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821083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日历

冯骥才

①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②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每一页日历后面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③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④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⑤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⑥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7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⑦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⑧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的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的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⑨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镶嵌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⑩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精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⑪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于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1.文中第②段画线句“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
3.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分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4.请对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做简要赏析。
5.作者说:“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的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某种“载体”谈谈你对“记忆”这一“人本话题”的感悟。
6.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很有可读性,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设问、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且前后呼应,诗化的语言富于哲理性。
B.文章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日历”这种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深刻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C.文中说“时间也是一种空间”,既然是空间,那么就可以存放东西,能在这个空间存放东西的人觉得充实,否则,便觉得无聊、空虚。
D.作者每每把过去的日历扯下的时候,塞在书架或画册中,这扯下的日历犹如生命的落叶,可见作者惋惜流逝的时光,畏惧生命的衰老。
E.作者把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日历”记得十分清楚,因为他是从死神的指缝里逃出来的,每个亲历者都会如他一样,记忆清楚、仔细。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长征胜利万岁    杨成武

十月十八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我们早就听说,吴起镇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名将吴起的功绩而命名的小镇,可是走进镇子一看,除了一条小河,一排古老的窑洞之外,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倒是一个窑洞口旁边挂着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们。

啊,原来这里挂的是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

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子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苦的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如今,在陕北吴起镇的窑洞门口,终于又见到了这个名字。

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同志来了,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没隔多久,毛主席、周副主席率领中央领导机关的同志也来到了吴起镇。我们红军刚想在吴起镇安营休息,可敌人又追上来了。

自从过了哈达铺,我们为了保全和发展自己的力量,迅速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尤其进入陕北后,更是如此。除非敌人穷追、拦阻,惹怒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给予还击,搬去前进路上的障碍。

然而,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1.如何理解“长征胜利万岁”这一题目?
2.本文展现了怎样的红军战士形象?
3.请赏析“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4.如何理解“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5.长征精神是什么?对当代的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摇晃的世界

①我和三岁的儿子一起走在田间。这天的太阳光,照在哪里都有些毛茸茸的。

这是什么?他问。南瓜。我答。哈哈,他笑起来,南瓜,它是很难的瓜。这是什么?”“芥菜。”“芥菜,哈哈,他又笑,借来的菜。回到家里,桌子上放了一筐猕猴桃,他指着里面的毛果子:猕猴桃,这是迷路的猴子的桃。我看他又笑又跳地,把南瓜、芥菜和猕猴桃的这个世界摇来晃去,几乎颠翻,一时也恍惚了。在那么一阵,这个世界的坚固和稳当从我的感官里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那么一点混沌和迷蒙,似曾相识的。我好像也微微地摇晃起来。

③那还是在什么时候哪——铁锅里的汤咕咚响着,妈妈抓一把粉丝,丢进汤里。我站在灶台边的方凳子上,不错眼地瞧着白色的粉丝簌萩而下,顷刻软软地跌在水里,多么奇妙。更奇妙是粉丝汤端出来了,外祖父一边夹起粉丝,一边说道:瞧,这粉丝有鼻头’。在我听来,这是多么难解的一个世界。我忍不住问,粉丝的鼻头在哪儿?外祖父用筷子挑起一根透明的粉丝,指着上面凸起的一小团白色,可不是像它的鼻头么!这普通的事物在我眼里立刻变得特殊起来……直到有一天,没有人告诉我,我却猛然地醒悟了,外祖父所说的鼻头,其实是别头,是越方言中对于一切纠结成团之物的指称,与我想象中的鼻头,实在相去甚远。一霎时,我从微微的迷醉中苏醒过来,摇晃的世界立定了。

④现在,我喝着开水。儿子说:开水,是打开的水。厨房里摆着新鲜的蔬菜,他说:蔬菜,是看书的菜。他指着薯片:这是老鼠数过的片。我的世界再一次经受着摇晃。

⑤我们一起读图画书。翻开封面,他说:瞧,封面,这是有风的面。一边说着,一边扇动硬装的封面。有风从我们脸上拂过去,故事里有稻草人,他从床上站起来,努力用头倒撑着身子,翘起一只脚来,说:倒——草人。马路上,一辆大巴开过去,他数到:大巴(八)车,大九车,大十车。

⑥我跟着他,学习重新观看这个世界的各种姿势。歪着头看,侧着身看,倒过来看,从手指头缝里往外看。我们经过一棵大树,他指着自己的脚、身体、头发,说:这是我的根、茎、叶。我们去湖边看小鱼,鱼少得很。他点着头,说:今天是少鱼日。我们一起念儿歌:谁会飞?鸟会飞。他说:不。毛巾会飞。猫会飞。狗会飞。人会飞。我会飞。我们谈做梦。我说,昨天晚上我没有做梦。他说: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是空的,里面什么也没有。哈,他是怎么想的。一个梦,打开来,是空的,比起什么也没有做,的确要有意思得多。

⑦有一天,朋友带给他一样礼物。我们一起拆开漂亮的包装盒。盒子里卧着一个漂亮的杯子。我把杯子擎起来:看,好漂亮的杯子!他却兴奋地探手到盒子里,捧出那里用来垫衬杯体的一大团揉得皱皱的细碎纸条-我都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起,礼物盒里有了这样的碎纸团。看,好漂亮的稻子!他把稻子扬起来,看着它们落到地板上,再捡,再扬,高兴得咯咯笑:我喜欢这个礼物。我扬一扬手里的杯子,试图让他至少把礼物看完整些。不,他只忙着扬他的稻子,在客厅里跃跳、欢笑。

⑧我握着杯子,有些羡慕又有些落寞地站在边上。真的,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把一个杯子的价值看得比一团碎纸更重要了呢?大约就是从我们的世界停止那种令人神迷的摇晃感开始吧真希望所有的孩子长大后,这种摇晃感也不立定

1.本文题目换成“儿子的世界”好不好?为什么?
2.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3.本文注重通过细节来展现人物形象,以第⑤段画波浪线句为例,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4.第⑧段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5.请在第③段省略号处,补写一段“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幼年时,一次我和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骂:番薯呀!番薯!我们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你们是这番薯的子弟呀!我指着内地说: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憨囝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②然后他用笔从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所居的台湾南部。我第一次认识到,芋头与番薯原来是极其相似的植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判然有别的;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③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那些番薯长得很细小,却总像记录着什么心底的珍藏。有时我向老人买一个番薯,散步回来时一边吃着,那蜜一样的滋味进了腹中,却有一点酸苦,因为老人的脸总使我想起在烽烟奔走过的风霜。

④老人是离乱中幸存的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城。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瓤地瓜,他的理由是: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的!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看着他的神情。我乃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

⑤父亲种的番薯收成后送了一大袋给我,放了许久。我突然想起巷口卖糖香糖的老人,便去巷口送他,没想到老人因少有人吃地瓜而改行卖牛肉面了。我无奈地提番薯回家,把袋子丢在地上,一个番薯从袋口跳出来,破了,露出其中的鲜红血肉。这些无知的番薯,为何经过三十年,心还是红的!不肯改一点颜色?

⑥老人和父亲生长在不同背景的同一个年代,他们在颠沛流离的大时代里,只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可能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那颜色如清晨的番薯花,曾经以卑微的累累球根互相拥抱、互相温暖。他们之所以能卑微地活过人世的烽火,是因为在心底的深处有着故乡的骄傲。

⑦我十岁时,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行经一片工地,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一株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长出来。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是有着逃难的身世,由于它的脚在泥土上,苦难也无法掩埋它。比起我种在高楼阳台的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秘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

⑧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详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地小心地呼吸着。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

1.通读全文,说说“红心番薯”在文中指代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子中,老人为什么坚持把“番薯”称为“地瓜”?
3.第⑥段中为什么说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
4.结合历史知识,推断第⑦段中“百年的战乱”指哪一段时期?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这句话的理解。
2024-07-29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