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书

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行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⑨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1.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
2.细读第⑦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
3.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母亲的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探究母亲的书,勾勒母亲的形象,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
B.第⑤段的“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这句话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写母亲的心理,表现外婆的爱触发了母亲绣花的灵感。
C.本文是通过生动的生活细节,来展现母亲的形象,从而表达她对母亲的赞美。
D.作者将母亲的书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平淡中注入深沉,温馨中透着爱怜,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浅浅的愁绪。
2023-12-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2段第一句中的“泻”字妙在哪里?试简要赏析。
3.第1段依次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4.以上两段文字具有怎样的语言色调?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23-12-15更新 | 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荷塘月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过一样;又像(     )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本,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选段①中作者主要描写的景物依次是荷__________、荷__________、荷___________、荷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了荷塘幽静优雅的画面。
2.依次填入选段②中括号里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A.照               B.淌               
C.泻               D.流               
3.选段②划线的句子“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这”指的是什么?“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酣眠”“小睡”分别指的是什么?
4.选段③中,景很美,但作者却说“我什么也没有”,表现了他 的心情。(     
A.怒不可遏B.孤寂失落C.烦躁不安D.悲痛欲绝
2023-12-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漳州高新职业技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墟的召唤

宗璞

①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牙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应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传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②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吧?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③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④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⑤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吧。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⑥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方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吗?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吗?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⑦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⑧然而我没有为这努力过吗?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啊。那时的我们,是何等慷慨激昂,是何等满怀热忱!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每个人自有理由做出不同的解释。我只想,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

⑨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⑩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⑪“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三十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⑫“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⑬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

⑭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⑮树旁乱章中窸窣有声,原米有人作画。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那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⑯“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⑰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⑱“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⑲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⑳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园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

㉑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197912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中连用三个“依然”,强烈地表达出作者为这寂寞的废墟没有丝毫改变而莫名惆怅的思想感情。
B.第②段中作者描写圆明园废墟荒凉衰败的景色,引出了下文对“凝固的历史”“我毕竟没有凝固”的抒写。
C.第④段中“我只有怅然凝望”,“只”写出了作者只能如此,别无所为的怅然;“所以以‘法’为名”中的“法”字,在这里是“标准、模范”的意思。
D.第⑤段写“大石龟”,可以说是暗含了一个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尽自己的责任”的命题。
E.文章写“我”与年轻人的对话,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证明“我”没有凝固,没有忘记废墟的召唤。
2.试赏析“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这句话。
3.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前后行文是否矛盾?为什么?
4.如何理解“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这句话?
5.对圆明园是否要修复,现有两种意见。复建派:重现圆明园的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的风采,而且新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识废墟的悲凉感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请说说你的看法。
2023-12-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职业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尽令天下洽春熙

侯志明

①每次走过春熙路,我就在想:凡是爱上成都的人,一定是从喜欢春熙路开始的吧!

②“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这句话出自《老子》,春熙路的名字由此而来。这名字很美,用如此雅洁美丽的词语来命名一条街道,除春熙路之外,我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二条。很多同春熙路一样名扬九州岛的路或街,却是以江河名、城市名、建筑名、官府名,甚至纯粹的数字来命名,冷冰冰的,没有一点感情和色彩。而“春熙”一词除了雅洁和美丽外,又是那样温和吉祥,充满激情与想象。我经常对外地的朋友说:“不到春熙路不算到成都,因为春熙路很美。”

1998年的冬天,我第一次去春熙路,那次也是第一次到成都。有一个晚上,朋友请我吃饭,就是在春熙路。他说:“吃在春熙。”是不是在百年老店“龙抄手”吃的饭,记不得了。记得清清楚楚的是,每人大概花了不到三十块钱,就吃到好多种小吃,有红油抄手、赖汤圆、钟水饺、担担面、糖油果子、肥肠粉、糯米排骨、蒸凤爪,等等。酒杯一上桌,拥挤不堪的桌面只好层层叠叠起来。碰杯时,两只漂亮的小碟子就被挤到了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循声而来的,是一个扎着马辫的服务员,她动作利落,几下子就把残渣碎片清扫得干干净净。我说:“对不起,按价赔偿吧。”她回答:“不存在,您也不是故意的,开心用。”我小小吃了一惊。因为在另外一个地方,发生过同样的事,曾让我付出好几倍的赔偿,曾让我一个晚上心情郁闷。春熙路,有幸一遇就带给我如春的暖意。从此,我对春熙路便有了莫名的好感。

1999年我调到四川工作,从2014年至2016年有两年多的时间在省电影公司上班。电影公司位于青年路,距春熙路西段也就几十米距离。单位虽有食堂,但午饭我总选择在街头吃,那几年基本吃遍了春熙路的小吃。感觉“吃在春熙”真的是名不虚传。吃在春熙,主要就是这些街头的苍蝇馆子,是那些先快舌尖再快朵颐的小吃。“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古往今来的文人在成都留下的许多美食诗句,一定包含了春熙的美味,至今读来让人垂涎三尺。

⑤一年四季,春熙路的景致颇具个性。立春刚过,乍暖还寒,在春熙路就能见到穿着短衣短裙的女孩子,这在成都几乎是最早的,是一道风景,当地人叫她们“超妹儿”。但我觉得她们就像鸣春的黄鹂,告诉你春天来了,春天就是这样年轻、时尚、靓丽、动人的模样。夏天的景致是在晚上,由流彩的灯光、熙攘的人流、热烈的叫卖、深情的吟唱组成。秋冬两季并不分明,“秋空雁度青天远,疏影蝉嘶白露寒,街面上桂香刚刚飘过,深巷里寒梅已孕蕾开花。“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这是李白当年对成都的赞美。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真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而这画中最浓墨重彩的部分当数春熙路的景致了。

⑥春熙路的老字号恐怕也是成都最多的,比如亨得利、凤祥楼、同仁堂、德仁堂、龙抄手、大光明,等等。人们爱这些老字号,爱这些传承了百年以上的文化和文明,因此他们总会在这里驻足、倾听。而与此相对的存在,或许更加引人注目,那就是春熙路引领时代潮流和风尚的各色商品。据一位业界的朋友介绍,全球百分之九十的奢侈品、新潮品都在这里售卖。

⑦是的,如果没有这些那还叫春熙路吗?

⑧近读袁庭栋先生的《成都街巷志》,知道春熙路“19245月动工,到了8月,一条新的市内街道就初具规模……遂请江子虞先生命名,江子虞遂命名为春熙路”。江子虞是个大学问家,他用自己的学识给成都创造了一笔价值永恒而又无可估量的财富。

⑨后来,我的工作单位变动到了红星路二段85号,距春熙路也只有一站远。所以,一年四季午间散步时,不自觉地就走进了春熙路,而且觉得每次都有新收获。锦华馆就是我最近去时发现的,它曾是“蜀绣刺线交易之地。带着这些新发现,回来再找有关书籍对照,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总能加深对春熙路的了解和感情,有了一种常去常新的感觉。

⑩去年夏天我有一次散步到春熙路,碰见一个在电影院上班的女孩,她说由于疫情,电影院不知何时恢复营业,因此决定回农村创业,并说以后要带着家人每年来一次春熙路。女孩加我微信后,我看到一排文字:“春熙路真好,包括这个名字,总能使人由惊喜变年轻。”

⑪我心中一动,迅速回复“尽令天下洽春熙。这是谁做的诗呢?我记不起了。但我知道,这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盛世愿景!

(有删改)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春熙路”街名的?请简要说明。
2.作者为什么说“吃在春熙”?请简要回答。
3.作者对春熙路的认识是如何逐步深入的?请结合相关时间节点概括并简要说明。
4.第⑩段写在电影院上班的女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第②段说春熙路很美,美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并简要分析。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标题“尽令天下洽春熙”中的“洽”字作为叙事线索,有效统摄了全文,使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鲜明。
B.“凡是爱上成都的人,一定是从喜欢春熙路开始的吧”,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突出了春熙路在成都的分量,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⑤段作者逐一描绘了春熙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景致,进而认为这些景致最能代表成都风貌,是成都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D.“是的,如果没有这些那还叫春熙路吗?”这句话运用反问修辞强化了作者对春熙路承载丰厚历史文化和引领当今时尚潮流的赞赏之情。
E.文章最后一段写到“我心中一动”,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他没有想到女孩居然要放弃现代大都市的工作而选择回农村创业。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都江堰(节选)

余秋雨

……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四百年后,也许三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持的精神世界。

……

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馆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     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最后一段横线上应该填入的关联词是________________
3.给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4.“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分别指什么?
6.“反复辩论”是什么意思?
7.怎样理解“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8.“他是郡守,手握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这段文字主要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何效果?
2023-12-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云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