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

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正确的是(     
A.写蔡先生教导“我”如何读《论语》。
B.写蔡先生伟大人格中蕴含的伟大文化。
C.写蔡先生临大事而不苟的勇气和魄力。
D.写蔡先生批评“我们”阻止性情荒谬的学生前来拜访的建议。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先生的话反映了他遇事沉着冷静,这是从《论语》中悟出的道理。
B.先生借《论语》中的话委婉含蓄地讽刺、批评那位性情荒谬的学生的行为。
C.先生并不纠结于一个人的过去,而是看别人的进步,体现了先生的高见卓识和对儒家思想的亲身实践。
D.引用《论语》中的话,含蓄地表明了先生的态度:有些人的本性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因此没有必要与他对立。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先生的话写得言短意长,体现了先生光明磊落勇于担当的君子品行。
B.先生对“我们”的批评,态度既诚恳又严厉,有悖于他一贯的宽以容众的形象。
C.选文中加点的“这样”指的是我们几个同学痛骂那个性情荒谬的学生。
D.“我”的幡然醒悟,是从学生的角度,写先生恭行圣言,笔法相当俭省有力。
4.联系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选文通过一主一副两件小事,着力刻画先生公正待人的高尚品格。
B.文章擅长人物语言、神态、心理刻画,写法因事多变。
C.文章选取三件小事来表现蔡元培先生的为人原则,三件事均与“我”相关联,联系由宽泛至紧密。
D.文章采用层层深入的递进结构,不仅写出了蔡元培先生的品格和精神,而且揭示了人物灵魂深处的博大文化。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对口单招教学联盟2022~2023 学年高二上学期单招班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②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选自鲁迅《祝福》)

1.第①段“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主要揭示了(     
A.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B.农村在社会生活变迁中的保守
C.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彻底D.国民政府对农村的无耻掠夺
2.对第①段中鲁四老爷书房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壽”字,是主人追求长生久安思想的体现,一般是挂在正堂或卧室的,而他却直接挂到书房里,可见主人家的心志不在读书一事,从侧面看出鲁四老爷的庸俗,也反映出鲁四老爷这位封建卫道士道貌岸然的本质。
B.鲁四老爷挂陈抟老祖的“壽”字,大概正如后世儒家弟子供奉孔子的画像一般,含有尊崇之意。这一点强调了鲁四老爷的身份,为他在后文中顽固残酷地对待祥林嫂做了铺垫。
C.脱落的对联暗讽思想的腐朽。祥林嫂的死与不死,鲁四老爷自然全不在乎,似乎是“心气和平”,但她死于新年,忌讳仍然极多的鲁四老爷就难免大为光火、恶言相加,于残酷之外,更显其迷信愚昧,腐朽顽固。
D.书房中有《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衬》,说明鲁四老爷热爱读书,并且以程朱理学为自己行为规范的宗旨,证明了他“老监生”身份的货真价实。
3.对第②段中肖像描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祥林嫂比五年前苍老,头发花白程度跟年纪不相称,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着,这一切暗示着,祥林嫂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
B.这里的肖像描写体现了祥林嫂不幸的起点,给读者造成悬念,引导读者阅读下文。
C.“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祥林嫂精神麻木,不复有生的希望。
D.用“分明”“已经”“纯乎”三个状语,强调祥林嫂的变化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4.对文章倒叙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产生悬念,引人入胜。
B.避免叙述平板和结构单调。
C.从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出发,使结构有变化,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D.这是作者写作的手法,为了展示其高超的写作技巧。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①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②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筐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③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④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⑤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⑥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荫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⑧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⑨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1.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
3.北京胡同四合院里种着各种树木,为什么“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4.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倒数第二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见解。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职业院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碜,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挂,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1.本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 ,作者是19世纪______ 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_______,他的成名作是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字注音。
(     )   (     )   (     )   (     )
3.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4.本部分写了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塑造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从文中可以看出,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6.以上文字所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_______,第三段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是_______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襄城县职业教育中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夙愿

薛培政

坐在轮椅上的爷爷,爱给小孙子讲鹁鸪岭的故事。

鹁鸪岭在哪儿?小孙子问。

鹁鸪岭啊,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鹁鸪岭上有好玩的东西吗?

鹁鸪岭上呐,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这些小动物……”爷爷颤抖着声音说。

哇,我长大了一定要去鹁鸪岭!充满憧憬的小孙子乐了。

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泪滴落在衣襟上。

爷爷说,在鹁鸪岭,是打鬼子那会儿,鹁鸪岭人的恩情,几辈子也报答不完。

那年,刚满二十岁的爷爷担任了区武工队队长。一天上午,为阻击下乡扫荡的鬼子,掩护乡亲们转移,他身负重伤,被抬进鹁鸪岭。

这是一个大山皱褶里的村庄。山地贫瘠,十年九旱,散居在山上的村人,半年糠菜半年粮地过活。养伤的日子里,乡亲们你一瓢他一碗,将仅存的一点白面拿出给他吃。那次,房东大嫂刚烙好一张面饼,将要扶他起身时,身后多了一双直勾勾的小眼睛,那是大嫂五岁的独子。趁大嫂转身的间隙,小家伙偷偷撕下一小块面饼,可未填进嘴里,就被大嫂发现夺下,一把将孩子推到室外。他泪流满面地握着那张面饼难以下咽。

伤愈归队时,他对送行的乡亲们含泪发誓:等仗打完了,俺一定回到鹁鸪岭,让老少爷们吃上饱饭!

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后,他谢绝进荣军院疗养,拄着拐杖走进鹁鸪岭村。

他没有食言,用安家费买炸药、铁镐、铁锹和手推车,带领乡亲们打响劈山改岭造良田的战斗。把一座座山梁翻个底朝天,造出一片片梯田。就在他向往着让鹁鸪岭人年年有余粮,天天吃饱饭的时候,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将造出的梯田一夜之间冲毁。

望着漫山遍野裸露的山石,这个七尺高的硬汉号啕大哭:没能让乡亲们吃饱饭,却糟蹋了大片山林,我有罪啊——他连伤带痛晕倒在山坡上后,整个人瘫痪了。

此后,恶化的生态蚕食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像魔咒困扰着鹁鸪岭人,也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还不上这笔账,我死不瞑目啊!

三十年后,省城一位林学博士,担任了鹁鸪岭村第一书记。

博士书记进村后,白天满山跑,寻宝似的走走看看,时而抓起一把土,对着放大镜端详半天;时而走向山崖边,用手指蘸起石缝间的水滴看了又看。晚上就到村民家拉呱,专拉山上的事。一个月后,他当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面,拿出了脱贫致富的规划——造林。

咋,要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山上栽树,咋栽?能活吗?乡亲们把头摇成拨浪鼓。能!就看咱老少爷们有没有这个心劲。他一口唾沫一个钉说。

望着一双双疑惑的眼睛,他发话了:请大伙放心,栽活了,谁栽归谁所有;栽不活,树苗费、误工费,我来出!

也许被他那热诚劲感染,乡亲们随他上山了。

山上缺土,肩挑人抬,一袋一袋往山上搬运;没有水,请来水利专家当顾问,开挖泉眼,修蓄水池,建拦水坝,铺设管道;买树苗资金不足,他带村民到外地采种繁育苗木;还修成盘山路,架线引电上山。

后来,他索性带上铺盖卷,半年竟没下过山。住在省城的妻子想不通,坐火车、赶汽车找上山来:你堂堂一博士,放着省城不待,跑到这光秃秃的山上来,你傻不傻呀?

说傻也傻,说不傻也不傻,我就想让这漫山遍野长成苍翠树林,站在林间,能看到泉水静静流淌,看到鸟兽随意嬉戏……”

我看你是发疯了!妻子气得头也不回地走了。

为植树,他胶鞋磨烂上百双,镢头换了几十把。除了脸上架的那副眼镜外,黝黑的皮肤,淳朴的装扮,与村人没二样。长年超强劳动,曾几次累倒在山上。望着他那羸弱的身体,乡亲们心疼了:这孩子咋恁实诚啊!

下乡任期到后,痴心不改的他又续三年。等到第二个任期满时,鹁鸪岭道道山梁已是郁郁葱葱,层林尽染,林丰草茂。

下山那天,他虔诚地跪倒在山林前,仰望蓝天高呼:爷爷,如今的鹁鸪岭又有了大片的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等小动物,您看到了吗?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从村庄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到乡亲们你一瓢他一碗,再到房东大嫂的一张面饼,都直接表现了鹁鸪岭人对爷爷的恩情。
B.鹁鸪岭人贫穷,是因为在当时的年代,爷爷缺少生态规划意识,带领乡亲们劈山改岭造良田,从而导致了生态恶化。
C.第一书记的承诺,打消了鹁鸪岭乡亲们的疑虑。经过三年的奋斗,鹁鸪岭已经变得郁郁葱葱,层林尽染,林丰草茂。
D.小说写了不同时代祖孙两人带领乡村脱贫致富的故事,从“炸药”“铁镐”到“水坝”“管道”,突出了知识扶贫、生态致富的主题。
E.小说语言运用巧妙,切合叙述格调和叙述内容,俗语、口语、方言的使用,使文章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2.小说四次写到爷爷的眼泪,每次爷爷的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照应手法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点,请从文中至少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
5.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画。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爿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令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验。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道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途。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1.文章围绕暗记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将下面的空格补齐。
存暗记______ ______ ______
2.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暗记”这个题目的含义的理解。
3.理解句子。
1)“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作者为什么用“安闲”这个词?
2)第10段“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不同神态反映了他怎样不同的心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石丁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季平二三事

薛保勤

①赵季平是中国当代音乐的一张名片,他以生生不息的创造和源源不断的作品,在中国的影视音乐,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和歌曲创作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有幸和他相识,相处,相知,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2018年,我担任大型历史文献片《延安记忆》的总撰稿,作品完稿后,我为这部文献片写了一首主题歌。北京导演团队的老师们建议,最好请赵季平老师谱曲。于是,我们就有了这首歌的合作。

③他很认真,虽然歌词仅有几句,但还是拿着词和我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商量着对歌词进行微调,末了,告诉我打算用陕北信天游风格去写。他让身边的陕北同志用陕北话读了好几遍词,又自言自语地用陕北话模仿了几遍。我知道,他在琢磨怎么把这首歌和陕北的历史,陕北的风情、陕北的语言、陕北的音乐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④两个月后,我出差青海,他的电话来了,说作品基本成型了。为了三分钟的录制,年逾75岁的他亲赴北京。三分钟的歌,录了4个小时。歌制作完毕,连听了几遍,然后说:还不错!我感觉已经很好了,谁料他会拿起手机给在北京的儿子赵麟打电话:42小节、第47小节音不准,请迅速调整。这种止于至善的态度,至今印在我的脑海中。

⑤赵季平的儿子赵麟是我国新生代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赵季平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比较严格。和赵麟合作间隙,我问他:赵麟,你长大了,现在还定期给父亲汇报工作吗?他说:要汇报的,我每年至少要认真地汇报一次。我笑着问:你害怕父亲吗?他说:不能说害怕,但心里还是很怯火的,每次汇报都要认真想想,不敢打马虎眼。当我和赵季平聊起赵麟每年给他汇报思想时,他说:我也是认真的,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像一个艺术家的样子,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要有音乐工作者的基本操守和基本修养,要以优秀的作品立身。认真是最基础的,做人是最基础的。

⑥他时常告诫儿子,有了一定社会影响,有了一定成就,要自知、自重,不慕虚荣,不图热闹,不赶场子,一定要有生产能留下来、能传下去作品的专业理想。有名气了不要翘尾巴,翘了尾巴丢掉了前途,翘了尾巴毁了声誉。

20091216日,我受领导委托,代表省委宣传部到机场去迎接他。我发现他是一个人从出口孤零零地走出来的。我问:你怎么一个人回来呀?他说:我就是一个人呀。我说:你的随行呢?他说;我在京有事,回来晚一天,让他们先走了。我笑着说,你得有个人跟着,你现在是主席。他说:前呼后拥的,不好!主席也是普通人呀。

⑧他这种普通贯穿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不张不扬地找一个不起眼的餐馆小聚,他对影响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交通问题、物价问题甚是关注。2019523日,央视《经典咏流传》在延安搞实况录制,此次活动的组织方没有订到公务座,只能委屈他坐二等座了。候车不能进贵宾室,我们一同在候车大厅等20多分钟。因为他是我代为邀请的,我也有些不好意思,善解人意的他却说:没事,没事,在哪等都是等。人家忙,我们两个能到就行了。记得那次演出结束后,我们乘车返回西安,他和我商量:我们在路上吃饭就不麻烦他们了,随便找个地方解决一下就行了。他就是这样,始终把自己看得普通

⑨这位行吟诗人,谱出各种人生况味:欢欣喜悦、苍凉悲悯、哀愁苦涩,从容达观……就像他所说的这样,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最深处,是升腾于大地中的悦动,是生命之声的真诚流淌,不矫揉、不刻意、不拖沓,有风骨,有个性、有神采,正如他的直率坦荡、赤诚平和。艺术之树根深叶茂,这参天大树的源头,是艺术家从未改变的一片冰心。

(选自20211121日《三秦都市报》,有删改)

1.下列对标题“二三事”具体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和赵季平先生合作一首主题歌。B.赵季平先生打电话叫儿子调整曲谱。
C.赵季平先生教育孩子比较严格。D.赵季平先生始终把自己看得“普通”。
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介绍赵季平先生的音乐影响力和精神品格,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B.第⑤段画线句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出赵麟在给父亲做汇报时的小心谨慎。
C.第⑦段画线句中的“孤零零”贬词褒用,表现了赵季平先生低调从容、平易近人的品格。
D.赵季平先生虽然是音乐家,艺术造诣极高,但并不高高在上,而是接地气地关注民生。
3.下列对赵季平先生“普通”的分析,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聚餐选择不起眼的小餐馆,关注交通、物价问题。
B.出差坐二等座、在候车大厅候车也不在意。
C.出门办事不麻烦别人。
D.抛开随行人员独自出行。
4.下列和文中赵季平先生的形象最不符合的一项是(     
A.有权有势的领导B.平易近人的长者
C.教子严格的父亲D.植根生活的艺术家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中职“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联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时的秦开始设置的。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决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难,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难的都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喳喳地发议论,甚至上前拉一把。然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节选自刘征《过万重山漫想》)

1.第一个人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用的是什么交通具?为什么说“简直难以想象”?
3.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有哪些精神负担?描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中等专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段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碎暖留痕   全筌

①某个春日的午后,我着手整理杂乱的书架。忽然,一张字条从一本书里滑出,掉落在地。

②字条已经泛黄,是从超市购物小票上撕下来的一截,上面不甚工整的字迹让我心头一暖:今天悄悄买了几瓶梅酒,我藏在冰箱里,等你回来一起喝。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某扇门,这是我先生十年前写给我的。那时候,我初入职场,工作经常连轴转,半个月才休息一天。好不容易盼到了休息日,我总是待在家里躺着看电影、追剧。有一次,看到剧里的男女主角在花树下一边喝梅酒一边欣赏春日盛景,我内心颇感艳羡,不禁叹道:啥时候我也能尝一尝梅酒的滋味?1先生听到后,默默地跑去超市买了回来,悄悄地藏在冰箱里。字条上的只言片语,让我觉得时光走得那么轻缓。

③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一个关于片片银杏寄相思的故事。平凡的夫妻俩,晚饭后总要出去散步。每到银杏叶泛黄时,他们都会在树下驻足徘徊。可不巧的是,丈夫在某个秋日去世了。此后的十年里,每年秋季,妻子都会在他们经常散步的路上拾起一枚银杏叶,写下想你,五周年”“想你,六周年”“想你,七周年”……后来妻子也去世了,女儿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那些银杏叶。那些镌刻在叶片上的思念,是妻子余生的慰藉,细碎而温暖。

④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往事之中。在老宅的五斗柜里,我曾经看到过一沓父亲写的家书,其中有一封信这样写道:安香吾妻,接连台风,十亩苗田尽毁。你下个月汇3000元来,我要再次播种育苗。家中儿女,还望周全。我很好,勿念。19931012日深夜。关于这封信,母亲曾经对我说起,为了支持父亲,她偷偷地将自己为数不多的金银首饰都当掉了,还差的钱,是靠卖家里的口粮凑齐的。我曾问母亲:如果当年父亲种菜没有回本,是不是来年秋收之前,咱们都得去找亲友讨米吃饭了?2母亲摇了摇头,轻声说道:不会的,我相信你爸。她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那淡然的容颜背后,深藏着她对我父亲的信赖与笃定。

⑤父亲写于1993年的信件还有很多,有的内容很简单:收成不错,我给你汇1000元,冬天置办年货,尽量丰盛些……”“冬天天冷,替人缝补衣服时要点上火盆。你自己当心身体,我很好,勿念……”

⑥父亲的家书讲的都是家务和生计,没有任何浓情蜜意的语言,有的只是细碎的商议、嘱咐和叮咛。每封信抬头都是安香吾妻,结尾都是勿念,一直是这样淡淡的。我现在想起来,却有点儿眼湿鼻酸。幸好,家书落款后的日期,将父母亲当年努力劳作的日子串了起来,让我窥见了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

⑦这些用笔墨镌刻的爱和思念——无论是在购物小票上、银杏叶上,还是在泛黄的信纸上——虽然琐碎,但是拢起来,就是聚沙而成的塔,在岁月里熠熠生辉。置身塔内,那点点滴滴的温暖,时刻包围着我们,生活也因那些温暖而留痕。

(摘自《广州日报》2023418日,有改动)

1.文章标题为“碎暖留痕”,这些“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
2.第④~⑥段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简要分析。
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先生听到后,默默地跑去超市买了回来,悄悄地藏在冰箱里。
(2)母亲摇了摇头,轻声说道:“不会的,我相信你爸。”她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4年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百校联考高二下学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根据所学《故都的秋》有关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故都的秋》节选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不远千里”一词有什么作用?
3.作者认为江南之秋怎么样?写江南之秋有什么作用?
4.文章标题“故都的秋”有何作用?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城市技师学院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