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小说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486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坊传人蒋爷

孙丹

北宋真宗年间,富阳竹纸就被选作御用文书纸和科举考试用纸,享有十件元书纸考进士的美誉。经过数百年传承,富春大地上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和擅长纸品生意的商人。

其中蒋爷的名气最响亮,不仅因他造纸技艺精湛,更因他深谙经商之道。

蒋爷出生在清末一户造纸世家,十八岁跟着父亲学手艺,摸着薄如蝉翼的竹纸,蒋爷满是皱纹的脸上便洋溢出丝丝得意,好像是酿造出一坛坛入口醇香、回味悠久的好酒。

过完七十大寿,蒋爷生了场重病,眼力和体力大不如以前,做纸的七十二道工序不能一一亲力亲为了,只能在一旁瞅上几眼,但关键环节,蒋爷仍然亲自出马。

纸好,首先原料要好。遴选上好的青竹,蒋爷绝不含糊,算计着日子。待到小满前一天,天还没亮透,蒋爷便带人上了山。来到竹林,蒋爷两眼一瞥,在竹上画一个红圈,工人便用斧子将竹子砍下。整整几天,蒋爷满山跑遍,那精气神不像是重病初愈的古稀老人。

砍下的竹子经过工人断青、削青、拷白、浸坯、断料后,便要淋料了。

这料,蒋爷已备齐,早早存放在石槽里。

每年一开春,蒋爷叫上帮工,推出一辆独轮车,车两侧放两只大大的木桶。每到一户人家,蒋爷上前敲门,户主打开门,笑着把蒋爷迎进屋,上座,敬茶,递烟。

蒋爷抿一口茶,抽一口烟,看着户主到内房拎出一只尿桶,咣咣倒入木桶。

很快,蒋爷放下茶杯,从口袋摸出一个铜板,搁在桌上,拱手告辞。

蒋爷,不瞧瞧?帮工小声提醒。

蒋爷头一摇,手一摆:都是厚道人家,不会耍滑,下一家。

有一年,蒋爷特意叫上年幼的儿子。儿子嫌臭嫌脏,不愿去。

小子,别瞧不起。蒋爷正色告诫,这尿作用大着呢!

经翻滩洗净的白料,工人捆扎后放入尿桶,每页用人尿淋浸,使纤维软化。这样做出来的纸,防虫蛀,防渗墨,这正是富春竹纸的秘方。

纸坊需要大量纯尿,不能有污物,且要陈尿,沉淀半个月以上。自家留存尿不够用,就去村里收尿。庄户人家一般屎尿都当肥料使用,舍不得他用。多年来,蒋爷为人爽直,价格公道,十里八乡哪家不曾受过蒋爷的恩惠?只要蒋爷来,没二话。

淋好尿的白料,横放堆叠成篷,用干草垫底盖顶围裹密封,发酵两个礼拜后,放入清水浸泡半个月,榨去水分,经过精料、春料变成稀薄竹浆,即可抄纸。

抄纸最考验手艺,蒋爷打着赤膊亲自示范。

蒋爷双手拿起竹帘放入竹浆,竹帘是用极细的竹丝为经,丝线为纬,手工编织而成。蒋爷轻轻晃动,使竹浆均匀沉淀,形成一层膜,称为湿纸。蒋爷把竹帘放到纸架板上,轻轻揭起竹帘,湿纸就留在板上。蒋爷一次次重复,滤出厚厚一沓纸,榨干水分,煏弄烘晒后,纸张厚薄均匀,不差毫厘。

以前,蒋爷祖上做好纸,雇条船,通过水路,运送到上海、苏州等地售卖。蒋爷当家后,开了家富春纸坊

蒋爷自幼爱好书画,当街铺开自家竹纸,挥毫写字作画,就是一出活广告。画像栩栩如生,字迹力透纸背,纸色洁白,质地柔韧,闻之有竹子清香,久藏不腐不蛀,深受文人墨客喜爱,订购者络绎不绝。

那年,蒋爷出了趟远门,半个月后回到家,翻看账本,眉头紧锁,叫来儿子问话。

前日,钱塘吴员外订购500刀纸?儿子点头。

全是一等品?

糊弄谁?蒋爷厉声道,出门前盘点过,一等品存货只有480刀。

儿子站着,低头不语。

掺了二等品吧?蒋爷抬起头,两眼像利刃刺向儿子。

爹,客人要得急。儿子上前一步,红着脸轻声说,咱家一等和二等的纸,外表相差无几,作了字画,过二十年才有差别,不碍事。

听闻此话,蒋爷铁青着脸,起身从货架上抽出一张纸,揉成团,扔在地上,让儿子捡起展开。

客人的信任,就像这张纸,你揉皱了,抚得再平,也恢复不了原样。蒋爷一字一句缓缓道。

纸分等级,人品也分等级。生意人,诚信为本,切不可欺。

蒋爷叫上儿子连夜乘船赶去客人那里,追回了二等纸,道了歉,退了款,赔了一笔钱。客人大为惊讶,非常感动,当场表示一旦用纸必选富春纸坊,之后逢人便赞,成为一段佳话。

儿孙们谨记着蒋爷训示,将蒋爷书写的戒欺二字装裱后悬挂于店堂正上方。经过苦心经营,富睿纸坊延续百年,久盛不衰。

1.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小说插叙蒋爷祖上做好纸并售卖的情节有何意义?
3.文章是如何具体塑造“蒋爷”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文章写蒋爷重病,“眼力和体力大不如以前”,可后面又写“整整几天,蒋爷满山跑遍”,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戒欺”的理解及其在文中和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纸坊传人”“小满前一天”“每年一开春”等说法,使小说具有了传统文化色彩。
B.小说在写蒋爷“摸着薄如蝉翼的竹纸”“丝丝得意”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感受。
C.儿子在交付吴员外订购的500刀纸时,故意把二等品掺进一等品中,以次充好。
D.“纸分等级,人品也分等级。生意人,诚信为本,切不可欺”一句,点出了主题。
E.这篇小说以情节曲折见长,详略得当,小说用第三人称视角叙事,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故都的秋《哦,香雪》选段,回答问题。

台儿沟这座掩藏在大山深深皱褶里的小村,住着女孩香雪、她的女伴们以及十几户乡亲。

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香雪和女伴们抓紧时间把整筐的鸡蛋、红枣举上火车窗口,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属于姑娘们喜欢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旅客们爱买香雪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骗人或受骗。有时香雪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她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里的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她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地回答:两顿。然后叉友好地瞧着她们反问道:你们呢?”“三顿!她们每次都理直气壮地回答。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又问。那不是吗?香雪指指桌角。

其实,她们早知道桌角那只小木盒就是香雪的铅笔盒,但她们还是做出吃惊的样子。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这是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很久以后,香雪才知道它所以能自动合上,是因为铅笔盒里包藏着一块不大不小的吸铁石。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对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同学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她盯住同桌那只铅笔盒,猜测它来自遥远的大城市,猜测它的价值肯定非同寻常。三十个鸡蛋换得来吗?还是四十个、五十个?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旱。香雪在车站卖东西的时候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一只铅笔盆,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冲动之中,香雪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这时,车身忽然悸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

伴着香雪和女伴们焦急的呼喊声,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香雪在西山口下了车,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了。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却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

现在,香雪一个人站在西山口,目送列车远去。眼前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害怕地缩起身子坐了下来。在皎洁的月光下,她仔细端详着手中的铅笔盒: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的一声,它便舍得严严实实。现在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站了起来,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她想:将来台儿沟的姑娘不用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一定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走着走着,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台儿沟的姐妹们。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们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1)第②段画线句子表现出台儿沟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本文写了一个乡村女孩香雪的故事。结合④-⑧的内容,在横线上概括故事情节,并在括号里用一个词写出香雪相应的心理变化。
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香雪发现自动铅笔盒-_______________
香雪心理:盼望→(     )(     )
(3)从文中看:香雪具有怎样的性格?你如何看待香雪的思想感情?(100字以内)
2024-07-28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匠心

杨一凡

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地方。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100年?200年?没人说得清。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人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

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我不懂那是怎样深重的愧怍和念想。

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还要更疼啊。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时光荏苒,岁月静默。小镇一如既往的宁静。

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穆爷爷说: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但我没有试图阻止穆爷爷的废寝忘食。那样的专注,仿佛最轻微的扰动都是一种罪过。现在回头看去,我想有些事情早已注定。或许,在木雕师傅收下这个弟子时,命运就开始以无可逆转的姿态走向终局。

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阿苗,回来。

我站住了,犹疑了一瞬间,又迈开了步子。

我要去废园。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吧。

好像这样就能改变已发生的事实一般。

母亲急急地追出来,我却已消失在小巷深处。

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

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谁料一语成谶。

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葬礼时我就在那儿,独自像个疯子一样地哭了一场,泪眼朦胧中重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

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有关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人们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穆匠。木匠。匠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有何作用?
2.“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纵观全文,哪些地方表现了阿苗对穆爷爷的“懂”?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穆爷爷”的形象特征。
2024-01-31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芦花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睛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选文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怎样理解第一段中“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句话?
3.选文中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4.选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老头子的性格特点,请找出来。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