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331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挑战、迈向美好未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大国关系事关全球战略稳定,努力推动大国间的文明对话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世界各大国均拥有丰富多彩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兼收并蓄,融合了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与其他各种文明碰撞、交流、融会,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欧洲文明同样极富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希腊的雕塑、罗马的万神庙、拜占庭的镶截画,还是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望远镜,莫不是欧洲文明的奇丽瑰宝。

中国与欧洲各国文明对话源远流长,其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实现互容互鉴互通。自2014年启动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以来,中法两国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社会等领域的交流发展迅速,而以此为依托的双边政府交流、民间交往、经贸往来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近年来,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陆续建立了高级别财金对话、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等机制,为各领域合作持续推进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中俄两国民众相知相亲的历史举世公认,已经成为了两国关系发展的不竭动力,两国文化在彼此国家的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了当今大国之间文明对话的典范。

源于欧洲文明的美国文明,与美洲文明结合,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文明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基于多元文化的价值观。然而429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基伦·斯金纳就中美关系发表谈话,将中美关系界定为文明较量,宣称美国正在制定基于文明冲突的对华关系框架,从而将中美关系渲染至所谓文明冲突的层面。在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21世纪,这种文明冲突论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人类文明的悲哀。

文明的生存和进步离不开交流互鉴,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不断前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一个充满自信的文明,其前提是要拥有对其他文明包容欣赏、乐于交流的心态。只有交流互鉴,尊重、包容姹紫嫣红的不同文明,自己的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中美交往40年来的教训和启示说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唯有合作才是正确选择。在中美利益已经高度融合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时代,中美双方更应该承担大国应承担的特殊责任,摒弃冷战思维,谋求合作共赢。

(选自潘震《大国文明对话的时代意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处巨大变局之中,世界各国都拥有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希望,也都需要应对全球性挑战。
B.以希腊的雕塑、罗马的万神庙等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同中华文明一样丰富多彩而伟大。
C.中法两国在科教文艺等人文领域的交流带动了双边政府交流、民间交往和经贸往来。
D.美国文明,正因为其源于欧洲文明,才得以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当今世界希望与挑战并存为立论前提,为大国间的文明对话指明了方向,并由此指向了中美关系问题。
B.文章采用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今国际形势下推动大国间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C.文章列举了中法、中德、中俄之间文明对话的成功案例,旨在说明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大国间文明对话的典范。
D.文章以美国文明蕴含多元文化价值观为依据,坚决反对“文明冲突论”,提倡摒弃冷战思维、谋求合作共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中美交往40年来的教训与启示,如果美国坚持“文明冲突论”,必然会两败俱伤。
B.如果没有对其他文明包容欣赏的心态,一个文明可以充满自信但无法充满生命力。
C.美国的“文明冲突论”对其本国而言虽然有利,但无法顺应21世纪的时代潮流。
D.只要坚持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在合作中谋求共赢,世界各国的文明就能够生存和进步。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黄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茅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像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1)自然段中“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指的是(     
A.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种种无用的东西。
B.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精神鸦片。
C.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
D.淫秽书刊和黄色录像带之类的文化毒品。

(2)自然段“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中划线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王艺锭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一种相反的体验——信息收缩。面对海量信息、多元观点,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应该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筛选与甄别,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

②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③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

④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⑤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⑥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正如西方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

⑦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四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1.联系语境,解释第①段中加点词“信息收缩”在文中的意思。
2.第⑥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不属于影响人们思考力的因素的一项是(     
A.“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赞”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
B.喜欢大而化之、立竿见影、流于表面的现象和一看可知的结论的:“认知取向”。
C.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等思考习惯的养成。
D.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在人们身边,带来心灵影响。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人之所以仿佛置身迷宫,是因为面对海量观点,通道太多而不知如何筛选。
B.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
C.只有碎片化阅读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和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D.在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时,更需要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占据逻辑和理性的空间。
5.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以“思想”开头,再写两个句子。并使它们与例句形成一组排比句。
示例:思想是夜空中的明星,为迷茫的我们指明方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7-26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子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2024-08-05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