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9551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类记录历史、研究和评论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活动。与它对应的个人层面的心理活动是记忆。记忆,就是个人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的过程。记录历史并研究历史,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群体记录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或群体的生活经历的过程。本质上这是一样的心理活动。但是也有区别,个人的人生记忆都是自己经历过的,而群体记录的历史事件不是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个人对这些事情是参与者也是记录者,而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记录者却可能不是同一个人。

②记忆中总难免有遗忘和错误,个人的记忆是如此,群体的记忆也是一样,因此,历史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记录那些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必定多多少少有遗漏或扭曲。其实严格地说,绝对的真实历史”,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去看一个事件的时候,本身就会有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不同的视角和立场所看到的这个事件本身就不尽相同。但是如果我们的群体记忆力比较好的话,我们的历史记忆还是大致上可以接近真实的。只是可惜,我们的记忆总是不可能那么好。

③历史记忆出错,有时候可能不是故意的,而是这个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结果。大多数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需要把自己经历的事情告诉一个历史记载者,因此,很多的历史事件我们都没有详细的记载,历史记录者在记录的时候,出错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比如我们去看《史记》,其中有些对历史人物生活的具体记载。这些记载的可靠性其实很难保证。举个例子说,《史记》记载说韩信派使者向刘邦提要求,想当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的意思)。刘邦对韩信很不满,觉得这个家伙趁自己需要他的时候,提出这样的要求作为要挟,是很可恶的,于是对着韩信的使者破口大骂。张良急忙偷偷踢刘邦的腿,刘邦恍然大悟,想到这个时候不能和韩信翻脸,于是马上转口说:当什么假齐王,当就当真齐王。这个故事固然十分生动,但是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的发生过这个事情,那么知道这个事情的人只有刘邦和张良两个人,是谁把这个事情说出来的?这个事情是怎么传到司马迁这里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记忆是很不可靠的,我们常常会很自然地用想象来填补记忆中的空白。

④历史记载者是有自己的感情爱憎的。正如我们个人的记忆一样,爱憎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心理学家都知道,我们会更容易记住自己喜欢的人的优点,记住我们讨厌的人的缺点。这样的倾向当然会导致我们个人记忆以及历史记载的歪曲,甚至使我们记住一些也许并未有的事情。

⑤历史记载者还有可能有意作假。如果皇帝自己做了很坏的事情,他不会愿意让这个坏记录流传千古,因此,很可能利用自己的权力去影响历史记载。鲁迅提出过一个假说,一个王朝如果比较长,历史记载中它的皇帝大多都比较好。相反一个王朝如果是短命的,历史记载中就会把它的皇帝,写得比较坏。

(节选自朱建军《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个人的人生记忆是自己经历过的,而群体记录的历史并非如此,二者本质不同。
B.人类记忆难免有遗忘和错误,历史不可能原原本本地记录那些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C.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去看同一事件的时候,会得到不同的所谓的“真实历史”。
D.如果历史记载者有意作假,那么很可能会出现鲁迅假说中提到的那种现象。
2.关于文中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的历史故事,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这个故事表明,历史记忆出错有时候是历史事件记载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结果。
B.刘邦、张良可能没把经历的细节告诉历史记载者,历史记忆出错的可能性非常大。
C.司马迁在对刘邦、张良的故事进行记录的时候,有可能是依靠想象来填补空白。
D.这段历史记载之所以不能保证其可靠性,是因为它追求叙述的生动性。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论述了历史记忆的无意出错,对“有意作假”的论述则相对简略。
B.文章在论述历史记忆会无意出错时,运用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②段把个人记忆与群体记忆进行类比,论述了“真实历史”与记忆力的关系。
D.文章在论述时层层深入,其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

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民族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④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如何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⑤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⑥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传统”的一项是 (     
A.诗词歌赋B.厚德载物C.京戏脸谱D.琴棋书画
2.下列选项中,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化传统是社会稳定、国家巩固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文化传统是不能改变的。
B.文化传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无处不在的。
C.文化传统不仅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它自身也会推陈出新。
D.文化传统具有实践性,以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体现出来。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阐述“文化传统”变动的原因的一项是(     
A.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
B.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C.文化传统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
D.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
4.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用比较的方法,界定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指出了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B.选文第三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分析了文化传统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C.选文第六段指出,文化传统会与外来文化接触、交流,从而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让人觉得很陌生。
D.选文介绍了文化传统的本质,谈了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分析了文化传统产生变异的原因等问题,抓住了问题前后的逻辑联系,逐层深入,条理井然。
2024-08-1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话的意思,似乎是必要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那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1.文章第1段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文章第2段,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划分标准是什么?你如何理解?
3.“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4.阅读文章第36段,分别写出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1)自然境界(20字以内)
(2)功利境界(20字以内)
(3)道德境界(20字以内)
(4)天地境界(20字以内)
5.谈谈你对“功利境界”的人的认识。(不少于50字)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外求词,展示宋词的内在之美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在此背景下,马里扬的《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所做工作定位。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钩沉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正如作者反复所言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就此去理解文本特质所具有的内在境界——这应该是极其阔大深广的”“文学作品的内在境界,则是具备有无限的可能。历史的考证不过是通向它的一种进路。这样一种以历史文化考证作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可用作者后记中所言的词外求词予以概括: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是词外的两个传统:士大夫的文学传统;诗乐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前者,就没有着落;脱离了后者,就等同于辞藻本书所实践的外缘研究,正是通过将词外的文化传统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对词体本身的观照中,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2月02日12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相对于传统的词学研究而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在诗、文、笔记等领域成果更多。
B.马里扬对其研究有非常自觉的反省,《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的出版为宋词研究另辟蹊径。
C.虽说研究“内美”是词学研究的要旨,但作者自谓《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并不直接探索它。
D.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除了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外,也是一种批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为一篇书评,本文揭示了《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出版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学术价值等。
B.文章通过深入比较“外缘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概念的异同,来阐明“镶边”的内涵。
C.文章以农民耕种为喻,写出了马里扬整理文献的耐心细致,显得尤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文章从考证功力和揭示、阐明文学本质问题两个维度,对马里扬的学术探索做了高度评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有所突破与创新,这不仅表现在学术界关注以往无人关注的领域,而且表现在少数研究者做出了新的尝试。
B.外部研究与外缘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并且其研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C.文章说马里扬“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是因为大量扎实、细腻的实证性考据工作占据《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的主体,最能体现其研究功力。
D.研究宋词,做到“词外求词”,关注士大夫的文学传统和诗乐的文化传统,就能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