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4018828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小题。

自信,是坚持正确的意见,面对困难不灰心,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爱迪生一生中进行了大量的发明创造工作,但他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如果他当时认为我不行,就自暴自弃,那么他还会至今被人们所称道吗?周总理也对共青团干部说过,要吸收各方面的意见,但又不能六神无主,无所适从,要善于吸取好的建议,坚持正确的,也就是要有自信的精神。

但是,盲目的自信则是骄傲。西楚霸王项羽在秦末时势力最强,由于刚愎自用,过分自信,听不进劝告,一意孤行,结果无颜见江东父老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并非靠自信就能成功,成功必须靠汗水和勤奋才能换来,爱迪生的发明创造,正说明了这点。所以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不是唯一的秘诀。

(1)选文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引用论证
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2)第③段中提到了西楚霸王项羽,下面有关项羽的对联是(     
A.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B.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C.煮酒论英雄,备受称赞;惊雷见本色,操之过急。
D.雄猛让一人,武善捉刀文握管;精忠传万世,唐曾显姓宋留名。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用亲临山西,就能近距离欣赏云冈石窟代表性龛像的风采。前不久在国家博物馆亮相的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上,等比例高保真3D打印复制的云冈石窟第六窟文殊问疾屋形龛,让不少观众惊叹连连。展览上,艺术家们结合数字绘制、3D投影和AI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展现了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文物的艺术风格与丰富内涵,为观众献上了一场沉浸式的艺术盛宴。

沉睡的文物像是一扇上了锁的窗,推开这扇窗,让文物活起来,可以从中窥见历史的发展、文明的演变、文化的传承,而科技,就是开锁的一把关键钥匙。《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文物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优先补齐科技基础条件短板。这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这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保护文物、延续文脉、繁荣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很长时间内,我国考古领域存在科技手段运用不够、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的情况。如今,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黑科技被引入考古全链条。比如,在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团队采用高精度磁法、电阻率成像技术等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为岷江河道做了CT检查,通过3D模型清晰呈现砂石下的河道情况,再通过水力学试验分析文物被冲刷产生位移的规律,由此确定了遗址范围和重点发掘区域。从手铲释天书慧眼览古幽,前沿技术的引入,不仅改善了文物发掘的条件,提高了发掘效率,也有利于减少发掘工作对文物的影响,更好地保持文物的原貌。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文物是凝固的时间,用好科技手段,可以让文物说话,讲述背后的故事,让沉淀的时光重新流淌。针对简牍出土后出现变色病害妨碍文字辨识问题,文物工作者采用特殊的光学成像技术,并辅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得良好的墨迹显影效果,成功识别简牍上的信息。碳十四测年、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科学技术在考古领域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历史的实证性认识,把我们对古代社会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年代如何,自然环境如何,人的体质特征如何,古人是怎样生产食物的……随着研究还原的要素由少到多、由简略到详细,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故事逐渐生动起来。

传承是为了更好发展,发展才能更好传承。当下,文博热持续、文创风劲吹,走进博物馆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热门展览一票难求,文创产品供不应求。足不出户就可以云游故宫;借助裸眼3D技术走入古画;三维数字文物可在指尖细细赏玩……科技的力量,为文博事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让这些承载着历史风云的宝物得以走进日常生活,让人们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用好科技创新,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才能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好传承文明薪火。

知所从来,方明将往。当前,考古领域仍有许多谜题未能解开,无论是更好进行遗址发掘、研究分析,还是进行文物修复、展示传播,都对用好科技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尹双红,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科技助力文化保护的具体实践,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博物馆开设的“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利用科技展现了世界各地的石窟文化。
B.数字化技术使得古代文物能够以虚拟现实的方式呈现,如“云游故宫”项目让人们无须实地游览就能全方位体验故宫的魅力。
C.“三维”数字文物因其科技含量低,所以不能满足人们对文物细致观赏的需求。
D.文物工作者利用光学成像技术揭示了所有古代文献上的模糊文字信息,解决了所有古代文献辨识难题。
2.文中举出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考古发掘的例子,符合其用意的是(     
A.考古领域已广泛应用多种高科技探测技术。
B.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能够精确还原古代战争场景。
C.科技创新在提高文物发掘效率和保护文物原貌方面的作用。
D.水力学试验分析对于确定文物埋藏地点的重要性。
3.关于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文章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如云冈石窟第六窟复制龛像和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发掘,来阐述科技在考古和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B.文章结构逻辑严密,先介绍科技在文物“活化”中的作用,接着阐述科技对考古工作的改进,最后探讨科技对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影响。
C.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文物比作“上了锁的窗”,将科技比作“开锁的钥匙”,形象地说明了科技在揭示文物历史价值方面的重要性。
D.文章通过对比古今考古技术的差异,突出了科技进步对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2024-08-19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书?

宋宁刚

关于读书,中国古人有很多说法,目标高远的有读书明理,注重实际功用的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在现代的中国,读书是一件难得甚至奢侈的事情,并不是谁都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读。别的不说,仅就读书先需识字这一条,就挡住了很多人。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教育的普及,读书的门槛似乎没有了。如今,一切都网络化了,为求知和获得信息的读书、似乎都有了更便捷的可替代方式。搜索引擎几乎可以帮我们解决一切咨询类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今天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换言之,今天,我们读书的更深理由是什么?

第一,为了内心的宁静。      ①     。如今,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固然可以从网络上获得。然而,随着海量的信息每天如海水汹涌而来,在琐碎和浅层次的阅读中,我们也就难得再有一份内心的宁静。就此而言,读书更像是一种自我修行,让我们内心重获宁静和澄清,而不是人浮于事,躁动不安。虽然这份安宁,我们也可通过其他如瑜伽、静坐等方式获得,但读书无疑是最为方便、简易,也最易为人们接受和实行的一种。

第二,为了社会的和谐。     ②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们空前拥有闲暇,又空前忙碌的社会。这听上去似乎有些矛盾,却正好凸显了现代社会的复杂与问题。由于家用电器、工业流水线乃至今天智能机器人的不断被发明和制造出来,人类从各种机械性和消耗性的劳动中被解放出来,省出了许多空闲和精力。然而,人类似乎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尤其是身处城市的人们,享用现代技术带来的各种便捷应该说是最多的,然而,却空前的忙碌,甚至焦灼。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使得人的社会交往空前繁多,社会关系空前复杂,需要社交去处理的事务空前增多。这对人的精力和耐心都是巨大的考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为了生活的品质。      ③      。改革开放四十年,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人们谈论最多最有切身感受的,是物质生活的巨大改善。总体来看,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选择性和丰富性都空前地提高。但是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并没有像餐桌上的饭菜一样,丰富、满足到有所剩余的地步。生活品质的提高,除了物质,除了吃穿住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精神的自我丰足。

第四,为了生命的创造。      ④     。当然,读书也不排斥目的。消遣,也可以是读书目的之一。实际上,哪怕作为消遣的读书,其本身也是一种传承——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成果的一种了解与传承。传承与发扬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传承本身也是一种发扬。真正的传承不可能抱残守缺,而一定会有所创造。虽然读书不必然为创造,但创造却是读书的题中之意,无论它在多大程度上被隐含在阅读的背后,今天,排除阅读的创造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阅读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对人的思维的开拓,是被无数代人证明了的。

根据以上,为了内心的宁静、社会的和谐、生活的品质、生命的创造的阅读,其实可以归结为一点,即:读书最大的理由,是为了我们美好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有删改)

1.“读书不一定要有什么目的,仅仅为消遣,打发一段午后的时光,也是很美好的事。”将此句放回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教育的普及,读书的门槛已经没有了,便捷的网络替代了纸质读书。
B.在作者看来,为了我们美好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是读书最大的理由。
C.在中国,读书是一件难得甚至奢侈的事情,并不是谁都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读的。
D.读书就是一种自我修行,让我们内心重获宁静和澄清,而不是人浮于事,躁动不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内心躁动不安,可以通过瑜伽、静坐等方式获得平静,但读书无疑是最为方便、简易,也最易为人们接受和实行的一种。
B.我们生活品质的提高,除了物质,除了吃穿住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精神的自我丰足,而读书往往能满足这个需求。
C.读书不一定要有什么功利性的目的,消遣,也可以是读书目的之一,比如读一本时尚杂志来消遣时光。
D.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足以可见,我国古代人读书都是带有功利性的。
2024-08-25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坚硬的黑陶为其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划,但为数不多。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特别是殷代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划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经变故后留下的少数)。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彩陶上的花纹。结构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其中有些绘画,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鱼形、兽形、鸟形、草木形、轮形(或以为太阳)等等,画得颇为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用着柔软性的笔了。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象形文字,其说不可靠,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但这些图形,就其部位而言,确是花纹,而不是文字。

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划,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能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书写初步的文字。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毁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如果在某种情况下,幸运地还有万一的保留,那就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幸运的发现了。

总之,在我看来,彩陶和黑陶上的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创造它们的是劳动人民,形式是草率急就的。

1.第二段中加点字“由后以例前”的意思是(     
A.根据以前的来推断后来的
B.由后来的来规范以前的
C.由以前的来规范后来的
D.根据以后的来推断以前的
2.作者认为半坡彩陶上刻画具有文字性质,其理由是(     
A.半坡彩陶上的刻画比较简单,因而意义至今尚未阐明。
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记号同殷代青铜器上的一些刻画文字极相类似。
C.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虽没有意义,但和器物上的花纹有明显不同。
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常见,而黑陶上的刻画为数不多。
3.第3自然段作者判断“当时应该有象形文字的”,该推断理由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已有卸载竹木上的文字,只是质地容易毁灭,难以保留至今。
B.彩陶上的花纹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
C.彩陶上所画的人和物的形状,已初步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
D.彩陶上的花纹说明当时已有颜料和柔软的笔,而某些刻画则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
4.下列几种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和龙山文化的黑陶上的刻画符号都是原始文字。
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的意义已经解释,而龙山黑陶上刻画的意义尚未阐释。
C.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已有了用笔书写的初步文字,只是难以保留到今天。
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呵护古代“物勒工名”的传统,因此它们是有意义的。
2024-06-18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