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5783

读下列文章,按要求完成各题

燕园花事渐衰。桃花、杏花早已开谢。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叫子。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丁香虽然还在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但已显出疲惫的样子。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

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方在繁荣滋长。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但它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们就把春天栽种在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来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

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我心里一愣,我的眼睛仿佛有了佛经上叫做天眼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读。他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写了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他又仿佛是在备课,想把第二天要讲的东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师的论文,想给他们提些意见,共同切磋琢磨。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再存在。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林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见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尖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然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似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请以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到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我走进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青年挤坐在里面,低头做数学或物理化学的习题。也都是全神贯注的,鸦雀无声。

我很自然地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了起来。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还能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我心里焕然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锦绣。不但已以开过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工作周,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也满树红花。未名湖中长出了年轮般的莲花。正在开花的藤萝颜色更品得格外鲜艳。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也不显得疲惫。总之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这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幻象吗?不是的。这是我心中那个春天的反映。我相信,住在这个园子里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同学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春天,眼前也都看到这样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即使到了金风送爽,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大雪漫天,一片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心中,永留园内,它是一个永恒的春天。

1.文章首段写燕园花事渐衰的景象,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文,请写出一句。
2.作者写燕园的“春”景包含哪几个镜头?
3.描绘事物时都会荡起感情的涟漪,看到下列情景,将激起你怎样的情感?
(1)流逝的河水:
(2)凋零的树叶:
4.文中写道“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请说出“这样”和“那样”所指代的内容。
“那样”指代
“这样”指代
5.本文与朱自清的《春》同是写春景,你更喜欢哪一篇?请说明理由。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去年孟夏的故乡之行,是我整个人生旅途上的高潮,好奇与激动的程度不亚于太空人登月球。矛盾、犹豫,策划了好久,才下定决心跑这一趟。

我把在记忆中早已模糊的故乡分成两处,一处是松花江东岸的祖父家,另一处是呼兰河畔的外祖家。每处一天,匆匆而去,匆匆而归。所谓的祖父家与外祖家,早已人去屋损,带回的是一腔惆怅和两包故园的泥土。

按文人笔下所形容,故乡的泥土应是香的。我缩缩鼻子,偏是嗅不到期待中的芬芳。失落中拾回的两故园的泥土,一包来自祖父家,另一包来自外祖家。外祖父手植的野樱桃居然还枝叶繁茂,随行的人为我挖了一株连根带土的。

我携着装了故园泥土和野樱桃幼苗的旅行袋回到瑞士,在长得吓人的沭浪日子中,那是我仅能掌握的,证明我曾有过故乡的一点真实,我以虔敬的心情珍惜着。

野樱桃种在后院,怕小狗踩毁!罩了个铁丝网,我每隔两天浇次水,小心得若看护不足月诞生的婴儿。无奈它仍是越长越柔弱,越萎靡。叶子一片片地脱落,剩下光秃秃的枝,眼看着走向死,却无力挽回它的生命。

野樱桃的凋零令我有扑了一场空的颓丧,也促使我对故乡的泥土更珍视。

我把泥土各分了一包,祖父家的给父亲,外祖父家的给母亲。父母亲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我幻想着他们接过了泥土的小胶袋,也同时接过一大串属于过他们的美好年月。我私心中挺得意地想:妈妈、爸爸,这是女儿所能给你们的最好的礼物了。

着人带走那两包泥土,再把余下的掺混在一个花盆里。月前朋友送来一盆兰花,正好移栽在里面,放置在楼下的花窗上。

叫不出那株兰花的真正名字,能确定的是它来自中国。朋友、我、家人,都叫它中国兰,中国兰在远离中国的欧洲,回到中国的泥土,能说不是最和谐的结合?

中国兰的叶子又长又细,参差有致,阿尔卑斯山区冬天的阳光隔着玻璃柔和地照进来与兰花叶相辉映风韵之美足以入画。

长着长着,绿油油的叶子上出现了黄色斑痕,接着整个叶身泛黄,最后,终于和野樱桃一样,垂下了头,枯萎、死去,剪去干枯的叶,剩下一盆焦黑的土。

这期间,母亲病故了。我不知道她接过那包故乡的泥土时,是否也接过了我幻想中的喜悦和年轻。只知道家人把泥土放进了棺木,踩在她的脚下。

故乡的泥土是死土,黑褐色里埋藏着孤绝和死的阴霾,噢不到一丁点儿生的气息:也许奔波万里,去到故乡掘回那一小包泥土,只是桩多余而幼稚的举动。几次想把盛着土、土里埋着干枯的兰花根的小花盆,丢在垃圾桶里,竟又几次缩回了手。来自故乡故园的到底不同于市场上买的,你对它自然怀着一份情,一份偏爱与不忍。

如何处置那点不忍丢弃也不愿保有的故乡土?这对我真是一件难于取决的大事。

照例是个黯淡的黄昏,照例地拿着铜质小水壶,给花窗上的几盆花草做三天一次的浇水,不经意的转眸间,发现小花盆里的黑土有些异样。拿起仔细瞧瞧,原来中国兰枯死的根茎处,冒出两枝小小的新芽,尖尖的叶梢,挺挺的叶身,流泻进来的漫漫幽暗,一点也掩不住它鲜活、祥和的生气。

世界像被仙女用魔杖点了一下了瞬息间神奇地亮丽起来。重浊的空气里有生命的韵律在跳动,盆里的两株小兰芽,泛着比星星还耀眼的光芒;我凝固着的心田正在一道暖暖的水流经过中复苏,这一切,太可爱、太奇妙了。

我小心地培育着故乡泥土里生出的中国兰,每天探视它成长的进度,那新芽蹿得也真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冒得两寸来高,几片叶子立得笔直,如同最绿的翡翠。即使在这早春三月的放苞期,在一堆粉红淡紫的花朵间,也是最抢眼的。

我已不想把故乡的泥土丢弃或送人了。只想着怎样维护它、灌溉它,让那株重生的中国兰发得更好,长得更壮,开出秀美的花朵来。

说也奇怪,拿起那个盛着故乡泥土的小花盆闻闻,竟涌来一股浓郁扑鼻的芳香。

1.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惆(chàng)B.敬(qián)C.沮(sāng)D.阴(mái)
2.对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枝叶繁茂:枝和叶长得很密很盛。B.萎靡:形容意志消沉的样子。
C.参差有致:高低不一,错落有致。D.亮丽:形容色彩明亮的样子。
3.对文中野樱桃移植和养护场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含了对外祖父的怀念。B.表现了对故乡植物的珍视。
C.表现了难离故土的情感。D.为下文妈妈的去世做了铺垫。
4.对文中“妈妈、爸爸,这是女儿所能给你们的最好的礼物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妈妈和爸爸多年来对故乡十分牵挂。B.表明女儿对妈妈、爸爸的心意非常了解。
C.表明女儿的故乡之行其实是代父母去的。D.表明子女对父母精神生活的关注很重要。
5.下列各句中,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好奇与激动的程度不亚于太空人登月球。
B.我幻想着他们接过了泥土的小胶袋,也同时接过一大串属于他们的美好年月。
C.盆里的两株小兰芽,泛着比星星还耀眼的光芒。
D.几片叶子立得笔直,如同最绿的翡翠。
6.“照例是个黯淡的黄昏,照例地拿着铜质小水壶,给花窗上的几盆花草做三天一次的浇水。”对句中两处“照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词语的意义不经意间演绎了时间的流淌。
B.表明作者的生活很刻板,没有什么开心的事。
C.说明作者这样的生活节奏已持续了一段时间。
D.与下文发现新芽的惊喜形成反差的艺术效果。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称故乡之行为“人生旅途上的高潮”,饱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B.文中“我”和家人都叫不知名的兰花为“中国兰”,寄托了海外游子的情思。
C.作者一度认为“故乡的泥土是死土”,表明作者的情绪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
D.重生的中国兰带有一股浓郁扑鼻的芳香,由此转变了作者对故乡泥土的看法。
8.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中国兰B.故乡的泥土C.故乡行D.故乡的礼物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选自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1.对第1段中加点的“内心的生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
B.如果人的内心找不到依凭,人就会产生空虚感与漂泊感。
C.“精神流浪”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常见的疾病,人应该有精神的故乡。
D.表明课文由写当年的物质生活过渡到写现在的精神生活,深化了文意。
2.对第4段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B.生命的物质痕迹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
C.如果内心的证据消失殆尽,人类就只能永远生存在“虚无”之中。
D.作者把归家的含义升华为对精神归宿的寻找,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3.下列对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强调过往的生活难以被证实,既呼应课文标题,也与结尾相应和。
B.第2段描述村庄土墙的变化,冷静的表面蕴藏着深深的遗憾之情。
C.第3段回忆大红公鸡等事物,它们让作者心灵震颤,感到喜悦与欣慰。
D.第4段把日常生活上升到哲学高度,从而进一步深化主题。
4.第2段画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5.第4段中加点的“踏踏实实”有何表达效果?
2024-01-26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的长夜

迟子建

①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②以往赏夜景,都不是在冬季。春夜,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夏夜,我塑过一叠又 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也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鸣叫;夏夜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柔顺光亮极了。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闭着嘴,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

③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是凌晨一时许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战,歇息去了,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以往归乡,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夏季时,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不是发现野粟子了,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我采了野果,会立刻丢进嘴里。爱人笑我是个野丫头。有时蚊子闹得凶狂,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绿而清香的汁液。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④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凌晨两点多,南侧雪山的灯火也消失了。三座雪山没有因为灯火的离去而黯淡,相反,它们在星光下显得更加的挺拔和光华。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觉得它们当中的哪一颗都可以做我身边的一盏永久的神灯。而先前还如花一样盛开的人间灯水,它们就像我爱人的那双眼睛一样,会在我为之无限陶醉时,不说告别,就抽身离去。雪山沐浴着灿烂的星光,焕发出一种孤寂之美。那隐隐发亮的一道道雪痕,就像它浅浅的笑影一样,温存可爱。凌晨四时许,星光稀疏了,而天却因为黎明将至呈现着一股深蓝的色调,雪山显得愈发得壮美了。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时候,它也在望我。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气势和独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头牛的影子?而我只是落在这牛身上的一只飞蝇?

⑤我还记得1998年河水暴涨之时、每至黄昏,河岸都有浓浓的晚雾生成。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见爱人从小路上归家。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雾,而他就像雾中的一棵柳树。那一瞬间,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觉得这幻象一样的雾似乎把爱人也虚幻化了,他在雾中仿佛已不存在。现在想来。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间的迷雾,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它能劫走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

⑥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又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隐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遥遥相伴。那月半残着,但它姿态袅娜,就像跃出水面的一条金鱼。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

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对风景的态度有哪些变化?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著名散文评论家红孩说:“在唯美的前提下,散文无外乎有三种成分:第一,提供多少情感含量;第二,提供多少文化思考含量;第三,提供多少知识含量。”请结合文章探究本文提供的是哪种“含量”,并简要陈述。
5.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试阐述。
2024-09-01更新 | 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