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178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言语
B.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C.臣等不肖,请辞去                            不肖:不相似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谢罪:道歉请罪
2.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卒相与欢,为刎颈       ②赵王岂以一璧故欺秦邪
相如廷叱之                    ④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实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而葬之     最终B.则其好游者不能   穷尽,走尽
C.而余亦悔随之     自己D.则或其欲出者          责怪
2.下列语句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有力(不断地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3.将课文中相关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024-06-14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其衣裳,以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无常师             常师:平常的老师
B.依林木之下             或:有时
C.其衣裳             题:写
D.以其事             记:记叙,记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不学,则何以成
A.夜则映星月B.学时习之
C.青,取之于蓝,青于蓝D.人无信,不知其可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2024-05-07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乎大国之间       摄:加,迫近。       及三年       比:比较。
B.瑟而作       舍:放下。       五六十       如:或者。
C.吾点也       与:赞成。              会:诸侯相见。
D.其言不       让:谦让。       能为之大       孰:谁。
2.“四子”述志的口气、内容各不相同,但在“为国以礼”这点上是相同的。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虽然“其言不让”,但他把“知方”(懂礼知义)作为治国的主要方略。
B.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说明他高度重视礼乐教化。
C.公西华说的“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就是礼的体现。
D.曾晳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是说自己跟其他三人重视礼乐教化的做法不同。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可分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B.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不过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只想做一名“小相”,没有参与国家大政的志向。
C.选文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体现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
D.选文对孔子的描绘着墨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十分了解的老师形象。
4.解释划线字。
①且知__________________       ②鼓瑟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6.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7.从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晳的言谈、动作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分析?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