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785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重申清明的三种价值与理想

清明节,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缅怀逝者,追思先人:在北川老县城,万人公祭遇难者;在北京,45万市民祭奠亲人。和以往不同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习俗如烧纸钱等也有了变化。诸如用鲜花代替纸钱、天堂信箱寄哀思、网上祭奠先烈等新的祭祀方式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在以《清明上河图》闻名的开封举行的清明文化节,诸如―鞠、马球、斗鸡、抖空竹等具有民俗特色的表演活动,为前来祭祖、踏青的人们带来别样的乐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谈到清明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这幅行人悲伤、春雨缠绵的场景。从扫慕的习俗看,清明无疑是令人伤感的节日。又因为,寂静的春天,万物吐旧纳新;满地都是生命的芬芳,都是刚刚苏醒的泥土的气息,在这样美好的季节,人们怎能不去怀念那些不能与之分享良辰美景的逝者?而且,于国于家,总有一些生离死别的人和事值得铭记。

然而,清明带给中国人的意象与价值,远不应止于此。虽然今天,它在名义上只是一个祭奠逝者、表达哀伤的节日。

从时间上看,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只是到了唐玄宗年间才与寒食合并,渐渐演变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明也渐渐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与内涵。

如有文史学者指出,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同样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暗合了天地清明”“人心清明政治清明等三重境界:

其一是来自天地自然的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人是社会存在,同时又是自然存在。回想人世间的万般美景,还有什么比得上那树底清风、明月万里,更让人心旷神怡?

其二是来自心灵境界的清明。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纷扰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每一次扫墓都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它不仅扫去世者碑上尘埃,更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净与清明

其三则是政治清明,这也是人们最易忘却的一种清明就是法制与规章明晰,就是清廉无贪腐;则是光明正大,是阳光政治。君不见,在古代中国,为官者的大堂之内都会以明镜高悬标榜。虽然腐败并不因此销声匿迹,但它至少表明了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虽未能至,心向往之。

从自然、人心到制度,由清明勾勒出的三重境界,同样是三重理想。其包括的意义,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包括寻回人心的价值与内在的安宁,以及为此必须寻求的制度上的保障。

清明时节,哀思寂寂。面对那些已然逝去的生命,或淡或浓,伤感总难免。然而,如上所述,哀伤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清明更是可以省思的日子,清明还有更广阔的自然诉求、精神理想与政治内涵。清明连接生者与死者,连接生态、生命和生活。在此意义上,以营造和谐、自由而美好的世界的名义,有必要重申清明所负载的三重理想。

(1)文章中哪几方面表现了“清明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
(2)“人是社会存在,同时又是自然存在”一句中,“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分别是什么意思?
(3)从全文看,清明节的意义和内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4)作者为什么要“重申清明的三种价值与理想”?
(5)文章中提到,清明节到今天在名义上只是一个祭祀逝者、表达哀伤的节日,试着说一说。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国的自闭症发病率不断攀高,因此在自闭症研究领域,美国也是投入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迈克尔·维格勒教授,就是一位从事自闭症研究的科学家。

维格勒教授说:“自闭症儿童身上表现出的基因变异中,约有3/4是从父亲那里遗传而来的。父亲年龄越大,其后代患自闭症的风险就越高。”

维格勒教授特别关注的是,在自闭症儿童中表现出的一种叫“de novo CNV”的变异。“de novo”是拉丁语,意思为“新的”,指“父母身上没有体现,而在孩子身上新出现的变异”。比如,父亲的A基因是正常的,而孩子的A基因产生了新的变异,就被称为“de novo变异”。而“CNV”是“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拷贝数是指DNA片段复制重组时的个数)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也就是说,de novo CNV是指“父亲的染色体组中如果有两个A片段,而在其后代的染色体组中却减少到1个或者增加到3个”这一类的变异。

维格勒教授等人得到了美国一些自闭症儿童及家人的协助,对约1000组亲子的染色体组的差异进行了完整检查。结果,他在自闭症儿童中,成功的找出了12种高频率出现的de novo CNV

维格勒教授说:“更有意思的例子,是在8号染色体的某区域中所找到的de novo CNV。这里含有威廉姆斯综合征的致病基因。与自闭症儿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患有威廉姆斯综合征的儿童从很早就开始说话,经常找寻人的目光。而且,如果该基因个数减少的话就是威廉姆斯综合征,而自闭症儿童则是该基因的个数增加。

维格勒教授的研究表明,由于某些de novo变异导致的自闭症,可能占了全部自闭症发病数的一半。他推测,恐怕有数百种基因都与自闭症有关。

有的孩子3岁时就被确诊为自闭症,有的是在六七岁以后,这时孩子的大部分发育已经完成。如果可以找到标志性的基因,就可以在更早的时候诊断出自闭症,也就可以更早地进行必要的治疗。

那么,将来是否可以治愈自闭症呢?维格勒教授这样回答:“引发自闭症的基因变异,多是染色体组中的2个基因中的1个无法发生作用。也就是说,由该基因产生的蛋白质数量减半了,从而引发了自闭症。因此,如果可以找到人为地提高剩余的那个基因的作用能力的方法,这种类型的自闭症应该就可以治疗了。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应该会有一些进展。”

针对急速增加的自闭症,科学家正在从各种角度进行研究,但是仍然无法把握它的全貌。或者说,越是研究自闭症,越是发现这一发育障碍其实非常复杂。

实际上,把“各种原因或机制导致的发育障碍”全部概括成为自闭症,可能也是无奈的现实。解开各种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的线,努力一一找出隐藏其中的因果,这样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1.下列说法符合维格勒教授原意的一项是(     
A.父亲的高龄化,会增加后代患自闭症的几率。
B.8号染色体de novo变异基因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威廉姆斯综合征。
C.如果能找到变异基因综合征的变异基因,就可以治愈自闭症。
D.孩子体内出现的基因变异,是因为来自父亲的遗传物质占据3/4
2.下列有关“de nove CNV”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父亲的A基因正常,而孩子的A基因产生了新的变异,就叫“de nove变异”。
B.de nove CNVDNA片段复制重组时的个数。
C.父亲的染色体中如果有2A片段,而其后代的染色体组中却增加了1个,这种情况属于de nove CNV
D.维格勒在对自闭症儿童的检测中,发现了12种高频率出现的de nove CNV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父亲的高龄化,会导致后代患自闭症的风险增加75%
B.目前,我们把由各种原因或机制导致的发育障碍统称为自闭症。
C.8号染色体中含有的de nove CNV基因个数发生变化,就会导致自闭症的发生。
D.引发自闭症的原因是染色体组中的两个基因中的一个不能发生作用。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的低龄化,能有效地降低后代患自闭症的风险。
B.自闭症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是无法在孩子的体内找到标志性的变异基因。
C.如果能找到提高蛋白质数量的方法,就可以治愈自闭症。
D.令人无奈的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对自闭症的了解仍然有限。
2023-12-15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中华文明曾多次遭遇异域文明,相互间既有碰撞,更有融合。从大艺术史的角度观察,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必激起艺术创新的波澜。以青花瓷为例,诸多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均表明,它的创造和发展历程,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

从汉代开始,因商贸活动而兴起的丝绸之路断断续续地联系着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唐代制作的三彩陶器中便拥有大批异域商队的形象。南宋时期,海上开辟的贸易通道更加昌盛。据记载,海上贸易带来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广州和泉州成为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

历史上这种基于经济需求而开展的贸易交流,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1219年开始的蒙古汗国第一次西征,亦间接地推动了两种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此间,伊斯兰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本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璀璨的元代青花瓷得以崭露头角,正是受惠于对两种不同文明先进技艺的撷取。

早在两宋时期,江西的景德镇便开创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伊斯兰世界受到宋瓷影响,也开始改良釉面和纹饰。在伊斯兰世界,钴料被大批量用于装饰。这种钴蓝不仅仅是基于审美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更包含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伊斯兰世界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新的器型和纹饰日益被景德镇的工匠熟练掌握,钴料也经由不同通道进入中国市场。这种青蓝色的颜料被称之为苏麻离青,可能为波斯语SamawiSo-laymn的音译。

二元配方的优势之一是高温烧造提升胎体韧性,以便制作大器,加上钴蓝釉下彩的工艺,使得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大增,且颇受皇家器重。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便拥有为数可观的中国瓷器。奥斯曼帝国的皇室更是建立了独一无二的托普卡帕皇宫瓷器收藏。元代之后,青花工艺日渐成熟,器型纹饰渐渐融合,元曲故事和祥瑞图纹等开始出现于青花瓷之上,青花瓷成为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体现。

今天,我们驻足青花瓷前,依然可以追寻当年文明交流的踪影:大盘、大碗等器型皆源于伊斯兰世界,又在中国瓷器上发扬光大;以同心圆放射性展开的布局,用几何图形模仿金属器、玻璃器、染织、缠枝花卉、团花纹等多层次装饰绘画的技巧也和伊斯兰文明密不可分。

1.下列表述,不属于“青花瓷‘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的一项是(     
A.制作青花瓷用的颜料“苏麻离青”在伊斯兰世界中被大量使用。
B.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很大,且颇受皇家器重。
C.中国传统瓷器相对小巧,青花瓷中却有一类装饰用的大型盘、碗。
D.青花瓷中描绘的图案有些以同心圆形态排列,并呈放射性展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多次遭遇异域文明,中国艺术也不断借鉴吸收异域文明,掀起创新的波澜。
B.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和融合都是相互的,在影响对方的同时也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C.广州和泉州是南宋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其创造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
D.贸易交流和蒙古汗国的西征,影响了中国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并推动了元青花的出现。
3.下列现象,不属于“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的一项是(     
A.现如今日本文字中仍然保留了大量汉字,表明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
B.龙门石窟中卢舍那像造型具有浓烈的汉民族风格,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佛教的影响。
C.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小说,体现出西方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融合。
D.为世界性运动会建造的体育馆“鸟巢”“水立方”,蕴含了“天圆地方”的中国哲学思想。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__________       __________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__________
4.作者认为文学欣赏的基础是__________
5.“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生活的趣味,像死水一样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夸张C.借代D.拟人
6.“蠢牛听琴”是由成语__________转化而来的。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
2024-07-28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