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61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十里

早春的江南,仿佛是在一夜之间苏醒的。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之后,路旁的小草悄悄地从松软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在轻风中摇曳着嫩绿的身姿。

古老的旴江也在春风中醒来了,清澈的江水欢快地奔流,碧波柔柔地荡漾着,如锦缎一般泛起粼粼的光泽。乌黑光亮的鱼儿在水底悠闲地游动,偶尔浮上水面,像促狭而活泼的孩子,调皮地吐出一串串晶莹的水泡。

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江面上雾气弥漫。旴江南岸的青石码头上,静静地停泊着一艘舳舻木船。船上坐了不少人,有挑担的农夫、行旅的客商,也有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船帆已经高高地扬起,似乎随时就要离岸而发,船夫却还立在船头,朝着岸边的官道不停地张望。有人不耐烦地催促船夫赶紧开船,船夫却不搭理,兀自等待着。

远远的,从雾蒙蒙的小道深处,一前一后走来了两个年轻人,身材清瘦而颀长,穿着青布的长衫,头戴方巾,背着行囊,脚步轻快而急促。走在前面的那个更年轻,眉宇英俊,略带几分稚气,他一路小跑,一个箭步跃上了船头,有一点掩藏不住的兴奋。后面那个年长些,也更沉稳,他步履从容,却毫不迟缓,紧跟着上了船。

哦,原来是在等曾知县的两位公子啊!”“两位公子这是要去进京赶考吧?”“公子满腹经纶,肯定高中啊!船上的乡里乡亲纷纷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这两位公子,年轻的那位便是曾巩,同行的是他的兄长,名叫曾晔。两人此行正是从家乡南丰出发,进京去赶考的。当时,他们的父亲曾易站在离南丰不远的信州玉山县任知县。两兄弟年轻英俊,人品纯良,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自然是小有名气。

一阵风吹来,船帆鼓鼓囊囊的,在桅杆上呼呼作响。船夫解开缆绳,使足气力一篙撑去,大船便离了岸,在宽阔的旴江水中扬帆起航了。

旴江是南丰人的母亲河。它位于江西省东部,发源于广昌县境内。在武夷山脉西麓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名叫血木岭的山峰。最高处的灵华峰海拔近千米,山上怪石嶙峋,且多罅隙,泉水从山石中喷涌而出,汇成山涧小溪,一路奔流——那溪流便是旴江的源头。

那澄净舒缓的江水,是江西人生命的源头,是家,是童年,是梦里的记忆,是灵魂的故乡,也是最初和最终,是根脉和归宿。

因此,关于曾巩的故事,就让我们从旴江开始吧。

那个雾蒙蒙的春天的清晨,是在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那一年,曾巩18岁。

头一年秋天,曾巩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州试,此番正要去京城汴梁参加礼部举行的省试。这是他第一次赴考,也是他第一次进京。兄长曾晔比他大10岁,之前参加过两次科举,都落败而归,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自信和雄心。曾巩不一样,他是有理想的,而且也正是不畏天高地厚立下雄心壮志的年纪。未知的人生和前途,在他眼里如同这顺流而下的旴江水一样,在春风中一日千里,生机蓬勃。

船舱内逼仄窄小,举止局促,不免有点气闷。曾晔性格外向,喜交谈,遇上熟悉的同乡和学友,便侃侃而谈。曾巩性情内敛,生来好静,在舱内呆得枯燥,便独自走到了舱外。他立于船头,极目远眺,只见江面上烟水苍茫,两岸的稻田、菜地、果园、树林一片绿油油的。更远处,水的尽头,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曾巩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出生在江西南丰曾氏家族,曾家秉承儒圣血脉,数代为官,诗礼传家。

曾巩自幼机警聪慧,特别喜欢读书,而且记性好,过目不忘,读书百数千言,一览辄诵。他五六岁时就开始读书,不仅读诗词歌赋,还读古文,通读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学经义,对司马迁、韩愈等名家的文章尤其喜爱。那些深刻而朴素的儒家理论如同一块坚定的磐石,奠定了他人生的思想基础。少年时代,他就以文辞名闻四方。12岁时能写策论文章,曾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六论指的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题目一般出自九经、诸子百家、十七史及其传释中,以五通为过焉。也就是说,他12岁时应答科考卷,落笔即成,且用词伟丽,气势不凡。15岁时,曾写下《上李连州书》,见解独到,章法谨严,很快就传诵开来,在乡里传为佳话。

按照宋代的风俗,男子在1525岁之间,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即可举行冠礼,也就是成人礼。此次进京参加科考,临行前,父亲郑重其事地请家族长辈为曾巩举行了冠礼。仪礼虽然简单,却让曾巩的肩头沉甸甸的,他常常会好端端地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冠礼之后,父亲为他取字子固,既与其名相关,又与远祖曾晳的字子晳、曾参的字子舆遥相呼应,寄托着家族长辈对曾巩的厚望。

子固啊子固,你可千万不要辜负了这个名字啊!曾巩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他感觉体内有某种东西,像春天的小草一样,正在血脉中蠢蠢欲动,似乎随时会吐出嫩绿的新芽来。或许,是那生命深处的儒圣的基因,正穿过一千多年的沧桑岁月,奔向他的人生。

曾巩兀自激动起来,他隐隐约约意识到,冥冥中有一种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春风十里,风光正好。大船一路顺风顺水,不几日就到了鄱阳湖,入了长江。江面更开阔了,江水奔涌不止,惊涛拍岸,曾巩的内心也随之开阔起来。他迎风而立,暗暗立下了人生的志向。在茫茫长江的涛声中,他年轻的心灵,为之风声激荡,为之澎湃起伏,为之踌躇满志。

因为,他的人生志向,不是做大官,不是发大财,而是成为圣贤!

(选自徐徐《一代醇儒话曾巩》第一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旴江是南丰人的母亲河,也是曾巩最初为梦想出发的地方和最终灵魂的故乡。
B.文章通过曾巩和其兄长曾晔的强烈对比,突出曾巩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和雄心壮志。
C.关于曾巩家族和曾巩童年、少年时的插叙,介绍了曾巩的家世影响和少年才情,也呼应了他的人生志向。
D.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曾巩父亲在他进京科考前为他举行冠礼,寄托着对他的殷殷期望。
2.关于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父亲给他取名字的用意——既与其名“巩”相关,又和曾晳、曾参的字呼应,使文章内容更紧密连贯。
B.把曾巩心中的动力比喻成春天的小草,动力推动他前进,正如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刻画了曾巩勤勉、坚定的形象。
C.语言鲜活生动,“蠢蠢欲动”“吐出嫩绿的新芽”等写出曾巩对未来充满希望,拥有着青春的朝气。
D.“体内有某种东西”可以是流淌在曾巩的血脉生命深处的儒圣的基因,这与文章结尾他成为圣贤的志向相呼应。
3.请简要分析文章前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全文,分析曾巩立于船头、极目远眺时的心理状态。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早起

罗瑞花

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开始一天的忙碌。

②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园,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妹,喂养鸡鸭……

③爹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爹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娘身上。娘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娘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④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⑤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的漂亮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饭时娘过秤,秤杆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真是最惬意的事。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头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个个躲猫猫的伙伴。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皙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鲜。

⑦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⑧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我喜欢看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满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上;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最美的声音,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

⑨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1.文章回忆了我在娘的熏陶下早起的往事,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打扫庭院B.放鹅C.摘茶叶D.捡菌子
2.文章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了其他人的早起,下列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写早起的人,有交待自然环境的作用,即这是一个“勤劳”的乡村。
B.第②段写早起的人,是为引出母亲的早起,为写自己在母亲的影响下也习惯早起做铺垫。
C.第⑧段写早起的人,从内容上是拓展文章内容。
D.第⑧段写早起的人,从主旨上起深化主题的作用——早起的无数的人,汇成了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默默付出创造出了生活的美好。
3.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修辞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拟人B.比喻C.拟物D.借代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作者说最辛苦的是为队里的牛割草,“最辛苦”说明作者不喜欢割草。
B.第⑥段加点的词语抓住了各种菌子的颜色特点,简洁、生动地展现了这些菌子的特征,给读者以形象可感的体验,也充分表现出作者早起收获满满的喜悦之情。
C.第⑨段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像花一样动人、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早起的喜爱之情。
D.“早起”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也是全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所在。
2024-08-03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________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________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________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竟然     不懂          B.仍然     不信          
C.居然     不信          D.居然     不信          
2.和上文中“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一句意思差不多的“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她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微笑的和蔼的旧影”等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的目的的理解,下列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说明刘和珍只是一个和蔼、善良的青年。
B.以刘和珍的和蔼善良反衬反动派凶残的虐杀。
C.以刘和珍的精神来反衬那些“苟活者”。
D.赞颂刘和珍临危不惧的精神。
3.第一段中加点词“无端”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暗示青年们的请愿是无缘无故的。
B.从正面说明刘和珍他们死得不值得。
C.说明爱国青年只是徒手请愿而已。
D.进一步揭露反动派镇压无辜青年的下劣和凶残。
2024-03-0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的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形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央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1.下列各项不属于选文中正面所写事情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陪客人B.鲁迅先生工作C.许先生做家务D.鲁迅先生休息
2.下列各项中,对选文第1自然段中7个“陪”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7个“陪”客观详细地写出了客人的来来往往,表现了客人的多。
B.说明来来往往的是不同的人,体现出鲁迅先生在当时就已威望很高。
C.鲁迅把白天大量的时间用来陪客人,表现了鲁迅诚挚待人的情怀。
D.借作者之口表达了鲁迅对这些客人的厌烦之情。
3.下列各项中,对选文记叙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顺序B.倒叙C.插叙D.补叙
4.下列表述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写许先生和海婴睡觉,衬托了鲁迅先生夜晚忘我工作的辛苦。
B.作者详写鲁迅一天的时间安排,是为了显示鲁迅工作繁忙。
C.作者用汽车的有声反衬夜晚的宁静,用窗户和灯泡的光反衬鲁迅的身姿,用人们的动反衬鲁迅的安睡,用明亮的太阳照着夹竹桃反衬鲁迅“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D.作者通过环境的烘托、细节的描写和反衬手法的运用,向读者展现了鲁迅的忘我奋斗。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