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9094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

一曰: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二》)

【注】夔(kuí):传说帝尧时期的乐官。

【乙】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獲,獲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也。

闻而审,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 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夔者忿戾心——根据上下文,可推断恶为“凶狠、凶猛”之义。
B.吾闻夔一足。乎——由“言而有信”可推断“信”为“诚实,讲信用”之义。
C.此愚者之所以大也——由“人恒过,然后能改”可推断“过”为“犯过错”。
D.此圣人之所也——根据相关语法知识,“慎”在这里为动词,意思是“谨慎、小心应对”。
2.依次填入文中序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其   ②而   ③则   ④于B.①盖   ②且   ③然   ④以
C.①盖   ②而   ③然   ④于D.①其   ②且   ③则   ④以
3.下列对文中句子句式的判断、分析及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夔非一足也”是以“非……也”为标志的判断句,可翻译为“夔不是一个人,足够了”。
B.“然则何以慎”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可翻译为“虽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慎重呢?”
C.“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是定语后置句,可翻译为“他之所以能够避免被别人伤害”。
D.“独通于声”是典型的状语后置句,可翻译为“唯独对韵律很精通”。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辞多类非①而是②多类是③而非④是非⑤之经⑥不可不分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⑥D.②⑤⑥
5.校团委要做一期“不信谣,不传谣!”公众号,宣传怎样才能避免不被实传闻误导,请结合材料向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从而后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注:①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不,是语气词,句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③黍:音shǔ,黄米,黏的小米。④食:音,拿东西给人吃。⑤见:音xiàn,使……拜见。⑥大伦:指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杀鸡为黍而食;异乎三子者
B.杖荷篠;如其礼乐,俟君子
C.子路从后;宗庙会同,非诸侯何?
D.明日,子路行,告;昔者先王为东蒙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欲其身,而乱大伦B.子路宿
C.君子之仕也,其义也D.其二子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蓧丈人看重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这一点比孔子要高明。但他避世隐居,对政治的态度是消极的。
B.孔子不因洁身自好而离开政治,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C.文中的荷蓧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而不从事农业表示不满,可是对孔子这位思想家是敬佩、赞赏的。
D.孔子虽然也深感自己的“道”不被诸侯采纳,但是仍然率门徒弟子周游列国。他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这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5.“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表现了子路什么思想?
6.认真阅读该文段,从构建思想的角度,分条写出该文中孔子、子路、荷蓧丈人的思想内容。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细谨:细枝末节
B.乃令张良留谢           谢:辞谢,告辞
C.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监督责罚
2.下列各句与“沛公安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故事与酒,你有吗?B.愿你不为岁月所累,活得更像自己。
C.弱水三千,我只取你一瓢。D.我等你,在桃花盛开的地方。
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相四十里   ②沛公已
B.①沛公不杯杓   ②不枚举
C.①沛公   ②国则无忧民
D.①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   ②弃甲曳兵而
4.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叙述的事情属于刘邦、项羽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在鸿门宴上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B.“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一句说明项羽已经察觉到刘邦要逃跑。
C.刘邦“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是因为当时情势危急;张良等大部分随从留下不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项羽。
D.刘邦之所以最终诛杀了曹无伤,是因为他在鸿门宴上得知曹无伤是内奸,把他“欲王关中”的政治野心向项羽告了密。
5.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6.翻译划线句子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2024-05-12更新 | 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破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大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武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

【注】 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②顿舍:停驻,休息。③怚()中:粗心。④超距:跳远。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破李信,入两                               壁:城墙
B.故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及:趁着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于我                  委:托付
D.秦因乘胜定城邑                        略:攻占
2.对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是宾语前置句。
B.“王翦日休士洗沐”中的“休”是使动用法。
C.“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是状语后置句。
D.“李信果辱秦军”中的“辱”是使动用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认为灭楚的兵力“不过用二十万”,虽然其勇可嘉,但毕竟流露出了轻敌的情绪,因而在其后的伐楚之战中,由开始的节节胜利到最终惨败而归。
B.王翦与李信相反,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老谋深算,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C.李信和王翦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科学的真理。
D.王翦虽然为秦国灭楚立下了大功,但是他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这种谋求私利的做法,并不可取。
4.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
(2)王翦答应带兵打仗后为什么向秦王多请美宅?
2024-05-07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