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小说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4076049

阅读《药》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又哥一手好奉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下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

……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1.选段中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是(     
A.语言描写B.动作描写C.外貌描写D.心理描写
2.这一选段中人物议论的中心是什么?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概括夏瑜的人物形象。
3.文中使用“恍然大悟”一词的用意是什么?
4.如何理解茶馆中的茶客听到关在牢里的夏瑜和牢头阿义的故事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方方的月亮在移动,消失,又重新诞生。唯一的小方窗里透进了光束,是落日的余晖还是站台的灯?为什么连另外三个方窗也遮严了呢?黑咕隆冬,好象紧接着下午便是深夜。门咣地一关,就和外界隔开了。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是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靠人打铁,我们祖国的胳膊有多么发达的肌肉!呵,当然,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来自这一节铁轨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柔的歌曲吗,叫作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如果火车也叮咚叮咚地响起来呢?广州人可真会生活,不像这西北高原上,人的脸上和房屋的窗玻璃上到处都蒙着一层厚厚的黄土。广州人的凉棚下面,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的杨子荣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京剧锣鼓里有噪音,所有的噪音都是令人不快的吗?反正火车开动以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希望。下一站,或者下一站的下一站,或者许多许多的下一站以后的下一站,你所寻找的生活就在那里,母亲或者孩子,友人或者妻子,温热的澡盆或者丰盛的饮食正在那里等待着你。都是回家过年的。过春节,我们的古老的民族的最美好的节日,谢天谢地,现在全国人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年了。再不会用革命化的名义取消春节了。 ……

他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谁让他错投了胎?地主,地主!一九五六年他回过一次家,一次就够用了——回家呆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而伟人的一句话,也够人们学习贯彻一百年。使他惶惑的是,难道人生一世就是为了作检讨?难道他生在中华,就是为了作一辈子的检讨的么?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工厂的装配线在不停地转动,车间洁净敞亮,没有多少噪音。西门子公司规模巨大,具有一百三十年的历史。我们才刚刚起步。赶上,赶上!不管有多么艰难。哞,哞,哞,快点开,快点开,快开,快开,快,快,快,车轮的声音从低沉的三拍一小节变成两拍一小节,最后变成高亢的呼号了。闷罐子车也罢,正在快开。何况天上还有三叉戟?

尘土和纸烟的雾气中出现了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像是在给气管和肺作针灸。梅花针大概扎在肺叶上了。汗味就柔和得多了。方言的浓度在旱烟与汗味之间,既刺激,又亲切。还有南瓜的香味哩!谁在吃南瓜?X城火车站前的广场上,没有见卖熟南瓜的呀。别的小吃和土特产倒是都有。花生、核桃、葵花籽、柿饼、醉枣、绿豆糕、山药、蕨麻……全有卖的。就像变戏法,举起一块红布,向左指上两指,这些东西就全没了,连火柴、电池、肥皂都跟着短缺。现在呢,一下子又都变了出来,也许伸手再抓两抓,还能抓出更多的财富。柿饼和枣朴质无华,却叫人甜到心里。岳之峰咬了一口上火车前买的柿饼,细细地咀嚼着儿时的甜香。辣味总是一下子就能尝到,甜味却埋得很深很深。要有耐心,要有善意,要有经验,要知觉灵敏。透过辛辣的烟草和热烘烘的汗味儿,岳之峰闻到了乡亲们携带的绿豆香。绿豆苗是可爱的,灰兔子也是可爱的,但是灰色的野兔常常要毁坏绿豆。为了追赶野兔,他和小柱子一口气跑了三里,跑得连树木带田垄都摇来摆去。在中秋的月夜,他亲眼见过一只银灰色的狐狸,走路悄无声息,像仙人,像梦。

1.月亮本来是圆的,作者为什么反复描述为“方方的月亮”?
2.以第1段“声音的联想”为例,简要说说作者的意识流动的线索及其根据。
3.第1段中暗含哪几组对比?其用意如何?
4.抓住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分析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思想情感。

一九五六年他回过一次家,一次就够用了——回家呆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

2024-03-3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坊传人蒋爷

孙丹

北宋真宗年间,富阳竹纸就被选作御用文书纸和科举考试用纸,享有十件元书纸考进士的美誉。经过数百年传承,富春大地上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和擅长纸品生意的商人。

其中蒋爷的名气最响亮,不仅因他造纸技艺精湛,更因他深谙经商之道。

蒋爷出生在清末一户造纸世家,十八岁跟着父亲学手艺,摸着薄如蝉翼的竹纸,蒋爷满是皱纹的脸上便洋溢出丝丝得意,好像是酿造出一坛坛入口醇香、回味悠久的好酒。

过完七十大寿,蒋爷生了场重病,眼力和体力大不如以前,做纸的七十二道工序不能一一亲力亲为了,只能在一旁瞅上几眼,但关键环节,蒋爷仍然亲自出马。

纸好,首先原料要好。遴选上好的青竹,蒋爷绝不含糊,算计着日子。待到小满前一天,天还没亮透,蒋爷便带人上了山。来到竹林,蒋爷两眼一瞥,在竹上画一个红圈,工人便用斧子将竹子砍下。整整几天,蒋爷满山跑遍,那精气神不像是重病初愈的古稀老人。

砍下的竹子经过工人断青、削青、拷白、浸坯、断料后,便要淋料了。

这料,蒋爷已备齐,早早存放在石槽里。

每年一开春,蒋爷叫上帮工,推出一辆独轮车,车两侧放两只大大的木桶。每到一户人家,蒋爷上前敲门,户主打开门,笑着把蒋爷迎进屋,上座,敬茶,递烟。

蒋爷抿一口茶,抽一口烟,看着户主到内房拎出一只尿桶,咣咣倒入木桶。

很快,蒋爷放下茶杯,从口袋摸出一个铜板,搁在桌上,拱手告辞。

蒋爷,不瞧瞧?帮工小声提醒。

蒋爷头一摇,手一摆:都是厚道人家,不会耍滑,下一家。

有一年,蒋爷特意叫上年幼的儿子。儿子嫌臭嫌脏,不愿去。

小子,别瞧不起。蒋爷正色告诫,这尿作用大着呢!

经翻滩洗净的白料,工人捆扎后放入尿桶,每页用人尿淋浸,使纤维软化。这样做出来的纸,防虫蛀,防渗墨,这正是富春竹纸的秘方。

纸坊需要大量纯尿,不能有污物,且要陈尿,沉淀半个月以上。自家留存尿不够用,就去村里收尿。庄户人家一般屎尿都当肥料使用,舍不得他用。多年来,蒋爷为人爽直,价格公道,十里八乡哪家不曾受过蒋爷的恩惠?只要蒋爷来,没二话。

淋好尿的白料,横放堆叠成篷,用干草垫底盖顶围裹密封,发酵两个礼拜后,放入清水浸泡半个月,榨去水分,经过精料、春料变成稀薄竹浆,即可抄纸。

抄纸最考验手艺,蒋爷打着赤膊亲自示范。

蒋爷双手拿起竹帘放入竹浆,竹帘是用极细的竹丝为经,丝线为纬,手工编织而成。蒋爷轻轻晃动,使竹浆均匀沉淀,形成一层膜,称为湿纸。蒋爷把竹帘放到纸架板上,轻轻揭起竹帘,湿纸就留在板上。蒋爷一次次重复,滤出厚厚一沓纸,榨干水分,煏弄烘晒后,纸张厚薄均匀,不差毫厘。

以前,蒋爷祖上做好纸,雇条船,通过水路,运送到上海、苏州等地售卖。蒋爷当家后,开了家富春纸坊

蒋爷自幼爱好书画,当街铺开自家竹纸,挥毫写字作画,就是一出活广告。画像栩栩如生,字迹力透纸背,纸色洁白,质地柔韧,闻之有竹子清香,久藏不腐不蛀,深受文人墨客喜爱,订购者络绎不绝。

那年,蒋爷出了趟远门,半个月后回到家,翻看账本,眉头紧锁,叫来儿子问话。

前日,钱塘吴员外订购500刀纸?儿子点头。

全是一等品?

糊弄谁?蒋爷厉声道,出门前盘点过,一等品存货只有480刀。

儿子站着,低头不语。

掺了二等品吧?蒋爷抬起头,两眼像利刃刺向儿子。

爹,客人要得急。儿子上前一步,红着脸轻声说,咱家一等和二等的纸,外表相差无几,作了字画,过二十年才有差别,不碍事。

听闻此话,蒋爷铁青着脸,起身从货架上抽出一张纸,揉成团,扔在地上,让儿子捡起展开。

客人的信任,就像这张纸,你揉皱了,抚得再平,也恢复不了原样。蒋爷一字一句缓缓道。

纸分等级,人品也分等级。生意人,诚信为本,切不可欺。

蒋爷叫上儿子连夜乘船赶去客人那里,追回了二等纸,道了歉,退了款,赔了一笔钱。客人大为惊讶,非常感动,当场表示一旦用纸必选富春纸坊,之后逢人便赞,成为一段佳话。

儿孙们谨记着蒋爷训示,将蒋爷书写的戒欺二字装裱后悬挂于店堂正上方。经过苦心经营,富睿纸坊延续百年,久盛不衰。

1.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小说插叙蒋爷祖上做好纸并售卖的情节有何意义?
3.文章是如何具体塑造“蒋爷”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文章写蒋爷重病,“眼力和体力大不如以前”,可后面又写“整整几天,蒋爷满山跑遍”,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戒欺”的理解及其在文中和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纸坊传人”“小满前一天”“每年一开春”等说法,使小说具有了传统文化色彩。
B.小说在写蒋爷“摸着薄如蝉翼的竹纸”“丝丝得意”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感受。
C.儿子在交付吴员外订购的500刀纸时,故意把二等品掺进一等品中,以次充好。
D.“纸分等级,人品也分等级。生意人,诚信为本,切不可欺”一句,点出了主题。
E.这篇小说以情节曲折见长,详略得当,小说用第三人称视角叙事,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

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那女人又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其时已经是正午。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淘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样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中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然而……四叔说。

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

(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下面有关小说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祥林嫂嫁给卫家山的祥林,家中有严厉的婆婆和十多岁的小叔子,靠丈夫打柴为生,在丈夫去世后“逃”出婆家,来到鲁镇。
B.卫老婆子是个中人,娘家是卫家山,当祥林嫂求她介绍工作后将祥林嫂介绍给鲁家,后参与祥林嫂婆家到鲁镇“抓人”一事。
C.四叔指小说中“我”的四叔,即鲁四老爷,从小说中交代的信息来看,他是鲁镇上的体面人物,是拥有先进思想的人物代表。
D.选文部分,使用的人称为第三人称,以祥林嫂为记述对象,主要以其在鲁镇的第一次出现为重点,客观展示了祥林嫂的遭遇。
2.下面有关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在交待祥林嫂是从卫家山婆家“逃”出来务工之前,是有一定程度的暗示的,如“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B.选文在展示祥林嫂“安分”这一特点之时,主要使用了肖像描写,如“只是顺着眼”,在展示其“耐劳”这一特点时则使用了对比和欲扬先抑的手法。
C.选文重视细节描写以及同一细节的反复出现,例如“四叔皱了皱眉”“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皱眉”能够反映四叔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情感。
D.选文部分,人物语言颇具特色,尤其在刻画“四叔”这一人物的语言时,特意设计了“可恶”“然而”这样的独特表达,精彩传神地反映了人物的思想。
3.对划线句“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在文本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文本节选部分的结尾“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看似不经意,实则“于无声处听惊雷”。那么,在结尾你听了怎样的“雷声”?
2024-07-24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