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小说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 题号:236366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选文出自《______》一文,作者______,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     )       或一轮(     )       (     )
3.“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一句中“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致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5.“然而在现世,则无聊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最后一段开头、结尾都提到了“瑟瑟的雪花”,作用是什么?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卖白菜》选段,回答问题。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1.文章结尾写到“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请你说说作者“依然沉痛”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划线处对母亲的眼睛进行了描写,请结合这一细节描写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3.文章运用较多的笔墨详细描写了卖白菜的全过程,然而就在写到老太太将钱付给母亲后,戛然而止,紧接着写了“我放学回家后”发生的事情,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024-07-29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①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②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了。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和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1.本段文字选自当代小说家______写的小说《______》。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为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A.你走,你走走试试,看我不把家给你翻个底朝天!
B.你走,你走我也走,老娘不伺候了!
C.你走,我不拦你。可我想你了怎么办?
D.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2)对“你总是很积极的”一句中“总是”一词的解读,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表现了水生嫂对水生积极报名行为的赞扬。
B.表现了水生嫂对水生积极报名行为的不满、怨愤。
C.水生嫂既为水生的行为感到自豪,同时又有嗔怪的情绪。
D.对水生积极报名的爱国行为,水生嫂持挖苦、讽刺的态度。
(3)对“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一句朗读重音的分析,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重读“你”)
B.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重读“明白”)
C.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重读“家里的难处”)
D.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重读“就好了”)
3.文中①、②画线处运用的修辞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
4.结合加点词语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了一下。
(2)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5.结合文段分析水生嫂的形象。
6.简要分析选文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2024-08-07更新 | 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棉袄

孙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为昨夜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

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峭峻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休养得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还都穿着单军服,谁知一两天天气变得这样剧烈。

虽说有病,这孩子是很矜持的。十五岁的一个人,已经有从吉林到边区这一段长的、而大半是一个人流浪的旅程。在故乡的草原里拉走了两匹故人放牧的马,偷偷卖掉了,跑到天津,做了一家制皮工厂的学徒。事变了,他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像是怨恨自己。但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便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了。我希望到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

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

远远地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只是一个小庄子,共总三家人家,过往的军队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望一望顾林,对我说:

他病得很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碎细地爆炸着。

姑娘有十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筋疲力尽。我摸摸他的额,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牙齿的嘚嘚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是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姑娘抬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一边嘴里说,她家是有两条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伏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按顾林的头,对我蹙着眉说:

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身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到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明天顾林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对我慢慢地讲起话来。灶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的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火焰一样。

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她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裱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是用这个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是不是迷信呢?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单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经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对她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样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了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

没等我答话,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了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去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下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我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的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熄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哪些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一会儿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写于1941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

材料二: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冷的山坡、焦枯的树叶和迎面而来的寒风等细节,为后文情节发展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B.第6自然段通过“我”对雨雪天气的判断以及“我”感觉到的天色变化,折射出“我”内心中对于顾林病情的焦虑与担忧。
C.小说写姑娘面对来投宿的“我”和小战士的踌躇神情以及她介绍治打摆子的迷信方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
D.本文主要运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在叙述重点人物时又用第三人称“她”,人称交替使用,使叙述更为立体化。
2.关于小说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娘的讲话虽然不属于小说的主要情节,但却是主要情节之外的必要补充。
B.补叙姑娘打靶的好成绩,暗含了作者对于姑娘积极上进的革命觉悟的赞美。
C.相较于直接叙述,使用转述的方式再现姑娘与“我”的谈话,更具情境感。
D.交代姑娘妇女自卫队员的身份,赋予了故事更深的意蕴,使小说余味无穷。
3.请结合材料二的论述和小说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红棉袄》中“姑娘”作为“新乡民”形象的理解。
4.读完这篇小说后,你的语文老师打算结合下面这一文学争鸣现象上一节研讨课。

2009年,暨南大学宋教授在国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经典的模仿:〈百合花〉与〈红棉袄〉之比较分析》,指出《红棉袄》与《百合花》两部作品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历史承袭的模仿关系。同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李教授在该期刊上发表争鸣文章《模仿、独创及其他——为〈百合花〉辩护》,认为宋教授没有准确地了解和认识《红棉袄》与《百合花》之间的高下和优劣,茹志鹃的《百合花》与孙犁的《红棉袄》相比,有诸多超越之处。

语文老师邀请你在这节研讨课上发言。你支持宋教授的观点还是李教授的观点?请结合两篇小说的内容,写出你的发言概要。

2024-03-29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