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734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牟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新职业的出现是必然的。这些新职业涵盖了从生物工程技术到智能制造系统运维等多个领域。从人社部20245月最新发布的19个新职业可以看出,这些职业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产物,更是紧跟时代风口应时而生的职业新趋势。这些新职业紧贴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等领域。这恰说明,新职业的蓬勃兴起,是数字人才需求旺盛的现实写照。

新职业的扩充,也让已成规模的新业态更加专业化。从过往新闻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高程紧随就业风向,开设多学科交叉的智能化新专业;一些职业教育培养方向也贴近市场、更加细分化。

新职业催生新需求,不断加更的新职业认定增大了更多求职者的就业空间,从一个求职者的角度来看,读懂为新职业正名的意义,便可拥有更清晰的职业认知,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参照。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新职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表现,每一批新职业的更新,都见证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活力。还要看到,新职业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在这一领域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如何培养适合新技术、新业态的人才,如何联结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如何为新职业完善职业标准、行业规范,新职业在转正之后仍有较长的路需要探索。

(摘自20245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材料所述,下列选项不属于新增的19个职业的是(     
A.网络主播B.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
C.服装设计师D.工业互联网运维员
2.下列关于新职业的认定对求职者产生的积极影响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提供了更多的娱乐选择。
B.增加了求职者的就业机会,并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职业认知。
C.使求职者更加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D.有利于职业教育联结产业需求,完善职业标准。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

材料一:

为何失实信息屡屡出现在网络中?在《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这是因为信息供给严重过载和用户注意力严重缺失。报告认为,尽管当前互联网新闻生产及传播的便捷性、时效性等优势已经充分获得网络新闻信息用户的认可,但新闻资讯的质量却没有得到同步提升。在新闻的诸多属性中,真实性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核心属性,脱离了真实性,新闻便失去了其所有价值。新闻媒体信用程度越好,其生产的新闻可信性就越高,而新闻可信度越高,为受众带来的价值回报就越高。

(摘编自《让新闻回归本真———记<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发布》)

材料二:

近年来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成为市场上一大趋势,并在2017年迎来井喷式发展,个性化推荐产品,符合用户对兴趣,娱乐化、个性化内容的需求,其用户活跃量增长迅猛也就不足为奇。但从工信部的报告中不难发现,在信息过载的媒体环境下,用户对网络媒体的可信度、真实度、责任感,对高品质内容的需求和期待依然强烈。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和高品质的内容相较于个性化资讯,更能获得用户的好感度。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好感度排名靠后这一现象,也将会督促整个网络媒体平台行业提升其自身的媒体的公信力。

(摘编自《2017年网络媒体现状:用户活跃量稳增公信力却没悉数跟上》)

材料三:

媒体公信力报告显示,体制内媒体的满意度整体高于商业类媒体。人民网、新华网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客户端表现较好;商业类媒体平台中只有少数媒体如腾讯网、腾讯新闻客户端等跻身第一阵营。

在用户信任度与社会责任感方面,位于第一梯队的新闻网站有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同样位于第一梯队的新闻客户端有《人民日报》、澎湃新闻、腾讯新闻。体制内媒体在用户信任度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非常好,商业类媒体较为欠缺,而腾讯网与腾讯新闻客户端位居商业新闻品牌第一位。

在覆盖率与影响力的维度上,商业类媒体比体制内媒体表现更好。其中,位于第一梯队的腾讯网与腾讯新闻客户端,成为网民访问量最大、用户选择度最高的商业类网络媒体平台。然而,越是有影响力的媒体,就越需要提高用户信任度和加强社会责任感,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更要认真审核信息,深度挖掘新闻,杜绝有偿报道。这样,商业类媒体才能在高覆盖率和强大的影响力下树立自身的权威性。

(摘编自《工信部舆情中心报告:网络媒体公信力有待提升》)

材料四:

新闻素养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闻知识。这要求我们判断:新闻是什么内容;新闻的内容是否完整;信息源是谁,是否可靠;新闻提供了哪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有没有其他可能性的解释或理解,有没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

(摘编自江禾《如何在后真相时代坚守新闻真实》)

1.“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媒体的被信任程度是相互作用的。”将此句放回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互联网新闻生产及传播已经呈现便捷性和时效性的优势,但是新闻资讯的质量却未同步提升。
B.新闻的真实性会影响新闻媒体的被信任程度,两者相互作用。新闻媒体的被信任程度与新闻的可信性成正比。
C.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好感度排名靠后,是因为兴趣推荐类资讯在客观真实性方面较差,较难获得用户好感。
D.调查显示,体制内媒体的满意度整体高于商业类媒体,但也有少数商业类媒体跻身整体满意度第一阵营。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真实性的角度对《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进行解读,认为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媒体的被信任程度是相互作用的。
B.材料二分析了2017年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急剧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与解决的具体对策。
C.材料三运用比较方法解说体制内媒体与商业类媒体在媒体满意度、用户信任度、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异同。
D.材料四提出公民应当增强自己的新闻素养,负起公民自己的责任,并对公民的新闻素养的具体内容做了阐述。
4.要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体制内媒体和商业类媒体各自应侧重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5.自从有了微信后,许多人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转发各种媒体上的新闻,而这些新闻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真实可信,有的却十分低俗,甚至充斥着大量谣言。材料四说“新闻素养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请你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新闻素养,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这种现象。
2024-06-18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到,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它承负传统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