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1 道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李白的《将进酒》通过豪放的笔触和奔放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懑。诗中劝酒、纵情的场景,既是对现实不满的宣泄,也是对理想和自信的坚守,展现了诗人潇洒自信的胸怀。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1)《将进酒》是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创作的古体诗。(2)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1.下列对诗中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堂:古代对父母的敬称B.会须:应当
C.钟鼓馔玉:代指富贵生活D.将出:牵出,拿出
2.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斗酒十千恣欢谑B.会须一饮三百杯
C.钟鼓馔玉不足贵D.与尔同销万古愁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进酒,汉乐府旧题。将,请。进酒,饮酒。
B.李白怀才不遇,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宴饮,借酒抒情,一泄其寂寞的愁怀,由此产生了《将进酒》这首律诗。
C.诗中所云“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等语句,表面看是宣扬及时行乐,实则展现了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
D.诗人在诗中有对人生失意的激愤和慨叹,有对时光流逝的暗示,但总的基调却是豪迈激昂的,展现了其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
4.下列对《将进酒》中相关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中,诗人以黄河水一去不返喻韶光易逝,时间一去不复返,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句中,诗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四个短句的忽然加入,使诗歌节奏不但富于变化,也使我们似乎听到了诗人在席上频频的劝酒声。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这首诗的主旨句。
5.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写了渴望施展抱负的愿望。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诗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悲观的自我安慰,流露出消极的思想感情。
6.请简要赏析李白《将进酒》的抒情手法。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诗歌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下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杜甫的《登高》通过描绘秋日登高所见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孤独与悲凉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艰难、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面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万里”指诗人为生活所迫,漂泊异乡,离家很远。
B.“百年”指诗人离家时间很长,表达了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C.“多病”指诗人疾病缠身,身体衰弱。
D.“独”是形容诗人独自一人登台,孤独寂寞的境况。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景物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歌主旨。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现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3.杜甫的诗句往往多种情感郁结于胸,请简要分析颈联中蕴含的情感。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诗歌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下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愁苦。全词以叠字开篇,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故人的怀念。结尾直抒胸臆,情感真挚动人,令人感同身受。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光景,状况。
B.“声声慢”属于词牌名,词牌名通常和词的题目是有紧密的关系。
C.本首词和她的另一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对她人生不同时期的刻画。
D.连叠十四字,统纳全篇,并突出了诗人百无聊赖,心神不定的神态,表现诗人悲深愁绝的痛苦心情。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连用7对叠词,使一种孤单、凄切、悲郁的情绪笼罩全篇,令人叹赏。
B.“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三个带“怎”的句子间隔使用,不断深化词人的愁情。
C.旧时曾栖宿在自家屋檐下的群雁飞来,越发触动词人的愁肠;虽然菊花满地,词人无心看花,更不想去摘它赏它。
D.黄昏的细雨点点滴滴滴落到词人心头,一遍又一遍敲击着词人悲郁之极的心扉,让词人的愁情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秋天天气多变,身体不好,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表现了词人滞留他乡的孤独生活和悲苦愁绪。
B.下阕前三句写菊花,既言其多,又形其乱,以花之凋残映衬心之愁苦,又喻指岁月流逝,人衰老憔悴。
C.下阕后几句写词人孤苦无依坐待天黑的境况,希望黄昏时雨中的梧桐能排解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愁绪。
D.本词用语浅显,以家常话写心中事,显得自然真挚;词中描摹多个典型意象来抒情,结尾则直抒胸臆。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荡气回肠的悲秋赋。按照赋体的要求阅读,能更好地领悟词作的主旨。
B.这首词作多用叠字和双声字,节奏急促,感情凄厉。词的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C.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际,写下这首词。这首词已经没有早年作品中那些清新可人、浅斟低唱的欢乐情怀了。
D.作者内心愁苦却始终不说破,眼中有泪词作却不着一“泪”,细读词作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显得凄酸、感人。
5.这首词通篇写“愁”,词人因何而愁?为什么不明确写出“愁”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诗歌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下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篇经典怀古词。上片借孙权、刘裕展现豪迈,叹英雄已逝。下片用刘义隆等典故,借古讽今。全词典故贴切,既含对英雄的追慕,又有对现实的忧虑,情感深沉且丰富,历史感与文化底蕴浓厚。

4 . 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下题。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对这首词题材归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A.咏物词B.边塞词C.羁旅词D.怀古词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三句,表现作者对孙权的追慕,暗含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
B.词中将京口楼台的长存与英雄余韵的消逝进行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C.“想当年”三句,追忆刘裕北伐收复失地的旧事,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佛狸祠下”与“烽火扬州路”今昔对比,抒发作者忧国伤时的悲痛心情。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怀古抒情,词人以“千古江山”起笔,气势豪迈,喷薄而出。
B.词的下片借古事影射现实,寓议论于叙事之中,既有警示又暗含忧虑。
C.本词在短小的篇幅之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体现出作者深切的思索和博大的胸怀。
D.本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词,意境上均雄浑壮阔,抒情上多直抒胸臆。
4.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怀念廉颇,痛感今天再也找不到廉颇那样的名将了。
B.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C.作者怀念廉颇,用赵国不重用廉颇而加速灭亡的事实来影射南宋统治者。
D.作者以廉颇自比,指出朝廷若不重用主战的将领,必将重蹈历史上赵国灭亡的覆辙。
5.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朝廷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达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6.本词用典贴切,寄意深远。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诗歌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下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国殇》通过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和士兵的英勇无畏,赞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诗中运用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士兵们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阵亡将士的深切哀悼和敬仰。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吴戈兮犀甲  被:同“披”,穿
B.车错毂兮短接  兵:武器
C.首身离兮心不  惩:悔改
D.终刚强兮不可  凌:超越
2.下列各句有通假现象的一句是(     
A.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B.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C.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D.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3.下列不能表现士兵奋勇杀敌的一项是(     
A.矢交坠兮士争先B.援玉枹兮击鸣鼓
C.首身离兮心不惩D.身既死兮神以灵
4.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半部分运用了比喻手法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场面,表现了士兵的英勇善战。
B.后半部分赞扬了士兵们誓死保卫国家的爱国精神。
C.文章中动作描写生动传神,成功塑造了英勇无畏的战士形象。
D.作者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谴责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行径。
5.对这首诗的题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国殇,泛指为国牺牲的人。这是一首赞颂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歌。
B.国殇,为国而死的人。这是一首祭奠神灵的歌辞。
C.这首诗通过祭奠阵亡将士,歌颂了在卫国战争中英雄们崇高的品质与宁死不屈的坚强斗志。
D.这首诗用祭者的语气,沉痛地描述了楚秦战争的历史真实情况,表现了屈原的思想感情同人民血肉紧密相连。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诗歌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下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描绘赤壁壮丽景色,缅怀周瑜的英雄事迹,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全词情景交融,豪放中带有苍凉,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豪放词风。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对“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理解有误的是(     
A.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B.正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C.“谈笑间”和“樯橹灰飞烟灭”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D.“樯橹”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选取细部显示赤壁一带有特色的景致。
B.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
C.各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象,呈现出一幅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D.这一句在结构上总结上阕,引出下阕。
3.下列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了白发。
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要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了白发。
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要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了白发。
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要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了白发。
4.下列对全词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A.苏轼善于以时事为词,拓宽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报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谪,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宿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首词借咏史,抒写了诗人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融,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片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的英雄;下片则抒发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情怀。
5.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可算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作者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的块垒。
B.这首词开篇九描绘出了一种广阔、雄浑的景象,不仅有自然景物,而且有千古的英雄人物在读者面前一一浮现。
C.词中豪壮的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和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比如:肖像描写,而且以美女衬英雄。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壮志未酬的一种无奈,一种自慰,可以说是豪放中略见苍凉。
6.对词作中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的开篇,既显示出诗人的广阔视野:它不仅描绘出大江非凡的气势,且囊括了许多古代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诗人直抒胸臆。由对古代英雄的神往,而启步去追寻他们的足迹;且将“赤壁”冠以“周郎”,则暗示出,他所思慕的英雄乃是周瑜。
C.“小乔初嫁了”——这一情节入词,不仅在于要表现英雄美人珠联璧合,表现周瑜的雄姿英发;更在于揭示周瑜同孙权的密切关系,从而表现孙权对周瑜的信赖有加。透过诗句看背后,则隐含着诗人不被信任,不被重用的叹息。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发出感慨,正是内心苦闷和哀伤的外露。然而,可贵的是,诗人并未为此而消沉、颓废,相反,他以酒祭江,所表达的正是对英雄的缅怀和景仰。
7.下列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前三句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
B.“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只用了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赤壁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
D.词人面对大好河山,缅怀“风流人物”的功业作为,相比自己的“早生华发”,无限感慨,于是词人用美景陶冶性情,用江月表明心志。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是实写,实写眼前壮丽的江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阕是虚写,抒发对英雄的怀念和敬仰。
B.这首词用周瑜来衬托苏轼,衬托出苏轼的伟大。
C.全词借古抒怀,写景、抒情、咏史融为一体。
D.全词善于衬托手法,文中写千古风流人物、小乔、作者自己,都是为了反衬周瑜的年轻有为,功成名就。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唱,语言简练有力。以“岂曰无衣”的反问起笔,强调战友间的深厚情谊。战士们响应号召,修整武器,共御外敌。全诗展现出秦国军民团结互助、高昂的士气和尚武精神,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为了解先秦战争文化和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史料。

7 . 阅读《无衣》,完成下面各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首诗语言简练,节奏铿锵,读来给人激昂慷慨的振奋之感。
B.诗中“同”“偕”二字反复出现,表现了同仇敌忾的决心和共赴疆场的团结。
C.临战才修理戈矛、甲兵,说明战前的准备不足,这是一场仓促的战争。
D.从“同仇”到“偕行”,诗从战前统一思想写到战斗逐步展开,运用了赋的写法。
2.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3.下列有关《诗经》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李商隐的《无题》通过描写离别的痛苦和相思的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诗中运用春蚕、蜡炬等意象,象征爱情的坚贞与无尽。全诗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李商隐独特的抒情风格。

8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中后一个“难”指难以忍受。B.首联下句中“东风”指的是秋风。
C.颈联上句中“镜”在诗中指照镜子。D.颈联下句中“吟”的意思是指沉吟。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比喻相思之情像春蚕吐丝,只有到死才能够完结。
B.“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相思之泪像烛泪般点点滴落殆尽,化为灰烬。
C.“蓬山此去无多路”指心上人的居住之处(蓬山)离诗人这里并不遥远。
D.“青鸟殷勤为探看”指诗人内心期盼心上人经常派青鸟使者来探望自己。
3.下列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以“无题”为题,是因本有题目,后来遗失了,便以“无题”作为标题。
B.诗用春蚕吐丝与蜡炬成灰比喻情侣之间的思念之深,以表现爱情的坚贞。
C.诗用典自然,对仗工稳,音调谐美,将唐诗的抒情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D.这首爱情诗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呈现出含蓄隐涩的特点,深情而绵邈。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0年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歌通过描绘江上来来往往只爱鲈鱼美味的人们,与在风浪中辛苦捕鱼的渔民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渔民劳作的艰辛的深切同情,以及对那些只知享受美味而不顾渔民辛劳的人们的规劝。

9 .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B.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目的地是“但爱鲈鱼美”。
C.作者在三、四句,构拟了一幅生动的图画来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这种言尽意不尽的手法,使诗歌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D.《江上渔者》是宋代范仲淹的一首五言律诗。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主要用了对比表现手法。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深含作者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B.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一个写照。
C.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D.全诗仅二十个字,但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
2024-09-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职教中心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征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愁。全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杳”是遥远之意。
B.颔联中第一句承首联第一句,“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的河流、平原无一不是陌生的景象。
C.颔联中第二句承首联第二句,“边城”意为边远之城,即指乐乡县。“道路”即上联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县城内。
D.颈联以“烟断”“木平”来抒写个人的伤感,荒烟不是自断,而是因伤感涕下而在视野中消失;木也不是真平,而是因泪眼模糊而被荡平。
2.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     
A.诗人在首联中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的伤感情调。
B.诗人在尾联中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写情入景,以景写情,使诗意更加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
C.从全诗的艺术形象看,诗人在全诗中只诉诸视觉,使质朴的形象蕴含了无穷的韵味。
D.结句中的“ 噭噭”“猿鸣”呼应“深山古木”,“夜”字关合篇首的“日暮”,“夜鸣猿”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全诗句句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2024-09-12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