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书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3765

阅读下面选文中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1.这段文字有三个句子,从逻辑层面来看,第一句和第二句是_________关系,第二句和第三句是_________关系。
2.这段文字主要使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3.选文中提到的《论语》的作者是_________,《史记》的作者是_________
【知识点】 书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想,所谓似曾相识的感受,从来都不会是偶然的吧,它们一定关乎记忆,或由此及彼的联想或通感;由于我们一般觉察不到,所以音乐的似曾相识,便往往给我们极其强烈而震撼的神秘的体验。《五月的鲜花》响起的时候,它曾给予我无比强烈的似曾相识的感受,好像这首歌一直会唱似的,再次唱起只不过是从时间的深海中捞起那份泛黄的久远的记忆。为什么会是这样?后来我发现它的谱:i7.655|0654321|1……这起首的一句,刚好就是C大调下行音阶的一个变形,它稍稍改变了一下节奏,在“5”这里延宕了一下,又接下去把这列音阶继续唱完。这使它袅娜而伸展,这使它相熟而陌生,而这就是全部的机密——源自我们最最相熟的曲调,因为巧妙的变化而使我们辨不出那原有的形态。有谁想过“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就是我们从开蒙识谱唱起、并在一生中暗唱最多遍的i7654321吗?没有,从来没有。而接下去的另外三句,继续隐藏着这列音阶的片段并成为乐句中的关键字句:“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中隐藏着21765(“志士的鲜血”句);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中隐藏着67ii76(“为了挽救这垂危的”句);“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隐藏着432321(“他们曾”和“战不歇”句);全都是音阶的下行或上行!它们就这样修改了记忆,制造了记忆,裹挟了记忆,带来似曾相识的感觉,那实际上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既现实、又虚幻的若即若离的记忆!

②那记忆啊!一下子就把我曾经经历的一切综合了,覆盖了。几乎在一秒钟会聚了一生:我少年任意游荡的田野,万木复苏的春天,集体扫墓的薄雾的清晨,云龙山,烈士塔,这些童年的景象,一瞬间涌入了脑海——“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再没有什么声音比这一句的众声齐唱更能带给我无边的原野和无边的鲜花的想象。而这也是有迹可寻。因为它是C调音阶的变形,所以它极为舒缓,而音乐上的舒缓,正与视觉上的广阔相通。电子音乐中用不变的长音表现茫茫宇宙的幻觉,正是这种舒缓与广阔相互交融的极端一例。更何况是人声的合唱,进一步将声音的厚、泛音的宽这些声音的尺度化成了空间的尺度;后来的电子音乐也变相而夸张的印证了同一原理,当一种长音裹挟着杂质、噪音、混响等毛边组织时,它的宽广会更有效,或者是它的不变中含有察觉不到的变化时,它的宇宙奇想的作用力几乎使人灵魂出窍,达到可知而不可知、可触而不可触的狂想症知觉状态的极限。

1.下列对第①段第一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五月的鲜花》是儿时听过的歌曲。
B.作者觉得音乐给人以震撼源于它给人的熟悉感。
C.似曾相识是一种偶然的情愫。
D.音乐的似曾相识是激发了过去的某种记忆。
2.下列对“这就是全部的机密——源自我们最最相熟的曲调,因为巧妙的变化而使我们辨不出那原有的形态”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最最相熟的曲调”指的就是《五月的鲜花》。
B.“巧妙的变化”指的是歌曲的曲调是C大调上行的变化。
C.“原有的形态”指的是C大调的上行音阶。
D.这句话从歌曲本身分析了作者觉得似曾相识的原因。
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选文的作者是李皖,中国现代音乐家、学者,作品有《回到歌唱》《听者有心》《倾听就是歌唱》《李皖的耳朵》等。
B.《五月的鲜花》这首歌带给作者“似曾相识的感受”和无边的想象,这是因为作者曾经亲身经历了歌曲中描述的场景。
C.作者之所以会有“似曾相识的感受”,是因为这首歌的曲调是C大调上行音阶的一个变形,让人感到相熟而陌生。
D.因为音乐上的舒缓和视觉上的广阔是相通的,所以作者判断这首歌的曲调是C调音阶的变形。
4.选文第2段描写音乐采取了哪些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23-12-15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本文围绕文艺作品中人物的“缺陷美”展开。以多部名著为例,阐述“缺陷”因真实与独特韵致而美。如李逵鲁莽、黛玉小心眼等,使人物真实可信。还以刘备、诸葛亮论证,强调整体美可包容局部“缺陷”。观点明确,论据丰富,对文艺创作中人物塑造有启示,让我们认识到“缺陷”在艺术中的价值,瑕不掩瑜,别具魅力。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瑕之美

①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②《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说成;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③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以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⑤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 缺陷

⑥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1.本文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2.简要说说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文写到“《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请再以《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为例,说说其整体之美及局部的缺陷。
人物:______
整体之美:______
局部缺陷: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借用芳林之中的“枯枝败叶”来指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形或内心的某种“缺陷”。
B.很多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人物形象变得真实可信,所以作者说这是“缺陷美”。
C.作者认为,塑造美的形象可以表现局部的“缺陷”,否则,就完美得如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捉摸得到。
D.第⑤段中的“这个”指代的是“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判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机“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2024-08-24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