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68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说不尽的。对于经典,人们总要追问,何谓经典?哪些是经典?经典是怎样确立的?又是什么时候被确认的?这些,自然是见仁见智了。在关于经典的多重含义下,我想是指那些真正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当然,这不是说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经达到了顶峰,只是因为经典名著往往标志着文化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时代的最高表现力,而作家又以完美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把身处的现实,以其特有的情感体验深深镌刻在文化艺术的纪念碑上,而当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其完美的艺术表达和他的情感意识、体验以至他们对现实认识的独特视角,却永恒存在而不可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

经典作品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书。我们不妨拿出几部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经典小说文本,说明它们是如何从不同题材和类型共同叙写我们民族心灵史的。比如,《三国演义》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一部权谋书。相反,它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和历史启迪以外,更是一首宏大的英雄史诗。它弘扬的是: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战略为胜利之本。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它作为我们民族在长期的政治和军事风云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和感情心态的结晶,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看《水浒传》,我们会感到一种粗犷刚劲的艺术气氛扑面而来,有如深山大泽吹来的一股雄风,使人顿生凛然荡胸之感。刚性雄风,豪情惊世,不愧与我们民族性格中阳刚之气相称。据我所知,在世界小说史上,还罕有这样倾向鲜明、规模宏大的描写民众抗暴斗争的百万雄文,它可不是用一句鼓吹暴力就可以简单评判的小说。《西游记》是一部显示智慧力量的神魔小说。吴承恩写了神魔之争,但又绝不严格按照正与邪、善与恶划分阵营。它揶揄了神,也嘲笑了魔;它有时把爱心投向魔,又不时把憎恶抛掷给神,并未偏于任何一方。而就小说的主调来说,《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的燃烧着理想的青春浪漫曲,又是一首充满悲凉慷慨之音的挽诗。小说执着于对关乎人性和人情的追求,特别是对那些不含杂质的少女的人性美感所焕发着和升华了的诗意,正是作者审美追求的诗化的美文学。

在反复阅读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经典的阅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初读经典与重读经典、浅读经典与深读经典的过程,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这里说的经典阅读,是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冲破禁区,经典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气。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也好,都意味着把经典作品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参与式的、创造性地阅读。而这需要的,是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经典的共识是: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并在文化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及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
B.经典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经达到了顶峰,永恒存在而不可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
C.《三国演义》弘扬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战略为胜利之本,并非“权谋书”,所以是一首宏大的英雄史诗。
D.《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的燃烧着理想的青春浪漫曲,又是一首充满悲凉慷慨之音的挽诗,叙写着我们民族的心灵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采用了层进式的结构,围绕经典阅读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
B.文章论述了经典的含义,也论述了阅读经典的重要性,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经典作品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论证比较充分,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运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名著经过了历史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其不朽,需要反复阅读。
B.经典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书”,只要我们多看几遍,就能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C.我们重读经典需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要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的发现,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以及情感体验。
D.初读或重读经典要讲究方法,要将这些经典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中进行主动的、参与式的、创造性的阅读。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载人航天最动人的情节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精彩表现,完成一系列太空工作之后,总要返回地面,有去无回是不可想象的。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无论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都要经历返回这一恐怖历程,返回是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以及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一般载人航天器飞行高度大都在距地面300500公里,神舟七号的轨道高度就在343公里。无论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这样的高空返回地面,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成落体(相当于平抛)运动,开始下落。可以计算,若不计阻力,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什么样的航天器都要摔得粉身碎骨。

好在航天器下落到距地面100多公里时,进入到地球大气层,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但是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我们在夜晚常会看到拖着亮亮尾巴的流星,就是闯入地球大气层外空物体碎块被大气层摩擦烧掉的痕迹。为此,在航天飞机或宇宙飞船上既要有良好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要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这样才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降到一定高度后,航天飞机可以靠机翼滑翔,而宇宙飞船则需要进一步减速下落,这时就需要降落伞了。它可以使飞船的速度减到每秒10米左右,离地面1米高时,反推发动机最终将飞船减速至每秒1米多的速度,相当于慢骑自行车撞墙的效果,人体就可以承受了。

飞船的降落伞可不是一般跳伞员的降落伞可比的,一是要承受巨大的冲力,二是重量又要轻,否则会增加飞船的负担,所以一般的材料是不能胜任的。据说神七的减速伞采用的是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制成,伞撑开的面积1200平方米。回收伞由96根伞绳撑起来,每根伞绳的长度为46米,每米伞绳的重量仅2克,但每根绳子可承受300千克的拉力,保证了神七顺利返回。

不仅仅航天器的返回,其实,整个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新材料的应用。实际上,高新技术都离不开神奇的新材料,所以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材料的应用。

(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载人航天器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
B.载人航天器成功返回的关键技术是减速制动,减速制动的关键是降落伞,降落伞的关键是新材料。
C.不管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高空返回地面时,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成落体运动,开始下落。
D.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最终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2.对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的原因,解说最正确的是(     
A.航天器在下降过程中,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
B.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
C.在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上既有良好的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
D.宇宙飞船在降速下降过程中,借助降落伞,可使宇宙飞船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宇宙飞船在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是发射升空阶段。
B.航天器由高空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
C.航天飞机在下降过程中,降到一定高度后,不必依靠机翼滑翔,借助降落伞,就可以带它达到目的。
D.如果不用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做降落伞,神舟七号能否顺利返回还是个未知数。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亲情情感。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且,人的幼年与其他动物不同。一匹马或一头羊,一生下来,只要风把它的皮毛一吹干,就可以在草原上奔跑起来。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才使得子女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人爱自己的生命,因而爱生养他的亲人。父母与子女的爱是自然生发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因而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相反,不践行孝道是不道德的,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已经知道自己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②孝的培育以父母对子女的天然情感和关照为前提。如果没有子女对父母的爱,也就没有最基本的爱的情感。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在子女成长懂事之后才有的。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或有一个基本的移情现象,它使得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而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所以作为普遍的出发点,孝应该放在一个持续的相互关系中加以考察。

③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孝治天下。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的概念,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④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⑤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

1.第①自然段中,文章认为“孝”这种情感的产生是无条件的,其理由是(     
A.人都是因为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
B.人的生命比动物更脆弱,需要被照顾才能度过婴儿期。
C.孝是一种亲情,这种情感是自然生发而非外力强加的。
D.孝是一种道德规范,子女对父母不践行孝道是不道德的。
2.下列对“孝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悌是儒家道德的主观要求,与自然法则无关。
B.儒家对孝与悌的教育有差异,孝比悌更根本。
C.孝悌的情感行为所发生范围首先是在家庭之中。
D.儒家思想孝悌并用的原因之一是治国需先治家。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的,无需后天培养。
B.正因为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所以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
C.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D.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
B.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
C.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
D.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国。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①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有时也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彼此不劳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互相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夫子以为至理,我却以为孟浪。

②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长波和短波都不能替他们传递消息。

③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的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把香的认作香,臭的认作臭,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的。在粗浅的境界上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上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④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

⑤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火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究是人间最孤寂者。

⑥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受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一起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⑦从历史看,诗人中很少有成功的恋爱者。布朗宁最幸运,能够把世人看不见的那半边月亮留给他的爱人看。此外呢?玛丽·雪莱也算是一个近于理想的人物了,哪一个妻子曾经像她那样了解而且尊敬一个空想者的幻梦?但是雪莱在那不勒斯所做的感伤诗,却有藏着不让她看的必要。人的心灵本来都有不可渗透的一部分,这在恋爱者中间也不能避免。

⑧连恋爱者中间,心灵也是这样不可互相渗透,遑论其他!莫里斯·梅特林克说,有人告诉过他:我和我的妹妹在一块住了二十年之久,到我的母亲临死的那一顷刻,我才第一次看见了她。这实在是一句妙语。我们身旁都围着许多相识的人,其实我们何尝看见他们,他们又何尝看见我们呢?

⑨一位西班牙诗人说得好:人在投胎之前就被定了罪的。个个人面上都蒙着一层网,连他们自己也无法揭开。人是以寂寞为苦的动物,而人的寂寞最不易被打破,隔着一层肉,如隔一层壁,人是生来就注定要关在这种天然的囚牢里面啊!

(选自《读者》2023年第3期)

1.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
B.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
C.哪一个妻子曾经像她那样了解而且尊敬一个空想者的幻梦?
D.人是以寂寞为苦的动物,而人的寂寞最不易被打破。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旨在说明人与人之间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可能的。
B.第④段中,作者将常人和诗人进行对比,说明了常人比诗人更加敏锐、细腻,更容易关注到“毫厘差别”。
C.第⑦段中,作者说“诗人中很少有成功的恋爱者”,说明诗人很难被人知解,强调了诗人的“最孤寂”。
D.第⑧段中,作者说梅特林克的话“实在是一句妙语”,是因为此话印证了作者的看法:相识未必“看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作者认为诗人是“人间最孤寂者”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感觉上更加敏锐、微细,想象力更加丰富。
B.常人感觉迟钝,不能真正知解诗人知解的境界。
C.在表现事物时,诗人能够刻画出事物间的精微差别。
D.人的心灵在彻底了解处是不能够互相渗透的。
4.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粗浅的境界比微妙的境界更容易渗透到心灵。
B.彻底了解一个人很难,我们很少能真正“看见”对方。
C.一般人对事物的知解比较粗浅。
D.诗人耐得住孤寂,是因为他们有着超强的想象力。
2024-03-10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