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了,大李、小张和老马几乎是同时抬头转向门开处。三人的眼睛猛然一亮,脸上的表情分明写着:好靓丽清纯的少女,来找谁?

看到大家惊愣的目光,少女文静地说:我是来打工的王萍,请各位多帮助。亮明身份,大李、小张和老马的目光渐渐暗淡下来。打工妹的标签儿一旦插上在这些国家大机关工作人员的心目中便骤然掉了身份。

来打工的王萍做起事来认认真真,待人谦和礼貌,倒也叫人说不出什么。一天,局长有事推门进来,大李、小张和老马争先向局长打着招呼,尤其喜爱事事拔尖儿的小张无话找话地同局长套近乎。局长三言两语交代完事情抽身欲出办公室,路过默默干事的王萍身边,王萍抬起头和局长的目光相遇了,她朱唇抿紧,送给局长一个甜甜的俏皮的眼神儿。这一微妙的变化被小张全都捕捉到了。心想:一个打工的,敢和局长递媚眼儿。这一个不同寻常的眼神儿,立刻在小张心目中埋下了嫉恨的种子。

接连数日,尽管王萍不曾做错什么,却总是遭到小张的冷脸。一天,王萍干完自己的工作,见小张依然忙忙碌碌反复做着同一件事情而又屡屡出错时,王萍趁屋里没有其他人便试探性地问:张姐,您累了吗?我帮你一块儿干。王萍犹豫了一会儿,又鼓足勇气问:我帮你一块儿干行吗?”“就你能?不用!一句冰冷的极不耐烦的声音横着甩了出来。王萍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感到很难受。她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罪了小张,她感到委屈极了,泪花盈满了眼窝,连日来的不快一下子涌上心头,王萍抹掉泪,站起身气哼哼地走出了办公室。片刻,她想了那天王萍看局长的眼神儿,该不会找局长告状吧!正起急,见王萍果然在敲局长办公室的门。王萍你回来!心想:反了你了,一个打工的,敢如此放肆。你年轻漂亮怎么了?可惜我们局长不吃你这套。一向对人毕恭毕敬的王萍听到没有丝毫反应,继续加紧敲门。无奈听不到里面的动静。小张风风火火奔过去拉住王萍往回拽,身后响起了局长的声音:你们找我?小张把王萍往身后一拉,抢先说:对不起,敲错门了。没事,没事的。王萍火了:你没事我有事!她望着局长,有些孩子气地说:我不打工了。快开学了,我想歇两天,隐瞒身份的日子真不好过。爸,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下了楼。

1.文中写到王萍送给局长“一个甜甜的俏皮的眼神儿”,是否是小张所认为的“递媚眼儿”,请说明理由。(不超过40字)
2.王萍“趁屋里没有其他人”时,并“试探性地问”小张要不要帮忙,可以看出王萍的什么性格特点。(不超过8个字)
3.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萍送给局长“一个甜甜的俏皮的眼神儿”,这种“微妙”的变化“被小张全都捕捉到了”,表明小张特别细心,精明。
B.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大李、小张和老马从心眼里瞧不起以为是打工妹的王萍。
C.这篇小说篇幅短小,人物关系简单,充分体现了微型小说“微”的特点。
D.本文结构紧凑精巧,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职业技术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20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 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1.这五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作者是当代作家__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部或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         )        (         )        (          )
3.单选题:从下列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原文的词语填在第二段这句话中(     

母亲          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A.惊恐B.惊慌C.惊惶D.惊吓
4.找出并分析概括第一段的事件中母亲的形象特点和显示出的性格特点、对我的态度, 分析“我”当时的性格特点和心理。
5.从文章中第二、三段可知,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出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并分析“我”当时的心理。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孔祖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周朴园   梅家有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吗?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   (惊愕)什么?

(节选自曹禺《雷雨》)

1.文段中周朴园说“梅家有一个年轻小姐……”,对这句台词应如何理解?
2.(1)鲁侍萍说“她是个下等人……”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2)周朴园听到对方说姓鲁时,喘出一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
3.文段的最后一句台词的舞台说明是“惊愕”,从中可见周朴园怎样的心理活动?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中等专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段考四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节选自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1.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文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3.归纳文段大意。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中等专业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段考三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②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吧。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③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方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吗?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④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⑤然而我没有为这努力过吗?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啊。那时的我们,是何等慷慨激昂,是何等的满怀热忱!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每个人自有理由做出不同的解释,我只想,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

(节选自宗璞《废墟的召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②那时的我们,是何等慷慨激昂,是何等的满怀热忱!
2.“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3.简析文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本文段原文的标题是“废墟的召唤”,请你简析此标题的含义。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中等专业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段考三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之怀谷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漂漂、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的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让人心平气和。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湿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在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1.第①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
3.下面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三自然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表明了自己对春天的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
B.“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句话如一条丝线将其他珠玉一样的文字巧妙地串联起来,使这篇文章达到了条理清晰,读来一目了然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色。
C.本文通过对自然春景的想象、怀念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烟囱如林的都市生活的某种厌倦。
D.本文作者把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都比拟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态,给读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中等职业学校高三模拟检测(四)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枯萎属于正常

余秋雨

①离开卢克索向东,不久就进入了浩瀚的沙漠。这个沙漠叫东部沙漠,又名阿拉伯沙漠。

②穿行沙漠对我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但刚刚还在古代遗迹中感叹人类文明的恢宏久远,没几步却跨进了杳无人烟的荒原,这种强刺激的对比经验却从未有过。连个过渡也不给,使得几天来沉浸于历史文化中的眼神和表情不知往何处搁置,一时显得十分慌张。

③一切都停止了。没有了古代和现代,没有了文明和野蛮,没有了考察和推断,只剩下一种惊讶:原来人类只活动在这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

④眼前的非洲沙漠,积沙并不厚。一切高凸之处其实都是坚石,只不过上面敷了一层沙罢了。但是这些坚石从外面看完全没有棱角,与沙同色,与泥同状,累累团团地起伏着,只在顶部呈现出淡淡的黑褐色,使每一个起伏在色调上显得更加立体,一波波地涌向远处。

⑤远处,除了地平线,什么也没有。

⑥偶尔会出现一些奇迹:在寸草不生的沙砾中突然生出一棵树,亭亭如盖,碧绿无瑕,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枯黄。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地母单独为它埋设了一条细长的营养管道?但是光有营养也没有用,因为它还必须面对日夜的蒸发和剥夺,抗击骇人的孤独和寂寞。由此联想,人类的一些文明发祥地也许正像这些树,在千百万个不可能中挣扎出了一个小可能。从树叶丛中看,似乎很成气候;从整体环境看,始终岌岌可危,谁也无法保证它们的存活年限。有人为它们的终于枯萎疑惑不解,其实,真正值得疑惑的是它们何以能够持续,而枯萎则属于正常。

⑦正这么想着,眼前的景象变了,黄昏开始来到。沙地渐渐蒙上了黯青色,而沙山上的阳光却变得越来越明亮。没过多久,色彩又变,一部分山头变成炉火色,一部分山头变成胭脂色,色块在往顶部缩小,耀眼的成分已经消失,只剩下晚妆般的艳丽。暮色已重,远处的层峦叠嶂全都朦胧在一种青紫色的烟霞中。此时天地间已经没有任何杂色,只有同一种色调在变换着光影浓淡,这种一致性使暮色都变得宏伟无比。

⑧谁料,千顷平漠只让我们看了一会,车队蹿进了沙漠谷地,两边危岩高耸,峭拔狰狞,猛一看,就像是走进了烤焦了的黄山和庐山。天火收取了绿草青松、瀑布流云,只剩下赤裸的筋骨在这儿堆积。

⑨像要安慰什么,西天还留下一抹柔艳的淡彩,在山岩背脊上抚摸,而沙漠的明月,已朗朗在天。

⑩我想,这一切都与人类文明没有什么关系,但它无可置疑的壮美,而且万古不息。人类所做的,只是悄悄地找了一个适合自己居住的小环境而已,略加张罗,是为了沟通,为了方便,为了一点小小的诗意,这也就是所谓的文明。须知几步之外,便是茫茫沙漠。文明太不容易,真应该好好珍惜。

1.试分析文中第⑤段的结构作用。
2.作者在第⑥段中写一棵树,有什么用意?
3.作者最后为什么说“文明太不容易,真应该好好珍惜”?
4.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文章简要论述。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中等专业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段考二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皱纹里绽出的花

宁新路

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记,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是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我真正认真地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源于一次赏花。

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出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丽的花朵。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

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尤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看,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

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30岁时照的。母亲不丑,而且30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她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的。

我们姐弟6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只靠白菜根充饥度日。本就极度瘦弱的母亲,生我后又得不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浮肿了起来。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秘的地方,每餐撒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菜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她舍不得吃一口。父亲说,那时候我人小胃口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圆润润;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3年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体也更差了。从她生我3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

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望是非常高大上的。

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后来,因家里极度贫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我们兄妹5人都上了学,也读到了大学。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

我们兄弟几个,渐渐有了出息,也让父母在家乡有了点荣耀。但这出息,是父亲母亲以超常的辛劳给予我们的。在那些贫困艰难的岁月里,母亲常常哭泣,但她不愿让我们看到她哭泣。在我们有些出息后,她也时常流泪,                      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

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残留,难道在摧灭她的生命之灯?每当这样想,总让我揪心伤痛。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

1.“我”观赏令箭荷花时,令箭荷花带给“我”哪些美丽和哀伤?由此“我”联想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2.全文表达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章以“皱纹里绽出的花”为题,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的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含辛茹苦、大爱无疆的母亲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本文第①中段有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C.本文第②段以物喻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甘愿牺牲自己,也要把孩子抚养成人的决心。
D.母亲脸上的皱纹是因苦难的生活和为抚养六个孩子的成长并成才而“刻”上去的。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来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文章开头写了“我”两次在荒野草地上的感受。
(1)“我”为什么“笑了起来”?
(2)“我”为什么感到“满足”?
2.文章最后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请概括作者在文中谈到的“从草木身上得到的人的道理”。
3.下列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的结构上起着过渡作用,由上文的回忆过渡到下文的感怀。
B.“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人与自然相融为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种无法相融的孤独。
C.第⑩段中的“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这句话是说人为自己的事劳忙而又不受其所囿,关注更为广大的空间。
D.文章从对草木的亲近写到草木其实无法亲近,从过去我对生存的麻木写到草木唤醒了我对生存的热情。“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种既带有几分无奈、却又满怀虔诚的赞美。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短文《墙上的咖啡》,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日,和朋友在洛杉矶一家有名的咖啡厅闲坐,品着咖啡。这时进来一个人,坐在我们旁边的那张桌子旁。

②他叫来服务生说:两杯咖啡,一杯贴墙上。他点咖啡的方式令人感到新奇,我们注意到只有一杯咖啡被端了上来,但他却付了两杯的钱。他刚走,服务生就把一张纸贴在墙上,上面写着:一杯咖啡。

③这时,又进来两个人,点了三杯咖啡,两杯放在桌子上,一杯贴在墙上。他们喝了两杯,但付了三杯的钱,然后离开了。

服务生又像刚才那样在墙上贴了张纸,上面写着:一杯咖啡。

④似乎这种方式是这里的常规,但却令我们感到新奇和不解。不过由于事不关己,我们喝完咖啡,付了钱,就走了。

⑤几天后,我们又有机会去这家咖啡店。当我们正在享受咖啡时,进来一个人,此人衣着与这家咖啡店的档次和氛围都极不协调,一看就是个穷人。他坐下来,看着墙上,然后说:墙上的一杯咖啡。服务生以惯有的姿态恭敬地给他端上咖啡

⑥那人喝完咖啡没结账就走了,我们惊奇地看着这一切,只见服务生从墙上(     )下一张纸,扔进了纸篓。此时,真相大白,当地居民对穷人的尊敬让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⑦咖啡既不是社会的基本需要,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享受任何美好的东西时,也许我们都应该想到别人,有些人也喜欢这样的东西,但却无力支付。

⑧再说说那位服务生,他在为那个穷人服务时一直都是面带笑容。而那位穷人,他进来时无须降低自己的尊严讨要一杯免费的咖啡,他只需看看墙上。

⑨多付款的那杯咖啡叫待用咖啡,你付钱了,但并不知道谁会享用它。这就是有爱和美的世界。

1.下面解释“事不关己”正确的一项是(     
A.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B.事情关系到自己了。
C.没有事情关系到我。D.关系到我也没事。
2.⑤段中加点词语“氛围”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fèn wéiB.fēn wéiC.fèn wèiD.fēn wēi
3.⑥段中空白处应填上(     
A.揭B.拿C.摘D.撕
4.④段划线句子“似乎这种方式是这里的常规,却令我们感到新奇和不解。”中“这里的常规”指的是(     
A.喝咖啡后,可以带走一杯B.买咖啡时被迫多买一杯,贴到墙上
C.买咖啡时多买一杯,贴到墙上D.这个咖啡店可以免费喝咖啡
5.④段划线句子中“不解”指的是(     
A.不解决问题B.迷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C.不喜欢D.讨厌
6.阅读全文,你觉得买贴在“墙上的咖啡”的人是(     
A.收买人心的人B.炫耀,装有钱的人
C.慷慨,尊重别人的人D.被迫购买的人
7.⑤⑧段服务生“以惯有的姿态恭敬地”,“一直面带笑容”为喝贴在墙上的咖啡的穷人服务,是因为(     
A.服务生不认真工作B.服务生长得好看
C.服务生收买人心D.服务生尊重每一位顾客
8.作者用“墙上的咖啡”为题,原因是(     
A.夸张,为了突出人物形象B.借代,具有象征意义
C.语义双关,有助于深化主题D.既是行文线索,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辽宁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高职扩招专项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