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5021

下面的文章选自《烛之武退秦师》,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成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①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②贰于楚: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③郑伯:指郑文公。④壮:壮年。⑤犹:尚且。⑥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⑦许:答应。⑧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⑨既:已经。⑩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⑪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⑫行李:出使的人。⑬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⑭东封郑: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⑮阙秦:使秦国土地减少。⑯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大夫。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⑱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⑲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⑳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㉑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中华书局1980年版)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烛之武所言于秦有利无害的一句是(     
A.亡郑以陪邻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下列选项中,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给出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C.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D.烛之武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用原文中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晋秦两国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②郑伯请烛之武出使秦,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烛之武推辞的原因是什么?
③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④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缇骑按剑而          前:前面
B.吴之民方痛心       痛心:痛恨
C.买五人之脰而   函:用木匣装
D.与尸合                 卒:最终
2.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之声义(替、给)
B.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把)
C.中丞匿溷藩以免(在)
D.谈笑死(表修饰)
3.下列句子中,与“断头置城上”一句句式相同的是(     
A.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D.果地震陇西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苏州人民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是(     
①众不能堪,扶而仆之②厉声以呵③噪而相逐④以吴民之乱请于朝⑤中丞匿于溷藩以免⑥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A.①②③B.①③⑥C.③④⑥D.④⑤⑥
2024-02-23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选文阐述的治国策略是(     
A.移民移粟B.武力征服C.实行仁政D.赈济灾民
2.下列选项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3.下列选项加点的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直不百步耳,是亦B.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C.古之学者必有师D.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4.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申之以孝悌之义
A.异乎三子者之撰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大王来何操D.蚓无爪牙之利
5.“弃甲曳兵而走”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抛弃铠甲,拉着士兵逃跑。B.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C.抛弃铠甲,拖着士兵走了。D.抛弃铠甲和兵器走了。
6.下列选项对选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段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已经尽心了。
B.文中孟子直接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做法。
C.孟子的“行王道”的政治思想,包含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和百姓的“教化”。
D.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逐渐落入其思维“圈套”。
2024-05-07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于是余有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能讥之乎?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       叹:感慨
B.夫以近             夷:平坦
C.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D.其能讥之乎       孰:怎么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文: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译文: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译文:至于那些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译文: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情况

(3)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不出,火且尽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