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镜子中的难题

吴再丰

人人都照镜子,对镜子总是使物体左右反转习以为常。然而,为什么镜子使物体左右反转,而不使物体上下反转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镜像难题。镜像问题不仅涉及镜子的几何光学性质,还涉及人在看映在镜子里的像时的心理作用,这是镜像问题成为千古之谜的原因之一。

当你面对镜子,举起左手,这时映在镜子里的自己举起了右手。这时你猛然发现,镜子让自己左右反转了。从物理学的角度看,镜子形成像的机理是怎样的呢?找一面镜子垂直于地面放置,在镜子前面依次放三个箭头,箭头的指向分别是向上、向右和向前。垂直镜面,从镜子外向镜子里移动箭头,我们将看到,向上和向右箭头的实像和虚像会重合在一起,箭头与箭头重合,箭尾与箭尾重合。可是,唯独与镜面垂直的向前的箭头,实物和虚像方向反转,箭头和箭头不能重合。这样看来,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前后反转了。可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的却是左右方向的反转呢?原来,通常在面对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它们的位置情况。如果看到自己头上的物体,就会判断那个东西在上面;如果看到自己左手方向有个物体,则会判断那个东西在左边。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却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本来是前后反转,最后却强加给了左右方向,于是在人的眼中,镜像和实物出现了左右反转。

我们照镜子,就会感觉到左右发生了反转;但是生活中也有感觉不反转的事例,比如说汽车的后视镜。假设你坐在车里,有人骑摩托车试图超越你的车,在后视镜里,当你看到试图从右侧超越自己的摩托车时,真实的情况是,它的确是打算从右边超越过去。在这个情形下,尽管我们看到了映在镜子里的车后的像,但是却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如果将这个搞错了,以为既然是镜像,左右反转,因此判断摩托车是想从左边超越自己,则十有八九会发生交通事故。

为什么我们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呢?在驾驶员的视野中,不管是镜子内或镜子外,都能看到延伸向前方或后方的道路,两者的方向实际上是相反的。但这个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在镜子内外的世界里使用同一个坐标系,所以有后视镜的场景中,人对镜中的像不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人们用共同的坐标系捕捉镜子内外的世界时,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而如果人们用不同的坐标系分别适用在镜子内外的世界时,我们就会产生反转的感觉。很显然,镜子的神秘有潜在的心理机制的作用。

通过对镜像问题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大脑意识是具有可塑性的,脑内生理上的机制可以根据后天情况加以改变,产生对后天情况的适应。通常,我们毫不怀疑地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生活着。但是,如果情况改变,我们的大脑能够把过去的常识封锁,重新塑造出另一套坐标系。总之,镜子既平凡又神秘,它把我们的大脑引向无边无际的深邃世界里,而且,它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神秘世界的入口,这是多么地不可思议。

(有删改)

1.下列对“镜像难题”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看映在镜子里的物体时,有时会感觉到左右反转,有时却感觉左右不反转。
B.从镜子成像的机理来看,镜像只是把物体的前后反转了,而不是左右方向的反转。
C.镜像反转这一镜像难题,不仅与几何光学的性质有关,更与照镜子的人当时的心理有关。
D.人们在照镜子时发觉,镜子会使物体发生左右反转,而不能使物体发生上下反转。
2.下列对于“镜像难题”形成原因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B.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C.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前后反转了。
D.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因为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觉。
3.依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镜像难题其实并不玄妙,它只是人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不知不觉置换了定向的坐标系。
B.有过驾驶经验的人,一般情况下不易产生左右反转的错误感觉,尤其是在驾驶过程之中。
C.多数情况下,镜子中的虚像通常与镜子前面的实物能够重合在一起,唯独那些与镜面垂直的实物不能。
D.镜像难题之所以让人有神秘之感,是因为其中有潜在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2024-08-0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卫星监测

各大国现在已掌握了监测与预警几乎所有自然灾害所必须的技术。在监测和通讯方面,航天技术将发挥核心作用。

离地面500公里的卫星一天可以绕地球15圈,这样它就可以覆盖并监测到几乎整个地球。卫星监测有不少好处:卫星是监测地球各种自然现象的理想工具,其观测范围是极少考虑各国政治边界的;它很适宜进行国际间合作,因为各国不可能单独全部使用卫星的这些观测能力。

卫星对地球的观测可以使人们确定大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现象发生在何处,可以使人们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对这些现象有所预防、监测。另外一些监测正在建立,主要用于预防与追踪火灾或预测洪水。所有这些应用数据可以很容易地传往地球的任何地方、任何国家,因为这样的监测都是通过卫星实现的,因而可以全球共享。

在改善对南半球的气候预测方面,卫星监测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几年来,其可靠性已经大大提高。由于南半球大部分被大洋覆盖,因此很难在这里进行地面观测。尤其是这里的发展中国家,它们没有资金建立气象站网,也没有资金用于传输气象资料,更没有资金发展现代化的自主预测。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监测可靠性相同的情况下,卫星监测系统始终比地面监测系统的费用低廉。欧洲的整个地面监测系统一年的费用可达50亿-100亿欧元。相比之下,整个卫星监测系统的费用不到10亿欧元。

当然,所有的手段需要各国共同协调,才能更有效,更经济,因而也才能被各国所接受。欧洲和美国已经行动起来了,其目的是协调航天及非航天的监测手段,协调现代通讯能力,以搜集用于监测环境、管理资源、保障居民安全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并能把这些信息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1.下列关于卫星监测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多数国家都有了卫星监测技术,这对全球监测、预防自然灾害有很大好处。
B.监测卫星每天都可以绕地球旋转15圈之多,这就使它的监测几乎覆盖到整个地球。
C.卫星监测的作用很广,可用于预防、研究、跟踪和管理等,而这些都与航天技术的进步分不开。
D.卫星之间可以简单而迅速地进行数据传送,这就可以使监测资料实现全球共享。
2.下列关于地面观测相对欠缺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地面观测的范围相对狭小,首先因为它难以跨越政治边界。
B.观测范围的限制,决定了地面观测进行国际间合作的效果没有卫星观测那么显著。
C.地面观测的费用相对较高,如全球地面观测系统一年的费用比卫星监测系统至少高出40亿—90亿欧元。
D.地面观测受地形的影响较大,如海洋的覆盖、山脉的阻隔都会使观测数据失真。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监测渐渐普及,地面观测由于种种缺点而将被淘汰。
B.大自然是一个庞大而统一的整体,为有效防灾抗灾,各项技术在监测上的合作必然会进一步加强。
C.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监测技术的发展,卫星监测将向着细微化、多样化发展。
D.建立卫星监测的国际间合作,有助于提高监测的可靠性,并缩小南北半球的预测差距。
2024-08-0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职教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1世纪的电子书

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乔·雅各布森率领的科研小组研制出一种电子书,电子书内装解调器、电池微理器和其他元件,一按动功能开关,即可改变字的大小,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用尖细的笔在空白处做上批语。此外,还可从互联网上选取文章加进该书。该书容量大,内容丰富,可顶一个图书馆,可谓一书在手,一生读不完

该书将油墨变成电子油墨。书的每一页上都涂上亿万个用微型小囊包着的显微微粒;每个显微小囊单独能和一个电荷发生反应:小囊内的微粒向后移动显黑色,向前移动显白色。微粒移动的方向取决于加上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加负电荷为黑色,加正电荷为白色。每个显微小囊大小约为40um(还不到头发丝的12)。

每一特定书页上要使用的小囊数量巨大。如在这种书页上要产生字母A,可能要用1000个小囊。字母越小,用的小囊越多,因此其分辨率也就越高。他们研究的目标是要研制一种分辨率比现在的微机显示屏的分辨率还要高的纸显示器。该显示器要拥有更多的静态字母。这些显微小囊可排出程序,使其黑白状态迅速翻动。例如,可在一个显示汽车怎样工作的图解上提供一种动感。

该书由于使用了电子油墨,它通过书背内装的各种电子装置接收每一页发来的指令,基本上可以自行排版。从利用能源方面来看,它的效率非常高,它与液晶显示不一样,液晶显示屏时时都离不开电源,而电子一旦排好版,观看时就不需要用电。它总共只用一节小电池。而相比之下,便携式微机及其液晶显示需要用一些大电池。

该书由于信息采用电子形式,所以使用起来灵活自如。例如,为方便阅读,可以让体积大一些,阅读中还可以用尖细笔在书的空白处做上批语,将见解储存在书背中微小的瞬间储存卡上,过后不用还可消去。

该书预先装上了文章选择器,可以通过瞬间储存卡再补充新文章。雅各布森认为文章的来源可以从互联网上选取,输入一部《莫比迪克》只需一分钟。如果对选择的文章不太满意,只要一触开关,就可再另选一篇新文章。

该书价格不贵,但随便携带较为困难,为此,雅各布森仍在研究使电子油墨适合该工艺的最佳方法,为了不在每页上都使用几千根细导线,油墨本身必须导电。雅各布森说:实际上,我们正设法印制成芯布。据书业行家预测,这种书将成为21世纪的书本。

(选自《世界发明》,标题为编者所加)

1.下面的表述中不属于电子书的主要特色的一项是(     
A.在阅读时,可根据需要按动相应的开关,改变字体的大小。
B.书的每一页上都涂亿万个用微型小囊包着的显微微粒;且能和电荷发生反应。
C.阅读中还可以用尖细笔在书的空白处做上批语,将见解储存在书背中微小的瞬间储存卡上,也可消去这些批语。
D.该书可以通过瞬间储存卡从互联网上选取文章加进该书,可顶一个图书馆。
2.对电子书与便携式微机及其液晶显示功能的比较,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书通过书背内装的各种电子装置接收每一页发来的指令,基本上可以自行排版,而微机及其液晶显示则不能。
B.从利用能源方面来看,电子书的效率要高于微机及其液晶显示。
C.在携带上,随着芯布制作的实现,电子书的方便也远远超过微机及其液晶显示,并将成为21世纪的书本。
D.液晶显示屏时时都离不开电源,而电子书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共只用一节小电池。
3.下面对电子书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电子书的物质基础是“微型小囊包着的显微微粒”,其工作机理则是小囊单独和电荷发生反应。
B.在电子书中,“油墨”的称呼只是就其能够显示文字的功能而言,其他方面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油墨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
C.每一特定书页上要使用的小囊数量巨大。这些小囊对字母的分辨,其分辨率和小囊的数量成正比。
D.电子书负荷加载后,负荷小囊内的微粒可以移动,移动中显示出多种不同的颜色,如向后移动显黑色,向前移动显白色。
2024-08-0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职教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地球上出现海洋,深海便处于黑暗、高压和低温之中,亘古不变。

与被阳光照耀到的海面完全不同,大海深处没有日夜和四季之分,有的只是永远的冰冷和漆黑。究其原因,是因为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很快被上层海水所吸收。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390-770纳米之间,其中波长为622-770纳米的红色光在海面下不足百米处就被完全吸收。然后是597-622纳米的橙色光,577-597纳米的黄色光和492577纳米的绿色光陆续消失。到了水深300米处,只剩下455-492纳米的蓝靛色光和390-455纳米的紫色光还依稀存在。继续向下,即使海水非常清澈,在水深不足600米处,紫色光也彻底消失。再往下就只有永远的黑暗了。

没有了光照,深海也就失去了太阳的热量供给。与此同时,北冰洋和南极周围冷冰冰的海水却源源不断地沉入深海。虽然墨西哥湾暖流流过深海,许多海底火山口和热泉也会带来不少温暖,但对于约占地球表面一半的深海而言,这些热量实在是杯水车薪。因此,全球的深海大都冰冷刺骨,水温只有0-1℃

至于海底的压力,水深每增加10米,就增加0.96个大气压。马里亚纳海沟深1.1万米,该处的压力接近1100个大气压,也就是说那里每平方厘米的压力超过1吨。即使在水深3000米处,压力也已经达到288千克/平方厘米。换句话说,所有存在于深海之中的物体或生物,都必须能承受住如此巨大的压力。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

不过能揽瓷器活儿的,必有金刚钻,深海生物之所以能够悠然自得来去自由,一是因为其表皮或体膜渗透性良好,体内组织充满了水分,使体内外的压力平衡;二是因为其肌肉和纤维组织柔韧而富有弹性,抵消了强大的压力。巨大的压力可以把刚性的金属破坏,却不能把橡胶板压碎,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依靠鱼鳔在水中浮沉的鱼类如果急速上升,会导致组织膨胀破裂乃至死亡。潜水员在水中如果上升过快则会得潜水病甚至氮中毒,所以他们必须进高压舱缓慢减压。然而同是温血哺乳动物的鲸却为何可以急速升潜自如?至今无人能对此给出合理解释。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是(     
A.其中波长为622-770纳米的红色光在海面下不足百米处就被完全吸收。
B.继续向下,即使海水非常清澈,在水深不足600米处,紫色光也彻底消失。
C.因此,全球的深海大都冰冷刺骨,水温只有0-1℃。
D.没有了光照,深海就失去了太阳的热量供给。
2.下列对第2段中关于海水吸收可见光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A.可见光的波长越长,照射进海里的距离越长。
B.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可见光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C.深海海底,没有可见光。
D.在可见光中,红色光最先被海水完全吸收,紫色光最后消失。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墨西哥湾暖流,海底火山口和热泉对深海水温的变化有显著影响。
B.所有存在于深海之中的物体或生物,都必须承受288千克/平方厘米的压力。
C.深海生物能来去自由,是因其身体特质既能使体内外的压力平衡,又能抵消强大压力。
D.由于深海压力巨大,人们至今没有弄清鲸为何可以急速升潜自如。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南北的差异),就是说,在不同的纬度上,物候来临的迟早是不同的,例如,越往北桃花开得就越迟,候鸟来得也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不仅有南北的差异,而且会因季节、月份的不同而有差异。

例如中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化极为剧烈。南北温度在冬季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又相差无几。从广东南海沿海直到北纬26度的福州、赣州一带,南北相差五个纬度,春初物候如桃始花相差50天之多,即每一纬度竟相差达10天。在这地区以北,情形比较复杂。如长江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北京和南京相差六个纬度;在阳历三四月间桃李盛花期,前后竟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花开时,南京和北京物候相差只有9天而已。

经度的不同,是影响物候现象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在欧洲主要决定于气候的大陆性强弱不同。凡是大陆性强的地方,冬季严寒而夏季酷暑(中国温带地区就是如此)。反之,大陆性弱(即海洋性气候地区),则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热。在欧洲如德国,从西到东,离海渐远,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所以德国同一纬度的地带,春初东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东面比西面热。

中国全国具有大陆性气候,加以天山、昆仑山、秦岭自西向东横亘于中部,因此地形气候与北美、西欧大不相同。天山、昆仑山高耸于西部,在东部则秦岭山脉由西向东渐次降低。到东经116度以东,除了个别山岭如大别山、黄山之外,都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区。所以冬春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潮,可以挟其余威长驱直入,侵扰长江以南的地区。这对物候有很大影响。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但到了秋季,如乔木的落叶等现象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在研究这一因素时,也应该考虑到会有例外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在天气晴朗的空中,常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在一定高度上,气温不但不比低处低,反而更高。这叫逆温层。这一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尤其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中国华北和西北一带,不但秋季逆温层极为普遍,而且远比欧洲的高而厚,常可高达1000米。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而不合适,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就是说古代和现代,物候的迟早是不同的。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以17411750年十年平均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与始花的日期相比较,后者比前者早9天。换言之,20世纪的30年代比18世纪中叶,英国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

(有删改)

1.下列关于物候现象差异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纬度的差异即南北的差异,不同海拔、不同纬度的地区,温度相差悬殊。
B.经度的差异体现在欧洲大陆性气候较弱的地区冬季严寒而夏季酷暑。
C.高下差异的表现之一是植物的抽青、开花期在春夏季海拔越高的地区越迟。
D.古今差异在于物候的迟早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变化,但季节的出现并未改变。
2.下列选项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南北地区温度相差极大,在冬夏两季体现尤为明显。
B.青岛与山西临汾处于同一纬度,气候的海洋性较临汾强,青岛的夏天比临汾的夏天凉爽。
C.每到夏季,生长在木兰山上的栀子花飘香的时候,山脚下的栀子花基本还是花骨朵。
D.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南部和18世纪中叶的英国南部相比,后者春天到来的比前者早9天。
3.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造成物候现象差异的因素。
B.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深入浅出,内容翔实,通俗易懂。
C.条理清晰,结构紧凑,从经度、纬度、高下、古今四个层面展开说明。
D.文章各部分呈并列关系,按照空间顺序说明物候因地域差别有所不同。
2024-08-07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精品解析【中职专用】2025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液助思考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日前在《神经生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血液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因为它能够积极地调整神经元处理信息的方式。

血液负责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因此。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血栓就会造成患者残疾或死亡。

研究小组主要成员克里斯托弗·穆尔指出,血液和大脑之间的关系远不止于此,很多迹象表明,血液对大脑的作用比单纯的营养供给者要复杂得多,因为它能够调整神经元传达信号的方式,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对大脑功能的认知。

穆尔认为,血液不仅仅是大脑的维持系统,实际上还有助于控制大脑的活动。具体来说,血液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附近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了它们相互之间传递信号的方式,因此,也调整了信息在整个大脑的传递过程。

这项理论对人类更好地认识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和癫痫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穆尔说,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可能与血液系统的变化有关。

穆尔指出,大部分人认为,这些疾病的症状是神经元受损的结果,但他认为,血液系统遭到破坏是致病原因之一,这就意味着有必要研究全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癫痫患者导致疾病发作的大脑区域内的血管通常是不正常的,如果血管的这种异常状态造成了癫痫症状的产生,那么作用于血液的药物就可能成为取代现有治疗方法的新选择。

这一假设对磁共振成像技术也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是用来了解大脑血流变化的常用扫描手段。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知道了血液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就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来了解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

磁共振成像显示,当指尖的血流量大的时候,人就更容易感受到手指受到的击打。这就证明了血液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关于该区域血液流动的信息将有助于预测大脑未来的活动。

但血液对大脑的这种影响从何而来呢?血液含有能够穿透血管影响神经元活动的溶解因子,血流量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此外,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也会对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反应。最后,脑组织的温度会在血液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因此穆尔认为,应该用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人的大脑,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

1.下列各项是对“血液助思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血液负责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因此,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
B.血液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附近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了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方式,因而影响到了人的思考。
C.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和癫痫等疾病是神经元受损的结果。因而影响到了人的思考。
D.血液是大脑的营养供给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血液是大脑的维持系统。没有这个系统,大脑就会死亡,从而终结人的思考。
2.下列各项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液不仅仅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还有助于调整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方式。
B.磁共振成像技术证明了大脑特定区域的血液流动信息将有助于改变大脑未来的活动。
C.研究表明,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血液系统遭到破坏可能就是神经和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
D.血液流动能够改变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方式,调整信息在大脑中的传递过程。
3.对“血液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A.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会对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反应。
B.脑组织的温度会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使血液发生变化。
C.血液中含有一种溶解因子,而且血液能够穿透血管影响到神经元活动,血流量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
D.血液在复杂的神经元中流动,人们就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神经元未来的趋势,从而预测到大脑未来的活动。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血液能够调整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方式,因此,“血液是大脑的维持系统”的观念将被颠覆。
B.血液能够调整神经元传达信号的方式,我们就可根据这些信号来调整血液的浓度、色泽等。
C.研究结果表明,任何疾病的产生原因都不是单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逐渐发现更多的致病原因,从而找到更多更好的治疗方法。
D.要彻底治愈癫痫等神经和精神疾病就必须用作用于血液的药物取代现有的治疗方法。
2024-08-0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沙河市职教中心2023-2024学年下学期对口升学高三三模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神奇的极光》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在强极光出现时,地面上物体的轮廓都能被照见,甚至会照出物体的影子来。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变化莫测,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话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

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总之,众说纷纭,无一定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

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的事实所证明。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胶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l/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1.简要分析下面语句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①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话剧。
②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
2.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极光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________
3.选段中,作者将地球磁层比作“________”,将“__________”比作显象管的荧光屏,将极光比作________,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
4.写出选文最后一段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
2024-08-0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民族职业中专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喜获破译

2006518日,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解读人体基因密码的生命之书宣告完成。

②在人体全部22对常染色体中,1号染色体包含基因数量最多,块头最大。其基因数目多达3141个,是平均水平的两倍,破译难度也最大。一个由150名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历时10年,才完成了1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书写完了生命之书的最后一个章节。

③据估计,人类染色体大约由2万到2.5万个基因组成。科学家在破译1号染色体的过程中,至少发现了1000种新基因。

④人类基因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就像一座巨大的金矿。它将促进生物学的不同领域如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的发展。人们从中更可以发掘出诊断和治疗5000多种遗传疾病的方法,阻止甚至扭转一些疾病的遗传。其中,超过350种疾病被认为与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出现问题有关,包括癌症、老年痴呆症等。

⑤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人类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解读和研究人类遗传物质DNA的全球性合作计划。领导1号染色体测序项目的格雷戈里博士说:公布人类最后也是最大一个染色体的测序,标志着建立在人类基因测序基础上的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掀起高潮。

(选自《扬子晚报》2006.5.19

1.对第③段中加点词“至少”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明了破译人类1号染色体最容易。
B.说明人体全部22对染色体中,1号染色体块头最大。
C.用约数使说明更准确,同时说明发现新基因的数量多。
D.至此,解读人体基因密码的“生命之书”宣告完成。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完成了基因研究的测序工作。
B.第4段中“5000多种”说明了人类基因研究成果在医学上意义重大,成果非凡。
C.从文中可以看出,从事科学研究应该具备的精神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D.1号染色体研究成果所具有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治愈癌症、老年痴呆症等疾病。
2024-08-0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2024-2025学年对口升学复习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饺子》,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人们要吃团圆饺子。

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为粉角角子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美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尽管名称由饼饵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美食。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新旧年相交于子时,寓意交子。后来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蕴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________________顺序、空间顺序、________________顺序和程序顺序。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顺序。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文物,证实了在唐代才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
B.在中国的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C.饺子的名称是由“饼饵”到“角子”“扁食”演变而来。
D.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煮饽饽。
3.文章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4.第四段画线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文章结尾写道:“‘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蕴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这里的文化色彩具体指什么?除了“饺子”蕴含文化色彩之外,你还能举出其他蕴含着文化色彩的美食吗?
2024-08-06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单独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时恰逢我国春节期间,对于防控人传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言,无疑是巨大挑战。重构礼仪健康文化、推行新“礼”对于防控新冠肺炎具有时代意义。

②握手的社交礼仪最早源于西方,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见面礼仪。手部尤其是手掌的汗腺最为发达,一双未清洗的手上含有80万个病菌,一克指甲垢里隐藏有38亿个病菌,平均每只手上携带150种病菌,手是传播疾病的主要媒介。之前的埃博拉病毒已被证实广泛存在于患者包括汗液在内的体液中,极易通过握手而传播。

③在我国古代,人们相见时双手拱于胸前,不仅体现了我国古时的文明礼仪,也构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可见,中国人传统的见面礼仪比西洋人的卫生,因为中国人是自己的手(拱手),不必去握别人的手。施拱手礼,保护自己,健康他人。

④新型冠状病毒作为呼吸道传染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因此,戴口罩被认为是主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口鼻是微尘病菌进入体内的主要关口,选择合适的口罩进行防护很有必要。

⑤地面的痰迹和污水等也会造成病菌污染,鞋底每天与地面紧密接触,经常跟随人们走家串户,流动性很强,如果不注意公共卫生,势必会成为一种可怕的隐形污染源,充当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假设吐痰者是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他的一口痰里会含有大量病菌,如果行人踩到,病菌将会寄藏在鞋底中,污染地面不说,还会跟着漂浮到空气中,更会将绝大部分病菌带到家中的地板上,万一被人吸入,就有可能感染。因此,讲究鞋底卫生、减少鞋底污染很有必要。

⑥给大家提供几个保持鞋底卫生的方法:首先,进家门前一定先换鞋;其次,适时清洗鞋底,清洗时最好戴上手套,并使用消毒液,刷完鞋底的刷子不要再刷鞋面或内里。有条件的家庭可在家购置一台鞋底清洁机,清洁起来会更方便一些。同时,定期清洁鞋柜或鞋架等鞋底经常接触的东西。最后,呼吁公共场所门前增设鞋底清洁机,并由专人定期更换、清洗、消毒;特殊场所如医院、实验室等,提倡使用一次性鞋套。

⑦当感冒旺季来临且家中有人患感冒时,避免传染的最好办法之一,是跟已患感冒的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这也是防飞沫传播的安全距离。尤其是在公共场所,这对于预防感染新冠肺炎更有其现实意义。

⑧一米的距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银行取款要保持一米安全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一米是最佳距离……通常来说,在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排入环境的过程中,大的飞沫迅速降落到地面,小的飞沫则在空气中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所以,与传染源近距离接触,便给飞沫传播创造了机会,而距离传染源1米以外则是相对安全的。国外研究报告显示,与感冒者相距一米以上比相距一米以内,被传染感冒病毒的几率降低九成。

(节选自《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有删改)

1.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戴口罩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措施之一,因为口鼻是微尘病菌进入体内的主要关口,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口罩来防护。
B.因为没有清洗过的手携带大量病菌,握手极易传播病菌,所以提倡以拱手作揖代替握手。当然,手不出汗的话就不会传染。
C.要讲究鞋底卫生、减少鞋底污染。因为鞋底每天与地面紧密接触,如果病菌寄藏在鞋底中,鞋底就会成为“隐形”污染源。
D.要与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因为与传染源近距离接触,便给飞沫传播创造了机会,而距离传染源1米以外则是相对安全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人传人的传染性,因此重构礼仪健康文化、推行新礼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B.在疫情防控期间推行新礼——施拱手礼,不去握别人的手,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健康他人。
C.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毒,其传染方式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D.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场所门前一定要增设鞋底清洁机,医院、实验室必须用一次性鞋套。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是(     
A.因体液就包括汗液,所以第②段加点词“包括汗液在内”太啰嗦,应删掉,使句子更简洁。
B.第⑤段介绍讲究鞋底卫生、减少鞋底污染时,采用的说明顺序为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
C.画线句运用的作诠释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既便于读者理解,又准确而具有说服力。
D.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哪些传播途径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024-08-0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职教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