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108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①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需要捏一下,才会缓慢鼓起。墨水吸得太足,写字时笔尖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我使用它,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已不能再用它写作,只能写便笺或信封。

②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是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写字课。某些作业,老师要求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个同学都有钢笔,我却没有,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③一天,我哭闹起来,逼着母亲非立刻给我买一支吸水钢笔不可。母亲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是不懂事,家里生活用的钱都已经向别人借了,我怎么好意思再张口呢?我哭闹得更凶了,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④那天下雨,我没有回家,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衣服淋湿了,头脑也被淋得清醒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的几十元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钢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⑤于是,我决定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车夫们把手推车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⑥我走到那座桥下,站在一棵树下躲雨。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 风越刮越大,雨越下越急,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雨水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只有公共汽车偶尔经过。远处除了几根电线杆子,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⑦我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可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我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儿。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我无法看见他的脸,分不出是老头儿还是小伙儿。

⑧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地问:要帮一把吗?

⑨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但明白是他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儿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木箱子里装的不知是何物,非常沉。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有些人来说,钱不是容易挣到的。即使一角钱,也不是容易挣到的。我还空着肚子呢。我又推着走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便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下,就感觉到车轮顺坡倒转。不行,这车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凭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发出一个孩子用力时的声音,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

⑩车子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挑得悬起来,脚离开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

⑪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大声说:给钱。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既不掏钱,也不说话。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合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被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我完全怔住了。

⑫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待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要不然就太对不起妈妈了……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母亲也已变成了老太婆。那支笔,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我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选自《读者》,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⑪段加点词“怔住”的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母亲的美好品格。(至少两点)
5.选文标题“第一支钢笔”有什么作用?
6.请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疾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试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

……

⑤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⑥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1.以上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_》一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他的散文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写出一篇或一部)
2.给选文中加点字注音。
(1)(              ) (2)洗(              ) (3)(              )
3.揣摩下列句子所包含的感情。
(1)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2)“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4.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5.选文①②③段叙述了母亲生前的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如何理解选文划线句子中“悲伤也成享受”?
2024-06-13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离太阳最近的树》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1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2)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3)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4)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5)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6)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7)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8)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9)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10)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锹、镐头和斧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11)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12)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13)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14)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15)把红柳根从沙丘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16)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17)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18)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19)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20)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21)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1.2段中“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一句从哪两个角度描写了红柳树?请分析其中“微笑”一词的手法和作用。
2.文章结尾段连用两个反问句,蕴涵着什么深意?
3.文中关于红柳的描述具体而形象,特别是第12-15段,说说这样描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了司务长的话,你会想些什么,请写出你的感触。
2024-07-27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是农民

郭震海

①和天下所有的农民一样,父亲痴心固守着几亩责任田,整整半个世纪。

②在父亲的思维里好像早已设定好了某一种特定的程序,除了一日三餐端着大海碗吃饭,剩下的时间就是在田地里永无休止地劳作,每一个节令都会像鞭子一样使劲抽打着父亲的脊梁。父亲是属于节令和田地的奴隶。

③在麦熟的季节,火辣辣的正午,从来没有午睡习惯的父亲也许是太累了,把镰刀抱在怀里就坐在一块青石上睡着了。睡着睡着突然醒来,揉着双眼一头扎进烈日里,嘴里还不住地嘟囔:“我怎么就睡着了!”仿佛在跟天和地道歉。

④父亲有时候十分固执。比如春天他和解冻的泥土同时醒来,不管天有雨还是没有雨他都会固执地将一粒粒种子坚定地播进泥土里,然后站在一望无际的田地里,抱着锄头滴着汗水望天,一遍又一遍,尽管天没有丝毫要下雨的意思,但父亲总会这样张望,他已经习惯了这样,这是上千年来一代又一代农民流传下来的独特的姿势。

⑤有时候父亲会哭,哭起来就像个孩子。比如一场冰雹将已经挂穗的玉米打坏了,父亲看着光秃秃的玉米秆哭,我知道这时候谁也别去劝,劝也劝不住,等他哭够了就好了,哭够了他会再一次坚定地在伤痕累累的玉米地里补栽萝卜或者大白菜。在父亲心里,这就是他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

⑥父亲发脾气的时候不多,但发起脾气来就很可怕。有一年秋天,玉米收获后留下口粮,其余的要拉到镇上去出售。头一天父亲就蹲在玉米堆里忙着清灰打包。母亲说,听说别人都在忙着往玉米粒里搅小石子儿,这样可以增加玉米的重量。父亲坚决不同意这样做。父亲说这样做是亏心,母亲说父亲从来就是死脑筋,于是母亲就悄悄指使我们弄了好多小石子儿,趁父亲去一旁抽烟的工夫全搅了进去。我忘了父亲当时是怎样发现的,从来都不多言语的父亲那天发了很大的脾气,瞪着血红的眼睛骂人。到最后,父亲将包里的玉米全倒了出来,一粒一粒地往外拣小石子儿。第二天别人家的玉米都顺利出售了,我们家的玉米就因为这几粒石子儿父亲没有让卖。过后父亲说:“人无论到啥时候就是亏本也不能亏心。”

⑦现在,父亲老了,但他依然守着那几亩责任田。父亲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就是土地,你只要去种,它永远都不会让人吃亏。其实父亲在利用着土地,土地也在利用着父亲,有时候我真怕飞速的城市化进程有一天会夺去父亲的土地,这样父亲一定会很伤心。

(有删改)

1.文中第⑦段连用两个“利用”,下列对其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土地需要父亲的劳作实现价值。
B.父亲需要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料。
C.父亲和土地都需要对方为自己服务。
D.父亲和土地相互依存,由此实现自己的价值。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父亲劳作会固守节令规律和土质要求。
B.父亲劳作完全遵从节令规律,从不浪费土地。
C.父亲遵从节令规律,执着地在土地上劳作。
D.父亲劳作受节令和土地的约束,没有变化。
3.概括父亲的品质特征。
2024-08-22更新 | 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