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秭归正面有一大片铁青色礁石,森然耸立江面。经过很长一段急流才绕过泄滩。在最急峻的地方,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急流刚刚滚过,前面有一奇峰突起,江水沿着这山峰右面流去。山峰左面却又出现了一道河流,原来这里就是王昭君诞生地香溪。它一下就令人想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我们遥望了一下香溪,船便沿着山峰进入一道无比险峻的长峡——兵书宝剑峡,这儿完全是一条窄巷。我到船头上抬头仰望,只见黄石碧岩,高与天齐。再驶行一段,就到了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你还没有来得及仔细观看,船已像箭一样迅速下,巨浪被船头劈开,旋卷着,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荡开去。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船上的同志指着岩上一处乡镇告诉我:长江航船上很多领航人都出生在这儿……就是木船想渡过青滩,也得请这儿的人引领过去。

1.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有错的是(     
A.进入泄滩,礁石特别多,旋转不前而又震动激烈,“战抖着”“震颤着”准确地写出了船过泄滩的动态特征。
B.青滩的凶险是漩涡多,“飞”字是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漩涡旋转之快、之急。
C.“战抖着”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泄滩之“险”。
D.青滩的特征是江面陡然下降,因而船速飞快,“飞”字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船行青滩时的情景。
2.课文引用王昭君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及其传说、民谣有什么作用?下面的分析有误的是(     
A.引用神话传说和诗文民谣,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B.美丽的神话、传说创造了一种神奇美妙的意境,文章更加生动感人了。
C.它告诉人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D.王昭君、屈原和杜甫这些人物是长江的骄傲,也是长江神奇、伟大、美丽的原因。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阐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这里说的明妃指王昭君,为避讳,而称明妃。
B.《长江三峡》选自我国当代散文作家刘白羽的游记散文《长江三日》。
C.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伟大的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
D.“峨冠博带”是指古代武士的装束。
4.联系全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引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段,描形、绘色、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
B.作品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作品。
C.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以讴歌自然的伟大,来突出人类征服、利用自然的伟大。
D.从观察角度的变化来看,本文采用移步换景和同景变角相结合的手法。两者结合使文章既有对三峡之景的细致描写,又有对同一景物的简笔勾勒,给人以立体的美感。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2 . 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确的是(     
A.《沁园春·长沙》通过回忆少年时期的青春往事,表现了一个青年革命家的理想、抱负和雄心,表现了一种胸怀天下、敢于和旧制度斗争的豪情与勇气。
B.《再别康桥》中诗人把自己康桥时代的憧憬与即将离别的情绪融进康桥的景物中,用细腻的笔触,单纯、清亮的语言,创造了清丽典雅的意象,创设了轻柔缠绵的优美意境。
C.《景泰蓝的制作》介绍的是传统手工艺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朴素。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欺骗一种消极抵抗,期盼苦难赶紧过去的心态。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师!老师!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开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忆旧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央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好在,他终归识字,厚有文化。乡村其实最为明晓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能带来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所必需: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枯荣,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枯荣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他写的一本名为《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读下来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如流水般在干涸的沙地上蜿蜒涓涓,奔袭挣脱,流着可谓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头发白了;我们步入中年了,老师身体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那些学生,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早已忘却的过往。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教语文。在一个酷暑天,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令人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要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而然,教室里那一天是空落闲置,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还反问老师,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半天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忙,又有什么错?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着同学们逃课正合了校规宪法,适合了人情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口无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词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在这次见老师时,面对这位耄耋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才执意地告别离去,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工作在外,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虽然他一生坎坷,到了年老,却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衍出一片树木林地。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起身;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看他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行走的一棵年迈的老树。直至他在村头渐缓地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自己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说不出他哪儿不凡,可就是觉得他不凡。也许这个世界本身,是凡人才拥有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1.开头第一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第⑤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
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那些学生,过着忆旧的生活。
3.文中的张梦庚老师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4.文章的标题“老师!老师!”有何妙处?请简要说明。
5.文章第⑦段说“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我”因为什么事内疚?这篇文章中的“我”给了你哪些启示?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春季高考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祝福”为题,既指鲁镇祭祀习俗,又展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
B.鲁迅善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如写祥林嫂的眼珠“间或一轮”,用极简笔墨刻画人物麻木迟钝。
C.“那是,……实在,我说不清……。”中的省略号表现了“我”欲言又止,内心矛盾,闪烁其词的心理。
D.我庆幸自己回答了祥林嫂的疑问,“说不清”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也免除了祥林嫂恐惧和责任。
2.分析选文开头加点词“瞪着”写眼睛的表达效果。
3.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选取小说节选内容中的某一人物形象,谈谈你的认识。
4.以下对“我”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作为小说作者,能更好地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抒情性。
B.“我”作为具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满怀同情却又无能为力。
C.“我”与祥林嫂的对话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愚昧无知深受封建礼教毒害。
D.“我”叙述故事时,运用倒叙,产生了悬念,引人入胜。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光彩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治愈的荷

张彦英

①我说这是满满的一池塘的荷,一点儿不假。

②瞧去吧,一百米长、二十米宽的池塘被荷叶填得满满的,从上往下看,几乎没有一丝缝隙,只看见厚厚的一大片绿清清爽爽地向远处绵延开去。还别说,那些鬼灵精怪的绿色圆叶上上下下,直直斜斜,虽是你挨着我我挤着你,但相处得如此融洽,那样和谐,并没有谁欺负谁之意。一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样子,叫人见了,怜爱不已。

③凉凉夜色中,昏黄灯光下,我驻足于池塘边,扶栏静望,被阵阵清淡素雅的香味包围住,竟浮想联翩起来。荷花姑娘睡了吧?那必是荷叶们散发出来的味儿,有一半似青草味,有一半似茶叶香,深吸一口,再一口,仍是琢磨不透。哦,品茶品酒,倒不如有闲到这池塘边深情地嗅一嗅,想必,是你,不醉一番也难。

④近处的荷叶像杂技演员顶起的一个个盘子——绿盘子,稳稳的,又像是美若天仙的舞蹈演员们最后一个动作结束后定住的造型——伸出的手虔诚地捧着什么。也许是希望,也许是童真。

⑤没有明月,故称不上荷塘月色;没有太多荷花,或许开得少,或许已开过,何况,温柔凉爽的夜色里,我若是荷花姑娘亦会选择安然一睡;池塘里的水更是藏得很深,被荷叶严严实实地盖住了,看不见碧绿,听不着哗啦,不知少了多少生气。然而,半点也不遗憾。

⑥我就爱这满塘深深浅浅的绿,爱它们安安静静、陶陶然的样子,爱它们不知世事多变的那份纯真和自然。或许,也不一定。以它们的智慧是能感知到写在人脸上那任凭凉风怎么抹也抹不去的艰难的,可它们装作不知,也便是大智慧了。就好似那场音乐会上,演奏家们一律衣着华丽,优雅登台,唯有一个女钢琴家以朴素的衣着示人。她说,人要隐在音乐背后。又是一种隐。也恰似苏东坡的《村居》诗:细雨无声草木葱,无踪布谷慢催耕。云来云去了无意,道隐无名万物荣。四个字恐怕也是荷叶们的智慧吧!

⑦步入中年,行走在路上,左手提着一个重物,右手也提着一个重物,重物在左手与右手之间交换一下,就算作休息,因为哪个都不能放下。愁苦隐藏起来,畏惧隐藏起来,埋怨和牢骚隐藏起来,还是要行路,并笑着接受那句话——抱歉,这就是生活。

⑧是的,世界纷繁复杂,人生步履维艰,看着满满一池的荷,我仍然是这样认为的,但心里却陡然轻松了许多。白天的雨肆无忌惮地落下,落在荷叶上再滚落进池塘。今夜,残留在荷叶手心里的粒粒珍珠,轻轻地,将我的心洗濯。

(选自202083日《三亚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荷叶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密,绿得清爽。B.香味清淡素雅。
C.姿态优美,安静陶然,纯真自然。D.少了生气,但半点也不遗憾。
2.下列对文章第⑥段引用苏东坡的《村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构上既是对前文的总结,又总起下文。
B.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赞美了荷叶“隐”的智慧。
C.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
D.引用苏轼的诗句,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3.“治愈”本指使人恢复健康,现在也多指对人内心的温暖、抚慰。文章题目是“治愈的荷”,下列对文中的荷对作者的“治愈”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然世界纷繁,也要像荷叶那样融洽、和谐相处。
B.纵然世界复杂,也要有荷那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C.人生步履维艰,要有荷那样“隐”的智慧,轻松地面对生活。
D.面对人生风雨,要像荷那样坚强,勇敢面对挫折或困境。
4.下列诗句中,与苏东坡的《村居》表现的理趣相似的一项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中职“江淮十校”职教高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锦书谁寄

①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军衣、气枪、鞭炮、压岁钱、爱情以及白日梦……不要伤感,因为这种怀念是明摆着的,只要生活在时间的链条里,谁都逃不过去。但有些怀念却在悄悄地孕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

②书信,正是这么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天,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那是来自部队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乳名。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从未见面的表哥寄来的。他当兵了,挎驳壳枪了,所以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他只好让信在我这里拐一个弯。这封信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窝子的旁边,不时地按一按,生怕它丢掉。它除了能给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设想,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③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唯一工具。我的信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犹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于是我的思绪就跟着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达县里、乡里、村里,再怎么到达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读给我父母听……我知道不等信读完,父母的眉头早就紧锁了,他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钱,猪还没有出栏,木耳还没长起来,鸡又发瘟了,粮食本来就不多……在我这头,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温暖;然而在我父母那一头,信也许就是钢刀,就是恐吓,就是一张张罚款单。好在我的父母都能咬紧牙关,一次次完成我的罚款任务,才让我有了今天。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

④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恋的岁月,我跟恋人分居两地,几乎每天一封。当看到好的小说时,我会在信里谈感想;当工作上稍有成绩时,我会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通过信件向我呈现。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到信件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说,她经历的我也会经历一遍,已经消失的事件因为书信便存活下来。这是文字的力量,书信的力量,它让我分享喜悦,共渡难关。在当时,我几乎把文字当作最有力的工具,就像一个名人说的: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所以我选择写作,以为拥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

⑤但是错了,当我像暴发户那样拥有一部砖头似的手机时,才知道一个声音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变成村庄了。我们在喂、啊声中,把一切摆平、搞定,书信的仪式、期盼的心情、遥远的想象、纸上的墨香统统地被声音覆盖,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为填饱肚子。再也不会有人像李白那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回味的时间都不曾空出。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于是,我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

⑥几年前,我因为向作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约照片,收到过他的两封来信。那信是用一种特制的书画纸写成,竖式,每页八行。明明他年长于我,却在抬头处称我为兄;明明我是小辈,他却在落款处称自己为弟。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暂且不说称谓,单凭那纸、那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信的最后贵族,留住它便是对书信的最高尊敬。

(有改动)

1.怎样理解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2.根据文章第②段至第④段的内容,概括书信对作者的意义。
3.本文以“锦书谁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⑤段,作者写道:“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说所表现出的态度和情感。然后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理工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考前冲刺卷3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美艳得无法和他相配。

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动作也十分艰难。

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缺几颗牙的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到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颗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楚。

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把全部的家当带在身上,我依然故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奖券,多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时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我想到伟大的禅师庞蕴说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见,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节选自林清玄《好雪片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
②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
2.文中写在老人那里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是什么意思?
3.当老人帮“我”扣扣子时,为什么“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4.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段以“好雪片片”为题,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结束全文,有什么好处?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中等专业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段考四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野里的精灵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1.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2.划线句“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下面的句子主要使用了那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作答。
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4.作者为什么说“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5.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小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B.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C.文章提到人们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在于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揭示渺小与博大、短暂与永恒都是相对而言的。
D.“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指它们的精神。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的生命。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职业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身盔甲,令所有的对手溃不成军。但你挡得住面前的攻打,却经不起背后的谋杀。

②一块中原大地般宽厚的脊背,针针见血地负起母亲的叮咛与沉雄的神州:精忠报国!可报国路,让昏君奸臣弄得曲曲折折、坑坑洼洼,险象环生。你忠于谁,谁就决定你的生死。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女的人,说不定何时便赐你一死。可你忙于出征、忙于布阵、忙于厮杀,便不曾留心,天子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你醉心于把战表化成捷报,更不曾留意,金銮殿不露声色檐角,已勾勒出了风波亭的雏形……

③阴谋出笼,出皇城,十二道牌,十二个夜叉——将忠良捉拿。昨天的猎人,今天的猎物——你角色的转换过于险陡,连看惯沉浮的黄河,事先都是毫无预感。手上铐子,脚上镣子,颈上枷子,最重的是驮在背上——那母亲的至嘱,如今成了要命的包袱。不归路上,当竖着的性命同一柄横着的利刃勃然相遇,你才晓《满江红》的写作,是从校场熟悉的枪尖上起笔,而在一块陌生的磨石上结束的。

④亭间是倭贼一个人的狞笑,亭外是满天下无数人的痛哭。屠刀下落,宏文顿成断章!被喷染的夕阳涂制页页血帆,浪踉跄,船蹀躞,黄河倒抽一口凉气,刹那改道……

⑤滚烫的座右铭,一下子变成冰凉的墓志铭,幸亏那识字也识大体的岳母先行一步,否则她这白发人该怎哭祭黑发的儿郎?精忠报国的每个字,都该活上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可这区区三十八度春秋。已蓦然成为构思之外的残简……

⑥你八百五十年前的一腔热血,化作历史的一把冷汗。莫须有的罪名造奇冤!谁让你满怀抱负。浑身功夫,却赶上了一个有重病而无良药的时代。宫殿里、龙书案后昏庸的半径,量得出民间黑暗的周长。这绝对是悲剧的情节:善良遇上恶毒依旧善良,恶毒遇上善良益发恶毒。

⑦肯于为良知执言的,只有暴死的良知;能够给邪恶张目的,还是活着的邪恶。莫以为前朝才有怪胎。罪恶也并非偶然的宫外孕。

⑧我总梦见影影绰绰的亭上,有蚊虫剔牙,有苍蝇打嗝。醒来不由惊问:风波亭在哪?它是一颗悬于神州大梁的苦胆,让有志有为的卧薪者品尝,明目明心,以认清忠奸。

⑨看历史要细心,看现实要耐心。同为军人,二十九岁的项羽自杀了,三十八岁的岳飞被杀了。岳元帅,请原谅我高攀,我与你都有为诗之好,而且我们的理想也大致相同,概括起来就是你说过的那五个字:收拾旧山河!被别人侵占和被自己污染的山河,都须重新整理。

⑩哦!你名字的背面是民族的疮疤,你名字的正面是历史的勋章。

1.第④自然段中“浪踉跄,船蹀躞”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如何理解第⑤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说明。
3.第⑧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岳飞被害比作一颗“苦胆”?
4.作者主要使用了第二人称来写岳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在岳飞是不是“愚忠”(即盲目忠君)这个问题上,同学们展开了辩论。针对下面正方的发言内容,写出你的反驳意见。
正方:岳飞是“愚忠”。因为他明知宋朝皇帝对外妥协、对内听信谗言,却依旧听命于十二道金牌的召唤,为赢得一个“忠孝两全”的美名,置即将成功的抗金大业于不顾。也正是“愚忠”,使他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反方:______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中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学业水平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10 .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回望父亲(节选)

武智

雨后的湿绿,清清亮亮

我站在城市的窗前,与父亲隔城相望

其实,万里的山水和数载的光阴

又哪里盛得住父亲的望

就像我的儿子

常常盛不住

我的望

A.“雨后的湿绿,清清亮亮”描绘了草木湿绿、空气清新的雨后景象,营造了宁静深远的意境,为“望”作了铺垫。
B.“城市的窗前”与“隔城相望”共同构建了一种距离感,表明了“我”与父亲之间的心理距离及由此产生的隔阂。
C.诗中既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爱,也表达了“我”对儿子的爱,这种生命的循环和爱的传递,让主题得到了升华。
D.诗歌以简洁的结尾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望”字既点题,又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中职学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