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书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815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构了一个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同时也使武侠小说本身跳出了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地提升了这一小说品种在整个文学园地中的地位。

与其他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家相比,金庸有着更为清醒、自觉的历史创作意识。他的十五部武侠小说,构筑了一个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巨大历史时空。在这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中,侠客们的笑傲江湖、行侠仗义与历史人物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彼此纵横交错,虚实相生,共同演绎出一个迷人的艺术世界,历史文本与武侠小说得到有机统一。

金庸总是别出心裁地择取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之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这样,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而且形成了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关系。综观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的历史题材,我们发现其来源渠道大约有以下三种形式:某些尚有争议的正史;富有传奇色彩的野史;生动的民间历史传说。上述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却又并非空穴来风,自行其是,使得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为其艺术才情的纵横驰骋营构了一个游刃有余的表现空间。

这种处理历史题材的艺术手法符合金庸本人的历史审美观:没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小说作者可选择其中一种说法来加以发挥。通过历史文本传奇化的艺术手法,金庸成功地把历史纳入到武侠小说的传奇轨道中,使历史与武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可读性。

文学文本的历史化是金庸在武侠小说中成功还原历史的主要手法。所谓文学文本的历史化,就是凡在武侠小说文本中涉及尚有争议的传奇性历史题材时,金庸均引经据典,采取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的形式,对争议之处一一详加说明,让历史走出文学语境,重新回到历史文本中。

历史文本对武侠文本的这种有意识嵌入,使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构成了一种互文性,两者相互对照,相互说明,这种处理手法既使干瘪、抽象的历史题材在武侠文本中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持、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反映了金庸本人高度的审美自觉与历史自觉。

1.金庸写武侠小说偏爱三类传奇性历史题材,选出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     
A.这类题材能使武侠小说跳出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提升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
B.在作者看来,没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武侠小说创作中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C.金庸喜爱的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又有一定的历史事实根据。
D.这类题材使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便于发挥其艺术才情。
2.结合全文内容看,最准确理解末段中“互文性”的一项是(     
A.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造了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
B.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
C.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也形成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关系。
D.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相互对照、相互说明,使历史题材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又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3.依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按照金庸的历史审美观,他在创作武侠小说时,一般无意采用已有定论的历史题材。
B.引经据典,采用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等形式是金庸武侠小说成功还原历史的唯一手法。
C.武侠小说如不能很好地处理虚拟的江湖世界与真实的历史或现实世界的关系的话,就会缺乏可读性。
D.武侠小说编排故事情节时要符合传奇性原则,金庸喜好的三类历史题材正好符合这一原则。
【知识点】 书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喜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有负面影响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总是指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选自高教社第四版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1.请分别用原文中的语句概括第①~④段的观点。
2.请分别简述第③段列举中外名人、名著事例和第④段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
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体现为精神不平等的是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
B.读书增广了人们的知识,“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等。
C.第④段中,“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
D.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读书人是幸福人”。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古代帝王纳谏与止谤的探讨,揭示了历史上君臣关系的复杂性。作者引用了唐太宗与魏征、邹忌与齐威王等历史典故,强调了纳谏的重要性和讽谏的风险。文章指出,尽管帝王多自视甚高,但少数明君能从谏如流,成就太平盛世。通过对比干、屈原等忠臣的悲惨结局,文章也反映了讽谏的艰难。整体而言,文章论证充分,语言简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历史厚重感。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纳谏与止谤(节选)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其第一部诗歌集是__________
2.本文作者的哪首诗歌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A.《三代人》B.《老马》C.《有的人》D.《红烛》
3.《纳谏与止谤》是一篇读后感,属于(     
A.记叙文B.议论文C.说明文D.哲理性散文
4.对文中成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逆耳之言”指的是奉劝别人好听的话。
B.“美芹之献”指的是地位低的人提出的好意见。
C.“从谏如流”指的是接受意见和批评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自然。
D.“赤心耿耿”形容非常忠诚真挚。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天之子”指的是古代帝王。
B.比干是商代贵族,相传因屡劝纣王被剖心而死。
C.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D.唐太宗时期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6.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A.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B.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
C.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D.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7.“美芹之献”的典故出自(     
A.邹忌向齐王进谏的故事。
B.辛弃疾围绕宋金关系写成的论文《美芹十论》。
C.触龙为说服赵太后使用的香芹。
D.没有什么典故,纯属作者生造词汇。
8.本文运用了不少古代的名言和故事,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其作用。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所谓名著,通常是指文学艺术中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按哲人的说法,都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当然,这并不是说,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达到了顶峰,只是因为这些名著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最高水平。作家、艺术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把他们所处时代的辉煌与罪恶,他们特有的情感体验,都深深地镌刻在文艺的纪念碑上了。因此,那个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其完美的艺术表达和特有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对那个时代认识的独特视角,却永远不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就是因为曹雪芹以其如椽之笔,通过描绘一个家庭的兴衰,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他深刻的生命体验,无与伦比地生动地表现出来。于是,《红楼梦》成了一座纪念碑,一座中国小说史乃至世界小说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后人不仅从中得到了很多历史的、审美的认识,而且对它包含的文化意蕴,至今也说不尽,道不完。

②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③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 a 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 b ,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 c 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

④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著呢?我想,所谓重读,决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

1.①段中有一个现成的说法,阐释了“不可企及的高峰”中的“不可企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第①段文意的一项是(     
A.任何文学名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B.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的作品,都是对整个世界的辉煌与罪恶作出深刻反映的作品。
C.凡是文学名著必须表达出作者特有的情感体验和作者认识他那个时代的独特视角。
D.任何一部文学名著都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和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
3.从全篇看,第②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不超过15个字)

4.③段中的画线部分有两处“不仅仅”。从文意看,第一处“不仅仅”主要是就(     )(     )而言;第二处“不仅仅”主要是就(     )(     )而言。(每空只填一个字)
5.下列三句话是从文中a、b、c三处摘出来的,根据文意将它们复原(只需把序号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①“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主题
②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
③刻板的经济决定论
a _________
b _________
c _________
2024-05-13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