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673970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就这么高

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圆圆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开始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闲情逸致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竹笋,蹭蹭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选自《大阅读》20105月,有改动)

1.文中父亲邀儿子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指出其表达效果。
(1)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去。
(2)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课文中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一一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下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这段话以__________为顺序,共写了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题,该段文字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中标出。
3.该段文字却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_______________之情。
2024-04-0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是农民

郭震海

①和天下所有的农民一样,父亲痴心固守着几亩责任田,整整半个世纪。

②在父亲的思维里好像早已设定好了某一种特定的程序,除了一日三餐端着大海碗吃饭,剩下的时间就是在田地里永无休止地劳作,每一个节令都会像鞭子一样使劲抽打着父亲的脊梁。父亲是属于节令和田地的奴隶。

③在麦熟的季节,火辣辣的正午,从来没有午睡习惯的父亲也许是太累了,把镰刀抱在怀里就坐在一块青石上睡着了。睡着睡着突然醒来,揉着双眼一头扎进烈日里,嘴里还不住地嘟囔:“我怎么就睡着了!”仿佛在跟天和地道歉。

④父亲有时候十分固执。比如春天他和解冻的泥土同时醒来,不管天有雨还是没有雨他都会固执地将一粒粒种子坚定地播进泥土里,然后站在一望无际的田地里,抱着锄头滴着汗水望天,一遍又一遍,尽管天没有丝毫要下雨的意思,但父亲总会这样张望,他已经习惯了这样,这是上千年来一代又一代农民流传下来的独特的姿势。

⑤有时候父亲会哭,哭起来就像个孩子。比如一场冰雹将已经挂穗的玉米打坏了,父亲看着光秃秃的玉米秆哭,我知道这时候谁也别去劝,劝也劝不住,等他哭够了就好了,哭够了他会再一次坚定地在伤痕累累的玉米地里补栽萝卜或者大白菜。在父亲心里,这就是他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

⑥父亲发脾气的时候不多,但发起脾气来就很可怕。有一年秋天,玉米收获后留下口粮,其余的要拉到镇上去出售。头一天父亲就蹲在玉米堆里忙着清灰打包。母亲说,听说别人都在忙着往玉米粒里搅小石子儿,这样可以增加玉米的重量。父亲坚决不同意这样做。父亲说这样做是亏心,母亲说父亲从来就是死脑筋,于是母亲就悄悄指使我们弄了好多小石子儿,趁父亲去一旁抽烟的工夫全搅了进去。我忘了父亲当时是怎样发现的,从来都不多言语的父亲那天发了很大的脾气,瞪着血红的眼睛骂人。到最后,父亲将包里的玉米全倒了出来,一粒一粒地往外拣小石子儿。第二天别人家的玉米都顺利出售了,我们家的玉米就因为这几粒石子儿父亲没有让卖。过后父亲说:“人无论到啥时候就是亏本也不能亏心。”

⑦现在,父亲老了,但他依然守着那几亩责任田。父亲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就是土地,你只要去种,它永远都不会让人吃亏。其实父亲在利用着土地,土地也在利用着父亲,有时候我真怕飞速的城市化进程有一天会夺去父亲的土地,这样父亲一定会很伤心。

(有删改)

1.文中第⑦段连用两个“利用”,下列对其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土地需要父亲的劳作实现价值。
B.父亲需要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料。
C.父亲和土地都需要对方为自己服务。
D.父亲和土地相互依存,由此实现自己的价值。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父亲劳作会固守节令规律和土质要求。
B.父亲劳作完全遵从节令规律,从不浪费土地。
C.父亲遵从节令规律,执着地在土地上劳作。
D.父亲劳作受节令和土地的约束,没有变化。
3.概括父亲的品质特征。
2024-08-22更新 | 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一次鲁迅先生保持了很长时间,没有下楼更没有到外边去过。

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

那张画,鲁迅先生未生病时,和许多画一道拿给大家看过的,小得和纸烟包里抽出来的那画片差不多。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的花朵。

记得是一张苏联某画家着色的木刻。鲁迅先生有很多画,为什么只选了这张放在枕边。许先生告诉我的,她也不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常常看这小画。

这一次鲁迅先生好了。还有一样不同的,觉得做事要多做……

鲁迅先生以为自己好了,别人也以为鲁迅先生好了。准备冬天要庆祝鲁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又过了三个月。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十七日,一夜未眠。十八日,终日喘着。

十九日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1.鲁迅为什么要将那幅小画放在床边不断看着?
2.文中具体交代了鲁迅最后病重的时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如何理解这里的“休息”?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本文材料丰富,连缀这些材料的线索是什么?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