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小说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4032252

阅读《药》片断,完成各题,并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

哼,老头子。

倒高兴……”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1.对开头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描绘自然景物,烘托出夜阑人静时的沉寂气氛。
B.渲染夏瑜就义时肃杀的气氛,表现华老栓的麻木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C.渲染夜晚呈现沉寂的气氛,烘托华老栓夫妇凄凉的心情。
D.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暗示了时代特征,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的肃杀气氛。
2.对“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一语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A.“抖抖”表明他对钱的看重,心情的激动;“按”表明怕被人抢走。
B.“抖抖”说明对钱的珍惜;“按”表示他办事稳妥且细心。
C.“抖抖”是舍不得花钱;“按”是怕钱被偷走。
D.“抖抖”是内心激动;“按”是表示办事机警。
3.文中画线句子的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选出正确的一项(     
A.凶暴残忍  仇视革命B.穷凶极恶  贪得无厌
C.愚昧落后  迷信邪说D.干脆利落  胆大妄为
4.《药》是悲剧,就题材的角度,应是哪一种(     
A.中国劳动妇女的悲剧B.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悲剧
C.中国贫苦农民的悲剧D.中国大众悲剧
5.“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用“青白”来修饰灯光,原因是(不超过20字)。
6.“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句交代了小说的哪一要素?
7.“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这段文字属于何种描写方法?请简述这段文字的作用。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满身枣花香

李方

①体育馆后面是湖滨巷。巷不长,也就百八十米,两侧全是沙枣树。树不高,耐寒,适宜在北方生长;开花迟,花骨朵小,如米粒一般,金黄色,但非常繁密。夏夜走进湖滨巷,有一种甜蜜的眩晕感。走出巷子很远,身上还有淡淡的香气。小巷的尽头,是农科所的家属院,一幢四层小楼,十六家住户。我结婚后搬进了新房,这里成为父母的二人世界。四年前母亲离世,父亲独居。

②在我心中,父母可做天下夫妻的楷模。尽管他们的学历只是中专,算不上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的恩爱,在这幢家属楼里是公认的。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沉浸在他们所营造的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令我不解的是,学财会专业的父亲,业余爱好却是音乐——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甚至那种让年轻人浑身扭动的摇滚乐,也令父亲沉醉。他不光是聆听和欣赏,还动手演绎优美的旋律。冬日飘雪的傍晚,他坐在阳台上用手风琴演奏《三套车》;夏日落雨的黄昏,用小提琴演奏《梁祝》,没有哪位住户对此提出抗议。

③和父亲如此大动静的爱好不同,学养蜂专业的母亲,业余生活却是那样安静——读书——全是文学类,四本一套的《静静的顿河》,各种版本、不同译者的,家里有五套。最独特的一套,是父亲出差时买给母亲的礼物。当时母亲亲过父亲,接过书刚翻看了两页,就笑得直拍大腿,说道:都说艺术是相通的,但隔行如隔山,喜欢音乐的搞不懂文学。这是盗版的。那一套《静静的顿河》,母亲对照人文社版金人译本,用红色中性笔将差错逐一勘正,并指给父亲看。这让父亲在谈论音乐之外,对文学也有了谈资。

④他们就这样度过了大半生,直到母亲离世。

⑤我不知道母亲的离去对父亲造成了怎样沉重的打击,但他把所有的乐器、唱片、功放、音响,都赠给了他和母亲曾就读的中学。业余时间,父亲就读母亲勘误过的那套《静静的顿河》。

⑥父亲退休的前一年,我差不多有十个月时间没有见到他。打电话给父亲,要么不接,要么就回复两个字:在忙。直到今年六月的一天,父亲发短信给我:来家。

⑦沙枣花全开了。

⑧父亲坐在阳台上,小桌上反常地没有摆放《静静的顿河》,而是其他的东西。他递给我一张纸。我吃了一惊:大粗黑的边框内,是纪委约谈父亲的通知书。我心惊肉跳地看完,发现日期是一年前的,这说明事情已经过去了。我轻轻地放下了那张千斤重的纸,愕然地望着父亲。父亲微笑着问:你看它像什么?

⑨我无语。

⑩父亲说:有时候我想,如果我真的做了错误的事情,这张纸看起来就会像一张讣告啊!你看抬头直呼其名,连同志’两个字都没有!是啊,谁会称呼一个疑似贪污犯的人为同志’呢?但是儿子你放心,爸爸是干净的,组织上对我的工作是肯定的,我是对得起你妈和你的。

⑪父亲将小桌子上的两本荣誉证书打开递给我,一本是嘉奖令,一本是三等功证书。他又把一个细绒包面的精致小木盒打开,里面是一枚三等功奖章。

⑫父亲站起身,打开窗户,望向湖滨巷。沙枣花的香气扑进屋来,四处弥散,倒像是奖章证书自带香气,肃穆而严正,逼退了其他的任何气味。父亲坐下盯着我说:我学的是财会,干的是会计,工作几十年,坚持原则,得罪人是免不了的。有人告我的状,纪委查我的账,这很正常。关键是,自身要干净。现在有了结论,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嘉奖和三等功,也补发了。昨天,办理了退休手续。做人,要像你妈,把所有的错误都剔除干净,这样手脚才会干净。如果要贪,就要贪读书,像你妈一样,那样你的心才会纯净,才能安稳。讣告’和奖章,我希望你都带走。这两样东西,就是生与死的界限。你干警察,应该比我更懂得它们的意义。

⑬走出湖滨巷,满身枣花香。不用回头我都知道,背后,是父亲站在阳台上深情注视的目光。

(节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1.小说为什么以“满身枣花香”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第②段和第③段,作者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小说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试作简要分析。
4.品读全文,说说第12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泥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

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我成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节选自汪曾祺《故里三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明确人物的生活环境,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吸引读者;又通过“黑屁股”说法引出对救生船的介绍,为后文陈泥鳅出场做铺垫。
B.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他花钱很散漫,没有积蓄,也不愿成家,说明他是缺乏责任感的人。
C.陈泥鳅不过是市井小民,但作者通过串联一件件日常琐事,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
D.小说语言朴素平实,如“瓦罐不离井上坡,大将难免阵头亡”,语言口语化,充满生活气息;但又生动形象,虽对“捞尸”刻画寥寥数语,却收到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
3.结合文本谈谈小说结尾的作用。
4.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给“人间送小温”,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5.每个生命都是独特而美好的,写作课上老师要求你为陈泥鳅写一段《凡人小传》,请你补写下面语段的空缺处。

你身怀绝技,激流猛浪中穿梭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平凡卑微如泥鳅,却朴素美好如炉火。

2024-08-19更新 | 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打米糖

①费干部跟老槐说,老槐,过年给我打两锅米糖吧。

②老槐莫名其妙地盯着费干部看,了一声说,满大街都有得卖,谁还自己打?

③费干部说,老槐你还不知道啊,手工打的,那是甜而不腻、脆而不紧,比起店里机器生产的,口感好了去了,更何况你老槐打的米糖。费干部这么一说,老槐的脸就笑成一堆褶子。

④乡下的年总是来得更早些,过了腊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年货,杀猪、打大米果、做扣肉滑肉,好不热闹。自然,还得打米糖。老槐就是打米糖的,早些年十里八村的,米糖打得很有些名气,一直到年边,那是没得一天的休息。东家打了西家打,倒也能够多少赚些过年的用度。当然,这说的都是以前。如今,厂里什么都能生产,店里什么都有的卖,就说米糖,县里有好几家食品加工厂都加工米糖,这产量不是手工所能比得了的,至于口感吗,老槐不做评价,只哼一声。

⑤但不管服不服气,反正老槐多年的手艺便歇了空。少了这一块的收入,虽然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每逢过年,老槐还是有些许的紧巴。答应了费干部,老槐就要做些准备了。还好,打米糖用的工具手工栏搭还在,只是布满灰尘,翻出来清洗一番,就可以用了。再去邻居家要点糯米,弄点麦芽、芝麻、白糖、豆末,万事俱备。

老槐先将糯米淘洗,浸泡三四个钟头,然后磨浆、上锅,用柴火蒸熟,搁麦芽发酵后滤渣,熬制成饴糖,饴糖在渐冷却时候缓慢成形,就可以上手工耷拉糖。老槐将糖坯缠绕于木棍,双臂裸露,将饴糖拉直再反向缠回木棍,动作极快,倒也像极了咏春练功手法。米糖打的好坏,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如此反复,遂成白色,搁案板搓揉捏制成圆袋状,灌上配制好的芝麻、豆末和白糖,从一个口上以抽丝的方式做成条形,剪成一寸左右的糖段,一锅米糖大功告成。

⑦老槐打米糖是在室外空地,引来不少人驻足观赏,都啧啧称奇。还有一中年男子求购。老槐说:我这不卖,给朋友专门打的。中年男子仍不死心:卖给我便是,朋友那你可再打。老槐想想也是,离过年还早,再说费干部也不见得近日会来。心中细算一下,说了个价钱。中年男子倒也爽快,掏出钱来给了老槐。老槐算了下账,除去糯米、芝麻、白糖成本,小赚几十,心里倒也畅快。

⑧至于费干部那儿,糯米等物品还有,继续打便是,保证不耽误。接着又是蒸米熬糖打糖,虽然费些体力,但老槐还是能钉得住。说来也怪,一连十几天,每天打两锅,最后都卖了。老槐家地处河埠老街,常有城里人过来游玩,见老槐打米糖觉得新鲜,顺带就买个几斤,甚至还有人上门订货。白花花的银子,老槐要不挣也是言不由衷。先前准备的糯米、芝麻等早就用尽,老槐又采购几次。倒是费干部的米糖一直没有着落,让老槐多少有些不安。两年多来,费干部是老槐的帮扶干部,人不错,经常上门嘘寒问暖,送米送油,还帮着干些体力活计。

⑨眼看就要过年,老槐算着日子,心想最后再打两锅给了费干部,谁买也不答点。正在蒸糯米时,费干部来了,一脸笑嘻嘻地说:老槐,听说你最近打了几十锅米糖,生意好得很啊。费干部没提自己米糖的事,但老槐心里有数,便有些尴尬,嘿嘿一笑说:这最后两锅就是给你打的。两人正说着,一辆小车开到边上,车上下来两人,其中一个说:喏,就是这儿买的。另一个便对老槐说:师傅,给我打两锅米糖。老槐将脑袋摇得如拨浪鼓,说道:不行不行,这两锅得给费干部,人家早定了。这人仍说,师傅,我可是从县里专门跑来买的,就卖给我。可老槐仍摇头:不行不行。

⑩费干部说:老槐,看你人家大老远慕名而来,这不扫了人家的兴致吗,你就先给他吧。

⑪老槐说:不行,给了他,你的米糖咋办,过两天就是年了。

⑫费干部微微一笑,附在老槐耳边说:老槐,告诉你个秘密,我有糖尿病,吃不得糖,一点都吃不得。

⑬说完,费干部拍了拍老槐的肩膀,哈哈大笑而去。老槐一时没反应过来,摸了摸后脑勺,一脸的呆萌样子……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随着社会进步,科技日新月异,许多传统手工艺有了机器代替,在民间慢慢没落,有很多就此失传。老槐拿手的这门打米糖手艺,就是日渐失传者之一。
B.对老槐来说,卖一锅米糖小赚一笔是最开心的,来来往往的人对他这独门手艺的赞叹与青睐倒是其次的。
C.从打米糖中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怀,传递的是最为朴素的劳动人民间的情谊。
D.小说结尾写老槐“摸了摸后脑勺,一脸的呆萌样子”,与开头老槐“莫名其妙地盯着费干部看”相呼应。
E.小说使用诗化的语言,营造出皆大欢喜的审美意境,使小说读来清新自然生动活泼,别有一番意蕴。
2.赏析文中第六段画线的句子。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费干部的人物形象。
4.费干部决定利用互联网帮助老槐进行宣传和推销米糖。
(1)他拍了一段短视频,以费干部的身份设计一段解说词,宣传和推销老槐的打米糖手艺。要求:依据文章内容,语言生动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并在使用修辞的句子后面用括号注明修辞名称。
(2)同时,费干部还在某平台直播带货,请你设计一则推销词,帮老槐推销米糖,要求:依据文章内容,不得对产品作虚假宣传,50字以内。
2024-08-04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