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8235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开了又谢

①陈佩琪离开家的时间是193711月,安徽芜湖一个初冬还不冷的日子。

她才二十三岁,剪着短短的头发,穿着格布做的旗袍,丰润的脸庞上一双亮亮的眼睛充满有对未来的憧憬。那一天的日记里,她写道:早晨,悄悄地将所有要带的东西都整理好了,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知是甜也不知是苦。下午,他们大家都去瞧抗敌剧团的戏,我没去,留在队里,我要去了,若在路上或戏院内碰着母亲或父亲,那就糟糕,我是决定走不成了,因我此次走,父母不允许,是偷偷走出来的,所以既出来了,就不能让他们再看到,一看到决计逃不了的。

③能够找到的关于陈佩琪的材料很少。在演剧队这个时期留下的两幅照片中,其中一幅是话剧《生路》的剧照。该剧被称为演剧队艺术创作上的重要里程碑,作为保留节目演出了五十多场作品描写日军入侵后,有人投降做了汉奸,有人奋起反抗寻得生路的故事。1938年初,首演《生路》的时候,陈佩琪扮演女儿秀英,叶向云扮演父亲——这是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老举人,原以为只要做一个顺民就能够躲过劫难,孰料日本人来了,逼他交钱交粮,连女儿都要交出去。照片拍摄的正是这一刻。舞台上,在一伙强盗中间,老举人泪流满面颤抖着伸出双手扑向女儿,女儿被日本人拉扯着往外走,她挣扎着发出喊叫,转身望着父亲……这或许是佩琪留下的唯一剧照了,可以看到年轻的她体态柔韧,形象质朴,感情充沛,表演十分逼真。

④佩琪就这样满怀热情地投入抗战洪流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除了当演员,还创作了独幕剧《回山》,与人合编《女义勇军》,导演独幕剧《焦土抗战》……她充满活力,也很有才华,那张美丽动人的脸庞虽然被风吹得黝黑粗糙起来,却依然遮掩不住青春的魅力。

⑤然而,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优裕的家庭环境、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的女孩子来说,危险是随时都可能降临的。三月的时候,她就生病了,她意识到死亡离自己很近,却没有退缩;她本可以离队回到父母身边,却选择了坚持。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努力地与疾病抗争,她的生命之花在残酷的环境中经受着风吹雨打的蹂躏却顽强地绽放着——并且,在工作中她和同队的男伙伴谈恋爱了。即便是在战争中,爱情也来得那么自然,不可阻挡。他们一起谈论工作上的问题;一起研究剧本,细心地帮助对方修改;一起在生活上相互鼓励和支持……当佩琪发现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出团体伙伴之间的互爱时,她陷入了一种甜蜜的迷茫中。

⑥我读着她留下的不多的日记。在日记中她讲述自己爱的感觉。爱情的突如其来让她有些手足无措,但又是那么热烈、发自内心。然而,他们毕竟是在一个团体中,摆在他们面前的工作是繁重的,因而在感情的漩涡中佩琪要求自己保持理性的声音,要有陕北恋爱的三原则——不妨碍工作,双方自愿,不妨碍他人。要坚强地把握,那么我们才能算是抗战时期中的真正恋爱生活,否则我宁愿将它抛到九霄云外……”她细细地写着,提醒自己不能忘记所处的时代和肩上的责任。

⑦日记突然中断了,是她没有写下去,还是写了没有保留下来?在演剧队的大事记中,19389月同样有着极为简洁的交待:早期参加救亡八队的女队员陈佩琪,编队期间重病不起,终以伤寒病逝武汉。这正是演剧队接受三厅整编的时候,年轻的队员们高举队旗满怀希望,喊着响亮的口号,奔跑在学校的操场上,而佩琪却与这一切无缘。透过这寥寥数语我也依然能想象到当年,年轻的演剧队员们面对风雨同舟的伙伴突然离去,心里的创伤会有多么重,而那个她所爱着也深深地爱着她的人又会有多么透彻心骨的痛。

⑧死神对女人不会有丝毫怜惜,读着佩琪的日记,我无言。

(节选自严平《她们走向战场》,有删改)

1.作者以“花开了又谢”为题、寄寓丰富。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说明。
2.第②段中的日记是陈佩琪内心的独白,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②段划线句在行文中的作用。
4.作者在文中用较多的笔墨写了话题《生路》中的陈佩琪,请分析这样做的用意。
5.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以一句“我无言”结尾,简短而有深度,请分析“我”的情感。
6.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到陈佩琪离家时间是“193711月”,说明其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即投入抗战洪流,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B.作者写陈佩琪面对感情的慌乱、文笔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陈佩琪性格上的优柔寡断,使人物形象多了一份真实。
C.文章通过佩琪毅然决然离家、潜心投入戏剧创作、带病坚持工作、冷静对待个人情感等典型事件,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形象。
D.文章对话剧《生路》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既因为这是了解佩琪非常重要的史料,又因为故事本身也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
E.文章语言质朴简洁、言意兼得。行文中先称呼“陈佩琪”,后直呼“佩琪”,于平淡冷静中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充满感人的力量,极具艺术张力。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一个初中生在新环境中因同学的友善和鼓励而逐渐变得勇敢、自信的过程。文章中的“他”是一个热情、阳光、善于鼓励他人的形象,他的一句话“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成为主人公成长的催化剂。文章语言生动,情感真挚,细节描写丰富,尤其是对“他”的形象刻画,使读者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和鼓励的力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句话的魔力贺平安

①初中开学那天,我坐在人头攒动的教室里,忍受着陌生眼光的打量,像个异类。周遭传来热络的交谈,我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只想快点有人来解救我。

②这时,他出现了,一张热情洋溢的脸。他拍着我的肩膀,主动和我打招呼,瞬间化解了我的尴尬。

③他声音低沉,每到他发言的时候,便是全班同学的耳膜放松时刻。他的体育很好,一身小麦色的皮肤,膝盖或是手肘处会出现打球摩擦产生的伤痕。他的酒窝很深,尤其喜欢坏笑,嘴角扬起,仿佛能酝酿出甜甜的果酒。他走路的时候常常会忍不住踮一踮脚,做出要跳跃的姿势,无时无刻不想投个三分球。

④我从来不知道人的脊背可以挺得这么直。以往上课,听得懂的课我勉强能坐得端正,要是听不明白,就干脆趴在桌子上,腰背弓得像只炸毛的猫。可是他坐到我后面的这段时间,我每节课都把背挺得笔直,听到他讲有趣的事情,脸上也会浮现笑容。那些学习上的阵痛、生活上的畏缩,似乎都随风消散了。

⑤这一天午后,阳光明媚,湛蓝色天空上浮着棉白的云,空气中透着植物被晒暖后的清新香气。我趴在桌子上无所事事地等待下节课的来临,却出乎意料地收到他的邀请:体育课一块儿打球吗?

⑥我迅速直起身子,左右看了看:和我吗?我可不会打篮球。

哪有男孩子不会打篮球的?他的眼睛明亮得像天上的星星。

……”

你别怕,勇敢点!要不咱们打羽毛球。

⑩他背后是耀眼夺目的午后日光,一如他灿烂的笑容,照亮了空气里上下漂浮的尘埃。

⑪绿茵茵的草地上扎堆站着两支足球队,阴凉处的乒乓球桌也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一群人。羽毛球场馆因为离得远,反而一片清静。人很少,我依然感到紧张,生怕自己球技不佳被人笑话。

⑫他双腿蹬地有力,臂膀舒展,每出都抢先搂住半空中的羽毛球。我也不示弱,挥动着手上的球拍,大开大合,果断地反击。

⑬渐渐地,围观的同学越来越多。我也受其感染,竭力去接他打出的每一个球。当最后一个球落地的时候,我输了,可人群里发出了一阵赞叹的欢呼声。他快步走到我面前,露出真诚的笑容,赞道:你打得真不错!

⑭我看着他脸上的汗水,爽朗地冲他笑了笑。他突然收起挂在脸上的笑容,一本正经地直视我: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

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这句话好像有什么魔力。我那些潜藏的心理活动就像藏在深蓝海底的冰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如今它被一个人彻底识破,跃跃欲试,蓄势待发。想成长、想变得更好的念头越发强烈,我迫不及待地要长成遮天蔽日的模样。

他使我懂得了勇敢的真正意义,让我得以在青春的起点,手持火把核武器,做最真实的自己。哪怕这一路有荆棘和风雨,也要高歌猛进,翻山越岭,再害怕也不停下。因为我知道,我勇敢的付出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我来过,盛放过,就是青春的意义。

(选自《青年文摘》2023年第10期,有删改)

1.第③自然段中加点词语有什么含义?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他的酒窝很深,尤其喜欢坏笑,嘴角扬起,仿佛能酝酿出甜甜的果酒。
2.文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选文第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章题目中的“一句话”指的是哪一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句话有哪些“魔力”?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锦书谁寄

①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军衣、气枪、鞭炮、压岁钱、爱情以及白日梦……不要伤感,因为这种怀念是明摆着的,只要生活在时间的链条里,谁都逃不过去。但有些怀念却在悄悄地孕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

②书信,正是这么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天,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那是来自部队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乳名。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从未见面的表哥寄来的。他当兵了,挎驳壳枪了,所以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他只好让信在我这里拐一个弯。这封信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窝子的旁边,不时地按一按,生怕它丢掉。它除了能给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设想,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③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唯一工具。我的信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犹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于是我的思绪就跟着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达县里、乡里、村里,再怎么到达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读给我父母听……我知道不等信读完,父母的眉头早就紧锁了,他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钱,猪还没有出栏,木耳还没长起来,鸡又发瘟了,粮食本来就不多……在我这头,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温暖;然而在我父母那一头,信也许就是钢刀,就是恐吓,就是一张张罚款单。好在我的父母都能咬紧牙关,一次次完成我的罚款任务,才让我有了今天。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

④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恋的岁月,我跟恋人分居两地,几乎每天一封。当看到好的小说时,我会在信里谈感想;当工作上稍有成绩时,我会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通过信件向我呈现。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到信件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说,她经历的我也会经历一遍,已经消失的事件因为书信便存活下来。这是文字的力量,书信的力量,它让我分享喜悦,共渡难关。在当时,我几乎把文字当作最有力的工具,就像一个名人说的: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所以我选择写作,以为拥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

⑤但是错了,当我像暴发户那样拥有一部砖头似的手机时,才知道一个声音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变成村庄了。我们在喂、啊声中,把一切摆平、搞定,书信的仪式、期盼的心情、遥远的想象、纸上的墨香统统地被声音覆盖,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为填饱肚子。再也不会有人像李白那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回味的时间都不曾空出。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于是,我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

⑥几年前,我因为向作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约照片,收到过他的两封来信。那信是用一种特制的书画纸写成,竖式,每页八行。明明他年长于我,却在抬头处称我为兄;明明我是小辈,他却在落款处称自己为弟。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暂且不说称谓,单凭那纸、那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信的最后贵族,留住它便是对书信的最高尊敬。

(有改动)

1.怎样理解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2.根据文章第②段至第④段的内容,概括书信对作者的意义。
3.本文以“锦书谁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⑤段,作者写道:“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说所表现出的态度和情感。然后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灯火庐州》,完成下面小题。

灯火庐州

洪放

一城灯火,便是人烟处。庐州灯火,在暮秋的夜色中,打开了这个江淮之间亦称合肥的城市。如果你注意听,那灯火之中有不尽的故事。当然,你最好是仔细地看。看着,看着,灯火庐州,便清晰地呈现出一幅水墨长卷。

这是一幅四十年的长卷。

这长卷里既有已经消失的地名、建筑与事物,更有正在成长的道路、广场与绿地。这长卷里写满四十年的一朝一夕,留存着对城市的乡愁与期冀。

这长卷之首便是灯火。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从一百多公里外的桐城来到庐州。夜晚,庐州的灯火是两条并不算太长的龙灯。一条是长江路,一条是金寨路。我借住在大东门的交通旅社,晚上站在旅社露台上观望,两条路上的灯火形成断断续续的光带。九点以后,大街上已是人影稀疏。我下了露台,沿长江路行走。店面已经关门,在三孝口和四牌楼边上,有一两家小吃店半掩着门。没有顾客,灯光照着,颇有些清寂。折过路口,再往南,一些大学所在地,灯火依然灿烂。而那时,正有人盛传:中科大要搬走。说合肥太小,容不下,确实,那时,灯火隐约的庐州,如同一个没有伸展开来的小子,青涩,而且过于婉约。

二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十七楼的心情》。写我出差住在黄山大厦十七楼所见。也是夜晚,从十七楼往外看,灯火已比十几年前扩大不少。合肥这个从前没伸展开来的小子,现在有了筋骨,正在捣腾。灯火绵延中,除了长江路、金寨路,还有了美菱大道,黄山路和桐城路也在往两端延伸。灯火随着道路生长,那些以前散落在城市外围的大小工厂,也都被串起来。近处,市府广场一带,人流与车流,也逐渐多起来。城市的气息,已开始弥漫出繁华之意。然而,我总感到这庐州还是一块碧玉。甚至,我感到它如同一条蚕,卧在巢水边上。它是不是太静了?或者说,它是不是太小家了?

站在十七楼,我有所感叹。那些年,我已经跑过一些更大的城市,看过更多城市的灯火。庐州灯火,或许是肩负太多的历史,或许是缺乏更大的抱负,给人感觉走得太慢,以至让人担心它将被遗忘。古往今来,有多少城池消失,有多少灯火黯淡?庐州,也会成为其中的一个吗?不到十年,庐州城给了回答!而在庐州城回答的那些年里,我因为公事频繁地出入庐州。每到夜晚,我还是喜欢站到酒店的高处,看灯火,看人烟,看这个城市的前生今世,看这座大湖名城的拔节成长。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庐州城一下子伸展开了手脚。

也仿佛就在一瞬间,城市的眉额抵近巢湖,抵近董铺,抵近东大圩……灯火也随着城市的眉额,点亮从前那些阡陌。国际上对一个城市发展的评价,有一条指标是用电,通俗地说就是灯火。灯火亮起,便是人烟,有人烟,便有活力,有动力,有生活,有日常。有了活力、动力、生活与日常,城市便有了生气,有了拓展,有了前途,有了幸福。庐州的火,让这个江淮之间合二水而肥的古老城市,厚积、锐发,灯火好像犁铧,犁开这个城市的发展篇章,站在高处看灯火,你可以想见那些工厂、流水线,那些大学、科研所,那些被城市化的乡村……

灯火之中,庐州四十年。前不久,夜晚散步到百花井边,我问那个坐在井边的老人:一直住这儿?

老人答:七十多年前,我就出生在这里。五十多年前,我离开这儿到外地谋生,二十多年前,我退休后又回到这里。十几年前,城市大发展,我跟着儿子搬到滨湖。这不,现在又回来了。我跟老伴两人回来了,住在老宅子里。看着这井,闻着这桂花,多好!

我说:怎么个好法呢?

老人答非所问,但有道理。他说:滨湖那边晚上都是灯火了,我们回来,这老巷子里便也亮了。没了灯火,哪还叫城市?哪还叫家?

(选自《人民日报》2018117日,有删改)

[注]本文系伟大征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由“一城灯火”引出暮秋夜色下的庐州,在庐州灯火中可听故事,可赏水墨长卷,并由“长卷”引起下文。
B.文章以“灯火”为线索贯穿全文,行文按照时间段依次展开,再现了庐州四十年的发展进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叙事简洁,但意蕴丰厚。写盛传“中科大要搬走”一事既突出当时城市之小,也表现了对城市发展慢的担忧。
D.文章语言活泼,颇具特色,如“灯火又好像犁铧,犁开这个城市的发展篇章”,比喻巧妙新奇,令人联想,美不胜收。
2.文章结尾叙写“我”与老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文章叙写庐州城的发展主要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功能。
2024-08-08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