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叶永烈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之所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顺时针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几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这里“不难”的意思是什么?“并不容易”又是什么意思?
2.第3自然段中说“终于把‘?’拉直,变成‘!’”,联系文章内容,请说出问号和叹号各代指什么?
3.如果将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论分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应该怎样陈述?(字数不要超过40字)
4.下面各项或是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或是对表现手法进行鉴赏,其中不当的两项是(     
A.文章的题目既是引用的格言,也是真理,更是文章的中心观点,且这一观点言简意明,很有表现力。
B.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1、2段为引论,第7、8段为结论,中间为举例论证部分。从简炼为文的角度,运用三个论据材料似乎有点多了,可以省去一则,这样既短小精悍,又能说服读者。
C.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说理论证,有引证法,有对比法,有例证法,有类比法,有喻证法,其中用得最为成功的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D.文章告诉人们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和敢于坚持探索真理的勇气。
E.文章在列举三个事例证明中心观点的时候,特别注意三个材料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相关的提示语,使得三个论据材料之间紧密相连,层层展开,一气呵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姿绰约白茉莉

林建英

我国有许多名花,牡丹、玫瑰、腊梅、秋菊、水仙……争妍斗艳、千姿百态、五彩斑斓,令人赞叹。可是在这里,我却要介绍一种极为平凡的花——茉莉。

茉莉是一种常绿灌木,喜暖、耐旱,无论是在肥沃的土壤中或贫瘠的土地上,都可繁茂地生长。一年开花数次,尤其是在炎热夏日,花落花开更为频繁。据说茉莉原是印度尼西亚的国花,后来传入我国,便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扎下了根,默默点缀着东方圣土。

茉莉的枝干不像梅枝那样疏影横斜,所有枝干都努力向上靠拢,但由于枝干密而多,要互相绕开,于是只好曲折地朝上逐渐向外伸展。这些枝干每一个曲折都恰到好处,错落有致,简直像能工巧匠的得意之作。

茉莉那绿油油的叶子又为那虬枝增添了新意。叶子中部宽、头尾尖,一般长为6~7厘米,中间最宽处为4~5厘米。叶子一般是深绿色,但新生的嫩叶却是淡绿色,一片片青翠欲滴,滑润无比,就像薄薄的碧绿翡翠;微风乍起,叶影浮动,宛如碧波荡漾。

茉莉叶子光彩照人,茉莉花更令人惊叹不已。茉莉花形小、多瓣、白色,不引人注目。只有当一阵幽香扑鼻而来时,你才会发现那碧绿丛中一朵朵洁白的小花俏立枝头,别有一番韵味。在层层晶莹洁白的花瓣簇拥中的细小的淡绿淡绿的花蕊,仿佛是用碧玉雕成的,玲珑剔透。花瓣特别娇嫩,仿佛是一碰就会折断,衬上素雅的白色,真所谓冰肌玉肤。银花点点,幽香缕缕,柔风飘送,沁人心脾,这是怎样一种清新、舒适之感呀!

茉莉在枝繁叶茂之时,长长的枝条柔柔地摇动,仿佛依依杨柳。如果略加修剪,傲然挺立,便可摆客厅作为盆景。茉莉花除了可供观赏,还可用作制茶的香料,也可直接冲水作清凉饮料。把鲜艳幽香的茉莉花装入小巧精致的塑料膜袋子里,还可用作送礼佳品呢。

在南方的小路边、庭院里、花阶上,都可觅到茉莉的芳踪,它已经成为构成南国美丽风光的一部分了。

人行茉莉香中”“暗香浮动月黄昏,在月下欣赏茉莉花,自然会想起一首广泛流传的江苏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

1.读这篇文章从吸取科学知识这一角度考虑,下列哪些信息必须提取(     )(多选)
A.我国许多名花争妍斗艳、千姿百态、五彩斑斓。
B.茉莉花的习性:喜暖耐旱,适应性强,开花较频繁。
C.茉莉花的外形特征:枝密向上,叶色青翠,花白香幽。
D.茉莉枝干随风摆动,摇曳多姿。
E.茉莉花的用途:供观赏、制茶的香料、清凉饮料等。
F.茉莉花的采摘极易,处处可觅它的芳踪。
G.茉莉花的赞歌。
2.“茉莉叶子光彩照人,茉莉花更令人惊叹不已”,请筛选出最能表明“光彩照人”和“令人惊叹不已”的句子。
3.在介绍茉莉花的叶、花时,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     举例子B.列数据     用比喻
C.列数据     作解释D.举例子     用比喻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比喻句的是(     )(多选)
A.……简直像能工巧匠的得意之作
B.……仿佛是用碧玉雕成的
C.花瓣特别娇嫩,仿佛一碰就会折断
D.一片片青翠欲滴,滑润无比,就像薄薄的碧绿翡翠
5.本文在语言的表达上有哪些特点?以下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细腻而不失之琐碎B.华美而不失之矫揉
C.生动形象,抒情性强D.排比对偶,语言整饬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纳米医用机器人

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的微小空间进行加工制作的技术;仿生学则是模仿生物的构造与功能,去改善现有的或创造新型的机械系统、仪器设备、建筑结构和工艺流程的科学。纳米技术与仿生学的结合,可以使生物物理学家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微型机器人。

瑞典科学家已经开始制造微型医用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由多层聚合物和黄金制成,外形类似人的手臂,其肘部和腕部很灵活,有24个手指。实验已进入能让机器人捡起和移动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珠的阶段。科学家希望这种微型医用机器人能在血液、尿液和细胞介质中工作,捕捉和移动单个细胞,成为微型手术器械。

微型医用机器人的设计基于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原理。事实上,细胞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纳米机器,细胞中的每一个酶分子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纳米机器人。蛋白分子构象的变化使酶分子中不同结构域的动作就像微型人在移动和重新安排有关分子的原子排列顺序,从而执行某种功能。细胞的生命过程就是一批又一批的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组群不断替换、更新从而行使功能的过程。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在血管中游走的机器人,以便专门清除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利用纳米技术还可以制造能进入组织间隙专门清除癌细胞的机器人,所有这些都已不再是天方夜谭。

1.下列对“微型医用机器人”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设计用来捕捉和移动单个细胞的微型手术器械。
B.它的外形类似人的手臂,有着灵活的肘部和腕部以及2至4个手指,由多层聚合物和黄金制成。
C.目前,它已经能够捡起和移动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珠。
D.这种微型医用机器人能在血液、尿液和细胞介质中工作。
2.第3段中“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原理”指的是(     
A.细胞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纳米机器。
B.细胞中的每一个酶分子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纳米机器人。
C.蛋白分子构象的变化使酶分子中不同结构域的动作就像微型人在移动和重新安排有关分子的原子排列顺序,从而执行某种功能。
D.细胞的生命过程就是一批又一批的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组群不断替换、更新从而行使功能的过程。
3.文章最后一句“所有这些都已不再是天方夜谭”的意思是(     
A.制造在血管中游走以便清除血管壁上的沉积物的机器人和制造能进入组织间隙专门清除癌细胞的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
B.制造能在血液、尿液和细胞介质中工作,捕捉和移动单个细胞,成为微型手术器械的医用机器人已经指日可待。
C.制造在血管中游走以便清除血管壁上沉积物的机器人和制造能进入组织间隙专门清除癌细胞的机器人已经有了充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D.制造能在血液、尿液和细胞介质中工作,捕捉和移动单个细胞,成为微型手术器械的医用机械人已经是成熟的设想了。
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型医用机器人是纳米技术与仿生学原理相结合的结晶。
B.纳米医用机器人能够为单个细胞实施手术,以便清除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和癌细胞。
C.纳米医用机器人的作用相当于细胞中酶分子的作用。
D.“让机器人捡起和移动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珠”这一试验的目的,是研究如何让纳米医用机器人捕捉和移动单个细胞。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新华网北京2008927日电(记者田兆运)   北京时间2717时,当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后顺利返回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技术突破。中国也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19653月,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由上升2号飞船出舱行走,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同年6月,美国航天员怀特在乘双子星座4号飞船飞行时实现出舱行走。43年来,掌握太空行走技术的国家数量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出舱活动。随着航天技术飞速发展,太空行走技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日益突出,其最直接并为人们熟知的作用是完成太空作业,修复载人航天器或其他航天器上的受损部件。

美国曾通过太空行走修复了天空实验室”“太阳峰年卫星哈勃空间望远镜等多个航天器。苏联航天员则通过太空行走修复过礼炮号空间站和组装、维修了和平号空间站。目前正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则是通过多次太空作业组装完成的。

中国从1992年开始实施的载人航天工程确立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长期有人值守的空间站。掌握太空出舱活动这一关键技术,意味着为实施下一步的空间交会对接,实现最终建立空间站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根据选文,中国航天员成功完成太空行走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选文,请简要说明什么是太空行走以及太空行走的作用。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 《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步练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20011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近了一大步。

20023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按载人状态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1.选文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2.简述选文最后一句话独立成段的意义。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 《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步练试题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200310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②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腾空而起,直刺云霄……

③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④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节选的文字放在文章开头,概括了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这是新闻结构中的____部分;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等表达方式,报道神舟五号发射这一重大科技事件。
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惊天动地:
不同凡响:
3.把第②段文字改为“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巨响,运载火箭喷射出火焰,飞船升空……”表达效果如何?
4.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全国人民群情振奋。试写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看到这则报道时的感想。
上联:
下联: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 《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步练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景泰蓝又叫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些工序完成后还要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文段二

北京是景泰蓝技术的发源地。现存最早的景泰蓝是元代的产品,由此可见,景泰蓝工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最初的景泰蓝多为仿古青铜器皿,尤以明朝宣德年间的出产最为精致。到了明朝景泰年间,工艺家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端庄富丽,沉着大方。这就是今天依然在使用的景泰蓝

从那以后,在着色上似乎没有重大突破,但在制胎材料上却有新的进展。清代乾隆年间,工艺家们采用延伸性更好的纯铜材料制胎,使得景泰蓝工艺达到顶峰。

文段三

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常常作为富贵的象征,又由于景泰蓝多铜饰、金饰,在灯光的照耀下十分显眼,因此在居室装潢中,置放一件景泰蓝会使平庸的居室生辉。

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是瓷铜两种工艺的结合,明朝景泰年间广泛流行,因景泰时期的制品发明了用蓝料制于其上,故称景泰蓝。其制作方法为:用铜做胎,做成各种造型,然后在铜器表面上嵌以设计好的纹饰铜丝或金银丝,再填以各色珐琅质在里面,用高温烧造,最后磨光镀金而成。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融合了青铜器、瓷器、雕刻等多种技术,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景泰皇帝为宣德之子,幼年时就知其父酷爱铜器,鉴于在铸造铜器方面,宣德已达顶端,景泰深知难再突破,就在工艺上另谋蹊径,终有景泰蓝的创制。其工艺精湛,用料考究,成品多为精心之作,因而价格也十分昂贵。之后成化时期的景泰蓝也制作精美,与景泰时期成就相似。这两朝的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胎体略厚重,一部分的原因是故意仿古,仿古的特征之一就是厚重,如仿上三代的青铜器。这类器物色彩深沉,红如宝石红,绿如松石绿。这时期的景泰蓝掐丝较粗(或者说率真、朴实,并不追求精雕细琢),釉上多砂眼,这是工艺不够成熟所致。明朝景泰款式有大明景泰年制”“景泰年制等,款式掐丝并不规整。在景泰、成化之后的各朝,质量明显下降,一直到清朝初期,景泰蓝工艺制作才重新复兴,特别是乾隆时期,品种多,制作精,达到了新的高度。如今常有落康熙、雍正款的景泰蓝出现,但多数是乾隆时期所制,不过是落前朝款式罢了。

清朝景泰蓝在工艺上大大提高,富贵典雅,珠光宝气,由于制作过于精细规整,而略显匠气,不如明朝手工痕迹重。整体风格是:明朝古朴大气,清朝则过于精细。清朝景泰蓝往往胎体薄,掐丝细,彩釉比明朝鲜艳,清朝早期略有砂眼,之后几乎没有了。清朝景泰蓝花纹图案繁复多样,镀金金水比明朝薄,但金色亮丽。民国时期景泰蓝的工艺水平下降,胎体薄,色彩鲜艳漂浮,做工虽也精细,但常见匠气,毫无古气。

1.请分别解释前两篇选文中三处加点的“景泰蓝”的含义。
2.根据第三篇选文,明朝景泰、成化时期的景泰蓝有什么相似之处?
3.从第三篇短文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景泰蓝有什么不同?
4.这三篇选文都对景泰蓝工艺作了介绍,但介绍的角度有所不同。试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每篇短文的说明中心。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甲)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乙)。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1.选文中(甲)处应添加的标点是(     
A.句号B.冒号C.破折号D.逗号
2.选文中(乙)处应填入的一句话是(     
A.主题制约内容B.内容决定形式
C.内容与形式统一D.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3.选文中第二句的“道理”是指什么,下列表述不对的一项是(     
A.掐丝这道工序要把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为了美观而粘上繁笔的线条画。
B.铜丝粘在铜胎上,涂色料就有了界限,不至于溢出来。
C.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同。不让色料的面积占得宽,以免烧过以后冷却时破裂。
D.铜胎表面分成小块后,比较禁得起外力,打磨时不至于破裂、剥落。
4.对选文段意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作用。
B.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原因。
C.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经过。
D.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影响。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的隆重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对此我深感鼓舞和欣慰。为此,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余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10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从分子到药物

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随后,我们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症状迅速消失!

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得到了抗疟的有效成分,于1972118日,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的无色晶体——C15H22O5。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是我们研究进展的第一步。我们随即转向第二步:将这个天然分子变为药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生长在北方的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比较低,药物生产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

1973年秋,我们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这样,我们终于打开了开发新抗疟药物的大门。

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奎宁”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
B.疟疾威胁人的生命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失败,疟疾重新开始肆虐。
C.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全国范围的“523”项目抗击疟疾。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表现了她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D.屠呦呦因书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体现了其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B.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数字,可以让材料更真实、准确,增强说服力。
C.屠呦呦查阅大量文献,并勇敢做尝试青蒿素的志愿者,表现了她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D.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20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2024-05-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练试题
10 . 下列不属于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举例子B.列数字C.做表达D.打比方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练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