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善留侯张良                           素: 向来
B.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之: 到
C.君安与项伯有                       故: 缘故
D.秋毫不敢有所                      近: 接触、沾染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今人有大功击之               山东豪俊遂并起亡秦族矣
B.项伯杀人,臣活               率疲弊卒,将数百之众
C.具沛公言报项王               犹不能不之兴怀
D.长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   欲呼张良与俱去
A.为之奈何
B.毋从俱死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申之以孝悌之义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项伯回到军营,把刘邦的话如数告诉项羽,并趁机为刘邦说情。项羽竟然答应了,刘邦也如愿了。
B.刘邦邀请项伯,又是敬酒,又是拉关系,用谎言为自己辩护,企图笼络住项伯,让项伯在范增面前为自己说些好话。
C.刘邦回答张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的问话时,说是有蠢小子唆使,实际上是他自己的想法。
D.项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机密泄露给了张良,这里,项伯本是为个人情谊,结果却坏了项羽的大事。
2024-03-2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字而幼孩B.假舆马者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君子生非异也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胡不见我于王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不吾知也D.将以攻宋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B.食埃土
C.征民间D.假舟楫者,非能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开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B.《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
C.“金就砺则利”中的“金”,这里代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2024-03-2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左右欲相如B.月明星稀,乌鹊
C.幽壑之潜蛟D.鱼虾而麋鹿
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D.大王来何操?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2024-03-2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徒慕君之高义”中“徒”意义相同的一项(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白者多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①②④∕③⑤B.①③⑤∕②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④∕②⑤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
相如廷叱之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5.写出“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现在使用的意义相似的成语。
2024-03-2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千阳县职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郏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战伐日行矣。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选自韩愈《医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忧其所A可恃B惧其C所可矜D善医E善计者F谓之G天扶H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和“其知所以为天下乎”中的“所以”意义相同。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和“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中的“传”字意义不同。
C.“六艺”即指六种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D.“则群聚而笑之”和“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中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转折关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第一段肯定从古以来老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都有迷惑,需有“师”来解“惑”。
B.韩愈在《师说》第三段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和前文提出的“能者为师”的观点相呼应。
C.《医说》一文开始就提到擅长看病的医生一般不看病人表面的胖瘦程度,而主要根据病人的脉象来判断他是否有病。
D.韩愈在《医说》一文中纵贯古今,从夏商周谈到秦汉以后至隋唐各时期的兴衰历史,总结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2024-03-2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盐城市经贸高级职业学校(盐城市高级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
C.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就砺则利B.故木受则直
C.𫐓为轮D.风雨兴焉
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第②段中划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蟹六跪而二螯
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善假于物也
5.为第③段中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A.假如B.假装C.借助,利用D.假的
6.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1)青,取之于蓝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冰,水为之
(6)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
A.(1)(2)(5)B.(1)(5)(6)C.(2)(3) (4)D.(2)(3)
7.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B.“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D.上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8.翻译下列句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024-03-2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兴市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师说》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接受
B.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难道。
C.其人也远矣                                           出:超出
D.而学于师                                             耻:以……为耻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024-03-2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职业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势:        以:               于: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选文出自北宋散文家__________的《________ 》,作者对北宋屈辱苟安的政策十分不满,写此文意在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覆辙。
2024-03-2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阶段性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授之而习其句读:________          余嘉其能行古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第二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4.文中引用“孔子拜师”和“李蟠拜师”的事例有何不同作用?
2024-03-2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等专业学校升学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请在文中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八处填入恰当虚词。
2.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 其为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5.翻译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024-03-2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艺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