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6 道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泾溪

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1.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风格平实警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B.托物言志,借溪石的险峻表达诗人的人生追求和志向。
C.诗中“兢慎”的意思是“害怕、恐惧”。
D.旨在告诫人们不要害怕人生旅途中的坎坷困难,要勇于抗争,一往无前。
2.诗中“石险”与“平流无石”各寓指什么?
3.概括这首诗蕴含的人生哲理,并请联系实际举出一例做简要分析。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河北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独招生文化水平考试试卷B卷语文部分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雨雪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归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依依、霏霏、迟迟”,重⾔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更增加了诗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雅》中的一篇。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外事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
3 . 《采薇》诗中没有表现的思想感情倾向是(     
A.对周天子的愤怒B.对战争的厌恶C.对和平的向往D.思乡自伤之情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外事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4 . 对“怅寥廓,问苍茫⼤地,谁主沉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触景生情,托物起兴。⾯对生机勃勃的⼤好秋天,词⼈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发出⽓壮⼭河的一问。
B.“怅”是慨叹的意思,它由“看”的内容⽽来,“问”由“怅”⽽发,流露出郁郁不乐的感情。
C.这三句除询问⼤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还包含革命领导权在谁⼿里的问题,表现出主⼈公的高度革命责任感。
D.“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含自然界、⺠族、国家等,还包含领导权应在谁的手里问题。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外事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
5 .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意象描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中的“红”用得极妙,它是表⾊彩的形容词,此处赋予动词的意义,既有⾊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中的“漫”字极有特⾊,它是“整个”的意思,即放眼望去,整个江中碧绿通透,给⼈一种深厚的绿意和沉重、沉闷的感受。
C.“鹰击长空,⻥翔浅底”中,“击”“翔”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空中鹰⻜得矫健和在清澈⻅底的江水中⻥儿游动得欢愉自在的景象。
D.“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万物”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霜天”表⾯上指自然界的霜天,实际上隐含当时我国所处的政治⽓候。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外事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乙】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①靖康二年(1127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

1.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
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城市技师学院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三月二十五夜达旦不能寐

陆游

愁眼已无寐,更堪衰病婴?

萧萧窗竹影,碟碟水禽声。

捶楚民方急,烟尘虏未平。

一身那敢计,雪涕为时倾!

[注]本诗于绍熙五年(1194)三月作于故乡山阴。当时诗人年已古稀。
A.此诗为抒怀之作。诗人年老多病,作此诗之夜尤剧,故而整夜不能入睡。
B.首联上句中“无寐”照应题目,下句更进一层,叙写自身衰弱,疾病缠绕。
C.颔联视听结合,描摹夜中所见所闻,竹影、禽声使夜晚更显得萧条冷寂。
D.颈联写官府正残酷欺压百姓,金人的祸患还远未平定。“烟尘”代指战争。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长垣县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对下面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仙吕】后庭花

[元]赵孟頫

清溪一叶舟,芙蓉① 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②。

【注】①芙蓉:又称木芙蓉,落叶灌木,秋季开花,花冠白色或淡红色。②休:语气助同,相当于

A.“清溪”“小舟”“芙蓉 ”等为整首小令奠定了明朗的基调。
B.采菱女的歌声惊起暮色中的鸥鸟,静中添闹,生机盎然。
C.以“乱云”比喻采菱女因天气突变、风雨欲来而紧张的心情。
D.笔调清新自然,表现了作者对饶有情趣的水乡生活的喜爱。
2024-07-22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东省中职普通高校招生(春季高考)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登鹳雀楼

畅当

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释】①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今重建。②迥:远。

1.唐朝还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也写了一首同题的诗,这位诗人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之涣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年六月,安史叛军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羌村。七月,杜甫只身投奔肃宗,想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途中不幸被叛军捉住,送到已经沦陷的长安,此诗即杜甫望月思亲之作。

1.对杜甫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虽只写个人离别之苦,却从一个侧面概括地描写了离乱中人民生活的苦难,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罪行。
B.本是诗人思念亲人,却从反面着笔,说亲人思念自己。这是因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为深切,写出来也更容易感动读者。
C.此诗言少而意多。特指“今夜”“独看”,见出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自己独看长安之月已在其中;写“双照”泪始干,则“独看”泪痕不干即在言外。
D.题为《月夜》,紧扣“月”字写出,而“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而“双照”是愿望;起于“独看”,结于“双照”,章法严谨。
2.对这首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诗从两地看月的情景中写到沦陷后的长安,鄜州风露下的妻子,又写到全家团聚的愿望,表达了夫妻间在离乱之中真挚的感情。
B.三四句用小儿女的“未解忆长安”,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再进一层地表达妻子对丈夫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的担心。
C.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古体诗比近体诗写起来自由一些,没有更多的格式限制,怎么表达感情都可以,所以诗人使用了旁观者的方式,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写出了这首诗。
D.杜甫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这和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分不开,本诗就体现了杜甫的风格特点。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对口升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