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 题号:2363608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谈美·谈文学》)

1.阅读全文,提取整合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许多人在______上有欠缺。第②③④段列______,第⑤段提出______,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2.“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1)精神上的残废:
(2)精神上的中毒:
(3)精神上的短视:
3.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
4.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名句,请举一个例子说说它的具体作用。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计算机模拟逃生

俗话说,人的行为是最无法预料的。如今这一说法受到了模拟群体恐慌的计算机模型的挑战。群体恐慌现象导致很多人在火灾或人群拥挤中丧生。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家认为,人群在紧急状况下的运动可以用方程式表达。这一计算机模型可以估量出从建筑物里疏散人群要用多长时间,以及有多少人可能被困或丧生在建筑物内。这一冗杂数学模型中的各项因子取自工程手册、有关人群灾难的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与正常状况相比,处于恐慌中的人群移动起来要快得多。开始人群挤成一堆,相互推搡,导致出口堵塞。接着,跌倒或受伤的人阻碍了人群的移动,使得人群更为恐慌。在这个时候,人群变得和兽群一样,大家为了求生向前冲,却忽视了其他的出口,因此经常带来凄惨的结果。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大学和厄特沃什大学以及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的科学家,运行了一个模拟足球场观众席上逃亡人群的程序。这个包括200人的人群试图通过一个1米宽的出口逃命。他们发觉,担心的人群在出口四周集成了弧形。当方程式中的恐慌因子P增大时,弧形会渐渐压紧。导致那些被挤入出口的人纷纷倒地,从而进一步阻碍人群的疏散。这些讨论者把这种情况称为欲速则不达效应。他们说:在发生火灾时,这种状况尤其让人觉得可悲,人们慌乱逃命反而会削减自己的生存机会。他们建议说,除了确保建筑物有足够多宽敞的出口以便快速疏散人员之外,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物时还应当在出口之前设置不对称的圆柱,来防止人群形成危险的弧形。建筑设计师应当保证出口走廊没有相对开阔的地方。这样的开阔处会使人流速度降低大约五分之一。因为人们到达开阔地带时,总会设法挤到他人的前面去,而当走廊重新变窄时,就会导致危险的拥挤。对于处在恐慌人群中的人员,讨论人员建议说。把个人主义和群体本能结合起来是逃命的最正确方法。一方面留心最近的出口,同时留意观看其他人是否也找到了出口。

1.下列对文中“用计算机模拟逃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计算机技术直接帮助人们从灾难中逃命。
B.用模拟灾难发生时的情景训练人们逃命的本事。
C.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人群逃命时的状况作数学上的测算。
D.运用数学手段帮助足球场上遇到灾难的人们脱离现场。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欲速则不达效应”指的是逃生时人群的疏散速度越慢,拥挤程度就越高。
B.计算机可以通过模拟群体恐慌估算出人群疏散所需要的时间。
C.恐慌程度很高的逃生者,在随人群向前冲的时候,通常很难注意到其他出口。
D.文中的“计算机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含义相同,均指计算机模拟逃生的程序。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灾难发生场地的出口处,及时将压紧的弧形疏松开,将能避免很多逃命者被挤压致死或被踩死。
B.方程式中的恐慌因子P与人群的拥挤程度成正比,与人群的疏散速度成反比。
C.建筑物的出口走廊没有相对开阔的地方,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人流速度。
D.计算机模型能准确计算出被困或丧生在建筑物内的人数。
2024-07-2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出来的。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

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说到底,重视城市精神的建设,其实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

1.下列关于“城市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精神,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
B.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城市文化的引领和文化品质方面。
C.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对城市精神的提升有直接影响。
D.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建筑并没有体现城市精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思成先生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是说城市建筑没有城市精神。
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划不合理。
C.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城市建筑流畅有精神美感。
D.城市公园和博物馆向公众,尤其是向孩子们开放,是良好城市精神的体现。
2024-05-07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节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有删节)

材料二:

对于中医学理论而言,我们可以将之看作临床医学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然而,医学并不是众多散在经验的集合,只有在主动接受并系统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与哲学思想之后,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才成为可能。在中医学理论创生之初,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思维方式就已经与中医理论相互融合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医学的理论,正是飞速发展的临床医学成就与传统文化不断互动的产物。这一过程是中国先民基于临床医学现象观察而创造的精神成果,具有着有别于他种医学的文化属性。

中医学理论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为中医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可以用象思维来概括,这是不同于西方逻辑思维的中国原创思维方式,是由中国典型的农耕文明特点所决定的。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医学发展道路的不同。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鲜明的思想特征,是形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与核心。与排除个体内容的逻辑思维相比,象思维的方法以涉身的、具体的类比类推,避免了形式逻辑与抽象概念对具体事物的过滤与切割,从而获得更大的开放性与普适性,保留更多的实践经验的同时,也不失哲学的深度与广度,更加适应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

其二,为中医学之核心观念。中医学的核心观念,主要包括从中医学角度全面理解人与生命之本质的生命观、身体观,理解人与天地之间和谐统一关系的天人观,解释与把握人的健康、疾病的本质和规律的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等。中医学的核心观念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元观念,具有理解上的条理性和影响上的根本性,直接决定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的方向选择以及中医学理论形态与价值标准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根本保证。

其三,为中医理论中所借用的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与理论。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同样也必然受到社会哲学思潮的影响,这是由中医学理论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奠基期,通过对传统哲学思想与理论的主动吸纳,中医学借用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结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核心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框架,这是中医哲学的核心内容。

(节选自张宇鹏等《中医学理论的文化内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针对某一疾病的发展和症状的变化情况,往往采用专门指定的药物加以治疗诊断。
B.中医临床医学经验来源于对各种具体疾病现象事实的描述,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C.更关注具体事物形象的中医学象思维方式,因摒弃了西方逻辑思维而具开放性与普适性。
D.中医生命观等核心观念,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发展方向的选择起到主导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长期积累的临床实践成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源泉,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其显著的成果。
B.随着中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与之逐渐成为紧密相连的整体。
C.与中国农耕文明相异的海洋文明影响了西方的思维方式,相较而言它更偏向逻辑思维。
D.中医学理论发展受社会哲学思潮的影响,根本原因是中医学理论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
3.下面的文字中体现的中医学理论的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学具有特定的象思维方式。传统中医透过整体观察外在的现象分析内部的变化。
B.中医学的核心观念包括理解人与天地之间和谐统一关系的天人观,中医学把是否顺应阴阳四时、天人和谐看成是生命健康与疾病与否的根本原因。
C.中医学主动吸纳传统哲学思想与理论。“阴阳”“修养”等传统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医理论的形成。
D.中医学里面有太多的理论,涵盖了中国的古代哲学,因此中医学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学科。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