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5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选自《三国演义》,通过周瑜与蒋干的对话和互动,生动刻画了周瑜的智慧与从容。周瑜以巧妙的言辞和行为,暗示自己对蒋干的来意心知肚明,并通过展示军力和粮草,进一步震慑蒋干,表现出其作为东吴大都督的自信与谋略。蒋干则在周瑜的言行中逐渐显露出惊愕和无奈,反映出其作为说客的尴尬与无力。整段文字通过细腻地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变化,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

1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瑜整衣冠,引从者数百,皆锦衣花帽,前后簇拥而出。蒋干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瑜拜迎之。干曰:公瑾别来无恙!瑜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干愕然曰: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干曰: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遂同入帐。

叙礼毕,坐定,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须臾,文官武将,各穿锦衣;帐下偏裨将校,都披银铠:分两行而入。瑜都教相见毕,就列于两傍而坐。大张筵席,奏军中得胜之乐,轮换行酒。瑜告众官曰:此吾同窗契友也。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家说客。公等勿疑。遂解佩剑付太史慈曰:公可佩我剑作监酒: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太史慈应诺,按剑坐于席上。蒋干惊愕,不敢多言。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饮至半醋,瑜携干手,同步出帐外。左右军士,皆全装惯带,持戈执戟而立。瑜曰;吾之军士,颇雄壮否?干曰:真熊虎之士也,瑜又引干到帐后一望,粮草堆如山积。瑜曰:吾之粮草,颇足备否?干曰:兵精粮足,名不虚传。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干曰:以吾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执干手曰: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

1.结合选文说说周瑜是如何暗示自己不可能被蒋干成功劝说的?
2.从选文中找出描写蒋干神态变化的词语,并概括蒋干的性格特点。
3.文中对周瑜的语言和行为描写,生动传神,请举例一处,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4.下列对“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意转换话题,缓和紧张的气氛。
B.自谦之词显示儒将风度。
C.外交辞令,以守为攻,震慑对方。
D.以师旷作比,表现自己的高尚情绪。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市政工程学校2023-2024年下学期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A卷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迟子建的《暮色中的炊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极村的生活场景,尤其是俄罗斯老太太“老毛子”的形象。文章以炊烟为线索,既展现了村庄的日常,又隐喻了人们对生活的关注和关怀。老毛子的孤独与坚韧、她与孙子秋生的关系,以及村民们的冷暖态度,都在炊烟的升腾与消逝中得以体现。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满了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暮色中的炊烟

迟子建

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最为熟悉了。但也有的时候气压过低,炊烟徘徊在屋顶,我们就会嗅到它的气息。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有点微微的涩,涩中又有一股苦香,很耐人寻味。

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在北极村的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楞房屋。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她嫁了一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续。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毛子的门,他三天两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除了他,老毛子那里再没别人去了。

那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苏联的巡逻机常常嗡嗡地叫着在低空盘旋,我方的巡逻艇也常在黑龙江上徘徊。不过两国的百姓却是友好的,我们到江边洗衣服或捕鱼,如果看见界河那侧的江面上有小船驶过,而那船头又站着人的话,他们就会向我们招手,我们也会向他们招手。

那时村中的人很忌讳和她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她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驼背。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她脸上的皮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挂钟,挂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籽,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这桌子上的东西展现了她家居生活的情态,喝茶,吃蚕豆,嗑瓜子,摆扑克牌。她把我领到家后,喜欢把我抱起,放在一把椅子上。我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时候,她就为我抓吃的去了。蚕豆、瓜子是最常吃的,有时也会有一块糖。与她熟了以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

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犹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

那些不上她家串门的邻居,其实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他们从两个途径关心着她:一个是秋生,一个就是炊烟了。人们见了秋生会问他:秋生,你奶奶身体好吗?秋生嘿嘿地笑,人们就知道老毛子是硬朗的。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毛子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大家也就很放心。

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那几天秋生没过来,人们是通过她家的烟囱感觉她出了事的。住在她家后面的人家,每天早晚抱柴生火时,总是习惯性地看一眼老毛子的烟囱,结果她连续几天都没有发现那烟囱冒出的一缕炊烟,知道老毛子大事不好了。于是喊来她的家人,进屋一看,老毛子果然已经僵直在炕上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炊烟,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

(选自《迟子建散文精品赏析》,有删改)

1.文章以“暮色中的炊烟”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文章的最后写到“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作者为什么说?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暮色中的炊烟》为题,即可以形成贯穿全文的线索又可以让整篇文章笼罩在一种独特的氛围之中。
B.作者通过回忆展现了一个冷漠,孤僻又热爱劳动,对我关心的俄罗斯老太太的形象。
C.文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将作者的回忆和北极村的特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D.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炊烟的特征,而且还描写了它会带给人们独特的信息,为下文有关内容的展开作铺垫。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河北中职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西安这座古城独特的魅力。作者贾平凹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为背景,描绘了西安的城墙、街巷、建筑以及市井生活,突出了其古都风范和现代气息的交融。文章不仅展示了西安的物质文化遗产,还通过对市民生活习惯和精神风貌的刻画,表现了西安人特有的质朴、智慧和自豪感。整体而言,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画面感。

3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小题。

当世界上的新型城市愈来愈变成了一堆水泥,我该怎样来叙说西安这座城呢?是的,没必要夸耀曾经是13个王朝国都的历史,也不自得八水环绕的地理风水,承认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已不在这里,对于显赫的汉唐,它只能称为废都。但可爱的是,时至今日,气派不倒的,风范犹存的,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都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它的城墙赫然完整,独身站定在护城河上的吊板桥上,仰观那城楼、角楼、女墙垛口,再怯懦的人也要豪情长啸了,大街小巷方正对称,排列有序的四合院和四合院砖雕门楼下已经黝黑如铁的花石门墩,让你可以立即坠入了古昔里高头大马驾驶了木制的大车喤喤喤开过来的境界里去。如果有机会收集一下全城的数千个街巷名称:贡院门、书院门、竹笆市、琉璃市、教场门、端履门、炭市街、麦苋街、车巷、油巷你突然感到历史并不遥远,以至眼前飞过一只不卫生的苍蝇,也忍不住怀疑这苍蝇的身上有着汉时的模样或是有唐时的标记。现代的艺术在大型的豪华的剧院、影院、歌舞厅日夜上演着,但爬满青苔如古钱一样的城墙根下,总是有人在观赏着中国最古老的属于这个地方的秦腔,或者皮影木偶。这不是正规的演艺人,他们是工余的娱乐,有人演,就有人看,演和看都宣泄的是一种自豪,生命里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所以你也便明白了街头饭馆里的餐具,碗是那么的粗的瓷,大得称之为海碗。逢年过节,你见过哪里的城市的街巷表演着社戏,踩起了高跷,扛着杏黄色的幡旗放火铳,敲纯粹的鼓乐?男人们崇尚的是黑与白的色调,女人们则喜欢穿大红大绿的衣裳,质朴大方,悲喜分明。他们少以言辞,多以行动;喜欢沉默,善于思考;崇拜的是智慧,鄙夷的是油滑;有整体雄浑,无琐碎甜腻。

清晨的菜市场上,你会见到手托着豆腐。三个两个地立在那里谈论着国内的新闻。在公共厕所蹲坑,你也会听到最及时的关于联合国的一次会议的内容。关心国事,放眼全球,似乎对于他们是一种多余,但他们就是有这种古都赋予的秉性。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节选自贾平凹《西安这座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没必要夸耀曾经是13个王朝国都的历史
夸耀: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于显赫的汉唐,它只能称为“废都”
显赫: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句子“你突然感到……唐时的标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演和看都宣泄的是一种自豪”中,“自豪”指什么?
4.西安为什么最具魅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围绕人工智能(AI)特别是视觉A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展开,详细介绍了视觉AI的研究内容、技术突破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文章通过具体实例,如2012年ImageNet竞赛和谷歌猫脸识别系统,展示了视觉AI的迅猛发展。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际应用,突出了视觉AI在推动人工智能走向大众中的重要作用。整体而言,文章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靠什么走向大众

随着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和自动驾驶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人工智能(AI)与社会、人类生活的融合程度正在快速演进。

人工智能走向大众,视觉AI技术将是发展方向。

人类70%80%的信息获取来自视觉。对人工智能来说,视觉AI也被视为目前最具应用价值的AI技术。它能够让机器具备从识人知物到辨识万物的能力,从而看懂、理解这个世界,帮助我们提升处理信息的效率。

视觉就是研究AI如何让机器会,即用摄像机和电脑代替人眼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并由此训练模型对新的图像数据进行检测、识别等,建立能够从图像或者多模态数据中获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

源于深度学习的突破,视觉AI的识别能力突飞猛进,2012年的两个轰动事件,更被视为视觉AI的发展拐点。当时,由多伦多大学Geofrey Hinton领导的团队,在一项名为ImageNet的图像识别竞赛中,利用深度学习和GPU 的强大计算能力,将错误率降低了10%,震惊学术界,因为之前这项错误率每年只会降低1%—2%。同年,谷歌大脑之父吴思达带领团队,用10亿参数的神经网络,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观看无标注的YouTuke视频,创造了一套猫脸识别系统——从海量照片里自动识别出猫脸。

视觉AI迅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重量级的研究领域,源自其在安防、医疗、无人驾驶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

在众多的视觉AI应用场景中,AI医学图像分析是近年来热度极高的一个细分领域。这主要得益于医院信息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提速,以医学数影像为核心的大数据不断丰富,为AI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与此同时,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和分配不均匀也不断催生着社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

放眼未来,更多的应用前景都将贴上视觉AI的标签。比如,人脸识别技术有望在更多的物联网终端设备上应用,让安全便捷的身份认证无处不在:在AI+工业领域,工业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将更多替代传统劳动力:在AI+文化领域,基于AI的增强现实技术,可以逼真复原古代文物、古代场景;在AI+教育领域,利用视觉技术实现学生的注意力管理、跟踪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张少霆,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视觉AI技术是人工智能走向大众的唯一发展方向。
B.视觉AI能够让机器看懂、理解这个世界。
C.视觉AI识别能力的迅猛发展源自深度学习的突破。
D.未来更多的应用场景都将贴上视觉AI的标签。
2.下列不属于视觉AI研究内容的是(     
A.用摄影机和电脑代替人眼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
B.对提取的图像特征进行有效分析。
C.训练模型对新的图像数据进行检测、识别。
D.建立图像或者多模态数据库并获取信息。
3.下列对本文说明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强调人类信息获取主要来源于视觉,使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B.揭示视觉AI的研究本质,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
C.通过2012年两个事件的对比,解释视觉AI迅速发展的原因。
D.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说明视觉AI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研究领域。
2024-09-12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鸟市职教港口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传统艺术在当代年轻人中重新流行的现象。文章指出,传统艺术之所以能吸引年轻人,主要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审美价值。同时,传统艺术通过创新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与年轻人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此外,知名艺术家的积极参与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强调,传统艺术需要主动拥抱年轻人,创造更多接触机会,以实现代代相传。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剧场里,欣赏传统戏曲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校园里,相声、戏曲等学生社团广受欢迎;电视和网络上,《国乐大典》《角儿来了》《青春京剧社》等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手机APP上,我要笑出‘国粹范’”“谁说曲艺不抖音等活动吸引数亿人点赞……近年来,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

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并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这成为吸引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一些戏曲在年轻人中特别,比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原因之一在于这些剧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有600多年的历史;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历史长达800多年。其剧种审美之精致曼妙、表演手段之丰富完善,年轻人一旦了解便容易沉醉其中。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密码和艺术魅力超越时代,赓续传承,于此可见一斑。

当然,传统艺术也需要当代表达才能彰显其魅力。创作上,不再一味复古守旧,而是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符合了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传播上,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用年轻人的语言与他们沟通,一些艺术团体也正在进行尝试。比如,京剧名家尚长荣的代表作之一《曹操与杨修》,突破固有的标签化形象,塑造了一个既有宏图大志、又有人性弱点的曹操,后来还拍成3D电影。以电影的形式传播京剧,很受年轻人欢迎。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通过演奏流行乐曲以及电影、游戏主题曲等方式,在年轻人心中留下时尚”“的印象,进而引导他们走进音乐会现场,领略民族乐器演奏技艺之精、音色之美。

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知名艺术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某种意义上,戏曲、中国民乐、曲艺等艺术,都是角儿的艺术,名家、名角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广泛参与活动。比如,琵琶大师方锦龙参加《国乐大典》《经典咏流传》《邻家诗话》、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参加《朗读者》《开学第一课》《跨界歌王》等节目,都推动了传统艺术的破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许多专业艺术院团纷纷开设云剧场”“云课堂,一些知名艺术家直播云练功。这些尝试,形式多元,内容活泼接地气,快速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培养了不少观众。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创造让年轻人走进传统艺术的契机,从而赢得更多年轻人关注,让传统艺术代代相传。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周飞亚,有删改)

1.下列对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并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
B.传统艺术创作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符合了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
C.传统艺术在传播上利用多种新媒体平台,切合当下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
D.传统艺术的名家、名角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广泛参与形式多元的活动。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     
A.将昆曲和梨园戏的历史作对比,突出传统戏曲的深厚文化底蕴。
B.京剧《曹操与杨修》被拍成3D电影,是为了全面塑造曹操形象。
C.方锦龙、王珮瑜等名家参加多种电视节目,推动了传统艺术“破圈”。
D.为了证明新媒体平台强大的传播优势,知名艺术家直播“云练功”。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是 (     
A.传统戏曲的魅力
B.网络时代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C.年轻人和传统文化
D.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2024-09-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鸟市职教港口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荔枝的外观和成熟时的景象。作者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既赞美了荔枝的美丽,又指出了比喻的不足之处,体现了对荔枝的深入了解和热爱。文章还结合果树学术语,科学地解释了荔枝壳的构造,增强了说明的准确性和趣味性。整体上,文章既有文学的美感,又有科学的严谨,给读者带来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6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夹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作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而不同。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

(节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1.简要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文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文段中共有四处描写荔枝的诗句,找出并分析表达效果。
2024-09-12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小说通过描写知青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冒雪送喜报的经历,展现了他们的坚韧与乐观精神。文章以“莽昆仑”为题,借助毛泽东诗词的吟诵,烘托出知青们在艰难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孙红梅作为核心人物,她的勇敢与担当尤为突出,体现了知青一代的理想主义和奉献精神。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环境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时代画面。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莽昆仑

田洪波

凌厉的风裹挟着雪花,纵横肆虐,北国天地一片苍茫。在浩渺的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之间,雄阔的浑然一体的雪幕中,缓缓移动着几个小黑点。

他们没按既定的两个大小湖之间的湖岗路行进,而是从兴凯湖泄洪闸出发,蜿蜒斜插于小兴凯湖的冰封湖面。他们的目的地是距此近20公里的地处蜂蜜山脚下的知青农场三连队部。为驱寒气,他们刻意选择在午饭后出发,尽管天地依然混沌无序,根本见不到阳光。

他们是兴凯湖农场总部的十一名知青,大多是文艺宣传员。全会召开,他们连夜写好了大红喜报,编排了节目,要在短时间内把盛会召开的喜悦分享给战友。

一夜狂飙,冰上积雪已半尺盈余。此刻,大颗的雪粒依然在天地间飞舞,他们尽管几乎武装到了牙齿,都穿着厚重的棉军大衣,戴着狗皮帽子、耳包及棉手闷子,穿着军用大头皮鞋或棉乌拉,但依然抵御不住刺骨的寒冷,蜷缩着身躯艰难前行。

孙红梅向天空喊出一声高八度。她是宣传队的顶梁柱,此刻只有她有这样的底气。向面而来的雪花与呼出的热气相遇形成冷霜,几乎把她的眼睛凝住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人抬头向天吟诵伟人的诗句。

孙红梅的笑声刺破天宇:接着来!

于是有人呼应: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孙红梅挥展两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紧接着响起众人的朗诵声: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澎湃和激昂的情绪浸染了他们,他们脚步轻巧了,刚刚还肆意妄为的雪粒,此刻似乎也一下缩减了纷扬的频率,变小了。他们继续前行,开始讨论还有多少公里,感叹幸亏穿插走小兴凯湖,如若走湖岗路,指不定何时才能到达呢。有人提醒说还不是孙红梅的主意,大家起哄乱嚷,北京妞儿就是不一般!

距离在不觉间缩短,似乎明天的太阳就要在前方升起,引得众人忘了寒冷,倍添活力。不知谁起头,又高声吟出: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这回不待引领,早有人接上: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孙红梅笑吟: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犹如亲人间的默契,大家又一起吟诵: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大家把环球同此凉热一声高过一声吟诵了好几遍,然后齐刷刷看向远方的蜂蜜山。此时的蜂蜜山白雪皑皑,与正在阔大冰面上行走的他们形成强烈反差。在他们眼里,它不就是莽莽昆仑山一样,令人难以企及吗?在它面前,人是渺小的,可若较起真儿来,他们并不惧怕它的高度和遥远。

等一下!孙红梅突然声音颤抖着喊了一声。

大家定睛看孙红梅。孙红梅摩挲着戴着棉手闷子的两只手,脸上的表情僵硬,嘴角微微抽搐。有人问她怎么了,孙红梅示意别出声,然后,他们似乎共同听到,脚下的冰面传出一声清脆的断裂声。这声音让他们头皮发麻,他们四肢无力地杵在原地,呆若木鸡。

不会吧?孙红梅颤着声音像在问众人,又似自语。没人回应她。奇怪的是,那断裂之声再未出现,这让他们迷茫,莫不是出现了幻听?再次辨识,确认刚才听到的就是冰层的断裂声,这让他们又躁动起来。

孙红梅让大家静下来,她似乎已思考出对策。她让大家拉开前后距离,减慢行进速度。特别是不要扎堆走在一起,要散开。交代到最后,她说出自己的判断:现在是12月底,冰面应已冻实,只要不垂直重压,应该没问题。

大家点头称是,脚下依然令人胆战,他们不敢再用力走,似乎每踩一步,都会把冰面压裂一层,从而加速冰面的坍塌。

没人敢掉以轻心,小湖与大湖迥然不同,大湖水底平坦丝滑,游至百米才齐腰深,小湖湖底则水草丛生,且多为沼泽地,一旦陷进去,将无能为力。

孙红梅停下脚步,提议帮她把身上背的黄书包解下来:喜报在包里装着呢,宁肯我掉下去,也不能毁了喜报。若真要是掉下去了,你们就把我埋在蜂蜜山下吧,让我看着你们改天换地。另外告诉我爸妈,让我妹妹也来下乡,算是实现我的理想吧。

有人带着哭腔说,别胡说,我们还指望你演节目呢。在孙红梅心事重重的笑声中,大家蹒跚着,默默前行。笑声不再,也没人再诵读诗句,他们形成的小黑点,像印在大地上的惊叹号,直指蜂蜜山。

不知何时,风力似乎小了,抬头间,蜂蜜山已遥可相望。

走出小兴凯湖冰面那一刻,孙红梅瘫在了雪地上,几个女孩子抱在一起痛哭。

不久,蜂蜜山下的三连队部响起欢呼声,惊得雪花一时间满天飞扬,乱了分寸。

(有删改)

[注]文中知青们吟诵的两首诗词分别为毛泽东《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听到全会召开的消息后,知青们连夜写喜报,编排节目,冒雪赶路,直接说明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
B.知青们此行遇险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改变了既定的路线,这说明知青们缺乏生活经验,对危险预估不足。
C.孙红梅听到冰面的断裂声能很快镇定下来,是因为她知道12月底的冰面已经冻实,不会发生危险。
D.从孙红梅“遗言”可以看出她尽职尽责,从她想让妹妹实现自己理想可以看出她为国家做贡献的初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花”贯穿文章始终,既照应了标题“莽昆仑”,也触发了知青们吟诵诗歌的热情,同时也表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
B.文章两次把在雪中行走的知青们说成是小黑点,生动形象,突出表现了人在面对大自然时显得格外渺小,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C.本文在人物塑造上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对孙红梅的描写是“点”的描写,通过她的言行展现出当时知青们的精神面貌,具有时代特色。
D.本文结尾颇具特色。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漫天飞舞的情形烘托出大家听到喜报极度兴奋的心情。
3.请结合送喜报的经过简要分析文中知青们的心理变化。
4.小说用知青们吟诵毛泽东两首诗词来代替人物间对话,这样写有何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了“情绪消费”这一现代消费现象。文章首先从年轻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入手,分析了他们在面对压力和焦虑时,通过购买情绪商品来寻求情感满足的趋势。接着,文章追溯了情绪消费的历史演变,指出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和商业策略。最后,文章结合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阐述了他们如何通过情绪消费来表达自我、寻求认同和归属感。整体而言,文章逻辑清晰,论据充分,深入揭示了情绪消费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

8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盲盒的热卖到卡游的火爆,都似乎表明年轻消费者热衷于为情绪买单,这种购买热情也释放出千亿赛道的市场潜力,带动拒绝emo”(拒绝情绪消极)、逢考必过等商品的热销。这些产品的特性在于引发快乐及其他正面情感。《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显示,18岁至34岁的青年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面对工作、学业等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年轻人开始寻找解压方式,甚至花钱为疗愈买单。

近年来,人们把能满足情绪和情感需要的消费行为,通俗地归为情绪消费。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已经开始通过购物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需要。时代变迁,商业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情绪消费的演变。随着19世纪大众媒体的兴起,广告开始利用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使用温馨、浪漫等情感手段来推销产品。进入20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商家开始利用心理学原理来设计产品和制定营销策略。他们发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于是开始利用积极的情感化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以悦己为目的满足情绪需求的消费越来越重要。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仅关注商品的功能和价格,还会考虑商品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情绪商品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动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去年夏天,多巴胺穿搭以高饱和度色彩席卷了各个社交平台,几个月后,美拉德色系又在秋冬大行其道。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爱彩色?高饱和的明媚色彩可以给人们带来活力与生机。萌宠亦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寻求陪伴和寄托情感的对象。在祈福消费中,也透露出为情绪买单的现象。下单好运喷雾,好比收获一张幸运符,在参加考试等重要事情之前,给自己一下,就会觉得好运降临,信心和动力更足。

随着95后、00后消费力的崛起,意味着与数字世界共生长的一代人正式进场。他们的个性不趋同,喜欢有创意的内容和有趣的事物,对小众新奇的情绪商品的兴趣自然高于一般人。这些看似小众无厘头的消费,却有着不低的交易额,或带给人幽默,或给予人松弛,或呈现着对不完美的包容。

在消费者群体方面,年轻消费者是情绪消费的主力军。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情绪消费体验和情感故事,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让情绪消费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时常面临种种压力和焦虑,而情绪商品消费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他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的堆砌,该省省,该花花

(摘编自雷玄《情绪消费的深层动力》)

材料二:

95后和00后消费者成为主力军,他们的消费需求与习惯正在重塑着消费市场。年轻一代的消费观既不像上一代的始终节俭,不会单纯为了省钱而委屈自己,也不会为了追求所谓的潮流,而让自己陷入囊中羞涩的窘境。《2023青年消费调研》显示,49.3%的受访青年在部分品类上消费变多的主要原因是这件商品或服务能够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41.6%的受访青年表示支出更多是因为自己在今年产生了新的爱好。

相比于上一代人更加强调的勤俭持家细水长流,年轻一代取悦自我的价值观在消费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一些悦己的消费品交易额出现大幅上涨,如零食、香水香氛、鲜花、宠物、盲盒和自我成长课程等。只要通过消费能够让自我身心愉悦,那么当代的年轻人并不介意花费时间耐心等待,更不介意拿出真金白银疯狂抢购。

消费心态的变化,首先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年轻群体出生的年代,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超越父辈,这使得年轻群体的消费观不会被勤俭持家物资匮乏等因素所过度限制。其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思消费主义,思考买买买背后的真正意义,不盲目跟风,也不被消费主义所裹挟。第三,年轻人热衷通过消费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主张,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工作,试图寻找一片独属自己内心的空间和宁静,希望在自己的圈子里获得满足感和认可感。

(摘编自胡光旗《年轻人为何更愿为情绪价值买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人热衷于为能引发快乐等正面情感的商品买单,对此类商品的购买热情将使消费市场更广阔。
B.消费心理发生变化的当下,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由原来的追求功能转向了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C.正在重塑消费市场的年轻一代,既有属于自己的消费观,也不排斥上一代人“勤俭持家”的理念。
D.从消费中获得情绪价值,让自我身心愉悦,是年轻人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工作的一种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家利用情绪情感进行广告宣传、产品设计,制定营销的策略,为“情绪消费”提供了商业基础。
B.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情绪消费体验和情感故事,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种互动让情绪消费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C.根据《2023青年消费调研》,可见“取悦自我”的消费需求与习惯已经成为促进青年消费的驱动力。
D.一些“悦已”消费品的交易额大幅度上涨,这一现象表明当今社会年轻人已然成为主要消费群体。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情绪消费”商品广告的一项是(     
A.汇晋醋大成,酿传世经典。B.补钙新观念,吸收是关键。
C.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D.打开灯,看见花,房子变成家。
4.为什么“年轻消费者是情绪消费的主力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当今社会,各种“情绪消费”产品层出不穷,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情绪价值。请结合材料简述下列情绪商品的情绪价值。
(1)2024年春节,短视频平台对福建“游神”祈福活动进行直播。
(2)以薄荷曼波为潮流色的商品。(“薄荷”代表春天的绿色,曼波源自拉丁舞种)
(3)淘宝上的“吾皇的伞”“开水壶头套”“碧绿青蛙勺子”等“丑东西”商品。
2024-09-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讲述了红柳在高原艰难生存却遭人类砍伐的故事。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与奉献精神,同时谴责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让读者在感受红柳之美的同时,也为其命运而痛心,进而思考人类应有的责任。

9 . 阅读《离太阳最近的树》。回答问题。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阿里,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头,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的。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而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才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被固住的流沙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火。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富有韧性,与沙砾粘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烈焰,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长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涵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丫道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放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我们风餐露宿。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

(选自《读者》2006年第2期)

1.对文中“不可思议”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在冰峰林立,雪原寥寂之中植物难以生存,因此有红柳不可思议。
B.在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红柳成为仅有的树,实在不可思议。
C.如此艰难的生存,竟还对着酷寒和缺氧成长,也令人不可思议。
D.红柳丛的生存必是得到神灵的佑护或大自然的疏忽,它成为高原的精灵,这也不可思议。
2.对作者“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由于它受到神灵佑护和大自然的特殊照顾,因此没想到它后来会受到摧残。
B.这是下文的伏笔,说明红柳将遭受摧残,这与作者良好祝愿背道而驰,写下这篇文章以引起人们更深层的思考。
C.这暗示出它将遭受厄运,表达了作者原有的良好祝愿与现实不符,也蕴含着对战友砍伐红柳的谴责。
D.作者关注红柳的未来的命运,这表明她在西藏工作过,对当地的一草一木有感情,红柳的不幸使她悲哀。
3.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写高原的自然环境,有力地映衬出离太阳最近的红柳的不平凡。
B.文章借红柳的遭遇,委婉地表达了对历经苦难的仁人志士崇高品质的赞美。
C.用炸药这一高科技的法子替代人力砍伐红柳,表现了人类对付自然的聪明才智。
D.整篇文章感情强烈,作者用激愤的语言愤怒地控诉了人类残暴自然生灵的行为。
4.文章以“离太阳最近的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现代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上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鲁迅的《拿来主义》通过对“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对比,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媚外倾向,强调了独立自主地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性。文章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讽刺手法,揭示了盲目崇洋的危害,呼吁国人要有选择地吸收外来精华,摒弃糟粕,以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发展。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______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______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______,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______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鲁迅《拿来主义》)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是             不管             可是             因而
B.可是             纵使             然而             因此
C.因为             不管             然而             当然
D.然而             虽然             但是             所以
2.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A.比拟             借代B.借代             借喻
C.借代             夸张D.借喻             夸张
3.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4.对文中“送去主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把中国的东西送给外国人,以搞好中外关系的思想。
B.指把中国的东西送给外国人,以搞好中外关系。
C.指送东西给外国人,以显示中国的地大物博。
D.指中国对外交流中的媚外政策。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们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
B.第③段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类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
C.第④段中“抛给”与“抛来”有着本质的不同:“抛给”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来”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
D.“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闭关主义”,它的实质是崇洋媚外;“送来主义”是西方国家抛给的“残羹冷炙”。
6.下列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巧妙地叙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入侵,之后清政府又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史实。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
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层层推进,写出了“拿来”必须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造就新人和新文艺,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重要性。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现代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上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