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7286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得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省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招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般无聊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1.如何理解“安静是一种能量”这句话?
2.第⑤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B.作者善于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C.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D.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精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周刊:青年亚文化现状如何?

廉思:青年亚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如在视频类平台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各种不同的亚文化类型,从动画片、纪录片等原创作品的嫁接和创新,到克苏鲁神话、蒸汽朋克等特定幻想概念,每一个分区都能代表一个热点群体,而其中不断更新的内容都显示了当前青年亚文化的热点现象。

中国新闻周刊:        

廉思:青年亚文化表现的不再是一种反抗,而转向自我的彰显,也就是对自我的认知、认同与张扬,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不同亚文化的背后是青年人共享的价值观,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他们在一起闲聊,一起娱乐,倾诉心中秘密,与陌生人建立起紧密联系。青年亚文化实践行为中的圈子”“”“”“部落等命名方式,鲜明地反映出年轻人依托网络进行陌生人之间的圈层化再聚合的特点。

中国新闻周刊:         

廉思:青年亚文化以及相关群体圈层化的现象实际上是这部分青年彰显自我存在和力量的结果。这些青年群体往往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声望等方面缺少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新生群体,但他们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达欲求,因此通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集结成一个个新族群。传统社会中的族群往往以家庭、社区、学校和单位为纽带,而很多青年群体则以兴趣爱好来聚合、以价值认同为连接。新族群的形成正是亚文化圈层化的结果,他们试图规划自己的势力范围,并通过各种亚文化符号来刷新主流社会对自己的认知。

中国新闻周刊:它对社会发展有何利弊?

廉思:圈层化会对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产生很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积极向上的青年亚文化对其圈内成员的认知和心态会产生正向影响,青年网络技术的热谙程度,以及信息获取能力、传播能力、文化产品再生产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但同时,也要重视某些青年亚文化社群的封闭化倾向,信息茧房带来的网络群体极化和社会黏性丧失会在圈层区隔之下表现得更为剧烈。

(摘编自《出圈:青年亚文化与主流的互相靠近》)

材料二:

青年亚文化群体在网络上发声,用新技术创造亚文化语言符码表述风格与意义,在虚拟的赛博空间消弭真实的肉身,用多种技术手段混合文字、声音、动画、影像来传情达意,用恶搞、拼贴、戏仿等多种手段调侃、解构经典与权威,其文化实践与亚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证明着自身强大的文化生产力。

比如,互联网上某些视频的形式和内容无不充满着自娱自乐和无厘头的色彩。其对于各种历史人物、明星人物进行的戏谑化技术处理,隐藏着与当下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规训策略的对抗,满足了亚文化群体娱乐的狂欢心态,在不断消解大众文化、超越官方话语的过程中彰显自我个性,形成了自己另类的价值体系,将在传统视频中种种脱俗高贵、智慧典雅、严肃正派的形象世俗化”“不正经化”“去权威化。这些高大上的形象都会通过技术性的改编与二次创作被颠覆,消解原有的价值,从而呈现出全新的狂欢面貌。

___③ 二次元文化的壮大,恶搞文化、网络游戏在年轻人中的盛行,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生产出大量的有别于主文化的亚文化风格作品,并借用新媒体平台和自身的亚文化传播权扩大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不同亚文化产品的推陈出新不仅给予了年轻人展示个人创作能力的路径,也构建了一个对话主流文化的平台。狂欢,并不是逃离现实,也不是自我麻痹,而是通过狂欢寻求平等对话的途径,追求自我审美取向的价值认可。

(摘编自《身份、组织、生产: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新媒介赋权实践的三重层面解读》)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被24小时长镜头直播,引发网民云监工,带火了送灰宗”“焊武帝等一大批戏谑命名,青年群体以亚文化无厘头方式释放对疫情的关注和支援。疫情中,由青年女性发起的网络行动最终也被吸纳进主导文化的组织行为和叙事框架,如由姐妹安心抗疫发展而来的中国妇联为抗疫女性送安心公益活动等。

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的扮演者张光北代表的红色文化、国乐艺术家方锦龙象征的传统文化与虚拟歌手洛天依表征的青年亚文化同台亮相且成功实现跨次元合作,获得不低的网友评分。此外,汉服文化、国货潮牌文化、老字号复兴文化等借助直播带货、网红传播以及线下夜经济、市集经济模式,不断升温发酵,促进了青年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主导文化之间的互相认知和接受。

(摘编自《青年亚文化的破壁融合》)

1.将“主导文化和青年亚文化携手对抗疫情,是留给我们的共同记忆。”这一句放回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下列对当前的“青年亚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亚文化转向“自我的彰显”,表现为对自我的认知、认同与张扬,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B.青年亚文化中的群体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达欲求,因此通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集结成一个个新族群。
C.“圈层化”会对其圈内成员产生很强的约束力,青年亚文化对他们的认知和心态会产生正向影响。
D.青年亚文化群体用新技术创造语言符码表述风格与意义,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有强大的文化生产力。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亚文化实践行为中的“圈子”“群”“组”“部落”等命名方式,鲜明地反映出年轻人暂时抛却现实困恼,释放压力和焦虑的特点。
B.传统社会中的族群以家庭、社区、学校和单位为纽带,而很多青年族群以兴趣爱好来聚合,以价值认同为连接。
C.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规训”策略不同,亚文化群体以娱乐的狂欢心态,消解大众文化,超越官方话语,彰显自我个性,形成了自己“另类的价值体系”。
D.张光北、方锦龙与洛天依同台亮相且成功实现跨次元合作,表明了青年亚文化必将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4.请根据材料一中受访者的回答,推断采访者提出的问题,每处不超过30个字。
第一处_______
第二处_______
5.请结合上述材料与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青年亚文化”的认识。
2024-08-14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鲁迅的《拿来主义》通过对“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的批判,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文章以犀利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在文化交流中的被动和盲目。鲁迅强调,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当有选择地吸收,而不是盲目接受或全盘拒绝。文章呼吁国人要有独立的判断力和自信心,积极主动地从外界汲取有益的养分,以推动自身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______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______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______,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______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鲁迅《拿来主义》)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是             不管             可是             因而
B.可是             纵使             然而             因此
C.因为             不管             然而             当然
D.然而             虽然             但是             所以
2.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A.比拟             借代B.借代             借喻
C.借代             夸张D.借喻             夸张
3.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们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
B.第③段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类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
C.第④段中“抛给”与“抛来”有着本质的不同:“抛给”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来”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
D.“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闭关主义”,它的实质是崇洋媚外;“送来主义”是西方国家抛给的“残羹冷炙”。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鲁迅的《拿来主义》通过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批判,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文章运用对比、类比和设喻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鲁迅强调要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避免盲目崇洋和固步自封。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充满了对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深刻思考。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鲁迅《拿来主义》)

1.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A.比拟 借代B.借代  借喻
C.借代 夸张D.借喻  夸张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们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
B.第③段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类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
C.第④段中“抛给”与“抛来”有着本质的不同:“抛给”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来”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
D.“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闭关主义”,它的实质是崇洋媚外;“送来主义”是西方国家抛给的“残羹冷炙”。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拿来”要求的一项是(     
A.百花齐放,百家齐鸣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全面占有,精挑细选D.充分吸收,妥善保管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破立结合,①至⑦段立中有破,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⑧至⑩段破中有立,对“拿来主义”做正面、直接、具体的阐述。
B.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为了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
C.第⑨段中文章以“大宅子”设喻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批判了“孱头”“昏蛋”“废物”等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D.第⑩段重申“拿来主义”的主张并对拿来主义者提出要求,指出要区别对待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对建设民族新文化重要且紧迫。
5.根据文本,概括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