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63978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自洁,不要老追究他过去的事,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

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1.概括选文所写的事件。
2.选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层与层之间是什么关系?
3.先生引用《论语》中的话,表明了怎样的处世观:
4.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一张诊断书》(节选),完成小题。

这是一张珍藏了许多年的诊断书,纸已变黄。这是一则刚刚播放出来的消息,我和我的妻子都大为悲痛!

诊断书上有林巧稚大夫的亲笔签名。消息却说她已溘然长逝。

林大夫毕生献身于医学事业,数十年中经她亲手治疗过的病人何止千万,由她亲笔开出的诊断书也是无以数计。可是,林大夫,您还记得我们吗?您对我说过的,像这样的诊断书一生中你仅仅开过这一次。

那是一个人妖颠倒的年代。因为我妻曾担任过外国专家的译员,又自愿由首都调到边疆小城来教书,因而便被人合理逻辑出来,她一定是个特务。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便把她抓起来,关入牛棚。当然,紧接着就是审讯,无休止的批斗……

皮肉的折磨并没有使她屈服,精神上的摧残几乎断送了她的生命。一个大汉对她宣布:经查证,你是个特务,是个男扮女装的特务!你的孩子是搞特务活动的掩护,你根本就不会生孩子!

多么荒唐的审查啊!

一个母亲凭空失去了孩子,她整夜痛苦,终日依窗守望,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又不许会见!她无法忍受,她歇斯底里地大叫,愤怒、狂奔,她终于被逼成疯子。

我背起小小的行李卷,领着妻子进京求医。那时候精神病院里拥挤不堪,其他医院大都不愿接受这种有政治色彩的病人,茫茫长街,无处落脚。我们只好寄居在天安门广场的金水桥边。地上的灯光和天上的星光一样彻夜不灭。我们也睁大眼睛,彻夜不眠。

大约是广场上的寒风吹醒了她,半夜里,她突然以正常人的思维向我提出要求说:找林巧稚大夫去,她是专家,只有她才有权证明我是男是女。

早年间我就听她说过,有一次,她的妈妈在生产中病危,经过林巧稚大夫抢救,才转危为安的。这位医术精湛、品格高洁的林大夫,一直保留在她的记忆中。

第二天清晨,我们迎着太阳朝东走,走到当时已被更名为反帝的协和医院,挂过号,等候就诊。

一位瘦小的老太太,坐在妇科门诊部外走廊里为患者叫号。她戴一副银丝边眼镜,前额高高的,显示着她的智慧。她的神态安然自若,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感觉。我把妻子安置在长椅上,便走上前求这位叫号的老护士帮助,希望她能将我妻的病历卡,直接送到林巧稚大夫手里。她听完我的要求,竟脱口说出:

我就是林巧稚。

噢!我望着她,和我在报上见到过的她的照片一模一样。可是,这又是为什么呢?让一位著名的妇科专家,坐在走廊上叫号!

我向她陈述着我妻悲惨的遭遇,林大夫耐心地倾听着,时而摇头,时而叹息。终于她激动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手里的病历卡在瑟瑟发抖。她那充满慈爱的目光,被晶莹的泪水模糊住了。她又强忍着把泪水吞了回去,果断地问我:

病人在哪里?领我去看看!

她走到我妻身边,用母亲般温暖的手,梳理我妻子面颊上散乱的头发,她以专家的锐利目光,观察她痴呆的眼神、瞳孔。最后,她沉重地对我说:

把一个知识分子糟蹋到这种地步,残酷!请你们稍候一会,我去向他们要求,我要亲自为她检查,给她治疗。

林大夫迈着急促的脚步走进室内,好大一阵子又和另外一名女大夫一起走了出来,她们小心地搀扶着我的妻子,进了妇科门诊室。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只见林大夫亲手扶着我妻从一条长长的走廊里走了出来。我迎上去,林大夫把一张长方形的诊断书递交给我,她说:

是我和我的学生孙爱达医生共同给她检查的,诊断书上有我们两人的签名。将来即使到了法庭上,我们也对她完全负责任。

我看到诊断书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最后一条的结论是:患者是正常女性。腹部有多条妊娠纹,证明患者曾有过正常分娩。

我把这些逐一地念给妻子听,起初,她的脸上露出惨笑,继而沉默,最后伏在林大夫的肩头,放声大哭起来。

林大夫替她擦去眼泪,扶着她一直把我们送到大门外,就要分手时,只见她面容严肃地说:

这样的诊断书,一生中我只开过这一次。

我心头酸楚地走下协和大门口那段青石台阶。我妻一直勾着头,反反复复地阅读着诊断书上的文字。走下台阶以后,我们回头望望,只见可尊敬的林巧稚大夫,还依然守在门外,默默地向我们招手。

……

15年过去了,我妻的病已完全康复,并且已经正常地工作。她果真又新生了一个孩子。那张挽救了我妻生命的诊断书早已变黄。可是,林巧稚大夫的高尚品格和革命人道主义的医疗作风,在我们心上,永远也不会褪色。

林巧稚大夫一生中的业绩,是一棵伟岸高大的常青树;她给我们开出的这份诊断书,是常青树上一片苍翠的绿叶。

(1)文章开头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一张荒唐的诊断书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张诊断书的意义。
(3)找出能表现作者对林巧稚大夫献身医学的精神和治病救人的职业操守进行赞美的一句话(用原文句子回答),并进行分析。
2024-08-21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青木瓜之味   肖复兴

①大约是2000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去邮局发信。就在快到邮局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子和我擦肩而过。忽然,她停住脚步,回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神很亲切,也有些意外的惊奇,仿佛认出了一个熟人而与之意外相逢。那眼神闹得我以为真的碰见了什么认识的人,便也禁不住停住脚步,看了她一眼:年龄不大,也就二十出头,模样清爽,中等身材,瘦瘦的。看她的装扮,初春时节还穿着一件臃肿的棉衣,就猜得出是一个外地人,大概是打工妹。我仔细地想了想,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个人,她肯定是认错了人。于是,我暗笑自己的自作多情,向邮局走去。

②我走了没几步,她从后面跑了过来,跑到我面前,这让我很吃惊,不知碰见了什么人。只听见她用南方人那种软绵的声音仔细而小心翼翼地问我:你是不是肖复兴老师?我越发惊讶,她居然叫出了我的名字。我木讷地站在那里,近乎机械地点了点头。她一下子显得很兴奋,接着说:刚才你迎面向我走来,我看着你就像。我读中学时就看过你写的书,你和书上的照片很像。真没有想到怎么这么巧,今天我在这里遇见了你!

③原来是一位读者,大概她这番热情的话,很能够满足我的虚荣心,尤其是听她说她喜欢我写的一些东西,特别是说她读中学的时候读我写的东西对她有帮助,一直忘不了……我就像小学生爱听表扬似的,立刻有些发晕,找不着北了,站在街头和她聊了起来,一任身边车水马龙,喧嚣不已。

④从她那话语中,我渐渐地听明白了,她从小在南方农村长大,中学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家里生活困难,就跟着乡亲来到北京打工,住的地方离我家不算太远,要走半个小时左右,今天星期天休息,她是刚刚到邮局给家里寄钱,并发了一封平安家信。虽是萍水相逢,只是些家常话,却让我感到她像是在掏心窝子,一下子竟有些感动,没有想到只是写了一些平常的东西,能够让心拉近,距离缩短,心里想也应该是如今没什么用处的文学的一点特殊功能吧。于是,我进一步犯晕,沿着斜坡继续顺溜地下滑,不知对她的热情如何回报似的,竟然指着马路对面我家住的楼对她说:我家就住在那里,你有空,欢迎你到我家做客。说着把地址写给了她。她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一定去。

⑤回到家后,我就把这件事当作喜事,向家人讲了,不想立刻遭到全家一盆冷水浇头,纷纷说我,你以为你遇到了知己呢?别是个骗子吧?”“可不是,现在骗子可多着呢,你可别忘了狐狸说几句赞扬的话,是为了骗乌鸦嘴里的肉。”“什么?你还把咱家的地址告诉了人家?你傻不傻呀?你就等着人家上门找到你头上来骗你吧!”“要真是找上门来,骗几个钱倒没什么,可别出别的事……

⑥一下子,说得我发懵。一再回忆街头和那个年轻女子的相遇和交谈,不像是个狐狸似的骗子呀,再说,她肯定是读过我写的书,要不也说不出书名;并且能对照着书上的照片认出我来呀。但家里的人说得也没有错,谁也不会把骗子两字写在脑门上,高明的骗子越来越多,防不胜防。这么一想,心里连连后悔,而且不禁有些发虚。一连好几天,都有些提心吊胆。

⑦好在一连好多天过去了,都平安无事。时间一长,这件事渐渐淡忘了。

⑧将近一年过去了,春节过后的一天,我们全家从天津孩子的姥姥家过完年回家,刚上电梯,开电梯的老太太对我说:你先等我一会儿,前两天有个年轻女子来找你,你没在家,把带来的东西放在我那儿了。不一会儿,就拿来一包用废报纸包着的东西。回家打开包一看,是两个青青的木瓜。木瓜的旁边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几行小字,落款是你的一个读者

全家都愣在那里,谁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⑩虽然这件事已过去四年,但我怎么也忘不了这个年轻而真诚的女子,忘不了这件事情,忘不了这两个木瓜。总记得切开木瓜时的样子,别看皮那样青,里面却是红红的,格外鲜艳,特别是那独有的清香味道,在房间里飘荡着,好多天没有散去。

(选自《读者》2004年第6期,有删改)

1.本文中,“我”对陌生年轻女子的认识发生了多次变化。请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在不同地点的感情变化。
2.第⑤段写“我”向家人讲了“我”与年轻女子相遇并留下地址的情况后,受到家人的埋怨。你认为家人的话有无道理?说说你的看法。
3.如何理解第⑨段画线句?
4.文章的题目与结尾都提到了青木瓜之“味”,你认为青木瓜有哪些“味”?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大凡中国人以及若干人,在法律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明其无罪;西洋近代之法律是先假定一人无罪,除非证明其有罪。蔡先生不特在法律上如此,一切待人接物,无不如此。他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凡有人以一说进,先假定其意诚,其动机善,除非事实证明其相反。如此办法,自然要上当,但这正是《孟子》所谓君子可以欺其方,难罔以非其道了。

若以为蔡先生能恕而不能严,便是大错了,蔡先生在大事上是丝毫不苟的。有人若做了他以为大不可之事,他虽不说,心中却完全当数。至于临艰危而不惧,有大难而不惑之处,直有古之大宗教家可比,虽然他是不重视宗教的。关于这一类的事,我只举一个远例。

五四前若干时,北京的空气,已为北大师生的作品动荡得很了。北洋政府很觉得不安,对蔡先生大施压力与恫吓;至于侦探之跟随,是极小的事了。有一天晚上,蔡先生在他当时的一个谋客家中谈起此事,还有一个谋客也在。当时蔡先生有此两谋客,专商量如何对付北洋政府的,其中的那个老谋客说了无穷的话,劝蔡先生解陈独秀先生之聘,并要约制胡适之先生一下。其理由无非是要保存机关,保存北方读书人,一类似是而非之谈。蔡先生一直不说一句话。直到他们说了几个钟头以后,蔡先生站起来说:这些事我都不怕,我忍辱至此,皆为学校,但忍辱是有止境的。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这话在现在听来或不感觉如何,但试想当年的情景,北京城中,只是些北洋军匪、安福贼徒、袁氏遗孽,具人形之识字者,寥寥可数,蔡先生一人在那里办北大,为国家种下读书爱国革命的种子,是何等大无畏的行事!

蔡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榜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伟大文化在中国之寄象已亡矣!至于复古之论,欧化之谈,皆皮毛渣滓,不足论也。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1.阅读选文第一段,说说“君子可以欺其方,难罔以非其道”的含义。
2.联系课文,说说蔡元培先生为什么拒绝辞退思想激进的陈独秀、胡适之二人,这件事表现了蔡元培先生怎样的精神。
3.说说“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中“高深的理想”的含义。
4.阅读选文最后一段,说说作者写这一段的原因。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