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基础模块 下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选自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他的作品通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文章采用了详细的描述和解说,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语言通俗易懂,既有文学性,又具有科普性。文章首先介绍了掐丝工艺,包括材料选择、技术要求和艺术性。接着讨论了美术家与掐丝工人的合作,以及这种合作如何推动景泰蓝艺术的发展。然后分析了掐丝工艺中的物理和技术考量,如色料与铜胎的膨胀率问题。描述了掐丝工艺的劳动强度和与其他手工艺的比较。详细说明了烧焊和清洗的过程,以及这些步骤对最终产品的重要性。最后,介绍了点蓝工艺,包括色料的准备和应用。文章通过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强调了工艺与艺术的结合,以及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叶圣陶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但细节描写生动,能够将复杂的工艺流程讲解得清晰明了。

1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

刚才说铜丝是蘸了白芨浆粘在铜胎上的,白芨浆虽然稠,究竟粘得不怎么结实。要它结实,就得烧焊。先在沾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拌和,均匀地筛在上边,放到火里一烧,白芨成了灰,铜丝就牢牢地焊在铜胎上了。

随后就是放到稀硫酸里煮一下,再用清水洗。洗过以后,表面的氧化物和其他脏东西得去掉了,涂上的色料才可以紧贴着红铜,制成品才可以结实。

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图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做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年间十五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因而总名叫景泰蓝。

用的色料就是制颜色玻璃的原料,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类。我们在作场里看见的是一块块不整齐的硬片,从山东博山运来的。这里头基本质料是硼砂、硝石和碱,因所含的金属矿质不同,颜色也就各异,大概含铁的作褐色,含铀的作黄色,含铬的作绿色,含锌的作白色,含铜的作蓝色,含金含硒的作红色……

他们把那些硬片放在铁臼里捣碎研细,筛成细末用。细末里头不免掺着铁臼上磨下来的铁屑,他们利用吸铁石除掉它。要是吸得不干净,就会影响制成品的光彩。看来研磨色料的方法得讲求改良。

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上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点蓝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着色料,填到铜丝界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里。大概是熟极了的缘故,不用看什么图样,自然知道哪个格子里该填哪种色料。湿的色料填在格子里,比铜丝高一些。整个表面填满了,等它干燥以后,就拿去烧。一烧就低了下去,于是再填,原来红色的地方还是填红色料,原来绿色的地方还是填绿色料。要填到第三回,烧过以后,色料才跟铜丝差不多高低。

1.叶圣陶,原名______,字秉臣、圣陶。现代______、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其作品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等。
2.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同是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工序,作者为什么详写掐丝、点蓝两道,而略写其他?
4.说说如果去掉下边句中加点的词或词组,表达效果与原来有什么不同。
(1)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
(2)……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
(3)……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幼儿保育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路瓦栽夫人借项链过程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她的心理变化。从犹豫不决到发现项链后的惊喜,再到焦急借取,人物形象鲜活。佛来思节夫人的慷慨借出为后文埋下伏笔。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将人物的欲望与命运巧妙交织,引发读者对人性中虚荣与现实冲突的思考,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片段。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闷。

佛来思节夫人走近她那个镶着镜子的衣柜,取出一个匣子,拿过来打开了,对路瓦栽夫人说:

挑吧,亲爱的。

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          ,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          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接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1.依据上下文,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挑三拣四        果断而坚决B.犹豫不决        迟疑而焦急
C.挑三拣四        迟疑而焦急D.犹豫不决        果断而坚决
2.下列各项中,对文中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B.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C.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D.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3.下列对玛蒂尔德“我只借这一件”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只”字,强调给对方听,表现出她怕对方不同意,自己会失去好机会的心情。
B.强调“只”和“一件”,表明自己绝不多拿,表现她一定要把这挂项链借到手的心情。
C.突出“只”和“一件”,强调自己借的少,表现她想马上借到又怕不能如愿的心情。
D.突出“只”和“一件”,说给对方听,表现急不可待又怕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的心情。
4.下列对文中玛蒂尔德的心理状态的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迟疑不决→惊喜→焦急而担心→欣喜若狂
B.慎重而担心→意外→迟疑→得意
C.贪婪→惊喜→焦急→得意
D.犹豫不决→意外→焦急→得意
5.下列对佛来思节夫人慷慨大方、毫不犹豫借出钻石项链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玛蒂尔德是她的好朋友。
B.与下文呼应,暗示玛蒂尔德是个诚实守信的人,借给她也不用担心。
C.衬托了佛来思节夫人是个有身份的上流人士,不借就会显得小气。
D.这是铺垫,暗示项链是假的,借出去也不心疼。
2024-09-1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一)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追忆,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英雄无觅的感慨。全词用典丰富,情感深沉,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展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3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对这首诗的鉴赏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始“千古江山”四句,借追忆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而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力挽狂澜、收复中原。
B.“斜阳草树”六句,借缅怀刘裕,盛赞其北伐的雄姿和声威,暗示词人杀敌报国的决心。
C.下片开头“元嘉草草”三句,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故事,从反面透露出词人对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
D.“可堪回首”三句,借眼前所见情景,提示了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而给国家带来的恶果。
2024-09-1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湖南省对口升学联合体考试高三年级线上调研语文模拟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选段描写了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的情景,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对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抒情,展现了红军战士在经历艰难险阻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激动心情。文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如“巍巍的雪山”和“茫茫的草地”象征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而“苏维埃”则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和归属感。整体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1018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我们早就听说,吴起镇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名将吴起的功绩而命名的小镇,可是走进镇子一看,除了一条小河,一排古老的窑洞之外,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倒是一个窑洞口旁边挂着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们。

啊,原来这里挂的是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

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子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苦的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如今,在陕北吴起镇的窑洞门口,终于又见到了这个名字。

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同志来了,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1.从抒情方法看,①②两处画线句子有什么不同?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将加点儿词“巍巍的”“茫茫的”去掉可以吗?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3.结合回忆录这一文体,分析这段选文的语言特点。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市政技工学校2023-2024学年五年中技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检测题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和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残酷压迫。小说以“我”的视角,细腻描绘了祥林嫂从希望到绝望的心理变化。反语手法和对比描写,强化了对封建迷信和社会冷漠的批判。结尾的“祝福”场景与祥林嫂的悲剧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残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

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福”,运用反语手法,说明了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所谓的“幸福”只是有钱人的,像祥林嫂那样的穷人无“福”可言。
B.“也懒散而且舒适”表明“我”开始变得懒散舒适,不再苦恼,内心已经摆脱了沉重的、难以解脱的负疚感。
C.柳妈的“关心”使祥林嫂恐惧并“悟”出自己有罪,“被人吃者”却有意无意地帮助了“吃人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D.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祝福》中,封建礼教(以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以婆婆为代表)、社会(鲁镇的人们),是“他们”一步一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的。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乃至《祝福》全篇,是以“我”为叙事视角,虽然“我”所占的篇幅相当大,但“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只是次要角色。
B.捐门槛后四婶依然不让祥林嫂碰祭品,小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当时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毁灭打击之后,自卑、恐惧、精神崩溃的心理状态。
C.最后一段写天地圣众使用了反语的修辞,和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形象地讽刺了封建迷信思想,揭露了其骗人、杀人的本质。
D.最后一段写了鲁镇年底“祝福”的景象,与小说《祝福》开头形成呼应,以乐事衬哀情,揭示出封建迷信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3.“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4.小说题目是“祝福”,以“祝福”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原小说全文分析。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三)(基础模块下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恬静与自然,表达了诗人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将官场的束缚与田园的自由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心境。
6 .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各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方宅”两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四周围绕。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暧暧”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图景。“暧暧”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一切那么自然,那么淳朴。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先说本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暗示了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的原因。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由上文转接而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诗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不是雕梁画栋,却有榆树柳树遍植于屋后,桃花李花斗艳于堂前,绿树红花,相映成趣。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中,“尘杂”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指容着的屋子,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整洁清幽。
3.下面对诗歌的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诗人用“羁鸟”和“池鱼”作对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
C.前四句是近景,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D.后四句是远景。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三)(基础模块下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7 . 下列各句中对说明方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景泰蓝的铜胎上粘着线条画,譬如柳树,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右括号(打比方)
B.景泰蓝的制作要求精细,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列数字)
C.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举例子)
D.用一个烧得挺旺的炉子,燃料用煤,炉膛比较深,周围不至于碰着等着烧的铜胎,叫烧蓝(下定义)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三)(基础模块下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选自《左传》,讲述了郑国在晋国和秦国的围攻下,通过外交手段成功解围的故事。文章通过烛之武的智慧和口才,展现了在国家危难时刻,智者的重要作用。烛之武以理服人,劝说秦伯放弃攻郑,成功化解了危机。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突出了智慧在外交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权谋斗争。

8 . 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版筑的工事
D.秦伯说,与郑人             盟:盟誓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舍郑为东道主       ②焉用亡郑陪邻
B.①郑知亡矣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①贰于楚也                 君尝为晋君赐矣
D.①无能也已                 ②且君尝晋君赐矣
3.翻译下列句子。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节选自苏轼的《赤壁赋》,通过主客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自然永恒的感慨。客人借吹箫抒发对历史英雄曹操的感叹,表现出对人生短暂的悲伤。苏子则以水与月为喻,阐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强调了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体现了苏轼旷达的胸襟和深邃的思想。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B.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C.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意动,以……为伴侣
D.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知:动词,了解,知道
2.下列语句全都表现客人面对赤壁之景“悲伤”的一项是(     
①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
3.对所选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慨。
B.第二段文字写曹操攻破荆州,又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接,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C.第三段中的“水与月”一方面是拾取眼前景物,另一方面也是分别承了客的“羡长江之无穷”和“抱明月而长终”而来。
D.“且夫”以下几句看似有宿命论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是写出了对待功名富贵、得失荣辱的态度,所反映的精神境界并不庸俗低级。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下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矛盾与和解。蔺相如以其智慧和大局观,避免了与廉颇的正面冲突,最终感化了廉颇,使两人成为生死之交。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生动刻画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廉颇的勇于认错,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高尚品格和深厚友谊,体现了“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恩怨”的主题。

10 . 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B.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袒伏斧质,指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负荆请罪,指背着荆条表示愿意接受责罚。两种都是古代向对方请罪的方式。“肉袒伏斧质”比“负荆请罪”所犯的罪更严重。
B.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沸水在一个大锅里烹煮。我们知道的历史人物受过的酷刑有司马迁宫刑、商鞅车裂、孙膑膑刑(被剜去膝盖骨,变成瘫痪)、戚夫人人彘。
C.“位在廉颇之右”,古代的时候,官职以左为尊,但是有的朝代不是如此,如汉朝的时候,是以右为尊的。右尊于左,次于贵左。汉代时官位设置右卿大于左卿。
D.刎颈之交,指割脖子的交情和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古代表示友谊的还有贫贱之交、金兰之交、患难之交、八拜之交、莫逆之交等。
3.下列对文章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以非凡的胆识和忠勇的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回国后被赵王重用,官位居于廉颇之上。
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C.蔺相如原本是宦官头目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廉颇心理的不平衡。
D.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的不满,而他善于做比,委婉劝解门客,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
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