章中窸窣有声,原米有人作画。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那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⑯“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⑰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⑱“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⑲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⑳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园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

㉑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197912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中连用三个“依然”,强烈地表达出作者为这寂寞的废墟没有丝毫改变而莫名惆怅的思想感情。
B.第②段中作者描写圆明园废墟荒凉衰败的景色,引出了下文对“凝固的历史”“我毕竟没有凝固”的抒写。
C.第④段中“我只有怅然凝望”,“只”写出了作者只能如此,别无所为的怅然;“所以以‘法’为名”中的“法”字,在这里是“标准、模范”的意思。
D.第⑤段写“大石龟”,可以说是暗含了一个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尽自己的责任”的命题。
E.文章写“我”与年轻人的对话,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证明“我”没有凝固,没有忘记废墟的召唤。
2.试赏析“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这句话。
3.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前后行文是否矛盾?为什么?
4.如何理解“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这句话?
5.对圆明园是否要修复,现有两种意见。复建派:重现圆明园的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的风采,而且新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识废墟的悲凉感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请说说你的看法。
2023-12-13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适合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涣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机勃勃。它们不像北方四合院,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②当然,南北文化一直在悄悄融汇。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其实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庭封闭与谐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排儿孙及其家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喧哗的节日大团圆。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坐,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倘若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萧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清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③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纷纷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庭更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庭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活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④如今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浸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产生同样流行的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绪?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向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日本东京一一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⑤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在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疾驰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点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这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后寂寞的影子。

1.请列举你熟悉的陶潜和曹雪芹的作品各一部或一篇。
陶潜:                         曹雪芹:
2.请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中心句:
3.第1段指出了古代南北建筑各有什么特点?
(1)古代南方建筑特点是(不超过20字):
(2)古代北方建筑特点是(不超过12字):
4.由古代南北建筑不同的特点反映出了的南北人心又有什么不同?
(3)南方人的心理是(不超过25字):
(4)北方人的心理是(不超过12字):
5.第2段说“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这句话?
(1)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
(2)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
6.第3段说:“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纷纷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作者这样说的缘由是什么?请分条概述如下。
7.文章的标题取为《阳台上的遗憾》,下面对这个“遗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缺少个性的现代化建筑正在使城市的面貌趋于同一。
B.城市面貌的趋同使人也少了鲜明的个性。
C.形式趋同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定会使人从此泯灭了清心和雅趣。
D.现代建筑正在改变社会的结构,改变人的心理,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
2024-07-30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