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780751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

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北伐胜利之后,我们的兴致很高。有一天在先生家中吃饭,有几个同学都喝醉了酒,蔡先生喝的更多,不记得如何说起,说到后来我便肆口乱说了。我说:我们国家整理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蔡先生听到这里,不耐烦了,说:这除非你作大将。蔡先生说时,声色俱厉,我的酒意也便醒了。

此外如此类尚多,或牵连他人,或言之太长,姑不提。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

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大凡中国人以及若干人,在法律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明其无罪;西洋近代之法律是先假定一人无罪,除非证明其有罪。蔡先生不特在法律上如此,一切待人接物,无不如此。他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凡有人以一说进,先假定其意诚,其动机善,除非事实证明其相反。如此办法,自然要上当,但这正是《孟子》所谓君子可以欺其方,难罔以非其道了。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1.概括选文第一、三段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三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蔡先生的人物形象的?
3.划线句中“这样”如何理解?
4.选文划线句中“高深的理想”的含义是什么?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这片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②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③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④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⑤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⑥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涵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⑦连年砍伐,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⑧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沙砾。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⑨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地?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摘编自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老兵说,你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________
②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       盘根错节:________
2.请联系文章内容,赏析第①段加点词“微笑”的表达效果。
3.文中用⑥⑦两个段落描写挖掘红柳的工作量和方法,有何作用?
4.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蕴含什么深意。
2024-06-28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整体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描绘了月夜荷塘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惆怅。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将荷塘的月色描绘得如诗如画,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美丽。作者在独处中享受自由,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中对江南采莲的联想,既丰富了内容,又寄托了对古代风俗的怀念,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⑧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⑨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⑩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点明本文“文眼”的一项是(     
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B.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C.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透出绿色与银白色。
C.“画”字突出了杨柳影子之美,流露出作者对于月下美景的喜爱之情。
D.作者在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月光下荷塘的宁静和美丽。
3.对《荷塘月色》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4.下列对《荷塘月色》作者感情变化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微露主题思想的内涵。原来作者深夜去荷塘欣赏月色,是要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来平息心里的不宁静。
B.中间部分以漫步为线索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曲折而细腻地用景色的优美宁静来表现自己心情的宁静,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C.课文第三部分着重写作者对江南采莲的乐事的惦念。眼前死一般的寂寞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是写感慨的,又回到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了。
D.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024-09-14更新 | 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湖南近代人才辈出,缘于楚湘文化的熏。是的,楚湘大地是一片充满浪漫主义气质的文化沃土,孕育了丽多彩的楚湘文化。倘若你从湘江上游舟顺流而下,使人领略的不只是群山莽莽、江水滔滔、白帆点点、【鱼歌】阵阵,更使人强烈感到的是行进在一种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沉郁围中,九嶷山美丽的传说,九山静绿泪花红,永远寄托着人们的期待;永州八记旧址,虽经【沧桑】,而风物犹存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的名句,道出了它在历史文化上的特殊地位;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的琅书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赞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读书报国的志向,像圣火一样永不熄灭;屈子祠畔年年龙舟竞发,穿越文化的【浩瀚】森林,上下求索,寻找智慧之树。济世之策;岳阳楼上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怀,使后来者无不为之倾倒……你看,湘江承和(     )着多么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真乃一步一个【典籍】,一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谱写了中国历史教科书最丰富、最生动的书页。文化比经济更具有穿透力,经济虽说造就文化,但文化既造就历史奇迹,又造就未来的灿烂。湘江两岸的优秀儿女,在这浓郁的文化熏陶下,从(     )伊始,就有一种忧国忧民、报国救世的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有一种无私奉献、奋斗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无论是维新变法的仁人志士,辛亥革命的伟大英烈,还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他们的成长和成功都承袭着楚湘文化的血脉,又【迸发】出新的灿烂光辉。百多年间湘江流淌的历史胜迹,留给人们的不仅是梦幻般的神奇,更宝贵的是对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和民族自尊心的理解和(     )。恐怕这才正是湘江的永远的魅力所在。

当湘江的芬芳醉落西天晚霞的时候,我深情地望着那座书写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巨幅诗词墙。我反复追慕那          的壮志豪情,反复感念那          的恢弘气魄,反复体味那          的英勇精神。我深感橘子洲处处印着英雄伟人的足迹,不管什么时候来这里都可呼吸到英雄的气息,都会使人【心扉】产生剧烈的律动,获得一种感悟,一种奋进和升腾。

湘江北去,岁月静好,涛声依旧,它既流着昔日的陈,也必然奔涌着明天的畅想。

1.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熏táo             丽guīB.舟piān             围fēn
C.琅láng             zàiD.流tǎng             liàng
2.语段中加方括号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鱼歌             沧桑B.潇湘             浩瀚
C.典籍             抱负D.迸发              心扉
3.填入语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沉淀             年青             弘扬B.积淀             年轻             传扬
C.积淀             年青             传扬D.积淀             年青             弘扬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才辈出B.风物犹存C.忧国忧民D.岁月静好
5.将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空白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②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6.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楚湘大地是一片充满浪漫主义气质的文化沃土,孕育了瑰丽多彩的楚湘文化。
B.文化比经济更具有穿透力,经济虽说造就文化,但文化既造就历史奇迹,又造就未来的灿烂。
C.当湘江的芬芳醉落西天晚霞的时候,我深情地望着那座书写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巨幅诗词墙。
D.它既流淌着昔日的陈酿,也必然奔涌着明天的畅想。
2024-09-04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