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957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年,那灯

①闲时帮母亲收拾旧物,在一口木箱里,看到一个用牛皮纸紧紧包裹着的物件。原来是一盏厚重的煤油灯。恍惚间,眼前似乎摇曳着煤油灯那柔和的光。

②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照明用的差不多都是油灯。一节带松脂的树结,一个空墨水瓶装点柴油,这就是最简易的油灯。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算是比较高档的,燃烧稳定,灯光明亮。我从小怕黑,天没黑就嚷着点灯,母亲燃起煤油灯,屋内霎时弥漫着一片橘黄的光,朦胧、柔和、温暖。有灯亮,有母亲在,我就觉得踏实。

③那时是我家最艰难的时期,父亲下放到农村,不久身染重病。母亲在镇上的学校教书,白天忙完学校的工作,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纳底做鞋,还要教育儿女,照顾父亲。母亲让我每天把灯罩擦得亮亮的,她说灯光亮堂,心里就亮堂,日子才会过得亮堂。艰难的岁月里,是母亲为全家燃起希望的灯。

④灯下,我见得最多的是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她每穿过去一针,手臂扬起,拉紧线,又钻进去一针,针线来来回回中,呲啦的声音富有节奏感。看到母亲熟练自如的样子,有一次我央求她让我试试。我左手拿鞋底,右手捏针,可厚厚的鞋底哪里钻得进针去?母亲教我用顶针帮忙,结果针鼻一歪,针扎进我中指的皮肉里。从此,我再也不敢用顶针。

⑤灯下,母亲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享受,还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母亲是语文教师,她引导我阅读,指导我写作。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百般精打细算,尽可能给我借书买书。多少个夜晚,我做完作业,在那橘黄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对书籍的痴迷,对文字的喜爱,或许那时就随着灯光,一起深深浅浅地印入了年少的心里。

⑥母亲喜欢猜谜语,尤其是字谜,她也培养我的兴趣。记得还是小学二年级时,母亲给我出了一个字谜:一木口中栽,非杏又非呆,若作困字猜,也没好文才。我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会就猜出了字,母亲高兴地表扬了我,我自然备受鼓舞。后来,一些难度更大、有一定技巧的谜语,我也能猜出来。有一次,母亲出了这样一个谜语:炮马士象一盘棋,老帅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想了半天,拆字、重组、另解,都猜不出。吃饭也想,睡觉也想,突然眼前一亮:这盘棋没有——欠车?那就是字啊!

⑦今天,煤油灯早已成了历史文物,但一盏煤油灯,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我轻轻摩挲着这盏煤油灯,用牛皮纸把它重新包好放回原处,就让它在这里静静地躺着吧。岁月深处,灯影摇曳,永恒的灯光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也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1.俗话说,“有钱难买幼时贫”,作者童年时虽在物质上贫寒,但在精神上可以说是非常富有,作者精神上的富足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一谈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
3.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所有材料串联起来。
B.第③段,三个加点词“亮堂”的意思不相同。
C.这篇文章首尾呼应,而末端则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D.写第④段画直线句,是为了体现“我”娇生惯养。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微雨

临笑

①门前种了一棵杏树,从我记事开始,这颗杏子树就种在门前的那块石板前。爷爷说,我小时候喜欢在树脚下垫一些草席子,等着杏子掉落,喜滋滋地捡着吃。我对爷爷说的情景有些模糊,却记得那时杏子甘甜的味道。

②长大后我常年在外漂泊,偶尔回家,见到的多是老树枯枝。很多年没有见过杏花开,更别说吃杏子了。也许是不忍我总是遗憾错过,这次回家,送我一幅杏花微雨图。杏花微雨,花开灼灼,最含情出花枝桠头,这样的美景自是让我醉心头。我倚着树干,坐在石板上抬眼看着这满树的杏花,将此刻的美景收藏进心底。微雨拂过,剪了花瓣散落在青石板上,我看到了古诗词杏花疏影里,沾衣欲湿杏花雨,杏花飘雪小桃红,这经过岁月洗涤的诗句如挂在枝头的花苞,总是那么含情。杏花混着微雨,落了那个花谢,迎来了这个花开。

③风吹过,花和着雨,落在长满青苔的瓦砾上,青色映着花瓣的桃红显得格外妖娆。我看着房檐上的青苔,还有那青苔下土培的老房子,记忆一下把我拉回那些往事里。

④爷爷说,杏树是他父亲种的。那时爷爷望着杏树,他的眼神有些闪烁,我想他应该是想栽树的人了。树影摇曳,飘落的杏花搅乱了爷爷的身影,那时的他有些遥远。我不知道爷爷是不是在回想他的童年,也不好奇他的爸爸是怎样种下这棵杏树的,年少的我并不在乎素未蒙面的太爷爷。这棵杏树在我的记忆中,本来就那么高大,是爷爷的杏树。我自顾自伸手接住杏花,打断了爷爷的出神,兴奋喊道:爷爷,花落了!快结果子了!爷爷目光转回到我手上,跟着笑了。

⑤我摸了摸有些咯手的树皮,好似触到了爷爷给我递杏子的手。以前我们兄弟姐妹,总是喜欢围着坐在树下的爷爷,花开时听他讲故事,杏子熟时吃他给的杏子。爷爷的故事是最独特的,别处的人从没有听过,他的肚中藏着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当我们抱怨绵密的微雨,打湿衣衫,搅乱踏春的好心情时,爷爷悄悄告诉我们微雨和杏花的秘密,从此我们再见到杏花和微雨一年一季的相聚,总会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

⑥不知从何时起,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少,树下剩下的只有老人和那分不出去的杏子。过年时,爷爷给匆匆赶赴家宴的我们分了杏干,他用苍老的声音说:都忙,我把杏子弄成了杏干,你们路上带些吧。那声音穿透了岁月,至今让人酸涩。

⑦后来家里盖了新房,杏树被挤到逼仄的角落,爷爷还是喜欢坐在树下。每次我回家,总会听到这棵老树下传来语调特别高的三个字——回来了!

我回来了。

⑨你牵挂的孩子已经长大,杏花依旧开得那么热闹。树下的人已不再。我寻着记忆的片段,模仿爷爷的姿势坐在树下,却再也感受不到那时的温度。长大后我吃过各种各样的水果,我知道我不爱吃杏子,却独爱吃这棵杏树的杏子。

⑩杏花疏影里,谁又吹笛到天明?花像思念一样落了一地,思念又像雨一样润了一片片花。杏花有微雨最美,故事里有了陪伴最长情。我们应该常回家看看,看看那以前的老树,也看看盼归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全文借物抒情,杏树贯穿全文,把祖孙的故事有机串联,是全文的线索。
B.爷爷记忆中的杏树与我记忆中的并不一样,对这棵杏树的情感,我与爷爷截然不同。
C.长大后我们漂泊在外,遇不上杏花开,赶不上杏子熟,杏子还能做成杏干,爷爷离开后却再也没有机会相见。
D.作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追忆了逝去的爷爷,呼吁对盼归人多一点陪伴,思念也需共同经历的记忆寄托。
E.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诗意。
2.文中的爷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简要说明。
3.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本文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5.如何理解文中“我知道我不爱吃杏子,却独爱吃这棵杏树的杏子”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独爱”。
2024-08-3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对选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清晨静观B.落蕊轻扫C.秋蝉残鸣D.胜日秋果
2.有关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椽破屋”等体现了悲凉的特色。
B.“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
C.“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体现了故都的“清”。
D.这幅画面的主体是“院子里面”,画面的背景是“皇城人海”。
3.对“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一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紫黑色次之”与作者当时失意绝望的心情相符。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4.下列对郁达夫的另一篇散文《江南的冬景》的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雨寒村图这段文字在诗化的文笔中融入了文人气质的审美观点,勾勒了一幅能引起江南文士所共鸣的文人风景画卷。
B.作者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意境。
C.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江南的冬景与个人情思巧妙地融为一体,几幅江南冬景的画面,情和景达到了自然和谐的完美统一。
D.郁达夫的散文善于运用适切的词语使语言活泼自然,富有生气;同时多用长短变化、对偶的句式,使文章疏密有致,和谐流畅。
2024-07-28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过一样;又像 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泻 浮 洗 笼B.照 飘 滤 托C.流 升 洗 笼D.泻 浮 浸 罩
2.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修辞手法不同的一句是(     
A.风来花底鸟声香。
B.鸟抛软语丸丸落。
C.微风过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3.“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代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024-04-29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