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本文以张继落榜失眠为引,细腻地描绘了他的失意与惆怅。寒夜中,张继在孤独与痛苦中写下《枫桥夜泊》。这场失眠成就了不朽诗作,也让人们记住了落第的张继。作者借此表达人生挫折虽苦,却可能孕育出伟大作品的感悟,同时引发读者对失意与成功、苦难与辉煌的思考,充满诗意与哲理。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地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两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祖嗄嘶哑,是乌鹆。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辰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丰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树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人。天宝十二载中进士,后与夫人相继卒于洪州。其许多羁旅题咏之作。)

1.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试从文中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2.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从结构上看______
(2)从内容上看______
3.文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好处。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故事定位在张继落榜之后,以时间为序,按“落榜--离京--夜泊姑苏-失眠--创作诗篇”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
B.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真实地再现了张继当年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张继处境的惋惜之情。
C.文中以微火终其一生都不曾“华美灿烂”暗指张继因不曾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佳作而产生的遗憾。
D.作者借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不朽,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的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E.文中的“不朽”不仅指那场“失眠”,也指“失眠”所引发的创作欲望,这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是这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建水城的独特风貌和浓厚的人文气息。作者以导游般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古城的街巷,感受其历史传承和市井生活。文章引用经典诗句和文学作品,增强了文化底蕴。大量的饮食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感,还突显了建水城的烟火气息和生活情趣。整体上,文章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成功地勾勒出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建水城。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建水记(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肆、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出了建水陈阳落后,还保留着建城这种的风貌。
B.文章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城的繁华富庶。
2.下列对于文章中大量饮食方面描写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水城的人爱吃,会吃,日常生活永远都围绕着吃,是这座古老城池独有的特色。
B.描写小巷里飘来的蘑菇香和市民的特色菜篮子,是为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烟火气息。
C.有些饭店比如临安饭店是“老字号”,比如它的烧卖做法就是明代传承下来的,由此来表现建水城的历史传承。
D.表现饭店里人声鼎沸热热闹闹,描绘出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画。
3.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夸张)
B.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比喻)
C.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拟人)
D.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拟人)
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鞠躬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四)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感受。作者认为春天的到来最初是通过嗅觉感知的,而不是视觉。文章通过描写春天的气息、鸟雀的叫声和藤条的变化,展现了春天悄然来临的过程。作者用“初恋”来比喻这种感受,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色彩。整体上,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读者带来了对春天的全新体验和深刻感悟。

3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最初是闻到的

一年一度此时此刻,我都会站在料峭的寒气里,期待着春的到来。

因为我知道,若要知春可不能等到隔岸观柳,不能等到远远河边的柳林已经泛出绿意,或是那变松变软变得湿漉漉的土地已经钻出草芽——那可就晚了。春的到来远比这些景象的出现早得多,一直早到冬天犹存的天地里。你把冻得发红的鼻子伸进挺凉,甚至挺冷的空气里,忽然,一股子清新的、熟悉的、久违的气息,钻进鼻孔,并一下子钻进你的心里。它让你忽然感到天地要为之一新了,你立即意识到春天来了!

可是,当你伸着鼻子着意一吸,想再闻一闻这神奇的气味时,它又骤然消失,仿佛一闪即逝。你环顾四周,仍是一派冬之凋敝,地冻天寒。然而,不知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这气味忽又出现。就像初恋之初,你所感受到的那种幸福的______,当你感到时便陷入一片空茫,在你感到时则怦然心动。原来,春天最初是在飘忽不定之中,若隐若现、似有若无。它不是一种形态,而是一种气味、一种气息——一种苏醒的大地生命散发出的气息。

这时,你去留心一下。鸟雀们的叫声里是否多了一点兴奋与光亮?那些攀附在被太阳晒暖的墙壁上的藤条,看上去依旧干枯,你用指甲抠一下它黑褐色的外皮,你会发现这茎皮下边竟是鲜嫩鲜嫩的绿。春天不声不响地埋伏在万物之中。这天地表面依旧如同冬天里那样冷寂而肃穆。但春是一种生命,凡是生命都是不可遏止的。生命的本质是生,谁能阻遏生的力量?冬天没有一次关住过春天,也永远不会关住春天。所以在它出现之前,已经急不可待地把它的气息精灵一般地散发出来,透露给你。所以,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选自冯骥才《春天最初是闻到的》,有删改)

1.下列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A.若隐若现B.时断时续C.似是而非D.似有若无
2.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最初是闻到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春天的到来远比那些可以看见的景象要早得多。
B.因为春天最初是一股清新的、熟悉的、浓烈的气息。
C.因为春天最初是一种苏醒的大地生命散发的气息。
D.因为春天最初是不声不响地埋伏在万物之中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玄奘和法显两位中国古代佛教旅行家的壮举,展现了他们为追求信仰而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他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坚持和贡献,特别是他们在佛教文化传播和历史记载方面的卓越成就。文章不仅表达了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敬佩之情,还强调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突显了中国人对佛教史和印度历史的独特贡献。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玄奘和法显

余秋雨

塔克西拉有一处古迹的名称很怪,叫国际佛学院,很像现代的宗教教育机构,其实是指乔里央(Jaulian)的讲经堂遗址。由于历史上这个讲经堂等级很高,又有各国僧人荟萃,说国际佛学院倒是并不过分的。

它在山上,须爬坡才能抵达。一开始我并不太在意,觉得在这佛教文化的早期重心,自然会有很多讲经堂的遗址。但讲经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行似乎另眼相看,一个上了年纪的棕脸白褂男子,用他那种不甚清楚的大舌头英语反复地给我们说着一句话,最后终于明白,这是我们唐代的玄奘停驻过的地方!他还说,玄奘不仅在这里停驻过,还讲过经。这我是相信的,一切佛教旅行家跋涉千万里,名为取经,实则是沿途寻访和探讨,一路上少不了讲经活动。这一来我就长时间地赖在这个讲经堂里不愿离开了。

玄奘抵达犍陀罗大约是公元六三年或稍迟,他是穿越什么样的艰难才到达这里的,我们在《大唐西域记》里已经读到过。他在大戈壁沙漠上九死一生的经历且不必说,从大戈壁到达犍陀罗,至少还要徒步翻越天山山脉的腾格里山,再翻越帕米尔高原,以及目前在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这些山脉即便在今天装备精良的登山运动员看来也是难于逾越的世界级天险,居然都让这位佛教旅行家全部踩到了脚下。

这里是他长长喘了一口气的休整处,这里是他进入佛国圣地的第一站。

因此,我在讲经堂的上上下下反复行走的时候,满脑满眼都是他的形象。我猜度着他当年的脚步和目光,很快就断定,他一定首先想到了法显。法显比玄奘早二百多年已经到达过这里,这位前代僧人的壮举,一直是玄奘万里西行的动力。法显抵达犍陀罗国是公元四〇二年,这从他的《佛国记》中可推算出来。

法显先是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然后也是翻过帕米尔高原到达这里的。他比玄奘更让人惊讶的地方是,玄奘翻越帕米尔高原时是三十岁,而法显已经六十七岁!法显出现在犍陀罗国时是六十八岁,而这里仅仅是他考察印度河、恒河流域佛教文化的起点。之后这位古稀老人还要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再走海路到印度尼西亚北上回国,那时已经七十九岁。从八十岁开始,他开始翻译带回来的经典,并写作旅行记《佛国记》,直至八十六岁去世。这位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六十五岁之后的老人,实在是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也说明一种信仰会产生多大的生命能量。

站在塔克西拉的犍陀罗遗址中,我真为中国古代的佛教旅行家骄傲。更让我敬佩的是,他们虽然是佛教徒,但他们也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史记传统使他们养成了文字记述的优良习惯,为历史留下了《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结果,连外国历史学家也承认,没有中国人的这些著作,一部佛教史简直难于梳理。甚至连印度的普通历史,也要借助这些旅行记来填补和修订。

记得我和同行的朋友坐在塞卡普遗址的讲台前聊天时,他曾奇怪,为什么这些融会多种文明的浮雕中没有中华文明的信息?我说,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高原太高,海路又太远,中华文明在公元前与这一带的关系确实还没有认真建立,但你可知道这些遗址是靠什么发现的?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法显的《佛国记》。中国人的来到虽然晚了一点,但用准确的文字记载填补了这里的历史、指点了这里的蕴藏、复活了这里的遗迹,这说明,中国人终究没有缺席。

(有删改)

1.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荟萃:比喻优秀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这里形容令人尊敬的各国僧人。
B.跋涉:意思是跋山涉水。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这里有对佛教旅行家的赞叹。
C.九死一生:指历尽艰险,死里逃生,用夸张的方式概括了玄奘西行的艰险。
D.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高度评价了法显的壮举。
2.为什么作者说在这些佛国文明里中国人终究没有缺席?不是其理由的一项是(       
A.中国人来得晚了点。B.中国人用准确的文字填补了这里的历史。
C.中国人指点了这里的蕴藏。D.中国人复活了这里的遗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讲经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行“另眼相看”,是因为我们是玄奘大师的同乡。
B.我相信工作人员的话,玄奘不仅在塔克西拉停留过,还在讲经堂讲过经。
C.玄奘将犍陀罗作为自己进入佛国圣地的第一站,是因为法显也曾抵达犍陀罗国。
D.作者认为法显比玄奘更令人惊讶,是因为他敢于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六十五岁之后。
4.作者为中国古代的佛教旅行家感到骄傲和敬佩的理由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旅行家玄奘名为“取经”,实则是沿途寻访和探讨,将大唐的荣光传播到世界。
B.法显和玄奘具有为追求信仰而不惧艰险、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C.他们继承了中国文化的史记传统,为世界留下了《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他们用准确的文字记载使得佛教史易于梳理,印度普通历史得以填补和修订。
D.法显的壮举是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也说明一种信仰会产生多大的生命能量。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茅盾散文《风景谈》末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其作用是(     
A.贴照簿的小号兵形象是真有其事,这样的内容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B.体现出散文的特点;“形”的散,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突出“神”的聚--表现小号兵的形象。
C.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号兵形象相互对照,为下文主题的揭示作了铺垫。
D.使山岗上小号兵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清晰。

(2)对划线两句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形象。
B.用红绸子的动与刺刀的静互相映衬,显示出一种既生机蓬勃又庄重肃穆的气氛。
C.用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的两个形象互相对照显示感人的民族精神。
D.“我看得呆了”一句写人的震惊心理,从侧面描写了风景激动人心,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

(3)对结尾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指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活动。
B.“伟大者”指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C.前一个风景是指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用引号表示强调。
D.这节议论,不仅揭示了上节文字的深刻含义,而且和文章中其他议论段一起成为连接六个“画面”的线索。

(4)为这两节文字拟个标题:________
(5)“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以这两节为例,指出它的“神”是什么?它的“形”主要指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又是什么?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现代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上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6 . 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抒情)
B.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分上下,半斤八两。(说明)
C.1973年秋,我们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记叙)
D.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描写)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末模拟语文试题(8)(高教2023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胡同文化》通过具体的对话和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北京胡同居民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特质。材料一强调了“忍”的精神,反映了老北京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心态,尤其是“睡不着眯着”这一细节,传神地刻画了北京人的生活智慧和处世哲学。材料二则表达了对胡同文化即将消失的无奈和怀旧情绪,揭示了在商品经济冲击下传统文化的脆弱。整体文章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又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

7 . 阅读《胡同文化》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卖!”“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材料二: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1.材料一主要写了什么?
2.“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精彩”之处是(     
A.反映了北京文化的市民化特点。
B.传神地刻画了北京人“忍”的特点。
C.这是反语,讽刺了北京人死要面子。
D.道出了北京人的倔强。
3.对“北京人,真有你的”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奚落北京某些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
B.讽刺了北京人的怀旧情绪。
C.称道“老北京”懂得生活,语言精辟。
D.赞叹北京某些用语的幽默,令人倾倒。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升学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塘的美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文章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荷叶、荷花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置身其中。微风拂过,荷叶与花朵轻轻颤动,清香四溢,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受。整段文字充满诗意,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现了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8 . 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的舞女的裙。(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亭亭 田田 层层B.田田 亭亭 层层
C.层层 亭亭 田田D.田田 层层 亭亭
2.本段讲的主要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荷塘上的迷人景色B.荷塘上的月色
C.月光下的荷塘美景D.荷塘月色
3.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A.翠绿欲滴B.轻盈飘逸
C.高高耸立D.舒然展放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使用的修辞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B.通感C.拟人D.夸张
5.这一节依次写了荷_______、荷_______、荷______、荷______和荷韵。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就业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梭罗和居里夫人的生活哲学,探讨了简化生活的重要性。作者借用“椅子”这一具体物象,形象地表达了“删繁就简”的生活理念。梭罗的三把椅子和居里夫人的两把椅子,象征着他们对物质和社交的极简追求,反映出他们纯粹和高尚的生活态度。文章强调,过多的物质和社交会成为生活的累赘,只有简化生活,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深邃的思想。通过名人事例,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观点。

9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如椅子

梭罗说过这样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把椅子,独坐时用一把,交友时用两把,社交时用三把。

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的,半个能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所以交友只需两把椅子,一把给朋友,一把给自己。社交需要三把椅子,留一把自己坐,一把给增长的知识,一把给促膝而谈的乐趣。如果还有其他的椅子,就显得多余了。有四把,想凑一个麻将桌或牌桌;如果是五把,其中一把必是正襟危坐的座位,也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跻身其间,旁若无人地坐下,跷起二郎腿。对过着纯粹的内心生活的梭罗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他是一个从社会结构中分离出来的原子,五把椅子会让他回到他原有的生活状态。三把椅子,梭罗的需要就那么简单。

有趣的是,我的目光穿过历史,又在居里夫人的客厅里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

居里夫人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两把椅子,让他们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

梭罗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简化,比如减掉多余的椅子,不让身外之物有落座的机会。椅子以舒适为标准,过于豪华,就变成一种装潢了,结果不是人坐椅子,而是椅子成为盘踞你生活的一种累赘了。

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坐上庸俗和卑劣,就坐不下伟大和崇高;坐上虚伪和暴戾,纯真和善良就无处坐落;坐上自私和冷酷,爱心和热情就无法容纳……有了多余的椅子你就会想到与之协调的华丽房子,想到许多人苦心钻营的位子,想到那轻飘飘而又沉甸甸的票子……于是你忙忙碌碌,心情也沉甸甸的,没有了坐下来的轻松和欢乐。

泰戈尔说,翅膀下挂着沉甸甸的金钱是飞不高远的。同样,有了多余的椅子,你不但不能飞翔,连静坐沉思的乐趣也消失了

有时候我们的生活简单得只需一把椅子,供心灵坐坐。

1.你认为文中“多余的椅子”指的是什么?
2.文中所说的“梭罗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具体表现在哪里?
3.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本文中阐述的观点是: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
B.文章开头即表明作者的观点,然后引用名人事例进行阐述。
C.文章中所提到的椅子都是指实物。
D.全文共选了梭罗、居里夫人和泰戈尔三位名人的事例来阐述作者的观点。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沙河综合职教中心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雪夜中寻找伴地莲的经历,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作者细腻地描绘了伴地莲的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借此象征母亲平凡却伟大的形象。文章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情,尤其是对明月和积雪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氛围。最后一段的回顾与感悟,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揭示了生活的艰难与美好。整体上,文章情感真挚,结构紧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那一束伴地莲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拉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步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记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什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着我去山后的医疗所看医生。临了,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映衬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临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熟,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野,她愣了片刻,顺着我的提示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亮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总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问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1.在写母亲背着“我”寻找伴地莲的过程中,作者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这样写有两点作用,请简述。
2.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请简答出内在含义。
3.请简要概括文章最后一段的主旨。
4.下列对文章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那一束伴地莲”指的就是母亲雪地里寻找的那一束。
B.伴地莲普通、平凡而又药用价值,这正是母亲形象的真实写照,突出表现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高尚品质。
C.“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这句话说明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的劫难。
D.本文语言华丽,色彩绚烂,如第二段对伴地莲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三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